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清徽商与淮安经济社会发展

2014-04-08 15:24:18芮小燕吴金解培群
考试周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社会变迁淮安经济发展

芮小燕 吴金 解培群

摘 要: 徽商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商帮之一,在明清时期曾称雄中国商界近四百年。淮安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聚集了大量徽商,这些徽商在淮安的活动对淮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围绕明清徽商对淮安经济发展及社会变迁的影响展开论述。

关键词: 明清徽商 淮安 经济发展 社会变迁

徽商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商帮之一,在明清时期曾称雄中国商界近四百年。淮安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聚集了大量的徽商,这些徽商在淮安的活动对淮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淮安徽商的发展状况

明清时期,众多徽商聚集在淮安。对此,文献上多有记载。如康熙《淮安府志》卷1提到:“布帛盐鹾诸利薮,则皆晋徽乔寓者负之而趋矣。”光绪《淮安府志》卷2提到,明清时期,淮安府从府城到北关厢“为淮北纲盐顿集之地,任鹾商者,皆徽、扬高赀巨户,役使千夫,商贩辐辏。”康熙《徽州府志》卷2提到:“徽之富民尽家于仪扬、苏松、淮安、芜湖、杭湖诸郡……”

这一时期,众多徽商之所以聚集于淮安,有其特定原因。一是淮安地理位置优越。淮安地处南北要冲,具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明清又为河、漕、盐、关重地。徽州与淮安所在的两淮地区位置相邻,明朝时同属南直隶,清代初期又同属于江南省,这样的条件对于徽商迁徙往来于淮安也具有优势。二是因为淮安有丰富的商品资源。一方面,淮安本地商品资源丰富,可成为商品的资源众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鱼、盐。另一方面,经过淮安流通的商品种类相当丰富。三是政府政策有利于徽商。明朝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变开中之法,把仓口纳粮中盐改为运司纳银中盐,让淮商以银代粟,这一政策十分有利于徽商。万历四十五年,袁世振在两淮实行纲运法,也为徽商在淮安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当时,徽商在淮安分布比较广泛。主要集中区有安东(今淮安市涟水县)、河下、清江浦、新安镇等。明朝时,淮北盐运分司驻在安东,大批徽商主要集中在这里,程姓等徽商最早就在安东获得户籍。自明代中叶以后,黄河夺淮入海,安东水患严重,盐运分司迁到了河下,而淮北批验盐引所也由安东县南之支家河迁到了河下大绳巷,淮北巡检也改驻乌沙河。随着盐务机构的迁移,众多徽州盐商从安东迁居到河下,与此同时,在扬州的盐商也有不少迁到河下经商。清江浦在明清时期是经济繁荣的一个要地,这里也聚集了大批徽商,其中最有名的有徽州汪氏,汪氏经营典当业,侨寓清江浦数百年,家资百万,在当地很有影响。今灌南县新安镇,历史上属于淮安,也是徽商的一个重要集中地,这个镇的兴起和名字由来就与徽商另一个名称新安商人相关,明朝时,许多徽州商人在这里经营鱼盐米酒生意,其中以程鹏为首的人促成了这个新镇的诞生。

二、明清时期徽商对淮安经济发展的影响

明清时期,徽商在淮安的经营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淮安的经济发展。

(一)促进了淮安地区盐业的发展。徽商从明初进入淮安地区,主要经营盐业,对淮安地区的盐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光年间陶澍的报告提到“淮北引盐额行河南、安徽、江南四十九州县”,这么广范围的行销与足迹遍天下的徽商关系密切。徽商在淮安经营盐业时间长,有四个世纪左右,所占比重也大,相当长的时间内在盐务中占据首要地位,也经常左右当地盐务制度的制定。

(二)促进了淮安地区工商业的繁荣。这种繁荣一方面表现在市场人烟稠密,贸易居多,明朝时的淮安府前市、县前市、西门市已很典型,另一方面表现在出现了许多专门的街道名称上,花巷、竹巷、茶巷、铁钉巷、干鱼巷、锡巷、粉章巷、羊肉巷,在河下至今犹有遗存;还表现在各种专业化市场的出现,柴市、鱼市、牛羊市、猪市等。徽商在淮安的经营活动对这繁荣的出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河下镇正是因徽商而繁荣的典型,有“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之誉。

(三)促进了淮安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无徽不成镇”这一民间谚语形象地展示出徽商在明清时期城镇化中的作用,淮安地区的城镇化与徽商的聚集和经营也关系密切。有学者统计,明朝时淮安府所属的山阳、清河、安东、桃源、盐城、阜宁等六县有36个集镇,而到乾隆时已增加到101个集镇。集镇数量的激增,徽商贡献颇大,前面提到的新安镇就是一个典型。

三、明清时期徽商对淮安社会变迁的影响

明清时期,徽商对淮安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城市建设。徽商大量涌入淮安并长期定居后,对淮安城市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豪华建筑兴盛。据黄钧宰记载:河下“为淮北商人所萃,高堂曲榭,第宅连云,墙壁垒石为基,煮米屑磁为汁,以为子孙百世业也。城外水木清华,故多寺观,诸商筑石路数百丈,遍凿莲花”,可见其豪华程度。更典型的是,清朝康熙、乾隆数次南巡,徽商为献媚邀宠,曾计划修行宫,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事情未成,但还是建了不少亭台殿阁。徽派建筑风格这一时期也开始盛行,至今犹有遗存。另一方面,众多园林出现。明清时淮安园林众多,尤以河下为盛。清朝李元庚的《山阳河下园亭记》对此有专门记载,李鸿年和汪继先对此书分别进行了续、补。据王振忠先生统计,《山阳河下园亭记》中记载,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河下共构筑园亭65例,主要由盐商构筑,其中徽州盐商程氏构筑最多,计24例,占三分之一强。程氏盐商构筑的园林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亭台楼阁掩映其中,吸引了大量明清著名文人,曲江楼、荻庄颇负盛名。

(二)社会公益事业。明清时期,淮安附近经常发生灾荒,特别是水灾。对此,淮安徽商积极参与救助和输送灾民回乡。如光绪《淮安府志》记载,康熙十年,江淮大水,盐城、高邮、宝应尤其严重,有千余户灾民流入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歙县徽商程量越“筑庐栖之”。此外,徽商还通过捐资助建地方慈善组织,如栖流所、普济堂等,救助大量灾民。乾隆《淮安府志》记载,乾隆十七年淮安水灾后,淮安知府钟衡计划筹资建立淮安普济堂,但只筹得20余金,眼看着这一义举就要流产,歙县徽商程钟“毅然起而独任之”。程钟建立了有大小瓦房屋128间的普济堂,安顿流民。“寒待衣,饥待食,病待衣,殁待殡,一切经费动以万计,所活男妇婴孩奚啻一二十万。道路之间,欢声四达,民用以康。”光绪《淮安府志》记载,侨寓安东的程朝宣在黄河决口时,破产救荒,保住了安东城,义举感动了安东人,使徽州程氏最早在安东获得了户籍。

(三)饮食文化。明清徽商在淮安的聚居也对淮安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一是促进了淮安菜的鼎盛,二是推动了淮安饮食上的奢侈之风。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是淮安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淮安菜之所以能够达到鼎盛,与徽州盐商的推动密不可分。一方面盐商追求盛宴,促成了清代淮安地区名气极大的“全羊席”、“全鳝席”的出现,据《清稗类钞》记载,这是清代五大宴席中的两种。另一方面,盐商“食厌珍错”,追求新奇风味,这也促成了文楼蟹黄汤包、平桥豆腐等淮扬名菜的形成。由于盐商来自徽州、山西、陕西的各个不同地方,他们口味追求不同,又见多识广,来时都自带厨师,这就推动了淮安菜汇集各方之佳肴,熔南北东西口味于一炉,形成了“鲜咸适中,南北适宜”的特色。由于徽商在这一时期盐商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淮安菜的鼎盛离不开徽商的推动。至今,淮扬菜中还保留着徽商创造的一些精品菜肴。

参考文献:

[1]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

[2]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3]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M].北京:三联书店,1996.

[4]汪崇筼.明清徽商经营淮盐考略[M].成都:巴蜀书社,2008.

[5]王振忠.明清淮安河下徽州盐商研究[J].江淮论坛,1994(5):72-82.

[6]吴海涛,金光.清代苏北集市镇发展述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3):60-66.

[7]王元林.明清淮安商品流通地理初探[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4):1-5.

[8]王建中.淮安饮食史略[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5(2):19-23.

[9]张崇旺.徽商与明清时期江淮的荒政建设[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118-125.

本文为2012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成果。

猜你喜欢
社会变迁淮安经济发展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5:50
梨园寻梦淮安缘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58
凝眸古城淮安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56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46
论明清时期贵州的建省
中国农村社会变迁文献述评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21:54:49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8:26:50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24:45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20:33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