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芳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安阳 455008)
关于高校大学语文学科定位及课程建设的思考
刘 芳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安阳 455008)
语文教育是民族母语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然而,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大学语文教育目前处境尴尬。大学语文教育该如何突围?路在何方?这是近年来广大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和人文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语文教育要突破当前的困境,首先必须构建能适应当代文化语境、满足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新模式,在学科定位上正本清源;其次是要完成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大学语文;学科定位;课程性质;课程建设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院校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公共教育基础课,是一门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交融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其重要作用在于考察大学生文化素养以及汉语言母语水平。
大学语文是一门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语文”是很早就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提出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为了响应中央号召,全国大多数高校都纷纷开设了大学语文课,并把大学语文课作为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主干课程。
(一)大学语文学科发展现状
在许多高校里大学语文教育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地位,大学语文正在被或已经被各种新兴的、热门的、实用课程所取代,课时被不断压缩、削减或干脆取消,大学语文正在逐渐失去自我并走向边缘化。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的反应则更为直接,“休闲课”“放松课”“高四语文课”等是广大学生对大学语文冠以的别称。
(二)大学语文学科发展特点
大学语文在中国大学的教育学科体系中是比较特殊的一个领域,呈现出明显的错位和滞后的状态:历史悠久但是发展比较缓慢;作用重大但是重视不够。因此,在高校素质教育改革中,我们应该从学科定位和课程体系建设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明确大学语文学科。
我们对大学语文学科进行定位,应该把大学语文的教育放在整个语文学科体系中进行研究、考察,在各个部分的相互关联中确定相对独立的学科定位,对于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我们从课程性质和课程任务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
关于“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确定,叶圣陶先生曾做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2]138,正确理解和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脉络里“语文”概念的基本含义十分必要,它与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有程度和要求上的区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同样都是汉语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大学语文相对于基础语文是在一个更高层面上获得提升。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他课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它区别于其他工具。语文工具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融合了人文性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不是一般的人文性,人文性负载在语文工具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辩证地统一在一起。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对立统一,正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统一。工具性是科学主义,其核心目的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人文性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理想,价值与追求的意义,其中核心的意义在于人文主义精神。
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质上是实现人的完整性。
(二)大学语文的课程功能
目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3]
1.“大学语文”功能之语言能力的提升
“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相融合的“语文”是离不开“语言”的,“语言”是“语文”的核心与本位,整个语文教育是以语言教育为基础的。
语言能力的提升必是个体综合思维能力发掘和发展的过程,如此“就广度而言,个体的精神境界、个性品德和语文水准将得到完整的提升;就长度而言,个体以志趣为动力、以自主学习为习惯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将得到可靠的保证;就深度而言,生命就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而获得抵达人性深处的灵魂之优化。”[4]
2.“大学语文”功能之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易经·责》中对“人文”进行了说明“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5]32,人文性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人类需要,它赋予社会、世界以方向、目的和意义。
“大学语文”的功能应定位于让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语言运用技能,增强听说读写和思维的能力,接受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提升文化品位,正确认识世界,树立高远理想,培养高雅气度,建立健全人格,实现和谐发展,掌握适合于自己的语文自学和实践运用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和运用祖国语文的习惯,优化思维。
(一)多元交叉的教学内容建设
良好的教育内容必然是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对时代变革的折射。担负着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更应该在保持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突破。
1.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相适应
教学内容应选择思维容量大,能体现高尚理想与人格、积极上进、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为大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并且能提供审美愉悦和思维启迪的课程内容。
2.教学内容应该实现跨学科的融合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人文文化为基点,在文学文本中充分挖掘背后的精神价值,在教学中与社会对接、与学生的专业对接。这样的大学语文课不单单是一门公共基础教育课,而是将各种学科知识内容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课程。增强各个专业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适应性和趣味性,实现专业之间的交叉互动,丰富学生对知识的充分占有。
(二)开放互动的教学方法建设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问题解决的好坏成为能否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也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1.以“讲”为点,以“论”为面,实现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情感性、人文性决定了大学语文的课程应该是思想的互碰与情感的互通。“文学是人学”,人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文学言说的无界性,语文世界里的“人文”正是对此良好的阐释。我们要努力构建以讲为点,以论为面的教学组织形式。师生一起讨论,互相启发与唤醒,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把课堂充分交还给学生,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以“课内”为点,以“课外”为面,实现课内外相结合
大学语文课在整个大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的课时很少,学习时间也相对集中,在这样的课时里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国语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是不可能的,这也远远不能达到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所以大学语文课堂学习是有限的,有限的课内学习就是一个点,更多地起到一种带动、折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课外。
一方面,在课外环境下学生自身要多读、多思、多记、多写,注重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创建丰富多彩的课外“大语文”的课堂,引导学生参加课题项目研究,开展各种与“语文”相关联的活动。
(三)与时俱进的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一定要配备最优秀的教师,即能教学,又能研究,才能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水平。教好了这门课,使学生一辈子受益。”[6]45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1.完善和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
大学语文教育必须以丰富的视野、与时俱进的眼光、开放互动的教学方法对文学文化经典进行诠释和解读,这就对从教者本身具有的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教师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在知识结构上趋于完整。“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专业化,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学者化。所谓课程专业化,不是说把大学语文课程变成专业课,而是说教师要有专业的水平,用专业的眼光审视文学作品,深入浅出,让学生辨识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所谓教师学者化,是指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应该是文学类有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7]
另一方面,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真正的语文教育是一种“大语文”的教育,既要本于语文自身,又要超脱语文界限;既要能走进来,又要能走出去,实现语文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迁移和融合,这是语文这门学科的发展要求,也是知识时代前进的必然选择。
最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是高校从业者内化的一种能力,也是从业者交流学习的一个平台,所以,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我们要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要会科研,能科研,擅科研,鼓励广大教师多做科研,以科研活动带动教育教学的革新与发展。
2.完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优秀的教学团队必然是一个结构完善、人员相对稳定的队伍,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年轻化的教师努力实现人才结构比例完整。通过团队建设,实现各个职称段、年龄段教师的有效结合,为教学队伍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要做到规划完整,措施合理,效果明显。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充当着教师队伍里的中坚力量,呈现出学历高、年轻化、有活力,但教育教学经验相对薄弱,理论和教学脱节的特点。
(四)创新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建设
教学考核评价模式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它紧密联系着教育教学中的其他环节,更是对这些教学内容现实转化的有效评价与考核。良好的教学评价机制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具有指导、激励和导向功能。
1.考核评价应该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教学考核评价应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要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过程化。淡化期末、期中传统考试形式,用形式多样的考核内容对被评价者进行测评,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多次被评价的机会以彰显其不同的性格特质与潜在的能力。
2.考核评价应该突出人文情感的关照
大学语文相比基础语文教学更应该彰显“文学即人学”的特质,人文性不在于传授和告知,而在于熏染、激励、唤醒、鼓舞以及思维的交流与碰撞,它是一种内在的锻造。所以在考核过程中应该摒弃标准化,用一种人文观念去评价学生。尊重学生迥异的个性差异所带来的思想燃烧,这种人文性的评价应该是一种互动型的考核,建立在考评者之间,建立在被考评者之间,它是双方一起开展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精神对话。
3.考核评价应该促进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
语文教学评价过程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和技术,为教学改革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这些资料为大学语文教学的调控和指导提供了决策和研究的依据,还为不断完善评价方法和技术、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2013-07-05)[2013-07-29].http://ms.nvq.net.cn/nvqdb App/htm/ zhengcefagui/ec Fw DownloadFor View-1085.html2013-07-05.
[2]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 [EB/OL].(2011-10-20)[2013-05-20].http://www.cmic.zju.edu.cn/old/cmkj/web-dxyw/ 00/index_00.htm.
[4] 彭书熊.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5] 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6] 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 夏斐,吴天明,戴红贤.如何教好大学语文课[N].光明日报,2004-04-26(3).
责任编辑:东 篱
G642
A
1671-8275(2014)01-0090-03
2013-11-07
刘芳(1984-),女,河南安阳人,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