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刚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听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指出了听说能力的提高对于我们了解外国文化,传播本国文化,增进国际交往,改善国际形象,提高我国国家行为在世界上的被认知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听说 能力培养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是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以上述文件为依据,侧重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展技术上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的听说训练。这一注重听说能力培养的改革特点体现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性与实用性。人类的语言习得的规律是先能听懂,然后会说。“听”作为一种基本的语言输入的方式是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而“说”是建立在大量听的输入的基础上的,听说是人类最基本、最有效的交流方式。语言先于文字而存在,因而优先培养听说能力更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更能体现语言学习的实用性。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指出:语言输入的作用就是激活大脑中的习得机制,而激活的条件就是恰当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由此可见,大量的、不超出学习者可理解范围的语料接触是语言习得的关键,而教师的主要功能就是向学生引入这些语料,使其自然地、符合语言习得规律地掌握一门语言。相反,传统的语言教学受制于技术手段、教学技巧与方法及语言环境等因素的约束,以读、写为主开展语言教学,严重忽视听、说的重要性,从而造成“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等问题。
造成“哑巴英语”、“聋子英语”问题的一个深层次因素是我国传统文化对语言习得者语言习得过程的影响。儒家以“中庸之道”影响我国民族性格的塑造。大多数国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过于谨慎、保守,畏于开口与人交流,怯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感,从而无法有效开展思想文化交流。日积月累,这种个体行为最终上升为集体行为,严重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与被认同,使我们在文化上处于一种尴尬的、孤立的状况。可见,改善听说能力绝不是停留在语言学习的层面上那么简单,听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改善我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与被认同,有利于改善国人、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加强国家行为在国际上的被认同感。
《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的使用受限于环境。使用语言讲话的人属于种族(或多种族),也就是属于一个因身体特征差异而与其他群体不同的群体。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不能脱离人类社会传承下来的种种惯例和信仰而存在,而正是这些惯例和信仰定性了我们的生活。①
可见,语言作为我们了解外国文化与习俗的一面镜子反映出来的正是社会现实的状况。一个人语言习得的情况深刻地影响他的心理状况与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影响其对文化现象与社会现实的理解。
英语是一门国际语言,学好英语有助于我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英语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别人的文化与社会,而且有助于我们传承、传播本民族的文化,使之走向世界,加深世界人民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我国与他国在国际问题上的互助、互信,有利于我国软实力的提升。
《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被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极有助于构建视、听、说资源内涵丰富的网络外语教学资源数据库。从而使学习者不再受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时地、大量地接触到相关资源,并通过网络这一互动交流手段自主地创造一定的语言学习环境。视听说材料资源引入课堂有助于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与习俗,加强学生对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理解。PPT及影音等直观教具的使用要比教师单纯的、直白的描述更有效。语言不是干巴巴的对白,它还涉及说话者的语气语态、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辅助行为,将影视材料引入课堂有利于学习者把语言放在一种真实的语境之中加以考察,体会语言及肢体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要掌握一门外语,必须先了解目标语民族的文化。听、说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具有关键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促进由“教师一言堂”向“学生众言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促进国际交往,改善国家形象,加强其他国家、民族对我们的认同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注释:
①Edward Sapir,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New York:Harcourt, Brace & Co., 1921:22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4]Berns,M.Context of Competence:Social and Cultural Considerations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New York:Plenum Press,1990.
[5]Krashen, S.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Pergam on Press,1981.
[6]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New York:Pergamon Press Ltd.,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