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与伤残”委婉语语义构建的认知阐释

2014-04-08 14:03:50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指代范畴语言学

周 恂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广东广州 510510)

委婉语的运用是人类日常交际中的普遍语言现象,它是“在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制约或作用下,表达者不直言其事或直说本意,而是选用具有与直白语所指或含义相同的相关或约定俗成的语言手段和言语手段来替代或转换表达的一种语言现象”[1],即用好听的话来掩饰事实的一种表达方法。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委婉语已渗透到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体部位与器官、性、生育、排泄、死亡、疾病与伤残、职业、金钱、政治、战争等等,几近无处不在,在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已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鉴于委婉语的普遍性、重要性及其自身的特殊性,近几十年来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理论角度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邵军航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有关委婉语研究论文的检索显示,仅1994年至2005年的十年间,国内发表的有关委婉语研究的论文就多达700 余篇。[2]学界对这一语言现象的关注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综观语言研究领域有关委婉语的研究发现,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委婉语的类型、使用原则、特点、构成手段、使用动机、语义及语用效果等方面,理论视角主要涉及文体修辞、社会心理、文化和语用等。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快速发展,语言学界又开始从认知角度对委婉语进行多维度的研究。[3-9]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概念隐喻理论、原型范畴理论等,研究对象多为“死亡”类委婉语。本文旨在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为理论框架,以“疾病与伤残”委婉语为例,从认知角度对委婉语的语义构建做出新的阐释,以期帮助人们在具体语境中更好地理解与运用委婉语。

一、概念转喻与语言表达

以体验哲学为基础,以认知科学为依托,力图从认知角度解释语言现象和探索语言本质的认知语言学,是20 世纪70年代末新兴的一个语言学学派或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是:语言与人的基于体验认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反映人的认知方式。在认知语言学领域,转喻并非一种语言的变体形式,而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和人的基本认知方式。按照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Lakoff和Johnson的观点,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一个事件通过与其他事件的关系对另一事件进行概念化的认知过程。[10]其他学者,如Ungerer 和Schmid、Langacker、Croft 和Cruse等均持大体一致的观点,即,转喻不只是文学语言中的修辞手段,还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更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认知方式。[11]114-116,[12-13]国内学者赵艳芳认为,转喻与隐喻一样也是基于人们的基本经验,其实质是概念性的,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14]116

在认知语言学中,转喻被视为概念现象,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因而通常被称作概念转喻。作为认知方式,概念转喻是同一认知域内一个范畴/概念替代另一认知范畴/概念的映射,即同一认知域中进行的范畴/概念之间的映射,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等。按照Lakoff 的观点,概念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中,用事物易感知或易理解的部分来代替事物的整体或整体的其它部分。[15]概念转喻产生的心理基础是意象图式,所遵循的认知原则是完型心理学的邻近原则(principle of proximity)。邻近原则是指概念层面涉及事物间的邻近关系,如足球场上,“球门”与“守门员”都是“足球赛”认知域中的范畴/概念,这两个范畴/概念具有邻近关系和心理上的可及性,所以我们常用“国门”来指称“国家足球队的守门员”。英语中同样不乏类似的转喻表达,如The piano is in a bad mood。概念转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主要是因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面对一个物体、一个事物、一个概念所具有的多重属性,往往更多的注意到其突出的、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最突显的属性。[14]116如“回到单位,见到的都是新面孔”,因为人类通常都是通过人的脸相来辨识人的,所以人们往往会用“新面孔”来指代“新人”。

根据Ungerer 和Schmid 的研究,基于邻近关系的转喻可分为以下九种类型:(1)部分代整体(PART FOR WHOLE)。如:“水手”,“She’s just a pretty face”。(2)整体代部分(WHOLE FOR PART)。如:“给车加油”,“U.S wins men’s 4×400m relay gold”。(3)容器代内容(CONTAIN⁃ER FOR CONTENT)。如:“壶烧开了”,“He is fond of the bottle”。(4)物质代客体(MATERIAL FOR OBJECT)。如:“五金店”,“an iron”。(5)生产者代产品(PRODUCER FOR PRODUCT)。如:“门外停着一霸气外露的福特”,“Pass me the Shakespeare over there”。(6) 地点代机构(PLACE FOR INSTITUTION)。如:“白宫发言人”,“Downing Street denied the rumours”。(7)地点代事件(PLACE FOR EVENT)。如:“卢沟桥事变”,“American public opinion fears another Vietnam”。(8) 被 控 制 者 代 控 制 者(CON⁃TROLLED FOR CONTROLLER)。如:“那小提琴好投入”,“the buses are on strike”。(9)原因代结果(CAUSE FOR EFFECT)。如:“他的表演噱头真多”,“his native tongue is German”。[11]116

但也有学者认为,基于邻近关系,转喻主要可归为两大类别,即:整体与整体的部分之间互为关联或邻近关系;同一事物的部分与部分之间互为关联或邻近关系。[6]

二、概念转喻视角下“疾病与伤残”委婉语的语义构建

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传统语言研究对委婉语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委婉语的类型、使用原则、特点、构成手段、使用动机、语义及语用效果等方面。但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委婉语事实上并非个别地、随意地制造出来的语言用例,而是存在内在的系统性的。[6]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经常借相近、相关的它事物来表达某事物,如借用模糊相对于清晰、令人愉快相对于令人不悦、文明礼貌相对于粗鲁等。在诸如此类的成对关系中,以前者指代后者这样具有关联或邻近关系的表述,制造语言上的陌生化,同时也凸显事物或概念等产生愉快感受和增强话语的可接受性,实现间接表达委婉目的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方式的特点同样反映在生成和使用委婉语的言语活动中。换言之,委婉语本质上也是一种基于邻近性的替代关系。可见,概念转喻的认知思维过程是委婉语的重要生成手段。就语言研究而言,概念转喻可构成解释委婉语语义构建的理论基础。

古往今来,疾病与伤残是人们不愿见到但有时又难以避免的情形。无论医疗术语还是日常话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当数量的疾病与伤残词汇。由于疾病与伤残会给人带来痛苦或不愉快的感受,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人们通常会诉诸于委婉语。作为委婉语婉指对象中的一个类别,“疾病与伤残”委婉语本质上是通过含蓄、委婉的表达来消除或减弱令人感到“畏惧、惊恐、羞耻、自卑、内疚”的疾病所带来的不适和尴尬。下面我们将基于概念转喻认知方式从整体与部分互相替换和相关联的事物之间互相替换这两种类型对“疾病与伤残”委婉语的语义构建进行阐释。

(一)整体与部分之间互换的类型

整体与部分互相替换是最常见的转喻概念映射关系,具体包括以整体代替部分和以部分代替整体。许多“疾病与伤残”委婉语的语义就是基于这一类概念转喻构建而成的。在人类生活中,由于生病给人带来的是难受和痛苦,有时还会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所以在交际中有些人往往连“生病”都不愿提及,取而代之的是使用笼统宽泛的表达或某一突显特征将其含糊带过。

1.整体代部分构成的委婉语

这种委婉在构成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注意力从某一较具体的概念/范畴转移到语义更为笼统、宽泛的整体概念/范畴上,扩大突显范围,从而使听者在理解过程中将注意力分散。如:

What’s the trouble?/ What’s troubling you? (你有什么麻烦呀?)

His condition is reported to be critical.(据报告,他的情况十分危急。)

最近,他的身体老出状况。

在上述句子中,“trouble”、“condition(状况)”在“生病”这一特定的认知框架中,均被用于婉指“生病、疾病”这令人烦恼或痛苦的健康状况。“trouble(麻烦,烦恼)”、“condition(状况)”脱离了语境,其语义范围更大,和这两个范畴有联系的事物的数量非常多,可以是任意方面的麻烦、状况。以具有非常多属性的概念/范畴指代属性之一的某一范畴,使人们的注意焦点大大地扩散,从而起到缓冲、委婉的作用。类似的表达还有problem skin 指代acne(痤疮)等。

2.部分代整体构成的委婉语

这是一类日常交际中运用频繁的委婉语,它是人们在言及某物时,并不直接言明该物,而是用该物体某一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来指称它。表达疾病时亦是如此。如:

He looks out of sorts today.(他今天看上去有点不对劲。)

She was taken bad during the night.(她夜里突然感觉不适。)

你最近气色不好,脸色苍白,怎么了?我今天感觉身体不适。

医学上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体内发生的病变,必然会反映到体表。而这也是人们在认知“生病”这一概念/范畴时共有的认识和体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上述例子正是抓住了人生病时普遍的一些体表反映或感受,如“气色不好”、“脸色苍白”、“out of sorts(没精打采,心情不佳)”、“be taken bad(突感不适)”等特点,来指代“生病”,以避免因直言相告引起自己或对方的不快,或造成心理负担,以期淡化人们内心对疾病的恐惧、担心。

(二)关联事物之间互换的类型

相关联的事物之间互相替换的转喻关系是以整个理想认识模型为背景,发生在参与事件的各个实体之间的认知模式。“疾病与伤残”委婉语正是以“疾病与伤残”这一概念/范畴为背景,通过其中各相关的实体如各具体的疾病、原因、症状、生理特点、医生、患者等相互转指而实现的。

1.以人的生理特点或变化指代疾病与伤残

谈及疾病或身体缺陷时,人们往往使用一些生理特点或变化来代替具体的疾病,这是“疾病与伤残”委婉语在转喻认知机制下利用事物之间的关联互相替换的典型实例。如,“罗锅”和“gibbosity (凸起)”均描摹出像“罗”或者“锅”的拱形的外观特点,因此用“罗锅,gib⁃bosity”这一驼背的生理特点来转指身体畸形——驼背。“跛脚,瘸/crippled”是指因患病或身体缺陷走路时身体不平衡的脚。日常交际中为了避免引起当事人的不悦,人们常用“腿脚不便/have difficult moving”作为其委婉语。“腿脚不便”是形容人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受伤、负重、骨头老化或残疾等。使用分类范畴更广的生理特点来代替单一特征的疾病缺陷,能分散听者的注意力,取得委婉的效果。类似的表达还有“大脑(或精神)有问题,a bit confused,deranged”指代神经病/insani⁃ty,“耳背,听力差,hard of hearing,imperfect hearing”指代耳聋/deafness,“眼神不好,眼睛不好使,partially sighted”指代瞎/blindness,“prob⁃lem skin”指代acne等等。

2.以疾病的症状指代疾病

症状是指疾病引起患者的主观不适、异常感觉、功能变化或明显的病态改变。这一类型的委婉语多用于在医院交际语境中医生与病人的交流沟通,通常是医生/病人描述疾病时为了避免因直接表达的粗俗而让听话者感到不适,而采取迂回、婉转甚至诙谐的描述该疾病的典型表现即症状来指代疾病。例如,“打摆子”指代疟疾,“暴下”指代腹泻,“heave”指代干呕,“pink puff⁃er”指代肺气肿等,在这一具体的语境下,委婉表达还有效避免在对答或者探病过程中因为不了解病情而引起的尴尬。

3.以产生疾病的原因或疾病导致的结果指代疾病

万事万物中,很多事物互为因果关系。原因和结果可以看作同一理想认知模型中两个相关的部分,可以相互转指,许多汉语疾病委婉语的语义构建可以归为这一概念转喻类型。在古代,人们用不同的委婉语来指代疾病。《公羊传·桓公十六年》云:“属负兹,舍不即罪尔。”汉代何沐注:“天子有疾称不豫,诸侯称负兹,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所谓“负兹”,即“负事繁多而致疾”,“犬马”是指“代人劳苦,行役远方而致疾”,“负薪”就是“背负柴火,劳累过度而致疾”。[16]这些委婉语均指明了生病的原因,即用致病的原因指代疾病。类似的表达还有“霜露之病”指代风寒病,“风流疮”指代性病,“apricot sickness”指代Dysentery(痢疾)等等。此外,还有部分委婉语是以生病的结果来指代疾病的,如用“不豫”(不复豫政)、“负子”(有负于子民)来指代生病等。

4.以发现者(医学家)或患者的名字指代疾病

如上文所述,转喻是“基于邻近性的一种认知方式”。就疾病这一概念/范畴而言,医生和患者无疑都是与疾病关系密切的概念。以疾病发现者的名字指代疾病,这在医学界可以称得上是“国际惯例”。此类委婉语如“Hansen’s disease”转指leprosy(麻风病),“Pott’s curvature”转指hunchback(驼背),“Alzheimer’s disease”转指early senility(老年痴呆症),“沈迪氏病”转指血小板聚集缺乏症等等。此外,在古汉语中,还以患者的名字来指代疾病。汉代文人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疾,后即用“相如渴”指代患消渴病。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因患不治的恶疾而亡,后用“伯牛灾”转指令人恐惧的不治之症。这种转喻模式将发现者(医学家)或患者推到了前台,突出了发现者(医学家)或患者的这一实体,而被替代了的疾病被隐藏到发现者(医学家)或患者之后。比起令人担心、厌恶的疾病,人名更能起到避免刺激、给人以安慰的交际效果。

5.以地名或机构名称指代疾病或医疗机构

在与地点相关的理想认知模型中,地点常与生活于该地点的人、发生在该地点的事、位于该地点的机构等紧密联系,因此地点可转指有关的人、事、物,如:“Bronxville bomb(布朗克斯维尔的不快之事) ”用于指Diarrhea (腹泻)。Bronxville是纽约市的一个小区,游客在该市游玩期间患上腹泻,因此人们就用该地名来指代腹泻这一疾病。英语中类似用来指称腹泻的表达还有很多,如“Cairo crud(开罗病)”,“Delhi belly(德里肚子)”,“Gippy tummy(埃及肚子)”等。汉语中同样存在用地点指代疾病或医疗机构的例子。坐落于广州市芳村区的广州市脑科医院(原“惠爱颠医院”)是中国第一家精神病医院,为广州人所熟悉。在广州人的日常生活中,当碰到行为举止异常的人时,人们会说“那家伙是芳村跑出来的。”在这一表达中,地名“芳村”用于指代“精神病/精神病院”。同样的例子如香港的“青山”、北京的“安定”、英国英语中的“Broadmoor patient”都为当地人所熟悉并作为日常交际中的委婉语使用。地名指称机构存在及事件发生的所在地,但地名不等同于机构和事件,在范围上地点大于机构;地点不是行为主体,在用途上并不具体。将具有具体用途或功能的机构、与机构相关的人和事隐藏在地点概念之中,转移了人们的视线,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从而可以达到委婉的效果。

三、结 语

委婉语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本文以概念转喻为理论框架对“疾病与伤残”委婉语语义构建机制的分析,是对委婉语研究所做的新尝试,力图揭示语言符号背后的根本动因。分析表明,“委婉语”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其委婉性并不是符号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更是一种语义手段,涉及到人类的认知心理和语用策略,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的一种话语策略。准确地理解和恰当使用委婉语,不仅能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还能使思想交流更加顺畅,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1]李军华.汉语委婉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

[2]邵军航.委婉语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1-2.

[3]王永忠.范畴理论和委婉语的认知理据[J].外国语言文学,2003(2):3-5.

[4]邵军航,樊葳葳.委婉机制的认知语言学诠释[J].外语研究,2004(4):20-25.

[5]谌莉文.概念隐喻与委婉语隐喻意义构建的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17-20.

[6]卢卫中,孔淑娟.转喻与委婉语的构成[J].外语研究,2006(6):17-20.

[7]周福娟,汤定军.英语委婉语概念的转喻认知理据[J].外语学刊,2008(5):34-36.

[8]宋明峰.基于概念转喻视域的委婉语生成机制探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3-105.

[9]WANG Dong-mei.A Comparative Study of “Disease and Disability” Euphemis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 Conceptual Metaphor Approach [D].Suzhou: Soochow University,2010.

[10]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5-40.

[11]UNGERER F,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New York:Longman,1996.

[12]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ume 1: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1-7.

[13]CROFT W, CRUSE A.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216-221.

[1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5]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77.

[16]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17.

猜你喜欢
指代范畴语言学
Let’s Save Food To Fight Hunger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科学咨询(2022年19期)2022-11-24 04:23:25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不一而足”话讨论
自然语言中的指代技术的研究
河南科技(2014年10期)2014-02-27 14:09:37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
当代修辞学(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