论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2014-04-09 01:43
社科纵横 2014年6期
关键词:耶稣圣经基督教

赵 冰

(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一、引言

基督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西方的主流文化。基督教从创立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它的发源地巴勒斯坦传播到世界各地,一直在影响着其传播之地的文化,塑造着人类文明。在西方已经成为主流文化的基督教文化,渗透在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

二、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一)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基督教文化体现在社会风俗的方方面面,沿用至今的“公元”,是根据耶稣诞生之年推算出来的。AD为缩写的拉丁文“主的生年”,BC是英文的缩写,意思是“在基督之前”。

西方国家的主要节假日多与基督教历有关,如举国同庆的圣诞节和复活节源于新约所记载的耶稣事迹。为了庆祝耶稣的诞生日每年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复活节在每年的3月底至4月底之间的某个星期天,用以纪念耶稣死而复活。

每个星期天,所有的商铺关门,工厂停工,这一天人们要按圣经中上帝的要求,到教堂去敬拜上帝、读圣经、听布道、唱赞美诗。反思自己的言行,忏悔过错。提醒人们礼拜日休息一天,去教堂学习对人们的灵修大有裨益。

在西方法庭上,出席法庭的人必须把手放在《圣经》上说:“我发誓我所讲的都属实。”这是按照圣经中“摩西十诫”律法而定的。摩西十诫中的第九条“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西方的婚礼以基督教的教义在教堂举行,由牧师主持,才能被视为是由上帝缔结并受上帝祝福和保护的婚姻,具有庄严神圣的意义。婚礼中新郎和新娘的结婚誓言依圣经制定的:不论是好是坏、是福是穷、是有病是健康,我要保有你,热爱你,珍惜你,直到我们被死分开,这是我的庄严的誓言。

葬礼仪式中,要用圣经经文:“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翰福音》11:25-26)“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感谢神,使我们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哥林多前书》15:55-57)这些圣经话语体现出西方丧葬的民俗,也关乎灵魂寄托的实存问题,更是一种情感的体验。

(二)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基督教文化在规范人的思想、伦理、道德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权威,基督教奠定了西方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西方人以基督教作为道德的基础,从信仰上帝开始才可以解决人的价值观与生活的意义等问题。正如陀思耶夫斯基说的,西方人担负不起没有上帝的后果,“如果没有上帝,人什么都可以做”。

耶稣关于“无条件的爱”、“给予”、“宽恕”、“忍让”的教诲,圣经关于“人之罪”、“上帝之爱”、“爱人如己”、“圣洁”、“忏悔”、“拯救”等观念,深植于西方普通百姓和知识权贵阶层。由于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注重无私、受苦、仁慈、宽容、博爱的美德,西方的伦理道德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人类意识和普世精神。圣经表述了人类的原罪论,由罪感引发忏悔和自责的行为,人们在反思中不断成长。西方人普遍关心公益事业,参与义务志愿者活动,维护弱势群体,这些行为中包含了基督教的思想理念。

(三)对绘画、建筑、音乐的影响

西方的绝大多数绘画和雕塑作品都以圣经故事为题材,比如,圣母玛利亚、耶稣生平、创世纪传说、最后审判等基督教历史和感人的故事,还有先知、使徒、圣徒等宗教人物。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取材于《约翰福音》第13章耶稣受难的故事,当耶稣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时就餐人们的不同心理表情如栩如生地反映在作品中。画中的人物没有声音,却像出色的演员,表现出各自心底的秘密。米开朗琪罗的《最后的审判》中有400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云端中的上帝簇拥着他的生母和使徒,以及那些离开人间的灵魂,作品展现出人体的美和力量,还有人类灵魂的挣扎和向往[1]。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以及雕塑《摩西》、《大卫》、《哀悼基督》等世界名作都是以圣经为渊源。画面的背景,总是以固定的金色,就好像是要强调画面的主体与真实的世界毫无关系一样。宗教的力量控制了绘画的发展,圣经成为绘画作品最直接的主题,激励人们执着于最高的宗教信念[2]。

西方建筑文化的特色展示在教堂的建筑风格,拜占庭、罗马、哥特式等建筑风格与基督教的发展和圣经的理念密不可分,建筑布局和主体都在试图说明圣经的主题,引入宗教的情感。拜占庭式的风格采用圆形穹窿屋顶,象征上帝君临天下的最高权柄和对人类的庇护,感觉人在上帝的怀抱之中。哥德式教堂在高高的塔楼上加锥形尖塔,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其高耸挺拔的建筑风格表达了人们崇拜上帝,向往永恒的心理。哥德式大教堂提升了人们的灵性,就像有人所说:“它深不可测的高度表达了人性向往一位被爱和被寻求的上帝的热爱,无论是在白天日光中的教堂中殿,还是在黄昏烛光摇曳的小礼拜里”(施密特.2004)。

基督教把音乐看做是基督教精神的重要体现,基督教从诞生之时,就在音乐的伴随下发展的,甚至被称为“音乐之教”。基督教的音乐奠定了欧美音乐发展的基础,并成为西方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神学笼罩的中世纪,音乐始终是基督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居于宗教艺术的首位[3]。崇拜仪式中唱的“赞美诗”,歌词取自于圣经,尤其是《圣经.诗篇》,受希伯来音乐文化和希腊音乐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颂调为主要形式的圣乐体系,圣乐是西方音乐的主体。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改进教会音乐,开始了欧洲乐谱记录的历史,并创立了许多音乐术语、音乐方法以及音乐理论体系,对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领袖马丁路德非常注重音乐对人类情感的影响。他说:“在圣经里,音乐获得了最高的荣誉。她是人类情感的女神和统治者......她控制着人类,或者说她更多地征服了人类......不管你是要抚慰伤痛、抑制轻率、鼓励绝望、贬抑骄傲、平息激情,或是要安抚那满腔的仇恨,还能找到比音乐更好的方式吗?”[1]众赞歌就是路德教创立的一种圣咏[3]。17世纪的巴赫、亨德尔都是把一生都投入到宗教音乐创作中的音乐家,他们认为音乐是赞美上帝的和谐之音,音乐的创作是“使上帝的话语广为流传”。宗教鼓励音乐家们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感情来表达圣经的故事。复调音乐和无伴奏合唱是最理想的宗教礼仪音乐,《弥赛亚》剧中的《哈利路亚》合唱气势恢宏,激荡人心。每次的演出中,全场观众起立致敬,这种敬佩之礼已经成为惯例。后来的贝多芬、莫扎特等大音乐家的作品都说明,圣经在音乐中已经超出了宗教的界限,成为人类共同情感的表达方式。

三、结语

基督教文化的基本观念和精神渗透到了西方社会生活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了西方的宗教传统、社会组织、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审美情趣、语言表达、生活体验等等。以新兴大国出现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以快步迈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今天,必须了解西方的思维逻辑、行事准则、审美方式,我们了解基督文化,才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化。

[1]朱铭.外国美术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张育英.中西宗教与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黄滕鹏.西方音乐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耶稣圣经基督教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我对每个人说再见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
撒旦的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