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亲情的文化传承——以甘肃洮州包氏《家训韵语》为例

2014-04-09 01:36陈振兴
社科纵横 2014年10期
关键词:永昌子孙家训

陈振兴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 甘肃 合作 747000)

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家训,最早可以上溯到《尚书》中的《无逸》、《多士》、《康诰》、《酒诰》、《榟材》等篇目。传统家训奠基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于唐宋时期,繁盛于元明清时期,其作者众多,作品浩繁,家训可以分为帝王诸侯家训、母训和士大夫家训,但明清以来士大夫家训数量为最多。

霍松林先生在《中华家训经典》序言里这样认为:“中国古代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散文、诗歌、格言等等,通常称为家训,它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道理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儿女的最基本的形式。”[1]

家训撰写者出于亲情,力图用家训形式将自己及前辈先贤留下来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子嗣,其主要特点是历史教训和人生生活经验性总结,它是一种凝结亲情的经验文体。清代洮州进士包永昌撰写的《家训韵语》也具有这个特点。

洮州进士包永昌,字世卿,号西圃。清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甘肃乡试第一名中举,光绪三年丁丑科殿试三甲第五十二名进士,奉旨以知县检制广东万州、新会、归善、新宁、高要、三水、香山等县,后任琼州府知府。任内秉公执法,治绩卓著。如在高要县因为决狱公平,当地士绅赠以“龙图再现”金匾,恭逢恩诏赏加三级。曾著有《甘肃人物志四十卷》、《洮州厅志十八卷》。光绪二十年因病回原籍,第二年即宣统元年二月病故。临终前,他把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和读书心得凝聚成《家训韵语》,他把符合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社会规范、生活常识等融入其中。其中饱含着一片醇厚的亲情之爱,舐犊情深,情感真挚,语气亲切,关爱之情随处可见,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孝顺、友爱、睦族、刑于、贻禄、驭下、检身、处世、利济、丧祭等十个方面。这十个方面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治家类,二是修身类,三是处世类。

一、治家类

1.孝顺教育

包永昌公把“孝”看作是“百行之首”,是各行各业的终极目的。在尽孝的过程中,作为子女家境虽然各有不同,但要努力处理好对父母的身养和心养的关系,也就是精神奉养和物质奉养都要无微不至,最终的目的是让父母身心愉悦。活人唯有老来难,他不厌其烦地谆谆教导子孙,特别强调如何让年迈体弱的父母安度晚年,今天读来让人依然感动不已。

孝为顺德,百行之首。境遇虽殊,竭力勿苟。亲而富贵,供具非荣。问安视善,要贯以诚。亲而贫贱,毋伤养难。啜菽饮水,必尽其怀。亲而鳏寡,独处凄凉。夙夜曲体,饮食安康。亲而衰病,龙钟偏枯。先承意志,扪搔持扶。奉甘率妇,依膝导孙。亲必豫悦,雍肃一门。至爱至慕,终生若比。苟不顺亲,何以为子?①

此则讲以“诚”来“敬”和“养”,在物质奉养的基础上,对父母双方中的鳏寡老人和行动不便的瘫痪老年人尤其要重视精神奉养。

2.友爱教育

包永昌公认为五伦中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为天合关系,“如树同根”,重于其他关系如君臣、夫妇、朋友等人合关系。在世俗中的兄弟关系却往往争斗如仇敌,究其原因无非是财货、田产、听妇人的话,儿女之间的矛盾等。

凡有兄弟,如树同根。根不可代,怨不可存。无如世俗,多阋于墙。或争财货,或为田产。或听妇语,彼此相尤。或因儿女,骨肉成仇。远弃父母,近昵友生。贤愚各恶,贫富相轻。内室既开,外侮谁恤?鼠雀穿墉,风雨摇室。我思古人,耽乐相将。姜家被暖,田氏荆芳。椿荆聚庭,进歆让宽。和气致祥,怀歌棣萼。奉劝同气,容忍便安。眼前生子,留作样看。

此则对兄弟关系不和睦的现状予以批判,只有学习古人,兄弟既然为骨肉,能够解决好利益分割问题,化解矛盾,要谦让容忍和慈爱怜悯,不存积怨,才能给后辈以榜样。

3.睦族教育

传统乡村大多聚族而居,邻里关系也多为宗族成员之间的关系,行辈相差,通过族谱联系,都在祭祀同一祖先②。包永昌公以为如果家境稍微充裕可以勉力周济族人,体恤其困难,不应窝里斗。要宽和忍让,和以待人,严于责己。族人应以忠诚和仁爱思想为原则来互相帮助,以“义”字来处理家族公共事务。将恩爱之心推衍开来,惠及族人。

三堂服众,皆切寒暄。亲友族属,尤出一原。处以忠诚,待以恩爱。患难与通,贫乏与贷。诸牒联之,以明本一。祖祠维之,以示亲昵。宗法既废,族心始漠。悍厉斗争,元气伤散。孤睦族寡谁恤?幼弱谁矜?仇念谁解?嘉惠谁承?义祠义冢,义学义田。古则备矣,今无一焉。愿我子姓,法彼古人。如文正范,如恭愍陈。上体祖宗,下及旁族。世世齐昌,骈臻百福。

作为地方知名士绅,包永昌公急公好义,不但倡导,且自己践行“义”字原则。自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曾多次周济贫苦乡亲和族人。他曾慷慨捐助三千两白银修建“莲峰书院”,让本地读书人在这里读书,供本地生员盘缠赴京赶考,传为佳话。

他把儒家对亲族的仁爱之情,推及到僮仆和婢女的身上。虽然时过境迁,但这种朴素的人道主义情感也令人感动:

婢仆虽贱,是亦人子。当养耻心,勿徒詈捶。廉耻能存,天真毕现。……僮仆善忘,又多执性。教诲徐徐,勿与争胜。若随在外,慈恕存心。……婢女之愚,甚于僮仆。不在鞭责,惟在教育。又节劳苦,又恤饥寒。除大过外,酌与相宽。内外既分,防闲易办。兼存阴德,永绝后患。

他叮嘱子孙对待下人要以教育为主,要体恤他们的疾苦,反对使用暴力进行惩罚。

4.刑于寡妻,导以柔顺

良好的夫妻关系能够让一个家庭和睦,家道兴隆。反之如果夫妻关系恶劣,则可能使家庭不和,以至家道败落。

教妇初来,古训维昭。③导以柔顺,消其矜骄。致孝舅姑,使敬夫婿。妯娌姑嫂,和睦相济。勿着本话,勿往烧香。干蠱鸡舌,预戒履霜。萧蔷之祸,多由妇人。肆毒虐下,不顾麟振。奈何夫男,偏相溺爱。不知约束,反纵骄傲。恣放之至,养成始悍。积习之久,遂无忌惮。不亲中馈,不勤纺织。北鸡晨鸣,遗戚无极。尊维昔贤,治家有道。酒食是议,载歌偕老。

此则强调如何处理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倡导夫妇和顺,强化男性权利,预防初来乍到的新媳妇养成刁悍和懒惰成性的恶习,虽然显示出男权至上、宗法性等特点,但至今也有教育意义。

5.治生教育

包永昌公认为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对子孙的早期教育要抓紧。益友和各自的老师要教之以礼,导之以方。反对子弟无所事事,游荡而无所依靠。对职业期望首为读书和农务,可以耕助读,耕读兼顾。他深知靠读书博取功名的艰难。④当子孙生存艰难时,对职业要求就不要过分挑剔,都可以按照兴趣去选择医圃工商等职业。治生的途径必由勤俭而来。获利要用正当途径。遵纪守法,不欠官府的税和粮,不赖私人的债与帐。以信义作为治生的准则,反对占便宜等刻薄行为,可以为子孙积累阴德,虽有宿命论思想,仍然可见其警示作用。

吾之身后,厥为子孙。天资虽异,礼教宜敦。教导之方,端自冲幼。益友熏习,各师造就。早闲游荡,预绝浮袴。循规蹈矩,毋令稍差。读书之外,俾知农务。医圃工商,皆可趋步。以此治生,尤贵勤俭。税赋早输,宿债毋染。更积阴德,广培福田。所遗无危,奕叶延绵。如或姑息,甚至刻薄。尤而效之,立见零落。孝肃家训,严惩赃滥。在我后嗣,切勿遗憾。

此则讲治生首选耕读,次则更选他业。治生途径为勤俭,懒惰浮袴足以丧德败家。治生准则为信义,放僻邪侈足以损阴德。此则能韵则以四句为韵,不以韵违意。拳拳之心,谆谆之情,流于文字,读来令人钦佩!

二、修身类

在受过科举训练的古代知识分子看来,修身为道德主体对道德客体的价值认同,必须通过道德主体个体的自觉实践与修炼来实现,是每个个体进入社会关系的价值坚守和伦理修养。“修身,是为学者以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为标准而进行的自我改造、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道德境界的一种高级实践活动。”[2]外在的道德规范必须通过个体的学习和亲身实践体验,才能内化为个体的道德习性,才能在个体将来的人生道路上发挥真正的作用。包永昌公告诫子孙,通过自我检视的重点在于自省自身。敬指内心不受外界的干扰,当外界诱惑自己时,能敬守内心和秉持天理,敬守善良的天性,时时处处让内心保持一种警醒和反思状态。无论在独处和做事或与人相处时,如果不心怀敬意和有所畏惧,就会肆无忌惮而胡作非为,所以修己先由敬处来;己不所欲为忠,勿施于人为恕。求仁需由恕道。所以君子怀有推己及人之心,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他人则要宽厚谦恭。要谨言慎行就不能多言,忍让和沉默者不败。要身心收敛,做事专一。不说他人是非,不炫耀自己的长处。克制私欲的要着在于以敬畏之心告天去监督。迁善改过,善莫大焉。酗酒和淫乱足以给自己和家庭招来灾祸,子弟更加应当警醒,善心善行才能彰显。

检身之要,在检其身。收入付出,敬恕重箴。不敬则肆,己何由修?不恕则杂,仁何由求?是以君子,责躬独厚。毋稍因循,不渝暂久。多言必败,忍默乃得。妄动必差,收敛宜力。勿摘人短,勿炫己长。英气害事,谦逊为良。温公我箴,克己良药。清献告天,去私要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速改急追,雾开云破。招祸最烈,惟酒与淫。尤宜猛醒,乃见天心。

此则讲修身在于敬恕,修己求仁需从克制自己的私欲处下手。

三、处世类

1.处世教育

包永昌公认为处世与修身相辅相成,都以儒家推善及人的基本理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还要子孙信奉一些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如以仁义忠恕处世,要摒弃旧恶和勿揭人短,要谦虚不自满,只有容忍才能避祸,小处不忍让,最终将酿成大祸。为人要有气骨,匡时济世,明智知人,淡泊交友,义让邻里等基本原则,这样可以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人生百年,不离应世。善推我心,是以补弊。首贵仁恕,不欲勿施。毋念旧恶,毋发阴私。次在谦抑,恂恂款款。虚己受人,切我自满。容忍二言,不但避祸。横逆之来,自反俱可。卓立气节,其益无方。匡时济世,扶纲植常。不能知人,必受其累。因不失亲,斯为明知。五伦有友,淡交乃成。邻里义让,嫌隙不生。凡此七端,均为切要。遵而行之,怨远德照。

此则讲为人处世七大要点,遵从这些原则就能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2.利济教育

包永昌公教导子孙要存天理行公道做好事,他总结身处社会动乱之时会遇到各种各样困难的人,务必要量力而行,毫不犹豫地急速去施救,才能救人于危难之中。他深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子孙只有施救积善,家族才能兴旺发达。

天生万物,付人调剂。人体天心,功在施济。有数种人,望救速急。兵火饥瘦,鳏寡孤独。或则失所,或则无归。流离失所,无衣无食。尤可惨者,弃婴溺女。稍缓须臾,性命不举。诚存好心,勉附善怨。随时随地,并行并劝。善事无尽,量力经营。富则易办,贫可皆行。多济因好,少亦无怨。寒士一衣,饿夫一饭。积德之家,子孙必昌。实存因果,天降百祥。

此则讲数种需要迫切救助的人,子孙贵在能体天心,为善人,存善念,行善举,去恶习,量力而行,善有善报,家族必定会有神明相助,好运不断。

3.慎终追远教育

包永昌公教导子孙个体生命的终结是无可奈何的大事情,所以要按周全的程序来处理,必须履行丧、葬、祭三个程序,都要按照礼节来进行。孝子孝孙在丧期内的行为规范和仪式等都马虎不得。同样葬礼仪式和墓前的碑刻等也要重视。各种佳节要在祠堂里进行祭祀祖先,要准备好供品,遇到喜庆的事情,也要祭告。男女老幼都要参与到隆重的祭祀仪式中来。

猝为大事,抱恨终天。自丧而终,宜求万全。痛迁正寝,既绝乃哭。执服升呼,犹冀其后。设袭含敛,收衾盖棺。苟有不备,择地而葬。尊制七月,穿圹开茔。题主树碣,虞祥禫释。仪礼相将,至于忌日。祭拜彷徨,四时佳节。设祭于祠,高曾祖称。务致孝思,置饭供肴。称家丰俭,诸凡庆事。祭告无沗,男女分献。长幼并行,慎终追远。事生如是,晚辈安然。

此则为《家训韵语》的末章,履行丧、葬、祭三个程序每个家族成员务必要重视。

总之,包永昌公从一名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成长为清末的地方官吏,一生阅人无数,博览群书,人情练达,勤政爱民。晚年所写的《家训韵语》融入了他毕生的生活阅历和部分学术思想,由于时代的局限,虽然其中有些内容虽有糟粕,但挖掘和解读其家训精神中的合理部分至今也有现实教育意义。

注释:

①《家训韵语》文字资料由包永昌公后嗣包礼先生提供,特表谢忱,以下相同。

②包氏先祖从明初以武功授洮州卫指挥千户世职,子孙繁衍,散居今临潭县新城、总寨、长川、流顺等处。而有文献记录的是流顺孙家庄包氏大三房族谱,其中的流水字辈是二十字:廷文成永述,毓寿广元勋。忠厚世泽盛,和平福德宏。同族相认时,由字辈可知辈分大小,随之称呼与辈分应相称,男性公民如果不知道行帮和相应的称呼,则是没有常识和礼貌的表现。

③《礼记·昏义第四十四》曰:“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所以成妇顺也。”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注疏[A].中华书局编辑部.唐宋注疏十三经.(影印本)[G].北京:中华书局,1998:643。

④据关文发研究,明清两朝,由于人口暴增,生员数量也随之增加,但社会提供的官职数量并未与士绅阶层的人数成正比例。明朝“从生员开始,到成为进士,只有三千分之一的机会。”这种严酷的现实在清代依然没有改观,比明代录取率更低。关文发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63.

[1]翟博.中华家训经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1.

[2]焦国成.中国伦理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381.

猜你喜欢
永昌子孙家训
The influence of collision energy on magnetically tuned 6Li–6Li Feshbach resonance
First Man
家训伴我成长
老人留房给孙辈 引子孙大战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
留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