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粱梦诗歌的美学特质
——旷达

2014-04-08 14:07刘振英
邯郸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王世贞旷达邯郸

刘振英

(邯郸学院 文史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论黄粱梦诗歌的美学特质
——旷达

刘振英

(邯郸学院 文史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黄粱梦诗歌美学是研究邯郸黄粱梦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对黄粱梦诗歌旷达美学特质的研究首先论述了旷达这一美学范畴内在的独特品质,进而从深层次解析了黄粱梦诗歌表现出的人生彻悟美、梦的形态、精神超越和现实态度,第一次提出了黄粱梦诗人群的概念,对黄粱梦诗人群中王安石、范成大、王世贞的代表作品进行了深入探索,推测了作品的创作年代,分析了诗人们在面对人生中重大事件、失败、痛苦时的情感态度,指出了作品中的美学特质与作者人生经历、人生态度之间的关系。

美学内涵;黄粱梦诗歌;旷达胸襟

一、“旷达”的美学内涵释义

“旷达”,在《辞源》上的解释为:心胸开阔,举止无检束。说的是人的生存状态,曾皙的倚门而歌,庄子的蝴蝶美梦,刘伶的荷歃便埋都是很好的例子。而真正将“旷达”引入文艺批评、美学批评的是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①《二十四诗品》的作者有争议,见陈尚君、汪涌豪的文章《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中国古籍研究》创刊号。司空图用一首四言48字的诗歌概括了中国古代诗歌呈现出的“旷达”美学风格。其诗如下: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复茆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孙联奎对“旷达”的解释是:“旷,昭旷。达,达观。胸中具有道理,眼底自无挂碍,故云旷达,旷达原非颓放一流。”[1]44他首先从一种普遍的典型的生命状态入手,指出生命历程的一维性和有限性,在一维的、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充满了苦难和伤痛。然后从诗意人生的角度指出,苦难是需要调节的,伤痛是需要抚慰和疗救的。那就必须对自己的精神结构、生活态度做一次彻底地改造,或者说创设一种优雅、舒适、充满美感的艺术境界,来调节、抚慰人生历程中所遇到的苦难和伤痛。这种艺术的境界、美的境界就称之为“旷达”。云南大学张国

庆认为“旷达”是一种超越人生忧困的自由审美。他解释说:“面对人生短暂、忧愁甚多的生存困境,心不必为所苦,思不必为所系,而以旷放通达的胸襟态度超越之,转而进入一种审美化的人生,在对美的自由观赏中优游卒岁,这就是《旷达》指示的主要人生态度或精神。这样的人生态度或精神一旦入诗,即呈现出旷达诗风。”[2]172张少康在析论《二十四诗品》之旷达时说:“人生是短暂的,总是要死的,不必把世俗的功名富贵看得太重,只有把它置之度外,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像终南山那样永远高耸入云,青翠常在”[3]121。①这同样指出了生活态度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说,旷达的美学内涵第一块基石是对人生种种苦难的表现,其中包括对生命的短暂、生命的绝对终结这一悲剧的表现,以及在生命历程中种种愿望不能达成的痛苦,这是一种生命无法遁逃的悲剧美,它关注的是人的生命历程、生存状态和生命特征,失意、失败、挫折、死亡是它的最根本的状态。痛苦、绝望、寂寞、无意义是它的根本特征,所谓的“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旷达的美学内涵第二块基石是对苦难人生

超越的表现,人生不应该被“失意、失败、挫折、死亡”所左右,这就需要改造我们的精神世界,对现有精神结构进行重建,我们不把物质利益、官位大小、红尘中的美艳等等作为我们的终极追求,而把欣赏自然、著书立说、为他人谋利益、生命本身的舒适度等等作为生命的最重要的意义,所谓“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复茆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旷达的美学内涵第三块基石就是对人生选择的践行,自由的审美。我们放弃了旧的躯壳,放弃了旧的价值取向,选择了关注当下的生命本身,选择了自由的审美,这就要求我们走进我们预设的境界,我们的自然、我们的人群、我们的生活都是美的,都是诗意的。所谓回归自然、流连山水、杖藜行歌、花间抒怀、夜雪对酌、疏雨相过。践行自己的选择,自由的审美是旷达的美学内涵的终点,它主要表现生命密度和醇度,对生命历程、生命状态、生命特征进行赞美与讴歌。

二、黄粱梦诗歌中旷达的美学特质

邯郸黄粱梦这一名胜古迹是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焦湖庙祝》和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等文化成果的物化。《幽明录·焦湖庙祝》和《枕中记》是古人对人的精神结构中潜意识内容的表现,以其再现人生经历的典型性、揭示哲理的深刻性、解释人生的合理性而流传积淀为一条成语“一枕黄粱”。黄粱梦诗歌的创作群体主要是从北宋到近代的各级地方官吏、文化名人、僧侣道士和普通民众。代表作家有北宋的王安石、南宋的范成大、金代的元好问、元代的卢挚,明代的李东阳、李梦阳、何景明、唐顺之、王世贞、袁宏道,清代的李渔、尤侗、陈维崧、陈廷敬、査慎行,近现代的张恨水、钱钟书、黄绮等,诗歌的内容主要表现作者对生命本身、现实生活、生命归宿的感悟、理解和思考。

黄粱梦诗歌有着浓重的文化积淀,对文化积淀的挖掘整理应该关注这些文人的人生经历、心态和作品,这是邯郸文化研究的活化石,而光辉闪耀的是这些诗歌表现出来的旷达的美学特质,这种旷达的美学特质首先是文人的自我觉醒,以及在这种意识支配下对自身生命有限性、一维性的悲剧所进行的刻骨体认和哲学洞察,是对这一人生铁门槛的彻悟,是对人生最大的窠臼的冲击和超拔,这是一种超尘脱俗之美。“十五年来黍一炊,丛台重见旧题诗”[4]14、“一笑乾坤终有歇,吕翁亦是梦中人”[4]22、“马上十年元是梦,世间何处可还真?”[4]24、“睡觉黄粱火尚新,枯荣消得几时辰?”[4]27、“一枕大几许?一饭能几时?百年废与兴,胡为俱在兹?”、“寥廓几百年,梦寐如相知。名与天地长,奚犹黍一炊?”[4]37、“万里行藏孤枕上,半生消息一炉中”[4]39、“卧客祠前白日斜,行人马上朱颜老!”[4]59黄粱梦诗歌的作者构建了黄粱一炊的时空、梦的时空、个体的生命时空、人类生命时空之间的联系,清醒地认识到人生命的短暂,有限生命与无限人生追求之间的矛盾。李长吉曾经有:“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缘”的诗句,他用官街鼓表现时间流逝的声音,用神仙的死亡来表现个体生命的短促。黄粱梦诗歌作者之一、明代公安派诗人袁宏道把李贺作为知音同调,他用“人间惟有李长吉,解与神仙作挽歌”[4]42的诗句来诠释自己对生命时空有限性的刻骨理解,表达从内心深处意欲摆脱这一人生窠臼、人生约束的悲凉呼喊,增添了对生命超尘拔俗的思考,渲染了生命悲剧的壮丽色彩。

黄粱梦诗歌作者用梦的达成来表现人生的种种美妙体验,这是黄粱梦诗歌旷达美学特质的一个重要内容。黄粱梦诗歌集中国古代梦境之大成,这些梦境以沈既济《枕中记》为核心,情景美轮美奂,摇曳多姿,夺人性灵。在诸种梦中有齐万物、一死生、难辨梦醒的庄周之梦和蕉鹿之梦。“蝴蝶岂能知梦事,蘧蘧飞堕晚花前”[4]12、“我从明日挂冠去,蝴蝶由他知不知。”[4]34、“蒙庄落魄何由见,只解蘧蘧化蝶飞”[4]46、“蕉鹿辗转令人痴”[4]34、这是对生死界限的超越,是克服物我障碍的理解和包容,是心灵无限自由的悦动和飞翔。有以临川四梦之一的《邯郸记》为背景的爱情婚姻之梦,梦中佳境,神仙眷侣,柔情缱绻,寸金良宵。“丝竹扬州,曾听汝临川数种”[4]63、“柔情软语记香奁,佳境云胡得久淹。跨鹤终怜少灵匹,不如梦里做鶼鶼。”[4]77罗浮山下梅花之梦可堪俦匹,“东园蝴蝶正飞忙,又见罗浮花气香。”[4]44隋代赵师雄游览罗浮山在松林边遇一淡妆美人,进店饮酒,相拥而眠,醒来身在梅花树下,已无酒店踪影,扑朔迷离,最惬人怀。婚姻美满、爱情甜蜜是每一个普通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生享受的核心幸福。此外有君臣和谐,功名富贵之梦,在虚拟的梦中王国建立了不朽功勋,这与白发苍苍的老翁回忆生命经历中的辉煌感同身受。“檀槐共斗蝼蚁穴”[4]34、“巍哉鲁仲尼,志与周公期。寥廓几百年,梦寐如相知。名与天地长,奚犹黍一炊?吕翁不可求,斯人乃吾师!”[4]37、“只恐梦魂穷尽处,更寻别窍到槐安”[4]46、“乾坤槐国蚍蜉穴”[4]48、“但惜身登铉鼎日,不曾亲见鲁姬公”[4]46、“傅盐有梦托君王,醒酒和羹万古香”[4]53,这样的梦是身居下层的知识分子渴盼得到帝王赏识的政治理想,南柯太守梦、卢生黄粱梦、孔子之周公梦都是知识分子对政治梦想的潜意识表达,这是合理之梦,普遍之梦,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宿梦。也有生命个体自适的上古乌托邦之梦、它的主要情节是富足平安、快乐自适。《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於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黄帝既寤,悟然自得。“华胥蕉鹿梦方醒,蝴蝶南柯又复成。”更有神游十洲三岛,四海五湖的成仙之梦,“行逢吕翁为叹息,授之一枕同龟兹”[4]34、“烦君更入游仙枕,据出当年富贵来”[4]46。成仙之梦是生命个体面对生命悲剧做出的更为炽烈的人生追求,是一种在现实中无法补偿的补偿,是生命悲剧的绚烂结穴。最后是无梦之梦,这是梦的最高境界,宁静自然、幸福平凡,是我们生理健康的基本需求,在黄粱梦诗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枕回炊黍止须臾,不似华山睡许时”[4]54、“一枕羲皇睡不醒,更无婚宦梦中成”[4]58、“推到愁山惟熟睡,至今还在黑甜乡”[4]96、“如膜妄心应褪净,夜来无梦过邯郸”,[4]101其中,钱钟书提到了“如膜妄心”,关注的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净化问题,这种净化是合理处理个人追求和愿望达成与否矛盾之后的心理状态,是对周围世界、个体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皈依的恒定态度和情感,这种境界相对于“人生有梦”,就是“人生无梦”,这种平和、纯净、恒定的态度和情感对自身生命状态非常有益,这种状态不是清静无为,消极躲避,而是一种生命和事业之间的调整、磨合、准备关系,一方面它剔除非分的物质追求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保持一种乐观向上、快乐自适的心理,另一方面又热情饱满、精力充沛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之中,因为“夜来无梦”已让自己彻底得到了休息、放松、解放,蓄积了更大的生命力量,可以投入到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美好梦境的追求上。

超越生命铁门槛,关注并真爱当下人生真实状态,关注群生是黄粱梦诗歌美学旷达特质的终极表现。什么是对生命的超越,身处冷静清醒的现实之中,而不是在纷扰的梦境追逐之中,是醒和睡的分别,回忆是梦,未来是梦,当下是醒,超越生命铁门槛,选择的不是自我荣辱,而是天下苍生太平,当下是真实的,在这个短暂一瞬的时空,恰恰是我们为之奋斗并体悟、享受其乐的时空,也是最真实的时空,黄粱梦的诗人群关注的就是这个时空。“我把瑶花荐古词,祠前老树青参差。一片尘心顿若洗,更觉两腋清风吹。”[4]36当下时空就是诗人立足并主观探求的时空。首先是对当下景物的真实描摹:“雨过花飞席,帘疏月到床”[4]40、“白荷花照水娟娟,绿柳千条坏槛前。午过微阴行客倦,吕翁祠畔听秋蝉。”[4]84姚鼐既不回忆过去,也不憧憬未来,只品味当下生命的体验,享受这种细腻、真切的诗意时空。其次是在这种真实时空中表达真实的感受。范成大之“困来也做黄粱梦,不梦封侯梦石湖”[4]12,表达了在出使金国途中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也有着对真实人生衣食住行的体验:“热爱人生尊现实,梦求富贵太愚痴。笑君醒后仍饥饿,啖我黄粱饭似饴”[4]102,这是黄绮直面现实后冷静的人生态度,所有精神的海市蜃楼都是建立在满足人生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的欲望,合理的节制欲望,舒适泰然的生活是最惬人怀的生活方式。在节制自己非分欲望之后是儒家真实的信仰和对当下群体之需的思考:“若使当年闻孔铎,自应醒眼看黄粱”[4]30、“天为苍生谋粒食,岂应才熟一黄粱”[4]53,这是对自我的超越,他将目光指向了社会群体,指向了天下民生,是一种无私、凛然、博爱的梦境,这种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构建新型社会秩序,谋求大多数人的利益,满足大多数人的梦想就是对自我生命铁门槛的最高超越。

三、黄粱梦诗人群的人生态度是其诗歌旷达美学特质形成的根源

黄粱梦诗人群是文学史上从未提到过的一个诗人群体,它不同于文学史上任何一个诗人群,而是我们在研究、品评黄粱梦诗歌时界定的一个概念。这个诗人群体时间跨度比较长,他们主要的文学创作个性也不尽相同。但是,由于他们个别诗歌表现的地域、主题、题材及相关诗歌作品的美学特质非常接近,因此他们在时空上虽然跨越千年,我们仍然把他们定义为一个诗人群。①地域是指邯郸黄粱梦;主题是指对生命意识的表现:题材是指以一枕黄粱为主、或在其基础上衍生的其他梦的题材,如南柯梦、蕉鹿梦、罗浮梦、华胥梦等等;美学特质是指以旷达、悲慨为主的诗风。根据搜集整理的不同时代黄粱梦诗人的背景、人生历程来考查、评介,这些诗人们有着一个共同的人生变故,他们或事业失败,或亲人丧命、前途暗淡,或国家分裂。这种人生经历成为他们对生命本身思考的基础,他们自己的人生经历是他们思考生命价值,人生归宿的活体材料,稳定了他们对生活突变的态度和情感,使他们超越当下的生命,超越自我的荣辱,而归向平淡、从容、真实。北宋杰出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是黄粱梦诗歌的代表作家,他的诗《听人叙黄粱梦》最能表现一种旷达的美学风范。《听人叙黄粱梦》:“邯郸四十余年梦,相对黄粱欲熟时。万事只如空鸟迹。怪君强记尚能追。”这首诗是对王安石一生的概括,梁启超《王安石传》附录《王荆公年谱》有两条记载,其一: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22岁,三月,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公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是年签书淮南判官[5]297。其二:元丰八年(1085年),王安石65岁,神宗崩,哲宗立,罢新法。诏特进王安石为司空[5]304。根据这两条记载,可以推测王诗的“四十余年梦”指的是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此年22岁荣登进士第,踏上仕途,一直到元丰八年(1085年),王安石65岁,新法废除,政治理想结束。“四十余年”指的是从1042年到1085年43年的从政时间。在王安石一生中,最轰轰烈烈的莫过于他的改革了,排除万难莫过于与旧党的抗争,兴利除弊,梁启超说:“吾读国史至宋明两朝,而叹私党之贻毒于国家,如此之烈也。”王安石立法种种,实属不易,改革之功,影响后世。新法废除,毕生功业,烟消云散,留在记忆之中。“万事只如空鸟迹,怪君强记尚能追”,是王安石一种旷达人生态度的深刻表现。南宋政治家、诗人范成大其降生之年(1126年)正是金人攻陷汴京、北宋灭亡之时,家国的重大变迁在范成大一生经历、思想、诗歌中烙下一深深的印记。乾道六年(1170年)夏,因为虞允文的推荐,被任命为起居郎兼资政殿大学士,作为祈请国信使出使金国。他的作品集《石湖集》卷十二为一组纪行诗,共72首[6]3,他将使金途中中原沦陷区的残破景象和金人落后野蛮的统治情况都生动描绘下来。其中途经邯郸,留下的诗歌共 8首,分别是《讲武城》、《七十二塚》、《赵故城》、《邯郸道》、《蔺相如墓》、《邯郸驿》、《丛台》、《临洺镇》。现将其中《邯郸道》、《会同馆》加以考评。《会同馆》:“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沤浮!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否?”面对强敌,不顾个人安危,忘掉私我,就是对生命的一种超越,将自身生命作为海上漂浮的转瞬即逝的水泡,以苏武牧羊作为自己人生的楷式,将社会、家国利益担在肩上,这是少有的旷达胸怀,古典诗歌品评大师周汝昌先生在《范石湖集》前言中写到:“特别是他出使金国,不畏威胁,力争国权,致敌人亦为之起敬,大节凛然,尤为世人所重。”[6]2没有这种旷达的超越精神,是断断不能完成出使使命的。《邯郸道》:“薄晚霜侵使者车,邯郸阪峻日徐驱。困来也作黄粱梦,不梦封侯梦石湖。”亲身担任出使使命的重任,把功名利禄抛却九霄云外,把故乡之情看得很重,希望回到平淡,这种回归是对现实的超越,是洞穿了红尘万千欲望之后的从容、淡泊,是历尽劫波的宁静自然,是生命境界的一种升华。明代后七子的领军人物王世贞对邯郸黄粱梦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过邯郸吕仙祠》:“昔时卢生道邯郸,干谒不止恒苦饥。行逢吕翁为叹息,授之一枕同龟兹。出入将相五十载,觉来黄粱犹在炊。檀槐共斗蝼蚁穴,蕉鹿辗转令人痴,我方梦醒出尘镜,胡为复逐东风迷?汗颜强拜此翁像,拂藓自读唐人碑。误传兹事属剑叟,不识开元年为谁?石炉灰冷燕遗矢,粉面龟坼垂蛛丝。二厅戏偷铁屈戍,鸟鼠争穴青琉璃。呼茶一啜槐影净,黄冠三四前致词。乃闻庙貌出妖竖,彼竖轩帝称天师。鼓唇立嘘寒暑变,弹指能令河岳移,渔阳石媚琢赑屭,上方金软镌罘罳。北门学士促草敕,南省尚书称奉祠。天开电掣妖倏灭,香火岂复前朝时!此公亦作邯郸梦,若遇卢生翻自悲。我从明日挂冠去,蝴蝶由他知不知。”郦波的《王世贞文学研究》附录之《王世贞年谱》有四条记载:其一,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年)33岁两游泰山。其二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三十四岁,四月三游泰山[7]258。其三,隆庆二年戊辰(1568年)四十三岁正月祭奠亡父。四月起补河南按察司副使,整饬大名等处兵备。七月,迫檄北上赴任。途中屡上疏请告,不许。八月,抵大名视事。其四,隆庆四年庚午(1570年)四十五岁,时身染疾,无意仕进,屡上书请辞。六月,赴山西按察使任[7]260。考王世贞年谱以上信息,王世贞在三十四岁至四十五岁之间活动的地域为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并且到过距离黄粱梦最近的地方山东泰山和邯郸大名,因此他最有可能到邯郸黄粱梦的时间应在这个时间段,即嘉靖三十八年(1558年)至隆庆四年(1570年),《过邯郸吕仙祠》这首诗也最有可能在这一时间段写的。从诗句“我从明日挂冠去,蝴蝶由他知不知”推测王世贞指的可能是隆庆二年“七月,迫檄北上赴任。途中屡上疏请告,不许”,或者隆庆四年“时身染疾,且无意仕进,屡上书请辞”这是王世贞写作《过邯郸吕仙祠》的内证。“檀槐共斗蝼蚁穴,蕉鹿辗转令人痴”应该是指王世贞父子与严嵩父子的政治较量,在这次斗争中受害者是王世贞,其父王忬在嘉靖三十九年被斩于市,也正好在这个时间段内发生,这是王世贞受到的最沉重最惨烈的打击。红尘浮梦,事事幻灭,使他对个体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抚慰内心的巨痛,必须实现对人生的超越。王世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释这一重大事件。“天开电掣妖倏灭,香火岂复前朝时”,炙手可热的严嵩终被历史沙汰。王世贞用类似“乐府变”的艺术手段打破梦幻,直指现实人生,这种既超越浮生,又勇敢面对现实的精神正是其旷达胸襟的表现,这种胸襟是王世贞黄粱梦诗作《过邯郸吕仙祠》美学特质形成的根本原因。作家的人生经历是诗歌表现的主要内容,作家的人生态度决定和影响着诗歌的美学走向,黄粱梦诗人群及其创作体现了这一原则。

[1][清]孙联奎、杨廷芝. 司空图《诗品》解说二种[M]. 孙昌熙,刘淦,校点.济南:齐鲁书社,1980.

[2]张国庆. 《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张少康. 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4]梁辰、张志东. 黄粱梦诗词精选[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5]梁启超. 王安石传[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6][宋]范成大. 范石湖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郦波. 王世贞文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

(责任编辑:李俊丹 校对:朱艳红)

Theory of Huang Liangmeng Poetry Aesthetic Character-Broad-Minded

LIU Zhen-ying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Handan College, Handan 056005, China)

Huang Liang Meng poetic aesthetic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earch content of Handan Huang Liang Meng culture, research on the pipe dream poetry broad-minde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first discusses the unique qualities of the aesthetics category of inherent broad-minded, and from the deep analysis of the pipe dream poetry expresses the life to the beauty, dream form, spirit and realistic attitude first,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pipe dream poem crowd,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Huang Liang Meng poets Wang Anshi, Fan Chengda, Wang Shizhen, that work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poem, the people in the face of major events, people born in failure, suffering emotional attitude, points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works with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life.

aesthetic connotation; Huang Liangmeng poetry; open mind

B207.22

A

1673-2030(2014)02-0089-05

2014-02-15

刘振英(1971—),男,河北成安人,文学硕士,邯郸学院文史学院讲师。

基金课题:赵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度研究项目《邯郸县志与邯郸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王世贞旷达邯郸
王世贞与李攀龙的文学交游
邯郸在哪里?
挑拔平硬,方劲古拙—从王世贞管窥明代隶书的审美观念
旷达者
旷达者
清代邯郸教育
恨屋不及乌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
失意时须有一种旷达的情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邯郸-电镀厂主非法排污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