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鹏 于灵娟
人类历史已进入空前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学困生(即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问题仍然是一个困扰着世界教育发展的问题。新课程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的精髓是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功。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奠基石,因此,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更要加强对学困生的研究,善于发现、关心学困生,使他们都能学有所长。
一、学困生的原因分析
虽然,学困生有许多令人头疼的学习上、心理上的问题,但其形成的原因和类型有很大差异。据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证明,学困生中的90%是可以通过教育转化的。所以弄清楚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身原因
除了智力方面的原因,如理解能力差、接受能力慢,抑或是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等方面的不足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其它非智力因素对学困生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如小学生好动、贪玩、纪律性差等导致的不良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低、学习很被动等等。
家庭原因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有的家长能为孩子创设许多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却忽略了更多促进孩子成长的因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稳定的家庭结构、和谐的家庭气氛、合理的管教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学校原因
(1)学校教育工作方向的失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关爱学困生,转变学生观、教学观的口号喊了多少年,但由于“应试教育”未能很好地向“素质教育”转轨,学校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为了晋职、晋级唯分数论,无视学生发展的客观实际,对学生提出过高要求。有的教师对学困生采取歧视的态度,甚至采取驱赶、劝退的手段,以求得班级的安宁、升学率的提高。(2)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当也是造成学困生的原因之一。在学校中,不尊重学生的情况依然存在,有的教师动不动骂学生笨、蠢,甚至用各种带有侮辱性的惩罚方式来对待学生,如罚抄五十、一百遍之类;有的老师教学方法简单、呆板,使学生缺乏兴趣并产生厌恶心理,尤其对成绩偏差的学生另眼相看,一旦发生不好事情,首先猜测到的就是这些学生。学生在学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下,还承受着精神压力,就更容易引发种种心理问题。
社会原因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小学学困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心身发展尚未成熟,对变革中的社会认识比较肤浅,是非分辩能力比较弱,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也比较弱,容易上当受骗。目前,网吧、游戏厅盛行,有的学生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笔者就亲身碰到了这样一个学生。去年,我所任教的四年(2)班有一个学生叫××,他性格内向,刚转学来的上学期,他各方面表现很好,能自觉上学,学习认真,成绩还算中上水平。可到了下学期,他就经常逃学、旷课,刚开始还请假,说是头痛。后来干脆不请假了,与家长联系后,才知道他把老师和家长都骗了,其实他沉迷于游戏厅已久,即使没钱打游戏,他也可以坐到半夜看别人打游戏。社会上不良因素还有很多,有时教育者苦口婆心的教育成果,一遇上社会不良因素的诱发,顷刻就会化为乌有。所以,不可忽视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二、学困生的教育策略
学困生工作是“最难啃的骨头”之一,也是教师最感头疼的问题,同时又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学困生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实,其形成的原因又很复杂,有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本人等诸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是哪种原因造成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善于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兴趣等特点去分析了解学生,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重燃学困生的自信之火。正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笔者认为,要做好学困生的教育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为了孩子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核心理念。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任何学困生只要给予适合他们自身心理特征的外界帮助,学习成绩都是可以提高的。因此只要我们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努力寻找合适的应对方法,那么提高学困生的素质和学习成绩是可行的,是大有希望的。只有这样的努力才会真正体现出全面教育的价值。小学生可塑性强,无论智力高低、长相美丑、脾气暴躁、成绩优劣、家庭贫富都应平等对待。但是在现实中,往往是爱“小天鹅”容易,爱“丑小鸭”难。学生正在成长。做教师的要永远记住:学生什么都懂了,什么都好了,你大概也就要失业了。所以,教师应是一位公正的法官,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要像一个无私的园丁,把爱的雨露洒入每个学生的心田。
(2)用爱心去感化学困生。教育家陶行知说:“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爱,是沟通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爱,是情感诱发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教师所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而不像工人师傅面对的是机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修剪的是学生的心灵,应精心呵护照料,而不能像对奴隶一样呵斥、辱骂。教师用爱心去热爱、尊重、信任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学生得到教师的爱,也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之后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心理学家称之为“动情效应”。这种交流会使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接近教师,希望与教师合作,并把教师看成是父母般的亲人,愿意向老师倾吐心声,袒露自己的思想,真诚倾诉心里的秘密。这样,通过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3)巧用赏识,开启学困生成功之门。“赏识教育”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所长、被誉为“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周弘用20年时间探索提出的。周弘用赏识教育使自己的聋哑女儿不仅开口说话,而且成为留美博士。由此可见,对学困生实践赏识教育,教师本着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唤醒的原则,尤其重视挖掘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从思想上、心灵上抹平学困生的伤痕,让这些学生也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品尝成功的喜悦,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学生内心深处是多么需要赞美的阳光。一句积极性的评价有可能让一个孩子的一天阳光灿烂,也有可能从此就使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4)运用发展性评价,促进学困生发展。以往的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全面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许多评价只重结果,不看过程,一个孩子如果数学考了95分,但在班上已列第40名,对他的评价也只是平平。心理研究表明:在学习上长期处于失败状态的学生,今后走上社会往往会对自己缺乏信心,缺少朝气与锐气。对于一个小学生,分数能说明什么?心理健康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难道不比分数更重要吗?注重绝对评价,忽视相对评价和个人差异评价,这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压力,制约着学生的成长。因此,我们应运用发展性评价,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困生的发展。
总之,对学困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虽然有时得到成功的喜悦,但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有的学困生即使你付出再大的努力,仍不见成效或成效不大。让我们时刻记住:热爱孩子,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我们用心付出,相信学困生在老师爱的阳光沐浴下会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