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核心能力视角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2014-04-08 07:52丁辉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素质核心人才

丁辉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系,江苏 常州 213164)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视角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丁辉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系,江苏 常州 213164)

创新人才是民族兴旺、国力提升的因素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势必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大批高技能创新人才。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通过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课外实践活动等全方面培养创新人才。此外,高职院校要高质量地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还需要学校回归“育人为本”的理念,并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职业核心能力;创新人才;高职教育

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科技革新发展势头迅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应积极探索与实践高职层次创新人才的内涵、培养途径和创新人才的评价方法,高质量地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一、高职创新人才的定位

区别于一般人才,创新人才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三个特征。创新人才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有了创新意识,并将创新意识渗透于工作、学习、生活和一切社会事务中,就可以使创新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永恒主题。人格是生理、心理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创新人格是在人格的诸多特征中,能使人长久的保持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个人品质。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和新发明的能力。

高职层次的创新人才不同于大学本科层次重工程应用型的创新人才和研究生层次重理论发现、发明的创新人才,高职创新人才应侧重于产品外观及结构设计的改进,生产现场工艺流程和设备的革新,产品加工工艺方法和工具、检具等的改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管理方法与服务手段的变革等在技术、管理、服务上的创新,强调的是新技术、新工艺、新型管理和服务的应用与改进。因此,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应定位为贯穿于终身的创新意识,健全的创新人格和对技术、管理、服务等进行革新的创新能力,在生产和服务等一线岗位的工作实践中,能够取得创新成果,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劳动者。

二、高职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

从创建自主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出发,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有理想、懂知识、会技术、能创新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从知识目标看,由于高职创新人才主要从事微观领域局部的创新活动,一般不涉及基础理论、重大技术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因此,高职创新人才理论知识适度、够用即可,但要求知识面广、实用性强,有一定的系统性。从能力结构看,高职创新人才应当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以批判性、求异性、逆向性、综合性等为特点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的能力,具有综合运用各种创新方法的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其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力。从素质结构看,创新人才必须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敢于冒风险、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开拓进取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具有较丰富的人文知识、健全的体魄等。以上内容构成了高职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

三、职业核心能力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课题中将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等称之为关键能力,美国等称之为基本能力。虽然国外和我国有不同的提法,但内涵基本一致,都是指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力。通常分为数字运算、信息处理、外语应用、问题解决、创新创业、与人沟通、自我提高与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等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先进国家的政府、行业组织和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高职教育把培养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高职院校,素质目标的内涵包括决断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价值观、道德品质、组织协调能力、社交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长期发展的潜能。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都是使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与择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因此,本文所理解的职业核心能力是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基础,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创新人才基本特征的一种表现方式。

四、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创新人格,结果的体现是创新能力,两者可以概括为创新素质。因此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开拓的状态,就其实质而言,是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素质内涵包括: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社会公德、世界观、人生观、劳动观、终生学习观、审美观等。由此看来,我国的素质教育目标涵盖了创新人才的创新素质。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自2006年起,先后安排多名教师分别参加由劳动部和教育部组织的职业核心能力师资培训,并申报了相关课题。自2011年起,在全校开展职业核心能力教学实践,边研究边实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其能力的养成规律,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职业规划与自我管理、职业沟通与团队合作、创新与创业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分别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同时配合职业规划大赛、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写作竞赛、花博会志愿者服务等多种课外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学前和学后调研数据分析,学前多数学生是不了解职业核心能力的,对素质教育的目标也说不清楚,对创新的理解也比较片面,总觉得只有发明创造才是创新。通过课程的学习以及各项活动的参与,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素质,什么是全面发展,了解到高职学生也是可以进行创新的,并逐步找到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对未来求职充满了信心。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坚持以贯彻素质教育为先导,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为载体,结合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邓建军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学生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作用和综合功能,围绕素质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素质拓展训练、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社团等体验式课外活动。通过课程的教学和各类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品德意识、责任意识、职业规划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与人沟通的能力、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等进行培养。

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务必把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与实现途径,其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和完善学生智能结构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高职院校应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从各院校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学计划,同时加强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经验。高职院校要以自身办学特色为着力点,结合专业,根据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及相关的活动为途径,营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感悟其中所蕴含的理念,通过反思获得知识,改变行为,从而实现可以趋向目标的教育,最终使国家的素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真正培养出大批满足时代需求的高技能创新人才。

五、通过显性、隐性课程等全方位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

调查分析发现,很多高职院校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业评价体系等,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如开设创造性培训课,教授学生一定的创新知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但这些远远不够,还必须营造更广阔的有助于学生张扬个性和增强创造活力的育人环境。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就是在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质。这种潜质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具有综合性、潜在性、不可描述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创新能力不能单靠课堂教学来培养,更不能仅靠开设某门具体的创造性课程来解决问题。创新教育是以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应当拓展更多的渠道和领域,包括课外活动领域。

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以行为的改变为目标。行为的改变不是通过学习某门课程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通过显性课程的学习,建立起行为改变的意识,然后通过课上的活动进行体验,强化行为目标。行为目标的养成和固化,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时候就需要通过隐性课程以及各类活动来实现了。隐性课程主要是一些专业课,需要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确定专业教学目标,同时还需要确定素质教学目标,实现双目标教学,并且把素质目标作为考核内容。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教授者,更是学生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的榜样和引导者。

课外实践活动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模式,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各类课外活动,则是素质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延伸,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战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高职创新人才邓建军为典范,创建了“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校园文化环境,组织了职业规划大赛、演讲比赛、大学生知识竞赛、各类技能大赛以及心理知识竞猜、暑期实践、拓展训练、大学生村官挂职、315免费维修服务、学雷锋、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目标有效地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等,实现了对学生的全方面培养,提升了学生的各项素质与能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六、创新人才评价方式

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法的同时,评价方式改革也是必须的。对人才培养的评价应注重多样化,除评价专业能力外,还应重视评价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对于职业核心能力必修与选修课程,我们通过学生个人自评、小组内成员间的互评、小组间的互评、教师评价四方面结合来进行;隐性课程同样设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如团队合作、自我学习能力、沟通与交流等;各类活动项目的评价,则是通过发给每个学生一本大学生素质拓展评价记录本来评价,由团委负责进行审核、确认,每学期进行一次。通过全方位的评价,有效引导学生向既定目标努力,了解自己的短板,不断改进,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当然,这些评价完全是由教育单位来进行的,学生到底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因此,还需要获取社会的评价。用人单位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校,学校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不断循环,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七、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是在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对个人创新潜能的激发。培育创新精神、发展创新文化,需要观念的支撑,方法的实行,更呼唤制度的保障。因此,学校应建立健全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探索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一是灵活的学制管理。创新人才有其独特的成长过程,不必限制其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学分制是一种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选修相应的课程,以利于创新人才朝着自己的兴趣目标发展。二是灵活的评价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创新人才的评价,如果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就有可能限制创新人才的发展,因此,可采用灵活的评价标准。比如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可以有多种选择,甚至由某级别的技能竞赛获奖证书来取代,也可由某个技术革新、实用新型专利来取代。总之,灵活的评价标准,会给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三是开放的学习空间。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不拘一格,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使他们能够随时对自己所迸发出的创新火花进行实践验证。学校要对实验室、实训室、计算机房、创新实训室、各类活动室等制定灵活的开放制度,给创新人才创造条件,帮助其更快地成长。四是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尝试,进行革新,让学生在尝试、体验中获得成就感。因此,学校要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制定一些创新的机制,给创新人才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保护其创新积极性。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立足人才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满足社会和个人自由发展的需求;要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激励创新,提高质量,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1]薛玲珑.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探析[J].江苏教育,2011(12).

[2]毕佳洁,李海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分析[J].文教资料,2011(4).

[3]邓峰,吴颖岩.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9).

[4]许为民,张国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四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5]周大农,周丽.关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2).

[6]杨国祥.论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镇江高专学报,2009(4).

[7]曲洪山.基于课外实践活动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12).

[8]王长旺,张绍芬.试论高职高专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9]吴英健.关于高职创新人才素质特征的分析和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10]李金莲.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项目教学实践探索[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11]张旺.创新人才成长指向的质量观与教育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3(3).

Practice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based on Vocational Key Skills

DING Hui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Chang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Technology,Jiangsu Changzhou 213164,China)

Innovativetalent is one ofthe factors of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of ascension.Withthe development ofthetimes,social change onthetalent demand characteristics,it requir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ocultivate alarge number of high skilled innovativetalents.Accordingtothetraining objectives of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the high skilled innovativetalents and vocational key skills high consistency,the way of innovationtalents and multiple evaluation methods bythe dominant curriculum,the hidden curriculumand the practice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all aspects oftraining is explored.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ultivate more high qualitytomeetthe social needs of innovativetalents,alsoneedtoreturnto“people oriented education”concept,and set upeffective innovative mechanismas security.

professional key skills;innovative talent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642.0

B

1673-2022(2014)04-0018-04

2014-09-15

常州科教城院校科研基金重点项目“科教城内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个案研究”(k2012209)

丁辉(1969-),女,江苏大丰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

猜你喜欢
素质核心人才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人才云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