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礼仪教育改革探索——从传统文化礼俗互动的角度

2014-04-09 01:36王竹波
社科纵横 2014年10期
关键词:礼俗礼仪仪式

王竹波

(华南农业大学 贵州 遵义 563000;中山大学 广东 广州 510275)

中华自古即为礼仪之邦,但是普通群体,甚至在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的人已经日渐稀少。文化思想史学家刘梦溪先生曾撰文指出:“晚清以来百年中国的文化处于艰难的解构与重建的过程之中。这其中的问题多到不知凡几,但最为人所忽略也是最重要的,是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秩序和文明程度的礼仪问题。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但百年来西潮冲击、传统解体,我们越来越少了承继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代表今天文明程度的诸种礼仪,包括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穿衣,怎么走路,怎么跟人谈话,基本上都处于失序状态。”[1]“礼仪之邦”出现的礼仪失落问题,不能不使人感到忧虑。

一、大学礼仪教育古今结合的提出背景

伴随着我国走向世界脚步的不断迈进,礼仪形象作为个人形象的重要内容以及组织形象、国家形象的重要表现形式的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接受,如何培养、提高青年学生的礼仪素质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并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进行探索与尝试。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呼吁礼仪教育走进大学校园的声音开始出现。1994年在《中国大学生》第6期上,刊载了一篇山东大学韩兆林同学《开一门礼仪课如何》的文章,他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和礼貌程度也应该迈上一个新台阶。遗憾的是,至今在我们的各级学校里还没有设置专门系统的礼仪课程。因此,普及礼仪常识显得十分迫切。所以,提议大学里开设一门礼仪课。”这种呼声很快引起了社会的共鸣和思考,并积极讨论大学与礼仪教育的关系[2]。这种呼声得到了教育界的及时回应,填补礼仪规范教育的教材——《大学礼仪概论》,由原烟台师范学院孟繁融、王波、乔万敏、李衡眉主编完成,于1995年在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了。首都部分高校、科研和新闻单位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了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出版座谈会,与会者均认为该书的出版非常有意义。[3]这种呼声并进一步得到认同,有人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杰出代表和具有较高文明程度的阶层,其特殊的位置和身份,更有必要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建设者。基于此,礼仪教育应该尽快走进大学校园,成为大学生的修业内容。”[4]

不过,虽然我国对大学礼仪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礼仪教育大踏步走进大学校园、进入课堂,但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还是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称的情况。大学校园中有很多不知礼,不文明的行为,一些与礼仪相悖的行为屡屡侵袭和影响青年大学生,使大学生心灵在潜意识中受到腐蚀。人们在提倡礼仪教育的同时,也开始认真反思礼仪教育实效令人失望的原因。这其中有:家庭礼仪欠缺、学校教育不足[5];礼仪教育渠道偏窄,知识偏少;大学生的礼仪选择呈多元化态势;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程度偏低;教师的自身礼仪欠缺;研究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专业人才偏少[6]等等。总之,在理论研究、业务指导、社会氛围、人们的自觉意识等多方面严重滞后,甚至很多环节依然处于真空状态。

至于怎样改进大学礼仪教育实效的问题,有人提出应该重视礼仪教育,建立起完整的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的,系统、完整教学内容,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完善礼仪教育。扩展礼仪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制定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7]。还有人认为应该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利用重大典礼深化教育,发挥网络平台的教育优势[8]。也有人注意到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问题,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校培养的大学生的形象。因此,高校教师应重视公关礼仪的知识,从仪表、举止、表情、言谈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自身礼仪修养,塑造大学教师的应有形象[9]。也有人从大学校园礼仪文化建设入手,注重各种典礼上的仪式规范和在校园内不同场合所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正确处理好校园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交际礼仪规范,以此实现大学礼仪教育目标[10]。可以说很多观点对大学礼仪教育是颇具启发功效,并具有现实意义。

关于大学礼仪教育的改革,很多人不乏现代礼仪与传统礼仪结合的观点,人们承认传统礼仪文化有重要价值,中国传统礼仪的精华可以作为当代新礼仪建设的思想资料。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改进和加强当代青少年的文明礼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11]。因此要大力倡导和弘扬优秀传统礼仪文化。

学界对传统礼仪的研究非常之深入,对中国古代礼仪教育的历史渊源作了梳理,“早在公元前21世纪—11世纪的夏、商两代,礼仪就很盛行。到了西周,周公在沿袭过去礼仪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周代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制礼作乐。到了春秋时代,产生了教育家孔子,他一生积极提倡礼仪及其教育。在以后长达两千年的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分析礼仪教育在古代受重视的原因,“由于礼仪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着国家的整体利益,在塑造完美人格、协调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而礼仪教育受到历代当政者和教育家的重视。[13]”对古代礼仪的内容、教育经验及成功之处进行了研究总结,戴庞海指出西周礼仪教育:“早在灭商之前就开始了,灭商后又进一步系统化、制度化,其形式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其特点主要有:王室高度重视,从娃娃抓起,家庭、学校与全社会共同参与,重视情景教育与实践教育等。”[14]蓝云甲等针对古代书院的学礼制度进行研究,其内容为:修学与讲会之礼容礼仪;释奠释菜等祭祀礼典活动。书院之学礼教育的成功之处:书院祭祀系统代表着书院的道统与学统,在完成书院培养人材的目标、继承传播和发展传统的儒家文化方面有着重要意义[15]。还有人对传统礼仪的价值进行了探讨,客观务实的作了一体两面的评价:“中国传统礼仪,一方面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相冲突的思想因素,如‘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同现代的民主、平等观念格格不入,应当扬弃;另一方面,传统礼仪中辞让、中和、敬老、尊师、诚信等观念,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礼仪是一致的。[16]”

以上研究,对古代礼俗仪式作了充分的理论探索和客观定位,为批判传承作了认真的前期准备,是非常有价值的成果,从而开启了现代礼仪与传统礼俗仪式结合的现代礼仪教育的新道路。

二、传统礼俗仪式的现代价值

传统礼俗仪式,指古代社会的礼通过民间习俗表达着自己精神原则,民间习俗吸取礼制的周密形式,制定规范与调适民间家族社会条例成规的礼仪程式。其在民间和官方上行风行,通过一定的严格和规范的形式来体现它的宗旨,个体参与其中可以感受其严肃的氛围和庄重的陈设,在仪式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反思自己的言行,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最终实现造就理想人格,培养和谐人际关系的目的。传统礼俗仪式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为节日礼俗仪式,节日是相对于日常而言的,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古人通过对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观察和把握之后逐渐形成的,包涵了一系列适应自然环境、调谐人际关系、传承文化理念的禁忌、庆祝、仪式、娱乐等活动项目。其二为人生礼俗仪式,指围绕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关键时刻或时段而形成的一些特定的仪式活动,其总目的是标记或帮助人们成功或顺利地度过这些关键时刻,完成人生角色的转换。这里对传统礼俗仪式现代价值的探讨,以此两部分为中心展开,主要侧重于仪式秩序和社会规范功能。

(一)节日礼俗仪式。传统节日主要包括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由一系列的仪式和规则构成,以春节为例,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亚洲许多国家也有这一节俗。春节原称元旦、元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此节,是中国诸节之首,就是今天到了过春节的时候,在外地生活的人们,也会纷纷放下工作,奔回父母身边,共享天伦之乐。中国人过年的礼仪很复杂,一进腊月门,过年的气氛便一天浓似一天。从宋代起,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就成了百姓们的习俗。喝了腊八粥就安排好日子扫扫尘埃,家家户户把房子内外清扫得干干净净,把家具衣物洗涤得新新崭崭,以示除旧迎新。民间还有送灶神的习俗,通常是提前准备一些祭品,祭祀完毕之后,将灶神请下,到除夕日再接灶供奉。送灶,在一些地方也称过小年,要燃放鞭炮,有吃饺子和年糕的习俗。除夕,又称大年夜,时在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摆天地桌,供奉家祖和神灵,在室内贴年画,在大门上贴春联,并在门楣上挂门钱。除夕夜,家家守岁不睡觉,到了晚上零时,由家长将新灶神像贴好,于像前放些贡品,意思是把灶神从天上接下来了。守岁和年夜饭,是春节的重要内容,零点时分辞旧迎新鞭炮声响起,滚滚沸水的饺子或汤圆,热腾腾地端了上来,全家人辞旧迎新,共庆新的一年开始。除夕过后,人们相见要互致问候,俗称拜年。春节中有许多避邪求吉的习俗如贴门神、燃爆竹、除尘、送穷以及春节前夕进行的傩舞等,也有很多禁忌如忌劳作和忌说不吉利的话等。节日的程序安排、必备的致礼器具、一定的礼辞及禁忌等,共同构成了节日礼俗仪式的内容。

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中华传统节庆文化,以其内容繁多、异彩纷呈的民俗礼仪活动,持久而牢固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也以有形的形式无行中培养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规则意识和民族认同。关于传统节日的作用,国家大政方针早就对此有过明确的规定,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于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其中就有“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特别设立的委托项目——《弘扬节日文化研究》的专家指出:“青年学生是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实现传承的主要人群,其对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接受状况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能否实现良好传承的关键所在。”[17]并提出具体的做法:创造各种传统节日的社会参与平台,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对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多样性创意;启动高校传统节日教育,创立家庭与学校双驱引导的传统节日教育体制。在大量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还得出学校和教师在利用传统节日文化这个载体进行主题教育方面存在较大改进空间的结论。[18]

(二)人生礼俗仪式。人生礼俗仪式包括诞生礼仪、寿辰礼仪等、丧葬礼仪、宗教礼仪等。各种人生礼俗仪式伴随着个体成长的各个环节而存在,每个人的一生,总是免不了要经历着这样或那样的人生礼俗仪式。人生礼俗仪式的举行,一方面标志人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对个体的接受与认可。所以,“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19]。人生礼俗仪式能够有效的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进行规范、约束和塑造,从而避免了道德的社会价值被“虚化”。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通过传统的人生礼俗仪式来强化个体品德培养。比如婚礼,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生礼仪中的大礼。千百年来,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庶民百姓,对婚嫁礼仪都倍加重视。中国自古就有群体利益至上的观念,因而也把婚礼的意义,解释为两姓家族之间的和好,对上夫妻同心协力,共同侍奉父母长辈,对下生儿育女,使后世得以传承。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婚礼处处渗透着神圣性、庄严性。婚礼从议婚、迎娶、贺婚到婚娶的礼物用品、形式程序,均要求循规蹈矩。现代社会在传承传统婚礼的同时,改革程序繁琐、礼仪复杂的陋习,摒弃旧式婚礼中的封建色彩和迷信成分,举行高雅、文明、富有时代感的婚礼仪式。现代婚姻会因地区、文化交流影响的不同呈现出差异性,但大体可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奏喜庆乐,同时鞭炮轰鸣,由专职的司仪宣布婚礼开始,新郎、新娘在鞭炮乐曲声中步入宴会厅。第二,行鞠躬礼。新郎、新娘按司仪的安排行礼。向尊长和前辈亲友一一行鞠躬礼,新郎新娘互相行鞠躬礼,一对新人向全体来宾行鞠躬礼。第三,尊长或父母讲话。可由来宾或双方亲友中辈分、声望较高的人即席讲话,向新人致以良好的祝愿和祝贺。第四,新婚夫妇讲话。第五,宴会开始。新郎新娘从主桌开始,逐席向来宾敬酒。

通过婚礼仪式的前后过程,达到礼仪教育的目的。必不可少的礼节活动;参加婚礼各方的表现:婚礼的操办者认真充分的准备婚礼的前后事项,婚礼中新郎新娘礼貌地接待亲朋宾友,面带微笑、彬彬有礼,亲切招呼、热情迎送,做到大方、耐心、周到,参加婚礼的人衣着整洁,带着欢快的心情、诚挚的祝愿、见证一对新人的结合;还有婚礼活动前后的一系列禁忌,如参加婚礼的宾客送礼最好在婚前送到,参加婚礼时,应穿着鲜艳明快、色彩亮丽但不花哨的衣服等。既在仪式活动、程序规范中养成秩序感、规范感,也收获礼俗仪式的结果,在婚礼仪式之后,使一对新人重视联姻双方及家庭的结合,赋予婚姻神圣感、庄严感,使双方珍视婚姻关系,共同完成婚姻之中的一系列责任,如夫妻恩爱、孝顺父母长辈、养育子女、维系亲朋关系等。

为使大学礼仪教育落在实处,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礼俗互动即现代礼仪与传统礼俗仪式有机结合,是当今礼仪教育界应该思考的内容。传统礼俗仪式自古以来即保持着植根大众、面向凡俗的风格,从而堪称为市井平民所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文化形态,易于为中国人的心理所接受。现代礼仪教育的内容与节日礼俗仪式和人生礼俗仪式的内容是相融的,可以有机的连接在一起,并与中国所处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相适宜。传统的礼俗仪式本身就是规范化的一整套程序,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种礼仪习俗和规范仪式环境中的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传统礼俗仪式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它能够使人们直观的学习掌握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与行为规范,又能约束自己的言谈举止,在为人处事等方面都会对照礼俗仪式的规范来要求自己,按照礼俗仪式的礼数礼节的具体要求,学会尊重他人,完善自己,提高道德自觉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成为内在修养良好,外在形象得体的现代公民。并且中国传统礼仪教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方式方法带有普遍性,不仅在古代行之有效,今天仍然有实践意义。

三、礼俗互动与大学礼仪教育的实现

礼、俗之间的区分,如果借用文化学中的“雅文化”和“俗文化”或“大传统”和“小传统”,则可以“雅文化”和“大传统”来说明礼制经典及规范,以“俗文化”和“小传统”来比况传统礼俗仪式。这里的礼俗互动,侧重指雅和俗、大传统和小传统,换言之即正式与非正式、课堂与社会、理论和生活之间的互动。因为,“雅”与“俗”、“大”与“小”,从来都是互补共存的,共同承担起传承中华礼仪这一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现代大学礼仪教育,既应该有礼仪来源的概说、历史流传演变的脉络梳理、中西礼仪的比较、礼仪功能目标的分析,还应该有具体的上课修学时学生的礼容要求,教师教学时师生之间的详细礼仪规定:学生日常的礼仪、问答的礼节、师生往来相遇的礼节等,将大学师生的日常言行教学活动等通通纳入礼容礼仪等学礼规定的程序与范围之类,周密无遗。教学活动依此仪规进行,自然会有条不紊,师生皆能养成良好习惯,在教育育人的同时,使学生养成以礼相处的习惯。最重要的还应该通过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民众性、社会性仪式活动对学生进行礼仪实践教育。

礼仪教育自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20]其教育弟子,平素所雅言者,诗书执礼,研习六经等典籍,按照礼的要求为人处事,“执礼”是学生学习的落脚点与归宿。吕祖谦云:“古人为学,十分之中,九分是动容周旋、洒扫应对,一分在诵说。”[21]十分强调礼的实践。基于礼仪教育自身的特性,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通过礼、俗互动实现大学礼仪教育改革:

(一)展示图片。如在讲授个人礼仪时,可以将个人参与礼俗仪式场合、休闲场合、家居场合不同的仪态用图片展示出来,通过对图片的直观感受,对于不同场合的着装、仪态仪表、入座位子有直接印象。还可以展示个人在参与礼俗仪式时标准的坐姿、站姿、行姿的图片,看规范的礼俗仪式场合应该怎么坐立起行。学生在教学中逐步学会礼仪常识,并懂得如何装扮出一个举止大方、服饰得体、彬彬有礼的个体形象。

(二)播放视频。就礼仪课而言,形象视觉非常重要。通过播放相关教学视频,将礼俗仪式的全过程立体展示,生动形象地将参与仪式的所有个体的——仪容、仪表、言辞等呈现。组织学生课内外观看、模仿,在教学过程中导入音乐伴奏,突出形体训练的节奏感,将抽象的社交礼仪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情境中,既增大了教学信息量,又帮助学生感受、理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今天很多专业人士,像曾经担任过诸如电影《孔子》,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礼仪指导的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晓龙认为,戏剧表演专业形体课教学应注重对中国古代礼仪的教育,通过表演系形体课的课堂教学,在影视剧中以直观外在的形体动作表达出来,最终使中国古代礼仪达到某种程度的普及[22]。相信有张晓龙等专业人士对影视剧礼仪的指导,今后涉及到古代礼仪的影视作品对古代礼俗仪式的展现会更尊重历史,也有助于人们对传统礼俗仪式在称谓礼俗、婚礼、丧葬礼、宴客礼、尊师礼、祭祀礼、朝会礼和乘车礼仪等方面的了解,更能够获得国人当然包括大学生群体对传统礼俗仪式的认可和部分学习、仿效。

(三)体验和参与民俗展演。教育界早就注意到礼仪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施教的时候,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参与。在理论论证中,从学理上对具体的礼俗仪式,如成年礼在青年礼仪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23]。在教学法中已经提出实施模拟演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的教学法[24]。具体如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课内活动向课外延伸,组织学生担任校内外各项活动的礼仪先生、礼仪小姐,锻炼他们参与社交活动的礼仪能力和自身的礼仪形象设计能力,校内的大型活动尽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这些活动,极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25]。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带领学生去观看或者直接参与体验一些尚未消失的礼俗仪式。传统节日礼俗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年四季的时空之中,不失时机地向人们传递着其所负载的文化理念;而且一个人从小到大,总要年复一年地接受着传统节庆中文化内涵的洗礼和熏陶。传统人生礼俗仪式在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或隆重、或轻忽的度过,但却千遍万遍的看过他人人生关键时刻的一系列仪式展演,在这种民间的、地方的、节庆的无所不在的礼俗仪式的包围、簇拥下,也会不知不觉中形成固定的礼仪行为。

现代教育学十分强调“情知教育”、“愉快教育”,要求寓教于乐,以便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功效。而节庆礼俗仪式和人生礼俗仪式,多数恰恰是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得以实现的,易于为民族情感所接受;从生活入手,易于养成,易于操作运用。寓传统礼俗仪式于现代礼仪教育中,既能深入人心,又能流传不缀,有助于历史的延续;有助于大学生礼仪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整个社会风尚的改进;有助于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正确认识礼仪教育不等于西方礼仪教育;还有助于科学地弘扬地方礼俗、民间礼俗,规范社会秩序,增强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刘梦溪.礼仪与文化传统的重建[N].光明日报,2004-4-28.

[2]理宜.时代的呼唤与历史的反思:大学亟需礼仪教育[J].齐鲁学刊,1995(4).

[3]周胜良,姜茂徐.专家学者座谈《大学礼仪概论》[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2).

[4]袁灵芬.礼仪教育应走进大学校园[J].渤海学刊,1998(2).

[5]葛仲夏.大学生礼仪教育缺失的现状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8).

[6]王宗源.中华礼文化与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导师:赵军华,2008.

[7]穆廷云.对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8).

[8]王宗源.中华礼文化与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导师:赵军华,2008

[9]龚鹰.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4).

[10]顾希佳.试论大学校园的礼仪文化建设[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5).

[11]张良才.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J].齐鲁学刊,2000(4).

[12]许启贤.论中国古代礼仪及其教育[J].中州学刊,1994(2).

[13]张良才.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J].齐鲁学刊,2000(4).

[14]戴庞海.略论西周时期的礼仪教育[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15]蓝云甲,张长明,易永卿.论中国古代书院的学礼制度[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6]杨桦.基于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大学礼仪教育意蕴[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17]耿波.当代中国青年学生接受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现状与对策报告[J].艺术百家,2012(4).

[18]《弘扬节日文化研究》课题组.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J].艺术百家,2012(3).

[19]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56.

[20]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668.

[21]陈谷嘉.中国书院史资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18.

[22]张晓龙.古代礼仪进入戏剧形体教学之探索[J].大舞台,2009(1).

[23]平章起.成人仪式·伦理·青年教育[J].道德与文明,2001(2).

[24]许海丽.高校《社交礼仪》课程教法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2004(3).

[25]蒋璟萍.关于“礼仪”活动课教学方法的探讨[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猜你喜欢
礼俗礼仪仪式
CLOSE TOHEAVEN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墓与塔——南北朝丧葬礼俗的新变化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古代礼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以徽州礼俗为例
新中国“十七年”婚姻礼俗的演变(1949—1966)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