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与调适

2014-04-09 01:36靳翠梅
社科纵横 2014年10期
关键词:职业心理大学生

靳翠梅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基础部 河南 郑州 450053)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的人数也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紧随而来的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是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导致就业难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外在因素,如毕业生人数多,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就业机制不完善,劳动力配置还未完全市场化等,但大学生主观心理因素以及引起的不良后果严重影响到了他们顺利就业,所以,必须给以正确的引导和调适。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一)心态方面

1.烦躁恐慌心理及引起的无所适从。在大学校园里,最难上的课程应该是面临毕业班级的课程。不是因为课程本身的难度大,不好讲,而是学生的到课率低,听课精神状态不好。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因为即将面临就业而恐慌,怕找不着工作,心情处于极度烦躁、矛盾之中。上课吧,静不下心来,逃课吧,又没有具体的努力方向,所以,像一只没头苍蝇一样乱碰乱撞,无所适从,靠睡觉、上网、打游戏等方式来消磨时光。

2.消极等待心理及导致的无所事事。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需求要以市场为导向,作为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应该积极主动出击,去寻找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用武之地,而不应该把责任推给国家、学校和父母。但现在有部分大学生缺乏活力,不敢去面对挫折和困难,更没有勇气去尝试和创新,整天就是怨天尤人。他们寄希望于学校的推荐和父母的关系,只等坐享其成,实在不行就回家里继续成为“啃老”一族。

(二)人格方面

1.自我认知失调带来的盲从无目标。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首先得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分别是什么?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权。现在的大学生缺乏对自我的认知,不了解自己,所以,在职业的选择上就毫无目标,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他们根本不考虑自己的能力是否和所求职业是否相匹配,往往以自己的喜好,社会的评价,待遇的高低等来进行就业的选择,所以,多以失败而告终。

2.抗挫折心理差出现的心灰意冷情绪。当今社会,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失败挫折是难免的,大学生必须能够正视这一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勇敢地面对这一挑战。而一部分学生恰恰很难通过这样的考验,几次失败的就业经历之后,他们对自己就缺乏自信,进而自卑,对就业前景心灰意冷,严重的出现精神抑郁,甚至走上了绝路。这是我们大家都不愿看到的结果,而类似的报道却让人触目惊心。

3.过于自大或自卑使自己的就业需求脱离实际。过于自大是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高估自己。他们择业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过于自卑则是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惭形秽,缺乏信心和勇气。某些毕业生因自己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人长相平常,既没有权势关系可利用,又没有金钱支持,自卑感油然而生。从而使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悲观失望,认为自己什么也干不了,同时阻碍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正常发挥。

(三)观念方面

1.享乐主义观念导致就业目标求稳、求闲、求地位,求高福利待遇。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年轻人应该具备的闯劲儿,追求享乐者居多。体现在就业观念方面,就是择业目标上求稳、求闲、求地位,求高福利待遇。一份旱涝保收的稳定工作,免去了提心吊胆的竞争压力。悠哉游哉地就把钱给挣到手了,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职业。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职业分为三六九等,职业不同,在社会上的地位就不同,所拥有的权利就不同。当今社会生活成本较高,所以追求高福利待遇是就业者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不考虑自身因素,盲目追求高福利待遇,只能使就业落空。总之,对于刚刚走出大学的毕业生来说,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从基层做起,从实践中学习,享乐不属于当前大学生择业就业的标准。

2.相互攀比观念使许多机会失之交臂。中国有句古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个人由于所学的专业、具备的能力、拥有的性格、兴趣和爱好各不相同,所以,与之相适应的工作也不一样。有些人看到大家都去沿海地区,他就觉得留在内地很没面子;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本来已经找好的工作也弃之不要;羡慕别人工资高,待遇低的职位根本不予考虑等等。这种缺乏全盘思考的职业追求,往往在择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良机。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认知的缺乏

所谓就业认知,就是指人们对就业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的正确认识。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对职业的认知,对社会的认知,以及对国家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方针政策的认知等。自我认知主要指大学生对自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客观、准确、公正地来评价自己,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职业认知是指大学生对要从事的职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以及该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社会认知是指大学生能够主动了解社会职业状况,了解就业形势,及时准确地掌握就业信息,以此为依据来做出就业决策。国家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方针政策也是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必须了解的方面,它可以指导大学生尽量地少走弯路,以及国家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有哪些优惠政策。只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指导正确的实践,大学生目前就业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就业方面的认知问题。对自我不能正确评价,所以自卑自大、意志不坚定、盲目从众;对自我和职业的匹配不能正确评价,所以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盲目攀比;对社会职业需求不甚了解,就业形势严峻过高估计,所以烦躁恐慌无所适从;对国家就业政策不了解,所以消极等待无所事事。总之,大学生对就业认知的缺乏是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内因解决不好,即使好的外因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整个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压力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就业人员也逐年累积。而且,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大学生整体素质在下降,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尤为明显,这也为就业增加了难度。其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和大学扩招相对比,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赶不上高校扩招的速度。在产业结构方面,制造业和普通服务业发展快,这些行业一般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岗,而和大学生相匹配的知识型服务业发展滞后,所以社会能够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非常有限。因此,面对就业市场人满为患的境况,通常一个职位许多人去争抢,挫折失败在所难免。其三,当前整个社会物价高、生存压力较大,低收入根本无法保证最低的生活需求等。以上种种必然带来大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三)来自家庭无形的影响

首先,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现在我国的大学教育基本实行的是自费教育,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供养一个大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有些农村家庭几乎倾其所有。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孩子毕业之后能有份好工作,而孩子也想尽快地以自己的所学来回报父母,但是,现在的就业竞争相当激烈,在挫折、失败一次次的打击下,一些大学生极易出现自卑心理,觉得自己没用,对不住父母的辛劳,有些甚至走向极端。而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富裕的学生来说,他们容易犯的问题是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反正家里也不缺他(她)挣的那点钱。其次,父母的职业和地位的影响。人的出身是自己无法决定的,有些人一出生就注定了起步阶段将一帆风顺,学习、工作甚至结婚生子都被安排的好好的。所以,在面临就业的选择时,他们不慌不忙,只需耐心地等待就行了,因为他们有靠山可靠,大不了回家靠父母。而大部分人却只能靠自己的拼搏,意志坚强者打拼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新天地,意志薄弱者几个回合下来,自信心就将丧失殆尽。

(四)学校专业设置问题、素质及就业教育的缺失

首先,学校专业设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不匹配。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出处,难以就业。其二,一些热门专业条件不成熟,一哄而上,教师缺乏,现学现卖,实践教学设备不足,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不专,虽然就业岗位很多,但他们却无法胜任。其次,学生整体素质教育质量下降。社会就业压力越大,专业的选择和学习在人们的认识中就越重要,他们认为只要专业课学好了,就业就不成问题。所以,对于其它人文学科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修养都不在重要的学习内容之列,从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只会工作的机器。但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学会与人相处,提升自身各方面的修养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整个人素质的降低也将影响就业的成功率。再次,就业辅导跟不上。如何就业对于一直呆在校园里的大学生来说是一门陌生的课程,需要做哪些就业前的准备?就业技巧有哪些?就业心理需要如何调试?等等,这些都需要给学生专业的辅导。现在一般学校这样的课程都开有,但教师纸上谈兵的多些,真正通过市场调研,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和给学生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的并不多。

三、调适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对策

(一)大学生应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和择业观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出现有其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实际上还是主观因素。因为客观外在的因素短时间内改变不了,但是,自己的心态、看待事物的观念却可以自我把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通过自我观念的改变,从而引起行动的改变,就业的成功率也会随之提升。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和择业观,而这些观念的树立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

首先,客观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能力、地位等的认识和评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早在几千年前就将“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他将人们的认识客体由神、自然转移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开创了人本主义的先河。在他那里,人要承认自己的无知,要不断发现自己人性中的“善”,才能逐渐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客观地认识自我,就要既看到自己的优势,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并将其优势作为自己达到目标的利剑凸显出来。对于自己的不足,要努力改正,实在无法改变,也不要因为这些不足而对自己彻底否定,悲观失望,要知道人无完人,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自己一个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价。

其次,客观地认识职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择业观是大学生对择业目标和意义的看法和观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一要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人民需要与个人价值的关系,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利益有机的结合。现在职业门类繁多,每种职业都有对从业者的具体要求,大学生应在就业之前对相关内容做好充分地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估,做到既不好高骛远、相互攀比,也不自轻自贱、丧失信心,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二要改变一次到位的思想,先就业再择业。学什么专业不一定一就业就从事什么职业,可以选择和自己专业相近的职业,只要能养活自己,学到知识,积累经验,就努力把它干好,等时机成熟了再从事自己喜欢的专业。

(二)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完善就业市场,拓展就业渠道

首先,各级政府要树立责任意识,明确自身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其次,各主管部门要有所作为,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比如: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大学生到祖国西部地区去,鼓励他们到基层、到乡镇就业,为大学生顺利就业保驾护航,并为他们以后进一步的深造提供有利条件;从宏观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疏通就业渠道,政府鼓励用人单位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并给予他们相应的优惠政策,特别是要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范、协调工作,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培育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使用人单位和大学生都能满意;另外,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毕业生的聪明和才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建功立业的平台。好的就业政策的出台、就业岗位的增多、就业市场的规范、就业资金的注入必然带来整个就业环境的改善,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减轻。相应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也会趋于缓解。

(三)家庭应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父母应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的家庭出身我们无法选择,为人父母者也不一定都具有很高的受教育水平,但是,最了解孩子的莫如父母,特别是在孩子面临择业这一重大的人生抉择时,父母、家庭的关心、支持将帮助孩子渡过这一难关。父母需要做的:第一,培养孩子的自强自立意识。要让孩子意识到除了自己没有谁能从始至终地一直帮助你,更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已经给了他们所能给与的一切,父母什么都不欠他们的,走出校门,他们应该以阳光的心态,百倍的信心去迎接新的挑战。第二,鼓励孩子大胆地去尝试。要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很难经历风雨的,只要孩子的选择符合实际,能帮助他尽快地成长,就勇敢地支持他,千万不要因心疼孩子,怕孩子苦着累着而大加阻拦,这实际上不是在爱他,而是在害他。即使失败了,也是为下一步的成功积累经验,该放手时要舍得放手。第三,尊重孩子的选择。在职业选择时,父母和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父母往往从稳定程度、安全程度、离家远近等方面选择职业,而孩子则主要从收入情况、社会地位、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考虑。在两者发生矛盾时,在给以合理化建议的同时,要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因为只有他自己选择的职业他才能喜欢,也只有他喜欢的他才能投入地工作,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四)学校应加强专业设置,同时完善大学生素质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

首先,学校应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有就业实力的学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变化。因此,作为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的高校来说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在专业设置上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对于仍有社会需求的老专业要根据社会的变化不断更新其教学内容,改进其教学方法,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其二,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时,应考虑自身的条件是否具备,谨防换汤不换药的铺摊子。其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实习实践环节教学,使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次,大学生就业推销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被用人单位所接纳,而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娴熟。他们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等都将作为用人单位招聘的依据。所以,高等教育应把这些通识教育纳入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之中,给以充分的重视。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方面,要在大学生中宣传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思想,树立德育意识,创造德育环境,创新德育方法,进行德育实践。

再次,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和就业心理的辅导。这一工作必须在新生入校之时就开始,而不能临时抱佛脚。一是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进行基本资料的准备、如何推销自己方法的学习以及进行文明礼貌、语言交谈的方法训练等,从而提高大学生择业的成功率。另外,就业的心理辅导课程也要跟上,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挫折与失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二是学校就业办公室要从多方面联系就业单位,建立就业信息库,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避免盲目性,还要举办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供需见面会等。

总之,大学生就业心理的问题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的就业,但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他们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配合。

[1]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

[2]冯岚.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文科版,2004(1):408-410.

[3]李新生.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4(8).

[4]姜爱贤,孟亮,刘桂英.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

[5]黄炳坤,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猜你喜欢
职业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