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明,刘姬冰
(绥化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东明,刘姬冰
(绥化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针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与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找准“新方法”、拓展“新思路”、打造“新载体”、提供“新途径”、搭建“新平台”、渲染“新氛围”,从不同层面提出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对策,以期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新思路,打开新局面。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毕业即失业”现象频现。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部分大学生开始转变就业思路,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就业模式,而是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然而,受资金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创业经验欠缺、应对社会环境准备不充分等不利因素影响,创业成功率较低,一些高校毕业生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最早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首批创业者的代表比尔·盖茨掀起了一轮自主创业革命,在为社会和个人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而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起社会关注则是从清华大学成功举办第一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开始的,可以说,这次大赛标志着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的起步。2010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成果有机结合,积极创造条件,对创新创业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意见》的提出,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推向了深入和全面发展阶段。经过数年的摸索与实践,国内高校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启蒙—课程—赛事—创业实践”模式,“一体两翼”模式,“融入式”。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得到了高校、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据麦可斯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有创业想法的大学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55%,而真正参与创业活动的大学生仅有1%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创业参与率,而且创业成功率不高,2011届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更是低至0.9%。①王伯庆,郭桥,门垚,何小雪.2012年度中国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J].第一资源,2013(1):53-68.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明确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同时,大部分高校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通过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构建切合学校定位的多元化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实效。但是,基于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与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远未达到国家人才战略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部分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系统、不完备;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只是被动接受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偏重理论,缺乏实践和体验式教育环节;创业教育模式落后;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融入学校育人体系和校园文化等。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许多高校得以开展,并且在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创业实践活动、校企合作、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要求高校必须打破传统的大学生被动接受创业教育的模式,找准“新方法”、拓展“新思路”、打造“新载体”、提供“新途径”、搭建“新平台”、渲染“新氛围”,从不同层面研究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从整体上提高创业水平。
(一)以创办小微企业教育为切入点,找准提高创业成功率的“新方法”
小微企业具有经营方式灵活、政府政策帮扶、人员和资金投入少、易于管理等特点。对于创业经验缺乏、资金实力薄弱的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小微企业是其创业的首选。高校通过将小微企业创业辅导做为创业教育的切入点,既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创业实际,又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创意多、头脑灵活等特点。通过政策讲解和小微企业创业辅助、引导,可充分满足大学生创业需求,降低其创业风险,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高校应完善科学的小微企业创业教育体系,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加大投入,鼓励教师开展小微企业创业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模式探索,对小微企业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深层次研讨和发掘,以小微企业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为抓手,让大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微型企业创业的实战感觉,实现以小微企业创业拉动大学生就业的新模式。如广西梧州学院就通过构建完备的小微企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大学生小微企业孵化园区实战平台等,对学生开展小微企业创业进行辅导,并做好政府扶持政策咨询和创业配套服务等工作[1]。
(二)将体验式教育理念植入育人体系,拓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思路”
体验式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就业的新思路,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通过由政府、高校和企业联动提供体验场所,由高校以及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理论的双师型教师进行指导,以成立公司或学生创意团队的形式来开展创业体验活动。体验式创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通过团队组建、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总结提高等活动内容,让大学生真实体验创业的全过程,并在整个体验过程中获得全新的创业认知与独特的实施方法[2]。黑龙江绥化学院组织学生开展的10元钱微型创业以及2元钱极限生存创业等体验式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真正走入了社会、了解了生存环境、体验了生活,同时,通过创业体验既检验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也提高了其克服困难、面对挫折的能力。将体验式教育理念植入高校整体的育人体系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校应针对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实际,以就业市场环境变化为导向,开设体验式创业教育的专门课程,设置参与实践体验的教育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吃苦精神。通过体验式创业活动的开展,大学生慢慢就会具备基本的、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以后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开始真正创业。
(三)依托大学生创业竞赛教育平台,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新载体”
大学生创业竞赛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竞赛活动旨在将高校学生的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1999年,清华大学成功举办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参赛者通过组建多学科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参赛团队,先期走入市场或企业,对某一项有发展前景的产品或技术进行评估,仔细考虑创业项目的市场价值、发展目标、资源配置、人员管理、风险控制等问题,完成创业策划书,经过大赛的洗礼,优秀的策划作品会脱颖而出,借助风险投资运作模式,大学生就可以开始自己真正的创业之旅[3]。在2012年第八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有50余家企业与大学生的30多个参赛项目达成投资共建意向,真正实现了大学生和企业的双赢。目前,“挑战杯”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高校三级赛制,每年都有几百所高校的上百万名学生参与到各级“挑战杯”竞赛中。部分高校还在校内举办各类学科竞赛,并将创业竞赛纳入教育教学规划,使创业竞赛成为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课堂。将创业教育与创业竞赛相融合是一套完整、成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扶助思路,通过创业竞赛教育平台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这种教育形式已然成为共青团、学生组织参与素质教育的新形式,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新载体。
(四)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寓教于研,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途径”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国家十二五“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实施涉及到全国几百所高校,内容涵盖创新、创业训练和科研实践项目。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整个科研实施过程都坚持学生自主完成,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科研实践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在选题上突出新颖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将专业与兴趣相结合、与市场导向相结合、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切实摆脱传统的高校学生科研管理模式和参与模式。西藏大学做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参与高校,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依托项目交流平台,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育人和创业环境,借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优势,着重加强学生科研方法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很好地发挥了科研项目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驱动作用。2012年该校学生参与了多功能太阳能路灯、光伏充电藏式台灯、智能酥油提炼机等产品的研发项目,其中“藏汉英三语公交语音报站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拉萨市公交系统,很好地实现了科研成果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结合[4]。此外,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在科研项目中融入学生元素,提高学生在科研项目中的参与比重,在寓教于研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切实将项目研究成果向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向转化。
(五)发挥“云资源”在创业教育中的优势,搭建创业网络“新平台”
“云资源”利用虚拟化技术,以数据为中心,借助互联网信息交换平台,为受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信息资源。“云创业”平台是一种大学生网络空间创业实践平台,该平台依托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而创建,是当前大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种新型的创业教育模式和电子商业运行模式。这里提到的“云创业”不同于现实中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它是运用完备的“云资源”,使大学生快速及时地获取相关创业信息,整合可利用的教育和信息资源,在海量的信息中网罗到适合的计划或项目,零投资,零风险,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云创业”平台具有信息来源渠道广,教育理念新颖独特,专业特色鲜明,海量资源共享等优势。国内最先开始通过“云端互动”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是中南大学,该校借助信息时代数字技术提供的网络平台与台湾中央大学发起了两岸网络云端创新创业教育课堂,实现了创新创业课程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率先开启了通过创意课程结合多渠道发展的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5]。基于中国高校专供网的建设,河北金融学院运用“云资源”创新性地打造了全国大学生“云创业”平台,该平台通过整合知名企业、优秀指导教师、各高校大学生创业团队等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企业融资等创业方面的服务与支持[6]。借助“云平台”,一所高校可以与其他高校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创业机会和实训就业基地,以此助力大学生“云创业”。
(六)将创新创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新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种能够对大学生产生导向、激励和同化作用的某些物化精神的体现,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品牌特色。将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通过鼓励大学生创业社团建设、举办创业论坛、打造大学生创业校园网、开展校园创业实践活动等形式,营造一种崇尚自主创业、扶持创业的文化氛围,切实将稳定、主导的创业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打造本校特色鲜明的品牌元素,增强校园文化育人的感召力,以此激发大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和潜能。[7]此外,校园创业文化的倡导需要依托宣传平台建设,在校园宣传设施中加大创新创业板块的建设,优化管理,提高宣传利用率,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接受到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熏陶,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和激情,切实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1]刘克汉,杨杰.引导学生创办微型企业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以梧州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2(9):44-46.
[2]高桂娟,周上玖,胡静.体验式教学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探索[J].理论前沿,2012(10):42-48.
[3]汤伟伟,梁瑞兵.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的发展与教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63-66.
[4]王琼,盛德策,陈雪梅.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99-101.
[5]罗剑宏,谭子君.云端互动: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J].高校教育管理,2013(5):104-108.
[6]李占平,王宪明,赵永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云创业平台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1):12-15.
[7]韦联桂,凌俊.加强大学生创业文化建设的思路与措施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全国商情.2012(18):66-68.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 ip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ANG Dong-ming,LIU Ji-bing
(Sui hua Univesity,Heilong jiang Suihua 152061,China)
Innovation isthe soul of anation and the maintheme ofthe present era.In viewofthe existing background and students'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inthe process ofthe current problems.By finding "newmethod"、developing"newideas"、providing"Newapproach"、building"newplatform"、rendering"newatmosphere",Put forward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measurestocarry outthe education of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different angles,In ordertoprovide newideas for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open upanewsituation.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countermeasure research
G640
A
1673-2022(2014)04-0024-04
2014-09-20
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探究——以绥化学院为例”(JG2012010725)
王东明(1982-),男,黑龙江绥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刘姬冰(198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