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角度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2014-04-08 09:10甄莹
考试周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小学生

甄莹

摘 要: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行为。而小学生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无论对小学生三观的形成还是人格品质的养成,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培养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极其重要。而家庭作为小学阶段与小学生联系较大的一个主体,自然对小学生的行为培养产生极大影响。文章应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对家庭对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发现家庭对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应从有意培养及家庭自身对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无意培养两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 亲社会行为 小学生 家庭角度

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除了经济之外的社会行为的培养,亲社会行为就是其中之一。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1]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而小學生作为今后社会发展的主体,也自然而然成为了重点培养对象。但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呢?培养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可以从社会、学校、家庭等角度分析。下面我就从家庭方面谈谈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一、家庭对于小学生行为的有意培养及外部教育

首先,对于家庭来说,家庭的主体就是父母和孩子。由于双方年龄、社会经历等不同,当孩子处于小学阶段,自然就形成了父母是家庭的主导,是行为的主要发出者的结构。而孩子由于年龄、经验、心理成熟度不够,自然就会受父母行为的影响。而在孩子上小学这一阶段,是其模仿能力最强的一段时期,孩子平时的一些行为,几乎都是对父母平时行为的一种间接反映。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所以,对于父母来说,首先要从自身着手,发挥榜样作用;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利他主义形成的重要原因,这种榜样作用的影响,父母可以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在街上看到乞讨者,父母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孩子,可以和孩子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生活比我们困难的人,如果遇到了我们就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同时,父母可以向乞讨者捐一点钱,这样既给孩子听觉上的教诲,又从视觉上加强这种行为对孩子的刺激,加深对孩子的影响。这样,当孩子在自己遇到类似情况时,就会想到当时父母的做法,无论是出于自觉还是对父母行为的模仿,都会产生预期的利他效果。给大家举个真实的例子,2008年汶川地震时,各个地区的人们都向灾区人民伸出援手,有一对父母就带着他们还在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去红十字会捐款,当时孩子就问妈妈为什么我们要捐款,妈妈就跟他说因为地震好多小朋友现在都无家可归,没有衣服穿,所以我们要去帮助他们。当时那个小朋友没有说话,父母以为他才刚上一年级,跟他说这些他也不会懂,就一直没在意,可是就在前两天四川雅安地震之后,孩子放学回家之后主动跟妈妈说要把自己平时的零用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们……从这个孩子的反应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父母榜样行为对孩子产生的重要作用。长此以往,父母把这种榜样效应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会使小学生在潜意识里产生这样一种想法,我父母是这么做的,我也应该这么做。这样不仅有利于小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小学生产生利他行为,即亲社会行为。

其次,父母作为儿童各方面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培养者,要对孩子提出一些利他行为的要求,让孩子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现代社会,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庭结构有核心家庭(两代人)和三代人或四代共居的大家庭。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父母的唯一宝贝。他们整天与父辈、祖辈交往,只有亲子、亲孙的纵向关系,而无兄弟姐妹的横向关系。[2]孩子自私心理的产生,多是孩子在家庭中受几代人的宠爱、保护的结果。人人关心,人人服从,于是孩子便产生了一种理所当然的至高无上的心理,所以这一代的独生子女被称为“小太阳”、“小皇帝”等。所以当孩子进入学校与社会后,便会在其他孩子面前“处处称霸”,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所以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就要适当地对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利用传统美德熏陶孩子。比如,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先让孩子在头脑中形成对这一概念的印象,然后在适当时候,比如孩子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候,要求孩子先把东西给长辈,这个时候,长辈一定要接受孩子送过来的东西,如果长辈一味地对孩子说我不吃,你吃吧,长此以往,就会更加强孩子的独享意识,让孩子觉得有好东西我先吃是理所当然的。因此要接受孩子的东西,同时,家长要向孩子说明,爷爷奶奶是长辈,要懂得组老爱幼,等等,让孩子产生这种意识,同时当孩子照着做了之后,一定要对孩子进行及时表扬,否则,孩子会觉得,我这样做什么都得不到,那我下次不要做了,如果这样,那么之前所有的努力就都白费了。所以,做家长既要教好孩子,又要会教孩子,让孩子在“被要求—按要求—受表扬”这一过程中得到满足,同时产生分享意识。其实,对于小孩子来说,要求他们做到与别人分享,懂得谦让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毕竟小学生年龄还小,心理接受能力没有那么强,所以家长要抓住每个可以教育孩子的机会。

还有,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进行诱导和强化。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家长不能所有事情都替孩子完成,对一些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要引导孩子自己做,比如一些平时生活中的简单家务,要让孩子和大人一起努力完成。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只有孩子真正有了独立能力后,他才会真正有能力帮助别人。同作为家长,不要把生活艰难的一面向孩子隐藏,比如,当孩子喜欢某个玩具,并哭闹着说一定要买或是怎么样时,家长不要心软,一定要向孩子说明你不给他买的原因,例如可以问他,妈妈每天赚钱辛不辛苦,如果买了玩具,就没有钱再给你交学费,也没有钱给你买好吃的了……所以家长不要向孩子掩饰实际情况,让孩子从小就了解生活的不易,只有这样,他才会懂得珍惜生活,也会懂得为他人着想。同时要引导孩子关心正在生病的家人或是有困难的人家。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周末去敬老院做义工,帮助那些生病中的老人,可以带着鸡汤和孩子一起去,并且让孩子帮助照顾那些老人,同时跟孩子说:“婆婆生病了,感到很不舒服,我们能为婆婆做些什么呢?”以引导孩子主动帮助他人。同时,在家人生病时,借机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进行强化,进一步引导和加强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家长也要借助奖惩机制对孩子的亲社会行为进行校正。当孩子的行为趋于一种正常、利他的行为方向时,家长就要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进行及时奖励,可以是口头奖励,也可以是物质奖励,让孩子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要再次做这种行为的积极冲动,这样一步步对孩子正确的亲社会行为进行强化,更加有利于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但与此同时,孩子都是会犯错的,当孩子出现一种反社会心理时(吝啬,害人,妨碍社会等),可能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反社会的心理还不会出现,但孩子还是会有一些自私、独享、不理解他人、不理解父母等行为出现,而在这时,家长就不能再继续放任孩子的这种行为,而要进行制止。此时家长不能心软,一定要对孩子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可以让他写检讨书,给孩子讲道理,但是一定不能懲罚孩子做家务,因为如果那样,就会让孩子在潜意识中觉得因为我犯了错误,家长才让我做家务,所以我以后一定不能做家务。因为,这时在孩子心里做家务就等同于犯错误,这样会使孩子对做家务产生抗拒心理,反而会对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家长掌握好度,引导孩子向正确的亲社会方面发展。

家长也可以借助一些外部东西对孩子进行亲社会方面的教育,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些有关亲社会方面的书,如有寓意的童话故事书,如《七色花》、《夏洛的网》等故事都讲述了关于分享与合作的故事,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和模仿。[3]这样孩子还有兴趣阅读,家长在孩子看完之后,向孩子讲解其中道理,通过作品评析深化,对孩子进行教育,加深孩子对亲社会行为的书面层次的理解,同时让孩子更加信服亲社会行为的好处。

二、家庭自身情况对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无意培养

家庭中的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首先,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家庭,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孩子事事为他人着想的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间如果经常争吵、谩骂甚至打闹,婆媳间如果总是充满敌意,那么,孩子肯定会生活在一个恐惧、仇视的环境里,又怎能要求他关心别人,为他人着想呢?所以,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例如,夫妻之间从不在孩子面前掩饰自己对对方的关爱:餐桌上一方在给孩子夹菜的同时不会忘了给另一方夹菜;天气转凉时,一方在给孩子添加衣服的同时不忘叮嘱另一方一句……事事都要考虑得很周到,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也就学会了处处为他人着想。其次,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给孩子提供亲社会环境的第一步,可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减轻外界造成的压力和焦虑,形成愉快的心境。个体在愉快的情绪下,更乐于做出友好行为。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还有利于青少年形成理想的家庭亲密感,家庭亲密感主要表现在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方式及父母对子女的帮助、接纳和信任方面,适度的家庭亲密感有助于儿童品德的发展及亲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所以,父母应该敏感地把握子女的感受和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适当的独立和自由,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保持友好、理解的态度,采取和平、说理的方式处理家庭事务,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4]积极引导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总之,家庭是最先与孩子接触,也是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最深远的一个群体,无论是对孩子三观的形成,还是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和加强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既要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更要关注孩子的非智力发展,更好地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使他们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日后成为国家栋梁,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俞国良,李辉.中国独生子女教育百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3-932.

[2]宏博幼师培训.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OL.http://www.hongbopeixun.com/html/hbjy/xwzx/xyzx/1281.html.

[3]夏倩.南京市龙福幼儿园教师论文集,父母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OL.http://www.wxjy168.com/lunwen/jyll/2169.html.

[4]伽伽妈妈的BLOG.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探讨如何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并克服反社会行为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9fb1d0100b1hd.html.

猜你喜欢
亲社会行为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个体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社会角色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入手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园环境中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及亲社会行为干预研究
我是小学生
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