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理论逻辑及实现路径

2014-04-09 01:36刘宏钊
社科纵横 2014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院校

刘宏钊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10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之中,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思想更加活跃、心理问题日趋复杂,积极探索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途径,发挥强大合力,以更好地适应时代与形势发展需要具有重大意义。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中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如何在新形势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透视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通常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因其只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而严重忽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导致心理健康的预防性教育严重缺乏。致使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不太明显,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走访同层次院校,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方面:

1.背离学生的真实需求。从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看,很多高职院校按照同一标准、同一方法来教育学生,很少正视学生的内心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集体性,忽视了教育的个体功能,即“为了教育,教师不得不相信,某些道德价值是正确的,而不管学生是否接受”[2],这必然导致高职院校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走向片面化、畸形化,失去了教育的真实意义。

2.内容的匮乏滞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远离生活、远离实际,缺少对现实情况的反映,授课内容也存在过度政治化、空泛化和理论化的倾向。如德育教育过程中虚而不实,缺少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特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内容和工作机制,多沿用本科高校,缺乏创新性[3]。

3.师资力量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当前的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心理人员,心理健康教师一般是由德育教师兼职,这就很难达到良好的心理疏导效果。为了达到有效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借鉴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必须配备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医务人员组成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4.工作方法和机制缺乏创新。德育教育注重课堂教学,轻视社会实践,使原本实践性很强的德育成了简单的概念灌输和枯燥的道德说教;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还缺乏本土化的研究成果,此外高职院校心理教育的研究方法过于简单,研究反映的问题深度不够,导致出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不高的尴尬局面。

二、高职院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紧迫性

1.社会变化的快速性。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变革的加快,使人们的生活观念、价值理念产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各种不同思潮更容易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大学生不仅面临着日益增多的社会心理压力,而且还要处理应对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很多大学生对这个时期的变化难以适应,会感到焦虑、不安,出现心理上的失调,严重的可能会产生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就是其中最极端的例子。这些都说明,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作出改变,以适应新时期新变化和新挑战。

2.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的变迁必然影响家庭,家庭结构的变化同样影响社会。我国从上个世纪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典型的“421”家庭模式成为社会的主要构成。作为家庭中心的“1”,享受着来自祖辈和父辈两代人的关爱,享受着充分的物质资源,但也面临着比父辈更激烈的竞争,这使得成长中的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思维方式、心理人格等方面存在问题。虽然他们普遍知识面较宽、自我意识强、有活力、有个性,但这些人自我中心的意识强、团结协作能力弱,情绪变化比较极端,行动具有不稳定性和缺乏克制力。这些问题的出现,增加了教育的难度,而单独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很好地解决当前大学生面临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合。

3.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选择自杀的事件屡屡发生,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一半左右,说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追根溯源,其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学校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却忽视了对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从而酿成悲剧。这决定了当前在重视德育工作的同时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三、高职院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可行性

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4]。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运用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的多学科的教育理论和技术,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学生心理的一种教育活动。虽然这两种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指导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必然的联系。李巫熙指出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物质,它们都是第二性的东西,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都包含有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共同元素[5]。这些共同性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提供了可行性基础,其中,二者联系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目标的一致性。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无论是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培养人格独立、完善的大学生为宗旨。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有些不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不善于生活,工作效率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以往的大学教育只重视教会大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等,但对于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学会正确的生活等方面关注不够。因此,德育要以人为本,注意满足学生成长中的最基本的发展性需要,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为了满足学生发展性需要为根本目的。

2.教学内容有交叉。心理健康教育着重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能力的体现,恰恰又是以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前提的,一个人心理发展的方向要受到其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支配,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因此,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以理想、信念、品德、意志为重要内容。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良的品德、坚强的意志不仅使人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而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3.教育方法的一致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都要通过专业教师的授课,通过专门的课程、教师的工作、团队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校园和家庭多方面的参与来保证教学效果,学校教育在其中占据着主导作用。同时,心理问题有时也需要通过德育才能排除;思想问题也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来解决。

四、高职院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现途径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绝对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最终目的是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当前,国内学者对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主要集中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队伍、制度和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整合研究,如万艳玲、李香玲认为两者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拓宽教育的渠道来进行整合[6];金彪认为将两者进行整合的途径包括深化认识、改变教育模式、整合教育队伍、制度和经费保障四个方面[7]。鉴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的重要意义,在新的形势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重新审视和准确定位二者关系。要真正改变以往德育只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只注重解决心理问题的模式,切实走出心理问题德育化、德育问题心理化、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孤立化的误区,对二者的关系重新进行审视并准确定位,真正使二者能够在大学生教育中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取长补短、功能互补的作用,增强教育效果。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定位不准、作用不明成为了制约其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要正确处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使它们各自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其独特功能和作用,切实达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2.改变教育内容和方法。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在新的形势和新的条件下通过实践总结出适合的教育内容,调整课程设置,切实改变以往陈旧落后的教育机制和方法。德育工作者要主动的更新德育观念,从心理健康教育中汲取营养,合理吸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要从德育的成功经验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取长补短。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满足一般的教育内容基础上,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整体抗压能力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教育方法上,要切实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教导和灌输形式和方法,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灵活多样的方式,以知心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沟通交流,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坦露心扉,不知不觉中解决掉存在的问题。

3.培养和引进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是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场所,教师是承担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责任人。做好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绝不是有几位专职教师,开几门课就万事大吉,必须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教师队伍。之所以说具有专业化水平,就在于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开展德育工作的理论知识和经验,还要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到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去。一方面要制定规范化的教师专业标准,严格执行专业标准,把专业素质好、知识结构合理、工作热情高的优秀人才引进来及时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另一方面,就是要挑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培养自己的专业化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创设有利于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教育培养机制,重视优秀后备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但也要意识到,促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不仅仅是这些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教师的事情,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密切合作,形成强大合力。

4.创新管理体制和建立高效运行机制。加快管理模式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是促进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的重要基础之一。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想加快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必须加深对二者整合必要性的认识,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建立高效运行机制,从高职院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诸要素和各个环节内在联系入手,积极探索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断推进管理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二者整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邓福田.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义[J].高教论坛,2012(5).

[2]江新华.德育概念泛化是影响德育有效性的理论根源[J].高等教育研究,2001(5).

[3]张丽.论高职院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1).

[4]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95.

[5]李巫熙.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异同[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6]万艳玲,李香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2).

[7]罗金彪.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德育院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