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思想

2014-04-09 01:36张建伟
社科纵横 2014年10期
关键词:工业化现代化建设

张建伟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教研部 辽宁 铁岭 112000)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从根本上说解放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使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实现中国现代化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毛泽东自从参加革命伊始,便把这一问题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致力于对这一目标的探索与实践。因此,研究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思想,总结其在这一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当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现代化的唯一路径选择

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发展潮流,最初孕育于西欧。早在19世纪30年代,随着英法等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这股现代化的浪潮便以锐不可挡之势随着这些国家殖民扩张而向外扩展到世界各地,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逃避。古老的中国曾经创造了昔日的辉煌,然而到了近代社会却逐渐落伍了。在英法等国的船坚炮利之下,近代中国社会既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又面临着国内严重的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文化危机。因此,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就是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摆脱屈辱和苦难的历史,挽救国家的危亡,实现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现代化道路。对于如何实现现代化,他们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主张:一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保留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引进西方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来实现现代化;二是全盘“西化”。即照搬照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实现中国现代化。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些救亡图存的理想都一概幻灭了。

正当中国的有识之士踌躇满志,对于走何种道路实现中国现代化充满迷惑之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以后,许多国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到了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扬弃,这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新的曙光。毛泽东认为,近代中国之所以倍受欺凌,其根本原因在于极端落后和腐败的社会制度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现代化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他分析指出:“现代化选择不是简单的西方工业化,而必须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资本主义道路也可以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1](P1324)从此,毛泽东便把中国的命运同社会主义紧紧地联系到一起。1957年,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在报告中他又进一步向全党强调指出:“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思想是不够清楚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1](P373)这是毛泽东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中国现代化思想的坚定和深化。从此,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中,我党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无一不体现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思想。

同时,毛泽东也认识到实现现代化对国家、社会和民族的重大意义,他认为中国现代化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在他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当中就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国家的富强”[2](P1080),“新民主主义国家,如无巩固的经济做他的基础,如无进步的比较现实发达得多的农业,如无大规模的在全国经济比重上占极大优势的工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做它的基础,是不能巩固的。”[2](P1081)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通盘考虑的是如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如何发展社会主义,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他认为必须通过现代化的道路,才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中国现代化思想

所谓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社会而言,它是指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工业化的发展水平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毛泽东正是紧紧抓住现代化这一核心内容来思考并探索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在他看来,工业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来说更加切合实际。只有实行现代化,才能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所以“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化而斗争。”[2](P1081)

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清醒地认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我们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中国尽快地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44年,他指出:“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3](P239)他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4](P1081)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主义事业前无古人,只能照搬苏联。建国初期,中国借鉴了苏联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但到了50年代中期后,苏联的模式日益暴露出许多问题,毛泽东在重新审视苏联工业化模式时指出:苏联模式并非尽善尽美,搞工业化,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第二次结合。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国家大,人口众多,底子又薄,可谓一穷二白。这决定了中国必然要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和苏联的不同的工业化道路。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重、轻、农的关系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实质。对此,毛泽东立足于中国现实,科学地阐明了三者之间的正确关系。他说:“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发展重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起头并举,工业才能有原料和市场,才可以为建设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资金。”[5](P400)在此毛泽东强调搞工业化决不能以牺牲农业为前提,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既要发展重工业,又要发展农业,工业发展必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1956年4月,他又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进一步阐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毛泽东说:“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们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5](P472)

三、对中国现代化的探索

实现现代化是毛泽东的价值追求,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毛泽东中国现代化思想是以社会经济、社会政治和科学文化为基本内容的多维度展开。

1.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1949年,中共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决定今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毛泽东在会上强调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6](P1437)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开始集中精力认真思考并努力探索中国现代化问题。1952年,中共制订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从而把中国现代化纳入到了社会主义轨道上来,为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制度基础和前提。此后,毛泽东中国现代化战略思维不断深化和不断拓展,并逐渐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毛泽东在1957年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7](P27)196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8](P116)1964年,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首次正式提出了我们“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9](P439)“四个现代化”描绘了我们要建立一个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蓝图。

第一,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实现中国现代化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此,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1953年,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为实现中国现代化打开了迈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认真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必须根据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党的工作重点要进行战略性的转移。因此,当前中国社会社会根本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尽快地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正确处理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中国工业化过程中三大产业应按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顺序协调发展;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巨大推动力,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在经济体制上强调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经济关系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在管理体制上提出扩大自主经营管理权。

第二,在政治建设方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重树中华民族的尊严与自信。因此,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独立的、自由的、统一的国家。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的,“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4](P651)毛泽东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为此,必须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解决两类矛盾因其性质不同,采取的方法也不同;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领导的制度;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反对个人崇拜。

第三,在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历来都重视文化建设。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就提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目标“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0](P715)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纲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为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毛泽东又提出了在文艺工作方面“百花齐放”,在科学工作方面“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2.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步骤。毛泽东立足国情,认为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必然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他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面,情况是复杂的,国民经济原来又很落后,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11](P960)此后,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以及毛泽东本人对这一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他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将比预期的时间更长一些,大体上要花100年。1964年,在第三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正式对外公布了实现“两步走”的时间表:完成第一步大约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大约1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力争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两步走”发展战略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迫切希望和价值诉求,它有利于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鼓足全国人民的干劲,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

3.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原则。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现代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但是,中国社会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加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了全面的包围和封锁。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指出,苏联的帮助是有限的,要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他指出,进行现代化建设,“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础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叫做自力更生。”[6](P1132)所谓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人力和物力,根据自己所具有的资源从事发展,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外部条件”。[12]同时,毛泽东认为,坚持自力更生并不排斥向西方学习。中国现代化建设如果闭关锁国,拒绝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无异于作茧自缚。当然,他也认为向西方学习,我们也必须讲求原则,“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13](P230)

四、对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启示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由于社会主义事业前无古人,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前行。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认真总结毛泽东在现代化建设中经验,汲取他在这一过程中的教训,对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大有裨益的。

启示之一,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地、有步骤地、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出发,遵循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任何片面夸大生产关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违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急于过渡,盲目冒进的做法只能欲速则不达,使国民经济蒙受损失。

启示之二,实现中国现代化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社会是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而来的,并未经历生产力高速发展的过程,所以,当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必须依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不断发展生产力,通过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赶超世界先进国家水平。但是,由于毛泽东过于注重社会主义的政治色彩和泛化资本主义的概念,在其晚年却提出了“抓革命促生产”、“以阶级斗争为纲”等错误口号,偏离了这一中心,使中国现代化建设蒙受重大挫折。

启示之三,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十年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就说明了这一点。

启示之四,必须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完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修正、补充和发展,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实践。

[1]毛泽东选集(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324.

[2]毛泽东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毛泽东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毛泽东文集(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0]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2]崔永学.徐焕文: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长白学刊,2008(4).

[13]毛泽东思想基本著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工业化现代化建设
边疆治理现代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