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凤红
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演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演奏者对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分析和钢琴演奏技巧的综合运用。优秀的声乐钢琴伴奏者除了具有良好的演奏技巧外,还要积累丰富的艺术实践,具备较好的音乐文化修养,最重要的是对中国艺术歌曲要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艺术歌曲是音乐史上的一种特定的体裁,它原本的意思是“这种微妙的艺术用不同于歌剧的方法,令人领会到歌词中戏剧性的内容”,就是“不同于民歌的歌曲”。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区别于歌剧和民歌的这种歌曲形式——艺术歌曲,具体来说是指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中国的艺术歌曲始于20世纪初,艺术歌曲的创作一开始就借鉴了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也把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把中国诗歌文学、中国民歌与欧洲传统技法、中国传统音乐技法、现代创作技法结合在了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具有中国民族特征与风格的艺术歌曲。长期以来,随着多元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本土音乐文化意识觉醒。我国艺术歌曲创作在与欧洲文化的不断碰撞的交融中,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规律。
一、钢琴伴奏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及素养
1.扎实的钢琴演奏技能是基础。
要具备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扎实的钢琴演奏技能是基础。钢琴演奏基本功训练,是钢琴演奏必须掌握的基本演奏方法和基本技巧。钢琴伴奏者应当对基本功的练习加以足够重视,这样才能胜任有技巧难度的艺术歌曲作品的伴奏。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练习,讲究练习质量,宁可进度慢一点,也要追求高质量的练习;基本功练习需要勤奋、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长期的训练,使自己的基本功由量变到质变,取得进步。当我们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技能,就可以流利而富有感情地伴奏高技巧高难度的艺术歌曲作品,手指在黑白的琴键上轻舞飞扬,演唱者也会随着伴奏将作品演绎得完美。
2.深入理解作品是前戏。
艺术歌曲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表演艺术,是人类用以抒发和交流情感的典型艺术形式。钢琴伴奏者对歌曲的理解程度深浅,直接关系到演奏效果的好差。钢琴伴奏不仅是手指的技艺,更重要的是有很强的艺术控制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影响演奏技巧的发展、发挥与提高,自始至终引导演奏的全过程。为此,“伴奏者必须体会与了解到钢琴作品中内部的音乐构造和感情基调,对艺术歌曲乐谱和歌词进行认真的研读和准确的解释,为伴奏的再创造提供依据,做到会思考、会领悟,从而透过钢琴音响形式美的外表找到音乐内蕴的穿透力”。演奏一首钢琴作品的过程就是展示乐曲本身的美的过程,如果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在内心深处为艺术歌曲塑造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但是,塑造“艺术形象”的前提是先看懂乐谱,读懂乐谱,有效地分析与体会作品。钢琴家亨利·涅高兹说:“学习一首钢琴作品,要像指挥者学习总谱那样,首要的是要研究整首作品,否则就不能获得完整的印象、完整的形象。”
3.演奏与演唱的相互配合是渲染音乐的关键。
艺术歌曲的伴奏艺术是一门“合作”的艺术,伴奏者需要与歌唱者一起创造音乐的音响效果,只有二者相互配合、相互倾听,才能协调地发挥二者的优势,才能展现出歌曲的魅力。怎样协调,关系到观众的欣赏质量,也是渲染音乐的关键。因为有了歌唱者的存在,伴奏者在演奏效果上,包括音色、音量的控制不能如演奏独奏乐曲那样子的“我行我素”,而是需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双方应对作品的表现达成共识。
两者怎样更好地配合,首先,伴奏者要清楚演唱者的声部和他在艺术歌曲中所要诠释的形象。根据歌曲塑造的各类人物形象,伴奏时应当对症下药。每个声部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角色形象在声音上的处理也是不一样的。当然,伴奏者要察言观色,如果角色演唱安静轻柔,则伴奏必须轻而柔;反之,则弹得明朗坚定。
再者,伴奏者的音量要与演唱者的音量保持协调统一,在演唱者用不同情绪的时候给予帮衬。人们常说,演唱者是“红花”,伴奏者是“绿叶”。绿叶当然应当衬红花,而有些伴奏者为了更好地衬托演唱者,把自己的音量压得很低,这样是不对的。因为伴奏的音量过小,不能给予演唱者在情绪上的推动,反而会让演唱者找不到“点”。反之,如果伴奏的音量过大,掩盖掉演唱者的音量,就会让音乐模糊不清。所以,任何伴奏音量都要以听到演唱者的音量为主,不要喧宾夺主。
二、艺术歌曲演唱中钢琴伴奏的重要性
1.钢琴伴奏的和声功能及音乐织体体现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艺术歌曲有各种各样的风格特征,和声功能和音乐织体是最基本的因素。艺术歌曲伴奏大都建立在非三度叠置的和弦体系上,以四五度和弦为例,四五度和弦在和声的排列上可密可开,它具有空洞的声音效果,可表现深远、幽深、虚无的意境。相比四五度和弦,对三度关系构成的和声稍作处理,用加入和弦省略音,不同的和弦叠置等方法,也颇有效果。变化和弦的处理,同样能体现艺术歌曲的风格。
所谓织体,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音型”。任何艺术歌曲都是通过一定的织体形式表现的。织体是一首完整歌曲的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旋律、节拍、节奏等各种音乐的组织手段,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织体是音乐的各个表现要素和基本组织手段相互结合的有机统一体。在艺术歌曲作品中,织体能组织各种音乐元素,从头到尾为表现旋律而服务。柱式和旋织体可以分解旋律的音量,琶音音型能增强旋律的流动感,改变旋律的色泽。伴奏中灵活运用织体,能让作品产生活力和生命力,表现艺术歌曲风格特征,从而完美表现。
2.钢琴伴奏音乐的先现与延留能把演唱者带入艺术情景。
每一首艺术歌曲都有特定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为了更充分地表现艺术形象,钢琴伴奏在前奏处的先现就起到表现作品意境、调动演唱者情绪,使音乐形象与音乐主题先现,从而达到感染演唱者和听众的作用。例如黄自的《春思曲》,一开始用潜入的八分音符和弦勾画出春雨潮湿的场景和微寒的心情,继而右手密集的琵琶音可以理解为春风吹动的声音,流动的音型就是微风。在这里,钢琴伴奏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把演唱者带入那幅特定的画景: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一女子倚窗而立思念情郎,这就把演唱者带入艺术情景。音乐进行中,和声的复杂程度和音量强度带动演唱者的情绪,流露出深深的思念。音乐再次回到雨滴有规律的音型,思念和失意在雨中被淹没,歌唱旋律不知不觉地从琴声中像溪水一样潺潺向前流淌,带进夜色朦胧的、淡淡的、遥远的幽幽幻觉之中,美不胜收。结尾的织体处理符,延留乐段勾画出深幽古朴的意境,更让人回味。
3.优质钢琴伴奏能充分渲染和激发演唱者的情绪,提升演唱水平。
通过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高超的演奏技巧,伴奏者和演唱者的熟练配合,最完美地表达艺术歌曲意境,它对演唱者的演唱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钢琴伴奏可以激发和调动演唱者的情绪,为演唱者成功塑造音乐形象提供帮助。钢琴的音域很广,音色纯净,可以模仿许多动物的声音及很多自然界的声音,可以准确地刻画很多艺术形象。在人物的刻画上,或嗔或怒,或喜或悲;在动物的刻画上,时而如鸟儿在欢叫,时而如老虎在咆哮,刻画自然时,时而像潺潺溪水,时而像荒芜的沙漠。多变的形象刻画赋予了钢琴伴奏独特的魅力,对所有的歌曲几乎都适用。钢琴是可以同时发出多个音的,利用和声效果和变化的伴奏织体,为歌曲创造了相应的气氛,把演唱者的热情带动至顶点,带动情绪,从而使演唱者的水平得到提高。
另外,优质钢琴伴奏可以帮助演唱者把握音准、节奏、速度。在现实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由于个人演唱水平、音乐素养、心理素质等因素,有可能会出现音准、节奏、速度等把握不好的情况,此时,就能体现出钢琴伴奏矫正音准节奏的作用,让演唱者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提升演唱者的演唱水平。节奏是音乐的基础,音乐的脉搏,旋律与节奏、节拍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离开节奏,所有旋律都荡然无存。速度是作曲家表达情感的一种体现方式,它能较直观地体现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如:伤感、沉重的歌曲,节奏、速度一般比较缓慢;而激昂、愉悦的歌曲,其节奏和速度则比较欢快。对节奏和速度的准确把握是作为一个优质钢琴伴奏者的前提,再者,对于演唱者的一些临场即兴发挥和临场的变化,应敏感而灵活地调整伴奏速度、力度等。另外,钢琴伴奏者的呼吸,要做到与演唱者的呼吸和气口一致。在弹完前奏,即将要引入歌声的那一瞬间,双方要默契配合,眼神交流。在演唱中,不能只是死板地弹节奏,而要留意演唱者气息的运用,在演唱之前,双方就应当达成共识,在固定的气口,协助演唱者换气,快速地偷气,实现同步,使统一性达到完美。进入高潮后,要与演唱者同时推动音乐的情绪发展,结束时要根据歌曲的情绪,该渐弱时要渐弱,该渐慢时要渐慢。
概而言之,钢琴伴奏的作用有四点:演——为演唱者扬长避短;调——为节拍过赶或过拖加以调整;带——渲染、带动演唱者的情绪;推——促进和推动音乐向前发展,这样才能使作品能够得到正确、细腻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