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精心设计探究问题

2014-04-08 10:41牟同虎刘焕云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26期
关键词:人口迁移过境城市化

牟同虎++刘焕云

在高一起始阶段,地理和物理被一些学生认为是最难学的两门课。地理必修1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这是大家的共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模块内容抽象,难入门,不易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定位过高,课时不足,学生经常吃“夹生饭”所致。但自然地理属于科学范畴,趣味性强,且难点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单元,学生一旦学得进去,一下子捅破这层“窗户纸”,许多原理性的东西想忘都忘不了。而地理必修2则恰恰相反,表面上看清澈见底,这就让许多师生产生错觉:人文地理很简单,读读、画画、说说、练练就OK了。时间一长却越发感到高深莫测,不知所措,学习效果自然不佳。实际上人文地理概念难理解,内容枯燥发散,答案开放且思辨性强,加之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教师如果照本宣科搞一言堂,学生必然会感到索然无味。只有教学中精心设计,创设民主、开放、活泼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记》中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强调的正是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学贵有疑,学源于疑,一旦无疑,合作无益。如果合作学习运用得合理,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舞台,课堂就成为学生积极思维,闪现智慧灵感的场所。如果运用得不恰当,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 “实”。纵观合作学习现状与效果,普遍感觉合作学习开展得很艰难,效果不太理想。许多合作学习成为形式主义的走过场,很难看到合作学习的精妙之处。其中很大程度是由于课堂问题形式化、随意化、简单化从而导致“伪合作”。

鉴于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实际情况,教师须把功夫下到课外,精心设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认知冲突,使其有疑在胸不解不快。同时问题的提出要有合作价值,切忌浅显。小组合作学习不在于“频度”而应注重“精度”。我认为探讨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度目标入手,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切忌模棱两可;要提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地理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的问题。要精选问题,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或热点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层次性。下面撷取本人教学实践几例与同仁们交流。

教学实例一:“地球运动”一节抽象性强,难度大,考虑到高一起点低,课时短,在完成新授课进行重难点复习时,做了以下设计:先回顾本部分知识要点,再出示各种典型光照图,让同学们结合图示信息回答以下问题,从而进行规律总结。

(1)如何判断南北半球?晨昏线?

(2)二分二至日的判读关键是什么?

(3)如何计算时间问题?假如你想连续过两个生日,你该如何跨越日界线?

(4)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5)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有什么关系?

(6)黄赤交角如果变化了,地球上五带范围有什么变化?(试举例其它地理事物)

教学实例二:在讲授“锋面系统”时,恰逢一场秋雨,我先卖一小关子,问学生愿不愿意扮演“天气预报员”,然后提出“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谚语,并让学生回忆和描述近几天来天气的变化情况:晴朗温暖—绵绵细雨—晴朗凉爽。提出讨论问题:

(1)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规律?

(2)“一场春雨一场暖”反映哪种锋面系统天气? 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规律?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反映哪种锋面系统天气?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规律?

(4)你还能举出其它反映天气的诗句来吗?能否用本节所学知识加以解释?

教学实例三:学习“城市化”一节时,我把“城市化概念、标志、对环境的影响、城市未来模式”这几个知识难度较小但分散的内容组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首先播放“城市化环境”的有关视频,提示学生结合自己平时所见所遇,然后分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城市化现象?

(2)城市化有什么特征?

(3)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又有何不同?城市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4)城市环境有什么问题?如何改善我们生活的城市环境?

(5)我们未来的城市将会是什么模样?

教学实例四:学习“人口迁移” 时,我做了如下设计:先播放电视剧《闯关东》片段,再让学生回顾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结合历史课所学和教材案例提供的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朱开山一家人为什么背井离乡从山东到黑龙江?他们每个人“闯关东”的动机是否完全一样?

(2)朱开山一家人经过一次次辗转,去了齐齐哈尔,再到哈尔滨,最后全家离开哈尔滨回到山东,期间分别涉及到了哪些迁移因素?

(3)美国99%以上为移民及其后裔,试分析其成为移民国家的主要因素。

(4)归纳美国国内四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5)国国内第四次人口迁移与《闯关东》涉及的因素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要求地理教学必须跳出传统的“学习地理”“接受知识”的束缚,鼓励教师“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石激起千层浪。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等模式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占据了课堂的主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莫让模式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一味的为合作而合作。一线教师们须潜下心来,精心揣摩“该不该合作”“怎样合作”“合作什么”......

作者简介:牟同虎(1969-),山东潍坊人,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2011级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地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口迁移过境城市化
台风过境,未来电工
辨云识雨 等
中俄简化过境哈萨克斯坦货物运输通关程序
从“刘易斯拐点”谈“人口迁移与产业发展”专题复习策略
集聚效应、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节后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内容详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