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2002年,我国全社会住宅投资940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7.8%;2012年,全社会住宅投资上升为6441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12.2%。十年内,全社会住宅投资占GDP比例上升了56%。根据这一数字可知,全社会住宅投资对于我国近十年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说明,我国的总需求过度集中于房地产这一种商品之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产品周期理论,认为:产品是有生命的。产品生命是指产品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住宅在宏观经济学中被归纳为投资的一种,但同时也是最终商品的一种,也符合产品周期理论,也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的过程。在经历十年的上升期后,在2014年,房地产行业进入了衰退期。从全国整体水平来看,2014年4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房价同比指数继续保持回落,这是自2013年12月以来连续第4个月保持回落。
目前,我国总需求中房地产所占比例过大,随着房地产业进入衰退期,必将导致总需求的下降,而总需求的下降,将导致国内生产总值的下滑,最终导致失业等问题,这将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房地产行业的衰退,必将导致国民经济的倒退,要保障总需求的稳定,推动经济稳步发展,必须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弥补房地产行业衰退对总体经济带来的影响。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采购、净出口,来自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是总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两者之和占总需求比例的80%以上。但我国,消费和投资两者之间常年存在一个问题,即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呈下降趋势,而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呈上涨趋势。从2004年开始,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直低于40%。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目前,世界平均消费率(政府和家庭消费)在77%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75%左右。美国的最终消费率为80%左右。而我国的最终消费需求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不足60%,家庭消费不足国内生产总值的40%。由此可见,我国的消费水平低于其他国家。因此,增加居民消费,是优化总需求结构,稳定总需求的不二选择。
体育产业是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体育产业有利于优化总需求结构,稳定经济的发展,其原因如下:
首先,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3%,例如,美国的体育产业,2010年总产值就高达4410亿美元。四大职业联赛每年为美国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就业、旅游等相关经济效益,若将体育产业直接产值与间接产值加在一起,总和将接近1万亿美元。美国体育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80年代为1%,到90年代占比为2%,现在已接近3%。美国体育产业的产值是汽车产业的2倍、影视产业的7倍。而我国体育产业只占GDP比重的0.6%。
其次,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速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满足人民群众健身、娱乐、休闲等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体育系统安排富余人员的一个出路,大力开发体育产业能够促进人民群众身体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在体育产业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这说明,我国的体育产业有潜力可挖,并且发达国家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榜样和信心;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的发展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一致。所以,发展体育产业是我国解决总需求不足问题的一个理想出路。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也迅猛发展,被誉为“朝阳产业”。特别是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以后,我国体育产业呈现出新的格局:大型国际国内体育赛事频繁举办;一些大型民营企业进入职业体育市场进行巨额投资,一举改变联赛格局;国外大牌教练、大牌球员相继来华加入我国职业体育赛场,使比赛更加精彩。
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留下了一大批高品质的体育场馆设施,造就了一大批高层次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第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旺盛。
第三,2008年底,爆发全球性经济危机,致使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体育竞赛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一些国外知名教练和球员转向我国,欧美的一些名牌职业体育俱乐部和赛事也移师我国市场。
尽管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应清醒认识到,我国体育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375.62万人,实现增加值3135.95 亿元,同比增长14.44%,占当年GDP 的比重为0.6%。这一数据,远低于发达国家1%-3%的水平。
发展体育产业应从体育产品消费者和体育产品生产者两方面入手:
1.体育消费能力有待提高。
所谓消费能力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对消费资料进行消费的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同样,对于不爱好体育活动的人来说,再精彩的比赛也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要想发展体育产业,首先要发展消费者的体育消费能力。
目前,我国的体育消费能力处于初级水平。根据付光明在2011年所作的《大学生日常生活方式调查》,大学生主要日常消费依次为:买衣服,与朋友聚餐、玩乐,零食,电话费,上网。参加体育活动没有列入大学生主要日常消费的前三名。另外,对于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主要动机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依次为:健身、减肥、爱好。爱好仅排在第三位。对于体育运动缺乏兴趣,这不利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2.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
尹世杰在《消费力经济学大纲》(1994)和《消费力经济学》(2001)等著作中论证了消费力与生产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提出了以人为中心发展消费力的思想和消费力发展的智能化趋势,阐述了物质消费力与精神消费力和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的观点。增长知识、增长才能,也就提高了消费者消费消费资料的能力。如果消费者科学文化水平低,缺乏现代化的消费知识,缺乏文化艺术修养,就无法享受现代科学文化的丰富成果,甚至无法进行消费。不仅如此,消费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会大大有利于扩大消费领域,扩大消费需求。人们所受教育越多,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开拓新的消费领域,满足新的消费需要。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笔者认为,解决体育产品消费力不足的方法是:通过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增强消费者对于体育的兴趣,培养体育产品消费者。
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举办商业性体育赛事的根本目的。然而,由于我国赛事公司商业化运作能力的限制,融资渠道不畅,致使我国赛事举办方和经营者很难收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即使像中超联赛和CBA联赛,能够盈利的俱乐部也微乎其微。而象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大师赛以及上海汽车拉力赛这样较高级别的比赛,也要依靠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才能维持下去。
我国并不缺乏高水平运动员,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体育产业经营能力不足。
我国职业体育市场化运作从启动开始就借助于国外大型体育经纪公司。由于当时我国体育竞赛也一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赛会制,缺乏职业体育的市场运作经验,因此必须依靠国外大型体育经济公司的实力开发体育竞赛市场。由于我国体育经纪公司尚不能承担起我国职业体育联赛整体的商务运作。故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职业体育联赛的经营命脉仍会由国外大型体育经纪公司掌握。
我国的体育产业起步晚,在五大联赛、欧冠联赛、NBA等成熟联赛的夹击下,要想取得一席之位是非常困难的。照抄照搬别国成功经验不能帮助中国体育产业走出困境。因此,发展我国体育产业需要培养中国自己的经纪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营销策略。
参考资料
1.鲍明晓.财富体育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2.刘扶民.中国体育与相关产业统计[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3.尹世杰.消费力经济学大纲[J].消费经济,1994.
4.辛鸣.“两驾马车”如何拉动经济增长——投资与消费应实现良性互动》[J].财会研究,2010.
5.王伟伟.加快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