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菊丽
【摘 要】思维定势是指思维在不受到新干扰的情况下,人们依照既定的方向,采用一定的模式或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思维定势具有二重性,表现为正迁移作用和负迁移作用。本文就如何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防止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作一点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定势
一、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一种思维的定向预备状态。在思维不受到新干扰的情况下,人们依照既定的方向,采用一定的模式或方法进行的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这就是思维定势。
在许多情况下,思维定势表现为思维的趋向性和专注性,因而是开展有成效的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思维定势具有二重性,在适合的条件下,表现为能迅速地联想和使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面临的问题,这是其有益的一面,体现了它的正迁移作用。但是过分强调后思维定势容易引起负迁移,表现为思维的疆化、呆板,不能从多种角度全面地、整体地看问题。特别是在解决一些非常规的或探索讨论性的数学问题时会束手无策。由此可知:一方面,思维定势带来“熟能生巧”,解决问题迅速的功效;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呆板的思考。当前,教学中片面强调定势作用的现象很严重,譬如通过大量的习题的操练,教师把题目的解法归成类,要学生熟悉题型,牢记解法,甚至背结果。长久如此训练,学生只会代公式,套题目,思维僵化、呆板。这是解题思维定势负迁移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卢金斯批评不合理的练习时所说的“它使人盲目”。
二、应当培养什么样的思维定势
1.必须培养使用基本知识和运用基本技能的定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现有的定势上发生的。而课本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是继续学习或参加实际工作的重要基础,它们具有较广泛的通用性,因而能适应多种变化了的情况。例:遇到数轴,就马上反映出其形状具备的三要素。只有这样在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立体几何时有一个扎实的基础。又如分解因式,对初中阶段来说即是重点又是难点。说重点,因为它是今后打开“未知数”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对学生能否顺利正确解方程、方程组起决定作用。说难点是因为分解因式题型千变万化,而又无定法。这对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为培养学生因式分解的能力,我们采用如下步骤;①试试能否利用提取公因式法,若能则先提取公因式;②能否用公式法(运用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立方和(差)等,能用就用;③十字相乘法;④利用分组分解法;⑤尝试拆项、添项法。通过上述固定步骤进行训练,学生能够养成一个良好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2.必须培养学生一般的解题思维模式的定势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是数学能力的重要标志。解题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又可以让教师用来检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存在问题,以及他们各种能力是否达到预定的要求。中等偏下的学生大多厌烦解题,对解题有恐惧感,甚至连一般题都会拒之千里,更别说有一定难度的题了。如何培养这部分学生的解题水平,对于提高整个教学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都有重大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契奇说过:“被定势效应抓住,对于人们解决问题策略的通常效率来说,简直是个贡献。”因而对学生进行一般的解题思维定势的培养势在必行。采用方法是:
(1)熟化:即把生疏的问题转化到熟悉的领域中去解决,例1:解方程:,这是根式方程。一般解法是把方程有理化。若把方程先变形为,然后两边平方,得到的是不熟悉的一元四次方程。因此要另想办法把此方程转化为熟知的分式方程或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换元方法,令,则方程化为Y2-2Y-3=0,问题易解。在数学中,我们常把问题转化,其中最常用的转化是熟化。
通过上述这些处理方式,应用策略定势来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必须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
要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弄清题意。抓住题目的特征,进行广泛的联想,检索信息和回忆储存的信息,即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直觉性的理解和判断,选择总体思路或入手的方向、原则。当思维受阻时,就应调整思维方向、变换不同角度再进行分析思考,直至找到新的正确思路,制订解题方案。倘能灵活地结合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更是锦上添花。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索、归纳、总结。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又能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如何防止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思维定势是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一种习惯思维,表现为人们思维上的惰性和惯性。当它与问题的解答途径相一致时,它可以促进正迁移的产生,使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当它与问题的解答途径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时,往往形成负迁移,导致解答失误。所以我们在数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不合理的思维定势,采取措施加以克服。具体作法如下:
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学习态度是否正确,学习目的性是否明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达到的结果就不一样。但不管如何。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远大的志向,逐步树立起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从而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对社会的意义,产生一种正确积极的学习动机。只有这样才有勇气去克服思想上的惰性。同时尽量让学生克服死记公式,硬搬乱套题型,不动脑筋,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的坏习惯。虽然,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能由学校单独承担。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的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正确的引导。
3.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我们知道,数学的每一个概念的发展、完善,都反映着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密切联系,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石,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飞跃。因此在教学数学中,多创设问题的情景,适出改变问题,立足“衔接点”,由“引”到“联”,以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做既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向性、灵活性、变通性和沟通性方向发展,且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知识结构。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克服旧知识的思维定势对掌握、旧知识的不利影响。如讲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定义,性质之间的相异点、圆柱、圆锥、圆台侧面积和体积的区别与联系。在复习时,可以讲解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倡一题多解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巩固了旧知识,又开阔了视野,灵活了头脑,活跃了思维,跳出“一批钥匙,开一把锁”的旧思想框架,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要以学生一定思维发展水平为前提,反之,学习数学又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的发展。就是为此目的,我们必须合理开发利用思维定势的正迁移,避免防止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影响,让学生的认识过程在现有定势的基础上合理健康、快速的进行,促进思维更好、更快、更全面的向前发展。
【摘 要】思维定势是指思维在不受到新干扰的情况下,人们依照既定的方向,采用一定的模式或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思维定势具有二重性,表现为正迁移作用和负迁移作用。本文就如何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防止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作一点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定势
一、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一种思维的定向预备状态。在思维不受到新干扰的情况下,人们依照既定的方向,采用一定的模式或方法进行的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这就是思维定势。
在许多情况下,思维定势表现为思维的趋向性和专注性,因而是开展有成效的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思维定势具有二重性,在适合的条件下,表现为能迅速地联想和使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面临的问题,这是其有益的一面,体现了它的正迁移作用。但是过分强调后思维定势容易引起负迁移,表现为思维的疆化、呆板,不能从多种角度全面地、整体地看问题。特别是在解决一些非常规的或探索讨论性的数学问题时会束手无策。由此可知:一方面,思维定势带来“熟能生巧”,解决问题迅速的功效;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呆板的思考。当前,教学中片面强调定势作用的现象很严重,譬如通过大量的习题的操练,教师把题目的解法归成类,要学生熟悉题型,牢记解法,甚至背结果。长久如此训练,学生只会代公式,套题目,思维僵化、呆板。这是解题思维定势负迁移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卢金斯批评不合理的练习时所说的“它使人盲目”。
二、应当培养什么样的思维定势
1.必须培养使用基本知识和运用基本技能的定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现有的定势上发生的。而课本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是继续学习或参加实际工作的重要基础,它们具有较广泛的通用性,因而能适应多种变化了的情况。例:遇到数轴,就马上反映出其形状具备的三要素。只有这样在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立体几何时有一个扎实的基础。又如分解因式,对初中阶段来说即是重点又是难点。说重点,因为它是今后打开“未知数”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对学生能否顺利正确解方程、方程组起决定作用。说难点是因为分解因式题型千变万化,而又无定法。这对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为培养学生因式分解的能力,我们采用如下步骤;①试试能否利用提取公因式法,若能则先提取公因式;②能否用公式法(运用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立方和(差)等,能用就用;③十字相乘法;④利用分组分解法;⑤尝试拆项、添项法。通过上述固定步骤进行训练,学生能够养成一个良好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2.必须培养学生一般的解题思维模式的定势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是数学能力的重要标志。解题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又可以让教师用来检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存在问题,以及他们各种能力是否达到预定的要求。中等偏下的学生大多厌烦解题,对解题有恐惧感,甚至连一般题都会拒之千里,更别说有一定难度的题了。如何培养这部分学生的解题水平,对于提高整个教学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都有重大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契奇说过:“被定势效应抓住,对于人们解决问题策略的通常效率来说,简直是个贡献。”因而对学生进行一般的解题思维定势的培养势在必行。采用方法是:
(1)熟化:即把生疏的问题转化到熟悉的领域中去解决,例1:解方程:,这是根式方程。一般解法是把方程有理化。若把方程先变形为,然后两边平方,得到的是不熟悉的一元四次方程。因此要另想办法把此方程转化为熟知的分式方程或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换元方法,令,则方程化为Y2-2Y-3=0,问题易解。在数学中,我们常把问题转化,其中最常用的转化是熟化。
通过上述这些处理方式,应用策略定势来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必须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
要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弄清题意。抓住题目的特征,进行广泛的联想,检索信息和回忆储存的信息,即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直觉性的理解和判断,选择总体思路或入手的方向、原则。当思维受阻时,就应调整思维方向、变换不同角度再进行分析思考,直至找到新的正确思路,制订解题方案。倘能灵活地结合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更是锦上添花。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索、归纳、总结。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又能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如何防止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思维定势是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一种习惯思维,表现为人们思维上的惰性和惯性。当它与问题的解答途径相一致时,它可以促进正迁移的产生,使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当它与问题的解答途径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时,往往形成负迁移,导致解答失误。所以我们在数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不合理的思维定势,采取措施加以克服。具体作法如下:
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学习态度是否正确,学习目的性是否明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达到的结果就不一样。但不管如何。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远大的志向,逐步树立起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从而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对社会的意义,产生一种正确积极的学习动机。只有这样才有勇气去克服思想上的惰性。同时尽量让学生克服死记公式,硬搬乱套题型,不动脑筋,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的坏习惯。虽然,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能由学校单独承担。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的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正确的引导。
3.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我们知道,数学的每一个概念的发展、完善,都反映着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密切联系,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石,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飞跃。因此在教学数学中,多创设问题的情景,适出改变问题,立足“衔接点”,由“引”到“联”,以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做既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向性、灵活性、变通性和沟通性方向发展,且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知识结构。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克服旧知识的思维定势对掌握、旧知识的不利影响。如讲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定义,性质之间的相异点、圆柱、圆锥、圆台侧面积和体积的区别与联系。在复习时,可以讲解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倡一题多解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巩固了旧知识,又开阔了视野,灵活了头脑,活跃了思维,跳出“一批钥匙,开一把锁”的旧思想框架,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要以学生一定思维发展水平为前提,反之,学习数学又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的发展。就是为此目的,我们必须合理开发利用思维定势的正迁移,避免防止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影响,让学生的认识过程在现有定势的基础上合理健康、快速的进行,促进思维更好、更快、更全面的向前发展。
【摘 要】思维定势是指思维在不受到新干扰的情况下,人们依照既定的方向,采用一定的模式或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思维定势具有二重性,表现为正迁移作用和负迁移作用。本文就如何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防止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作一点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定势
一、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一种思维的定向预备状态。在思维不受到新干扰的情况下,人们依照既定的方向,采用一定的模式或方法进行的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这就是思维定势。
在许多情况下,思维定势表现为思维的趋向性和专注性,因而是开展有成效的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思维定势具有二重性,在适合的条件下,表现为能迅速地联想和使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面临的问题,这是其有益的一面,体现了它的正迁移作用。但是过分强调后思维定势容易引起负迁移,表现为思维的疆化、呆板,不能从多种角度全面地、整体地看问题。特别是在解决一些非常规的或探索讨论性的数学问题时会束手无策。由此可知:一方面,思维定势带来“熟能生巧”,解决问题迅速的功效;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呆板的思考。当前,教学中片面强调定势作用的现象很严重,譬如通过大量的习题的操练,教师把题目的解法归成类,要学生熟悉题型,牢记解法,甚至背结果。长久如此训练,学生只会代公式,套题目,思维僵化、呆板。这是解题思维定势负迁移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卢金斯批评不合理的练习时所说的“它使人盲目”。
二、应当培养什么样的思维定势
1.必须培养使用基本知识和运用基本技能的定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现有的定势上发生的。而课本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是继续学习或参加实际工作的重要基础,它们具有较广泛的通用性,因而能适应多种变化了的情况。例:遇到数轴,就马上反映出其形状具备的三要素。只有这样在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立体几何时有一个扎实的基础。又如分解因式,对初中阶段来说即是重点又是难点。说重点,因为它是今后打开“未知数”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对学生能否顺利正确解方程、方程组起决定作用。说难点是因为分解因式题型千变万化,而又无定法。这对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为培养学生因式分解的能力,我们采用如下步骤;①试试能否利用提取公因式法,若能则先提取公因式;②能否用公式法(运用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立方和(差)等,能用就用;③十字相乘法;④利用分组分解法;⑤尝试拆项、添项法。通过上述固定步骤进行训练,学生能够养成一个良好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2.必须培养学生一般的解题思维模式的定势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是数学能力的重要标志。解题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又可以让教师用来检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存在问题,以及他们各种能力是否达到预定的要求。中等偏下的学生大多厌烦解题,对解题有恐惧感,甚至连一般题都会拒之千里,更别说有一定难度的题了。如何培养这部分学生的解题水平,对于提高整个教学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都有重大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契奇说过:“被定势效应抓住,对于人们解决问题策略的通常效率来说,简直是个贡献。”因而对学生进行一般的解题思维定势的培养势在必行。采用方法是:
(1)熟化:即把生疏的问题转化到熟悉的领域中去解决,例1:解方程:,这是根式方程。一般解法是把方程有理化。若把方程先变形为,然后两边平方,得到的是不熟悉的一元四次方程。因此要另想办法把此方程转化为熟知的分式方程或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换元方法,令,则方程化为Y2-2Y-3=0,问题易解。在数学中,我们常把问题转化,其中最常用的转化是熟化。
通过上述这些处理方式,应用策略定势来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必须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
要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弄清题意。抓住题目的特征,进行广泛的联想,检索信息和回忆储存的信息,即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直觉性的理解和判断,选择总体思路或入手的方向、原则。当思维受阻时,就应调整思维方向、变换不同角度再进行分析思考,直至找到新的正确思路,制订解题方案。倘能灵活地结合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更是锦上添花。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索、归纳、总结。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又能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如何防止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思维定势是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一种习惯思维,表现为人们思维上的惰性和惯性。当它与问题的解答途径相一致时,它可以促进正迁移的产生,使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当它与问题的解答途径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时,往往形成负迁移,导致解答失误。所以我们在数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不合理的思维定势,采取措施加以克服。具体作法如下:
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学习态度是否正确,学习目的性是否明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达到的结果就不一样。但不管如何。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远大的志向,逐步树立起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从而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对社会的意义,产生一种正确积极的学习动机。只有这样才有勇气去克服思想上的惰性。同时尽量让学生克服死记公式,硬搬乱套题型,不动脑筋,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的坏习惯。虽然,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能由学校单独承担。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的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正确的引导。
3.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我们知道,数学的每一个概念的发展、完善,都反映着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密切联系,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石,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飞跃。因此在教学数学中,多创设问题的情景,适出改变问题,立足“衔接点”,由“引”到“联”,以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做既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向性、灵活性、变通性和沟通性方向发展,且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知识结构。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克服旧知识的思维定势对掌握、旧知识的不利影响。如讲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定义,性质之间的相异点、圆柱、圆锥、圆台侧面积和体积的区别与联系。在复习时,可以讲解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倡一题多解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巩固了旧知识,又开阔了视野,灵活了头脑,活跃了思维,跳出“一批钥匙,开一把锁”的旧思想框架,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要以学生一定思维发展水平为前提,反之,学习数学又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的发展。就是为此目的,我们必须合理开发利用思维定势的正迁移,避免防止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影响,让学生的认识过程在现有定势的基础上合理健康、快速的进行,促进思维更好、更快、更全面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