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遗迹传说田野调查报告(二上)
——湖北钟祥调查报告

2014-04-08 04:51刚,关杰,王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钟祥兰台诗云

刘 刚,关 杰,王 梦

(湖北文理学院 宋玉研究中心,湖北 襄阳 441053)

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宋玉遗迹传说”调查组一行四人(刘刚、焦丽、关杰、王梦),5月12日晚抵达钟祥,对钟祥地区有关宋玉遗迹传说,做了为期两天的实地考察与相关资料的调研。先后实地考察了兰台书院、宋玉井和白雪楼、阳春台遗址等;在钟祥市委宣传部采访了当地文化学者、对台办的侯主任,在莫愁湖畔的莫愁村与一位当地的退休干部邂逅相遇,并进行了随机采访;在钟祥市图书馆查阅了1990年版的《钟祥县志》,在钟祥市档案局查阅了民国26年版的《钟祥县志》①《钟祥县志》,民国26年版。;最后参观了新近落成的钟祥市博物馆。调查组在钟祥期间,亲身感受到了钟祥厚重的文化积淀与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及钟祥人对于钟祥文化的由衷热爱和强烈的传承意识。

一、宋玉遗迹传说调查

钟祥市的宋玉遗迹传说主要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与宋玉本人有关的遗迹传说,如宋玉井、宋玉宅;二是与宋玉作品内容有关的遗迹传说,如兰台、白雪楼、阳春台。兹将我们的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涉宋玉遗迹遗址的实地考察印象

1.宋玉井 位于石城中路中段与崇岵街交叉路口东南方约50米处,北与钟祥市实验小学隔着石城中路而毗邻相对。我们考察时,宋玉井正在重修。井上原有亭,已被拆除,亭之基址约3.5米见方,基址处已下挖至距地面0.3米左右的深度,基址周边暴露出六根因拆除井亭而折断的水泥亭柱的基础部分。井在基址的正当中,井口有圆形青石井圈,当为整石凿穿打磨而成,清李堂馥《重修宋玉井记》云:清顺治初,署守娄镇远重修此井,“至口则穿石为盘栏”。此青石井圈是为清初遗物。井口被人用一方古建筑遗留的石柱础倒翻过来压盖着(查《走进钟祥》一书的宋玉井照片已然),其所为意在保护古井,防止游人向古井内投放杂物,然而从景观形象的角度说,实在是有伤观瞻,且使人无法探看井之内壁、深度与水质,无法进一步了解古井。据清李堂馥《记》曰:“捐俸鸠工,先架水车辘轳以洩其积,凿可四丈许,得泉有四,其一竅出西北,适当井肋,一自东来稍下之,最下二竅,自底上涌,胥清流涓涓,弗克遏也。乃命匠师钉木镇石,纵横围砌,实以錬土,层累而上,如建浮级于九渊中,至口则穿石为盘栏,有亭覆其上。”此盖清初重修宋玉井时井内、井外之大概。此井是为古井无疑,但是否是战国时的遗物,只凭目测难以断定。虽然我们没有看到重修前宋玉井的旧貌,也没有时间等待一睹重修后的宋玉井新颜,但是我们看到了宋玉井地表下的一部分,也可谓颇有机缘。在此次重修前,1983年钟祥县政府曾重建宋玉井亭,据1990年版《钟祥县志》记载,“其形为六角歇山顶建筑,盖以绿色琉璃瓦,斗拱木结构,六柱由水泥混凝土浇灌而成,柱间水泥栏干相连。”此次重修,据工人们介绍,是要建成亭柱与斗拱全木质结构。反映了当代钟祥人“遵史仿古”与“修旧如旧”的文物修缮与保护意识。

2.宋玉宅 宋玉宅遗址据说在宋玉井的正北面,即石城中路北侧的钟祥市实验小学校园中。据文献记载,宋玉宅遗迹早已不复存在,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于《郢州·人物》内称:宋玉,郢人;《古迹》内载:宋玉石二,唐李昉守郡日得之榛莽间,今移在白雪楼前;又载:楚贤井在城东,旧传即宋玉宅,俗名琉璃井,亦名宋玉井。可见唐代因“旧传”而被指认的宋玉宅遗址已是一片榛莽,宋玉宅遗物也仅存两方石柱础而已。唐以后这里曾是“郡学宫”所在地,如今更覆盖于现代公路与校园建筑之下。在宋玉井边寻觅宋玉宅遗址,茫茫然惟油然而生怀古之思。

3.兰台 位于几乎平行的石城中路与兰台路之间,现钟祥市第一中学校园之中,东北毗邻宋玉井。兰台为台地地貌,所谓“广逾百丈,高逾百尺,兀立而起”,今台顶平坦,在南北两栋教学楼之间,西边是颇低于台顶的学校体育场,东面是与台顶齐平的清代建筑兰台书院,现为学校的教师办公室,东西长近百米,南北宽约60米(加入北教学楼的宽度,南教学楼基础低于台顶则不计入),此间为学校的绿化区,其中间是圆形花坛,并以之为中心铺有十字形甬路连通四方,四角又有弧形甬路与十字形甬路构成“米”字形格局,甬路间植有花草树木之属,是校园中的一处幽雅的所在。若此地为古楚兰台之宫,按宋玉《风赋》所描绘,其上曾有“高城”“深宫”“玉堂”“洞房”等建筑,后世应有地下文物出土,然而未曾听闻有相关的考古发现。虽然学校正门宋玉塑像西,一段近百米的院墙内侧,既书有宋玉《对楚王问》《风赋》等作品,又记有《兰台的来由》等文字说明,仍然缺少足够的证据说明这里就是古楚的兰台之宫。不过,此兰台上也有稽之可考的、与宋玉相关涉的历史文物:

兰台书院,位于兰台台顶平台之东南隅。清乾隆十五年,安陆府知府张世芳始建,今尚存一完整的四合院建筑,院内门廊檐柱依然。院外北侧尚有与之毗连的两个院子,但没有牌楼式门墙,以其外观判断,也是清代古建筑。院门左侧墙壁镶嵌一方石碑,题曰“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兰台书院”;右侧墙壁亦镶嵌一方石碑,为清乾隆三十二年觉罗敦福所撰《兰台书院记》,其记曰:“前守张公创兴书院,名曰兰台。盖史记:楚顷襄王綪缴兰台,传此为其故迹云。夫楚宫泯灭,自昔为疑矣。而张公以名斯院,且颜其中曰丽泽,岂以滋兰九畹,树蕙百亩,楚泽之相丽,固众芳之所在欤!先是,院之经费捐自属邑,而邑令升迁不常,难为久远计。乾隆丁亥,会予守是郡,武黄司马陈公,来摄天门篆,请将圣寿寺田充膏火,而予复籍各属学租凡若干,详列于后。于是诸生来肄业者,得以无乏绝焉。”是碑于下款括有公元纪年,知非原刻,是为今人修缮时补刻者。这是用宋玉作品中提及的楚离宫故台名称命名的书院。然而从觉罗敦福所撰的《兰台书院记》可以看出,作者对此地是否是古楚兰台之宫已存有怀疑。

孟亭,据民国版《钟祥县志》卷四《古迹上》记载:孟亭在郡署东,即司马旧署也。唐王维过郢,画孟浩然像于刺史厅,后因名浩然亭。题云: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咸通中改孟亭,有皮日休记,久废。明万历壬寅,郡守孙文龙重建,并画像亭中。有清一代叠有补茸[葺],尚未荒圮。惟杜《志》称是亭一曰白雪亭。同治《志》仍之。此亭今已无存,据《历史文化名城钟祥》一书介绍,“亭址在钟祥城区兰台山西侧的鼓楼坡上,即原郡署东司马署所在地。”亭与孟浩然刻像碑在20世纪40年代,均毁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炮火之中。孟亭亦曰白雪亭,显然虑及宋玉与兰台的关涉以及宋玉作品名句的深远影响。

白雪亭,本自独立,与孟亭前后分筑,白雪亭位东,孟亭位西。民国版《钟祥县志》卷四《古迹上》编者按:白雪亭亦孙文龙所建,《府志》所称,万历壬寅郡守孙文龙于府治侧建白雪亭,前为孟亭是也。清顺治时,娄镇远《重修白雪亭记》谓,去亭数步,有摩诘绘浩然像于石壁,皮日休题曰孟亭。周龙甲记谓孟亭列其西,足证白雪亭自有亭,非孟亭之即为白雪亭也。自康熙初府治火,各亭俱废,官斯土者就浩然遗像所在筑亭其上,考刘余霖《咏雪堂记》,丞署东偏,有岿然于翠岚中者,白雪亭也,壁有浩然踏雪像,相传出摩诘手云云。自是或称白雪亭,或称孟亭,遂混而为一也。今钟祥市博物馆藏有“阳春白雪”石刻一方,长2.2米,宽0.7米,字为欧体楷书,为郢客毛会建题,府学教授叶莲刻于清康熙十一年。钟祥市一中兰台书院旧址前,一雪杉树下排放着八方古建筑遗留下来的石柱础,很可能是康熙初府治火灾后重建之白雪亭或曰孟亭的遗物。

4.白雪楼 位于石城中路北,承天中路南,莫愁大道东,阳春台街西,钟祥城西绝壁“节节高”上。《舆地纪胜》记曰:“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绝壁,下临汉江,白雪楼冠其上。”斯楼建于何时已无从可考,唐白居易有诗曰“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可证中唐之际此楼已然是文人登临游赏之地。北宋仁宗朝曾重修白雪楼,为“下础二十,上楹十四”的楼台式建筑。清乾隆年间李莲、杜光德各自所修县志皆谓,“楼虽久废,登郡司马黄光寿所筑之巢云亭,犹可仿佛其大概。巢云亭在石城西,俗所称节节高也。”以此知,白雪楼废后,有清一代未曾重建,而是在其遗址附近另建了巢云亭,虽可仿佛其登临之感,但终非古迹旧貌。今又在白雪楼遗址上修建了钟祥市中医院,故其遗址虽在,主体建筑与周边环境也优雅别致,且具文化色彩,却更加面貌全非了。

5.阳春台 位于白雪楼东,处于城西台地顶端,现为钟祥市气象台所在地。沿阳春台街上行,近台顶处路西有一牌坊,上额题曰“阳春台”,下额题曰“中国气象”。走过牌坊绕台基西行北转,有阶梯可登台顶。台顶为长方形,地势平旷,北端为气象台办公楼,南端为气象勘测场地,南北长百米有余(计办公楼楼基宽度在内),东西宽40米左右,四边为石砌护坡,因台下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面为两级护坡,东与南两面为三级护坡,护坡最高处约7米有余,而最低处不足3米。台北端办公楼前树有一碑,碑以檐宇覆顶墙体护壁,碑文为明兴献帝《阳春台赋》,碑左侧护壁嵌一方小碑,题曰“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阳春台赋碑”。台中央为办公楼通向气象勘测场的甬路,路两侧为绿化带,灌木与草坪错落有致,花艳草青,环境幽静而典雅。据民国《钟祥县志》载,“旧有亭,明季毁于兵。”今见阳春台地貌,是否是当年旧貌,已不得而知。在钟祥另一古迹元佑宫东南角堆放的古建筑石构件与石碑、石兽中,我们发现了一方残碑,碑刻尚残留“古阳春”三字与“中□大夫知安陆府……”字样的题款,当制于清代,为古阳春台遗物,或因城市建设需要,移存于此。以此推测,今之阳春台地貌与古之阳春台可能有了一定的改变。

(二)县志中记载的与宋玉相关的遗迹

1.白雪楼 民国版《钟祥县志》卷四《古迹上》:

白雪楼在石城西。《寰宇记》:白雪楼基在州子城西;《舆地纪胜图经》: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绝壁下临汉江,白雪楼冠其上,又引李纬序及刘宾诗以纪其概。据是则楼在江上可知。李、杜各《志》均谓,楼虽久废,登郡司马黄光寿所筑之巢云亭犹可仿佛其大概。巢云亭在石城西,俗所称节节高也。乃《府志》于《古迹》内谓,楼有五客堂于公署内。谓宋郢州治有白雪楼,五客堂旁为孟亭,殆因郡治白雪亭而误之,不知亭在治内,楼在江上。楼名最古,亭肇于明季(万历时郡守孙文龙创建),未可混而为一也。考宋人白雪楼记跋,当南渡后已迭有废兴。《旧志》载沈括《笔谈一》:若郢不善歌,不应以白雪名楼者。不知宋玉本郢人,所称“客”者,特假设之词。沈氏妄肆讥评,盖未考其本末也。今取唐以来有关于斯楼兴废及其形胜景致各诗文,择要录之于此,沈氏《笔谈》则削焉。

宋朱勃《记》云:仆闻郢之白雪楼久矣,日愿登其上,今自洛按襄汉诸郡,望郢而求登楼者,何啻渴之待饮。既至即问,郡守李仲经云:“废已久,惟基存焉,仅有一亭。屋漏庳殊甚,非昔人所赋,乌睹所谓白雪楼者哉!”遂与李侯谋成之,度材计工,至鲜而易成,约以踰月可就,庶以慰郢州共乐之情,且不负前贤难和之曲。是可记也。

宋李纬《跋朱勃记后》云:白雪楼在石城西,偏当江山胜处。噫!昔人以景物超绝,因取古寡和之曲名,贤士大夫莫不登其楼,咏其景。如唐白居易,本朝王安石,中间名公巨贤之作,所存者无虑百篇,与夫岳阳、黄鹤、浮云皆声称籍甚于世者也。非仁智者性嗜山水,宦游往往违志。昨罢倅金陵,假麾富水,自喜得从容其上也。至则一亭而已,因念名天下者乌可废,鸠工羡材欲一新之,力未能也。会运判朝奉朱公勃行台至止,按部之外,同登故台,周览徘徊,有弔古意,心画经度,材简力易,踰月可就,且为之记,属共成之。十月五日僝工,次月十三日楼成。下础二十,上楹十四,榱桷称是。度旧址之峻、与楼之高,凭栏下瞰,百有十尺,群峰列其前,巨浸奔其下,波光野色,极目千里,云烟飞扬,朝昏万状,足为骚客诗人抒发性情之资。乃采坚珉,刻公之记,以永其传,因笔废兴之序于记之末。

唐白居易诗云: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

唐许棠诗云:高情日日闲,多宴雪楼间。洒楹江上雨,当筵天际山。带帆分浪色,驻乐话前班。岂料羁旅者,尊前得解颜。

宋梅询诗云:楚之襄王问宋玉,玉时对以郢中歌。歌为白雪阳春曲,始唱千人和,再唱百人逐,至此和者纔数人,乃知高调难随俗。后来感慨起危楼,足接浮云声出屋。曲中古意世应稀,惆怅鲲鱼孟诸宿。楼倾瓦覆春又春,酒泻琉璃烹锦鳞。青山绕槛看不尽,眼穿盪桨石城人。昔人一去不知处,寒花雨敛自生嚬。今闻太守新梁栋,试撰清喉可动尘。

宋刘攽诗云:汉江东流不复回,郢人唱和安在哉。巴词下曲满天下,刻商流徵成尘埃。但见苍山插霄汉,石城古木高崔巍。城头层楼又清绝,尚有遗音名白雪。三楚矜夸传至今,忽令栋梁有摧折。使君好古情不薄,五马雍容照城郭。指挥能事出余力,整顿景象疑初凿。千岁一修固有期,耆旧几人能赋诗。曲高和寡又何信,瑰意琦行令人悲。

宋刘宾诗云:江上楼高十二梯,梯梯登尽与云齐。人从别浦经年去,天向平芜尽眼低。寒色不堪长黯黯,秋光无奈更凄凄。栏干曲尽愁难尽,水正东流日正西。

宋王安石诗云:折杨皇华笑者多,阳春白雪和者少。知音四海无几人,况乃区区郢中小。千载相传始欲慕,一时独唱谁能晓。古心以此分冥冥,俚耳至今徒扰扰。朱楼碧瓦何年有,榱题连空欲惊矫。郢人烂熳醉浮云,郢女参差蹑飞鸟。邱墟遗响难再得,栏槛兹名谁复表。我来欲歌声更吞,石城寒江暮云绕。

宋滕宗谅诗云:白雪楼危压晴霓,楼下波光数毛发。雕甍刻桷出烟霞,万瓦参差鹏翼截。兰汀蕙浦入平芜,天远孤帆望中灭。屈平宋玉情不尽,千古依然在风月。飘零坐想十年旧,岁月飞驰争列缺。青云交友梦魂断,白首渔樵诚契结。安居环堵袁安老,泣抱荆珍卞和刖。折杨虽俚亦知名,犹欲楼中赓白雪。

宋张舜民诗云:千里寒江绕槛流,登临能起古今愁。山连巫峡多云雨,路入荆门几去留。千载浪名金马客,一宵沉醉石城楼。郢人休唱阳春曲,白尽湖南刺史头。

清向兆麟诗云:白雪传遗曲,国中和者寡。危楼冠斯名,畴是问津者。俯看惟长江,一带寒烟泻。留题迥寥寥,高吟振骚雅。

清刘维桢诗云:寂寂朱楼对碧湍,倦游孤客一凭栏。青山自绕名流宅,白雪犹悬异代看。万井炊烟浮槛外,重城雉堞隔林端。登高亦有怀人思,词赋于今和独难。

清杜世英诗云:白雪传高调,城西觅旧楼。古今留夕照,天地入清秋。此地须倾耳,何人竟掉头。江湖空满眼,指点一渔舟。

2.兰台 民国版《钟祥县志》卷四《古迹上》:

兰台在县治西府学宫前,眺汉江如带,三尖诸山若画屏。楚襄王与宋玉游于兰台之上,即此。按:《清一统志》:楚郢都非隋唐以后之郢州,此台殆属附会。但皮日休《宝香亭记》云:在兰台之西。则由来旧矣。

周宋玉《风赋》云:正文略。

唐胡曾诗云:迟迟春日满长空,故国离宫蔓草中。宋玉不忧人事变,从游那赋大王风。

明吕隆诗云:古人卜筑得山情,汉水当轩日日生。宝塔插云仙掌持,渔舟弄月蓼花轻。尊开北海乘秋兴,曲纵清讴任斗横。最是雄风饶胜概,红尘未许落檐楹。

明曾发祥诗云:雄风振古敞兰台,上有孤亭抱户开。怪石封窗供韵笔,夭花堆径佐浮杯。樠山欲补墙头缺,汉水知随槛膝回。一笑放开双眼孔,俯收蜩蚁望中猜。

清毛会建诗云:百尺兰台气象雄,披襟况有大王风。诗人亦自分余劲,白雪歌声遍国中。

清卫良佐诗云:炎天惯上古兰台,天外雄风动地来。雪浪千条掀汉水,火云万点落城隈。襄王无复披襟日,宋玉犹传作赋才。遥指高唐真是梦,空山朝暮费人猜。

清向兆麟诗云:遗宫不复见,岿然余此台。天风有时噫,飒飒吹寒灰。放眼看寥廓,披襟怀抱开。谁许辨雄雌,应待宋玉来。

清魏继宗诗云:风来蘋末动罗帏,善也冷然信可怡。只是虞絃成响日,薰风原不辨雄雌。

清李苏诗云:居人蔽压古离宫,每欲登临路未通。宋大夫真骚后霸,楚君王是梦中雄。当年一赋余文藻,谁是多金买快风。莫更披襟伤往迹,后来桑海复何穹。

清吴省钦诗云:南纪雄风霸业开,如何郊郢有兰台。武关西去怀骚怨,巫峡东来起赋才。文藻可师悲未解,庙堂不竞听难回。分明伍举章华感,赢得游人说快哉。

清张开东诗云:召公游卷阿,宋玉登兰台。临风一讽咏,婉妙何多才。秋色从天下,群籁生悲哀。城郭今如昔,楚王安在哉。披襟独惆怅,悠悠千里来。又云:樠山迤东南,汉水经西北。楚野云漭漭,高天望无极。美人隔秋波,采兰盪桂楫。惜兹时不遇,含愁泪霑臆。伫立一流盼,怆然念故国。

清李兆钰诗云:楚王台上阳春树,楚王台下汉江渡。郢里争传歌白雪,汉皋孰为解佩处。飒飒西风吼北窗,层层白浪排寒江。梦断高唐云已散,冤沉汨水士无双。今日登临破冷眼,伊谁凭弔焚热腔。热腔冷眼交愁思,残山剩水俱堪悲。绝塞鸿来万里疾,荒台月上三竿迟。昔人风流属儒雅,响逸调高和亦寡。且尽一尊助狂吟,兴来投笔望空写。胡为飘举玉堂前,胡为勃郁穷巷边。雌雄徒劳大夫辨,兴废都付劫火烟。阳春树晚叶尽脱,汉江东去空潺湲。

清李治运诗云:落落高台俯大荒,登临正好际重阳。何妨野客披襟立,况有疏花插帽香。远近秋光浮澹沱,古今人事弔苍茫。凭谁与结持螯会,尚欲临风舞一场。

清黄本敏诗云:楚王台畔几经秋,此日登临景最幽。野色芊眠凭目送,岚光窈窕逞心游。耸身直上青云路,瞥眼回看白雪楼。湘水孤帆悬屋角,樠山老木接墙头。花花草草随荣落,古古今今任去留。也向三闾寻故址,还从九辩溯前修。霸才只想当风赋,王气都教梦雨收。欲效阳春歌一曲,惜无屈宋导源流。

清樊昌运诗云:高台卓立郢城中,霸业千秋孰与同。竟日两臣偕宋景,当风一赋辨雌雄。歌传白雪知难和,梦绕巫山兴未穷。往事不堪频瞩目,读骚拟欲问天公。

3.阳春台 民国版《钟祥县志》卷四《古迹上》:

阳春台在县治西北,高耸平衍,烟云竹树,阴晴异状,城中伟观。明兴献常率持臣登之,作《北望赋》,继作《阳春台赋》以自儆,遂罢观游。旧有亭,明季毁于兵,林木亦荡然无存。清康熙中,郡守王兴元与同知郑润中植树千百余本,及四十八年郡守杨绿绶创建书院,七属士子皆负笈擔簦而来游,牧之场遂化为絃歌之所。无何书院他徙,树木亦被土人剪伐。嘉道以后,仍鞠为茂草矣。

明兴献《阳春台赋》(并序):序曰:宋大儒朱晦庵先生疏《毛诗·葛覃》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夫事寓乎情,情溢于言,事之直而情之婉,虽不求其赋之工而自工矣。屈宋《离骚》千百年无有讥之者,直以事与情之兼至。尔下逮相如、子云之伦《上林》《甘泉》等篇,非不宏且丽,然多斫于词、踬欲事而不足于情焉,虽然亦岂易及哉。予荷皇上恩封安陆,距国之西数十步许而有山兀然,乃旧阳春台址,尝率官僚登之,见其山川献秀,云物纡青,诚可乐也。而或乐从心侈,恶乎殿治,以图报哉,因赋其事以自儆,而情之婉否,虽予亦不之知焉。赋曰:

赫皇祖之贻谋兮,树磐石之长策。雷大造之地基兮,蕃螽斯之蛰蛰。咸明显以康乂兮,递世王之相袭。匪轨度之式遵兮,曷山川之国邑。予仰皇考之丕烈兮,膺金册其辉煌。受赤社之介封兮,宅楚壤以恢疆。聿司空之告成兮,秉玉节而辞天王。浮大江以戾止兮,抚形势而镇定乎一方。夐贤哲之多遗址兮,伟阳春台之佳丽。嗟郢客之歌阳春兮,曲窈渺其谁继。虽伊人之不作兮,岂无来者之风致。睹斯台之凌跨宇内兮,萃群秀其无际。近日月之耿光兮,延照临以开霁。焕云霞之精彩兮,灿锦绮之相缀。献峰峦于天外兮,翠盘叠如群髻。朝汉水于沃闾兮,奏万里而迢递。卉木林林而翁蔚兮,排筼筜与松桂。驯鸟兽以翔鸣兮,曷禁弋人之媒翳。慨崇台物色之舒变兮,振古初以迄今。纷智愚之异趋兮,杳不知其何心。或遭谗贼而弗已兮,欲回君意而自沉。或赋神女而匪诞兮,款规君于荒淫。或奔吴报楚而惨及黄垆兮,宁忠贞之不卒。或倚秦墙乞师兮,竟免宗国于倾覆。或强谏惧兵兮,柔从君而自刖。或指方城而盟绥德兮,挫齐威之矜伐。要之霸不足以恃兮,纯王道斯无阙。混王霸之莫辨兮,间诚伪之不容髪。并是非以烟消兮,惟兹台之存。控古今奇胜兮,何人事之足云。惟国之有台兮,观察灾祲。而兹台之遗兮,恐盘游而莫之禁。噫!非朝廷之所封兮,予亦何得而有之。凛皇训之可畏兮,寅夙夜以守之。侈姑苏之殫力兮,荒麋鹿之可悲。美章华之集怨兮,攘众心之悉离。止九层之危殆兮,喜晋灵之纳谏。贮铜雀之歌舞兮,僭曹瞒之倾患。窃谨独以自鉴兮,懔惴惴其匪康。慎刑德以协中兮,敢违汩乎天常。氓怨悱之不作兮,惠人心于矫攘。屏宵人而弗迩兮,亲方正之贤良。惩台榭之荡心兮,息广夏而讲虞唐。鼓南风之弦兮,赓阳春以超轶。歌湛露之章兮,感旷泽以怡悦。思对扬之莫既兮,罄予心之惓惓。勉保障之无怠兮,庶几慰九重之恩。怜巩皇图于不拔兮,屹然如山之不震焉。流天潢之滚滚兮,光玉牒之绵绵。匹皇庥于亿千万载兮,岂直一台之可传。谇曰:皇恩霮(上雨下對)享封国兮,台观奇丽乐无极兮,盘游弗制基祸慝兮,居今鉴古勉辅翼兮,恪度殫心酬圣德兮。

明唐志淳诗云:晚登阳春台,骋望极千里。长风六月寒,落日众山紫。上有白衣苍狗之浮云,下有蒲桃泼醅之汉水。水流为我驶,云浮为我旋。楚曲一去三千年,秦丝羌管鸣秋蝉。我有小梅唱,时时操越音。调短不及古,岂堪郢人心。安得招谪仙,挥手凌紫烟。大呼江水变春酒,醉引明月来青天。颇怀鹿门隐,欲耕云梦田。便从此地作农夫,登台为奏豳风篇。

清金德嘉诗云:阳春台上气氤氲,极目苍苍七泽云。蔓草已芳钩盾路,斜阳曾照羽林军。千山积翠城头拥,万壑飞涛树杪分。有客登临询往事,歌残白雪几人闻。

清魏继宗诗云:绝爱谯楼近,岿然卓一亭。槛前觇学圃,天际见扬舲。有景皆呈座,无风不响棂。钽发城外起,侧耳正堪听。旧宫何处是,弥望草菲菲。丰石存余址,颓垣散落辉。瓦稜霜正滑,蔬甲雨添肥。想像龙旂色,千官护跸归。

清卫良佐诗云:山临北郭最巃嵸,补树平分造物功。嫩柳千条初过雨,粒松三尺已含风。人弹古调春城上,官筑闲亭碧草中。绿字摩碑留父老,前朝此地是新丰。

清高云路诗云:石城不复旧氤氲,荒草空台只断云。小院俱堆禋殿瓦,两山曾驻羽林军。细询野老松杉暗,尽见清江鸥鹭群。竹里晚炊烟雾起,人家砧杵最相闻。

清蒋伫昌《晚眺》,用“斜阳映水红”作五绝句。云:薄醉发游兴,依城山路斜。深林含返景,不尽是残霞。冬阳易夕阳,及此晚晴光。风过不知冷,披襟不可当。西窗高可凭,须眉相掩映。久之淡忘归,同具此情性。柱杖光在山,隔城光在水。飞禽入其中,艳艳长空绮。景气如奔赴,诗人玩爱中。朱轮无可疑,野烧欲争红。

清李峦同蒋作五绝句。云:醉眼登亭末,寒城一径斜。残阳明水面,错认泛桃花。好景怜日暮,狂吟爱夕阳。漫言双鬓白,差觉一身强。林木何萧疏,残霞长掩映。山窗高且敞,飞鸟悦心性。城隅道路长,车马何时止。游子日纷纷,东流叹汉水。辇路全无禁,石碑今尚丰。细看前代记,落日照颜红。

清杜世英诗云:怀古一登眺,阳春意豁然。荒城连野色,老屋动晴烟。天外三山出,云中一水还。曲高人不见,惆怅楚台边。

清王建诗云:登临何处不留情,望入高台恨转生。一片野花荒辇路,几家蔬圃占王城。莫愁村冷夕阳色,解佩亭空江水声。多少凄凉归未得,遥遥牧笛晚风横。

清胡之泰诗云:擕侣登台眺郢城,江天烟柳与云平。迷离草色环宫碧,剥蚀碑文映日明。议礼诸臣徒聚讼,招魂弟子自多情。风流儒雅遗词藻,仿佛高歌感慨生。

清张开东诗云:朝望郢城郭,暮上阳春台。阳春曲已散,台下空草莱。楚山互绵渺,汉水自潆洄。晚日耀林麓,秋色伤我怀。又云:大雅不复作,众响争繁丝。岂不倾人听,古调空尔为。所操欣独得,与物翻成悲。天长入远岫,江清澹夕晖。好风从西来,飘飘吹我衣。飕飕翠柏树,余韵何希微。

清聂联开诗云:一望高台百感倾,山自悠悠水自清。大王去也风安在,神女来兮雨未成。汉上谁为原弟子,江头尽是宋先生。销魂每到无声处,几费骚人索品评。又聂联开诗云:多年曲调冷江城,漠漠荒台尚寄名。一向才人推寡和,何妨鸟[乌]有索遗行。诙谐端不比方朔,忠欸依然是屈平。试问巫山云雨后,伊谁还继楚歌声。

清黄如柏诗云:俯仰冬情见,荒台坐籍裾。夕阳留淡薄,松色动吹嘘。

清樊昌运诗云:高台西傍石城斜,信步乘春览物华。白石碑镌天子赋,黄金朶铸地丁花。风帆上下长江接,烟树迷离古殿遮。剩有当年絃诵处,闲庭昼掩静无哗。

4.白雪亭 民国版《钟祥县志》卷四《古迹上》:

孟亭在郡署东,即司马旧署也。唐王维过郢,画孟浩然像于刺史厅,后因名浩然亭。题云: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咸通中改孟亭,有皮日休记,久废。明万历壬寅,郡守孙文龙重建,并画像亭中。有清一代叠有补茸[葺],尚未荒圮。惟杜《志》称是亭一曰白雪亭。同治《志》仍之。按:白雪亭亦孙文龙所建,《府志》所称,万历壬寅郡守孙文龙于府治侧建白雪亭,前为孟亭是也。清顺治时,娄镇远《重修白雪亭记》谓,去亭数武,有摩诘绘浩然像于石壁。皮日休题曰孟亭,周龙甲记谓孟亭列其西,足证白雪亭自有亭,非孟亭之即为白雪亭也。自康熙初府治火,各亭俱废,官斯土者就浩然遗像所在筑亭其上,考刘余霖《咏雪堂记》,丞署东偏,有岿然于翠岚中者,白雪亭也,壁有浩然踏雪像,相传出摩诘手云云。自是或称白雪亭,或称孟亭,遂混而为一也。(《县志》原引诗文涉及孟亭、白雪亭两端,此只摘关涉白雪亭者)

清许琪标《白雪亭寻梅诗》云:零乱寒宵树,来游觅故丛。神清偏耐月,致渺独临风。空碧堆春苑,浮香散蘂宫。椒兰如何语,湘瑟思何穷。

清郑润中《白雪亭诗》云:逶迤高阜自城东,列峙兰台护梵宫。亭榭易名宾主美,山川大势古今同。六龙驻处枌榆在,五马来时柕柚空。幸有仙郎歌白雪,频邀佳客挹清风。又云:词赋登坛宋大夫,当年唐景共歌呼。阳台不记何方是,郊郢曾标此地无。只为风雅推绝调,故令翚鸟倚云孤。经营自运陶公甓,还拟东坡觅酒徒。又云:微官落拓滞他乡,欲访鹿门鬓已苍。璧上犹摩知己像,床头那得荐贤章。三都赋就惊伧父,百里心劳愧漫郎。调月吟风惟夙好,偷闲源自不因忙。又云:焉能俯仰每随人,独立高亭倍爽神。帝阙星辰瞻自近,公门桃李植方新。山连璠冢津通汉,地接商於岭入秦。控制由来鄢郢重,胼胝老我逐江滨。又云:荆山叠嶂在眉端,缭绕烟霞秀可餐。丹井自通温峡暖,绿梅堪伴老松寒。晴窗阁上多飞斝,神武门前少挂冠。浣得肝肠能似雪,便将轩冕等闲看。又云:读罢离骚欲问天,灵氛司命总茫然。江篱历历犹香露,岸柳萧萧只暮烟。追迹古初人已朽,远名身后酒当前。空疏谬续残碑句,易代春秋重纪年。

清涂始《白雪亭和郑司马润中韵》云:寻梅一老骨清癯,画向山亭势可呼。妙墨能如摩诘否,奇情得似浩然无。见从花里人烟静,来自云边客路孤。烂醉空亭扶再拜,先生莫漫笑狂徒。又云:兰台独峙大江东,极目何曾见楚宫。鱼鸟升沉天地迥,帝朝兴废古今同。歌推白雪羞巴下,赋就巫山岂梦中。凭弔最伤登望处,大王风是落花风。又云:王气消沉叹楚乡,残山剩水色苍凉。冤魂夜哭潇湘雨,战骨朝屯赤壁霜。飞尽劫灰存皓月,挽回春梦问黄粱。淫狐窟宅仙人墓,百岁浮生有底忙。又:有水绕吴天原自楚,山蟠巴蜀本从秦。(句余不录)

清曾明《赠郑司马重修白雪亭》诗云:白雪亭踞山之麓,纷纷和者逞月露。贰守风流作主人,日对亭雪抒情愫。忆昔孟老号狂客,□□□□不肯顾。疲驴呵冻冲寒风,鹤氅宽衣踏世路。汉上父老犹能言,齿颊今挂寻梅句。梅花雪花共徜徉,郢客襄老俱可作。我家门巷常萧然,趾距梅亭三百步。廿年饥虎饲高廛,健儿趋厮走如骛。茂草残烟断碣中,遗响至今弃欲吐。维公五马来山斗,揽胜披榛为涂垩。层轩晴捲三湘云,高栋阴垂七泽雨。司马才名三十年,灞桥诗癖已成痼。挥毫赠我锦绣函,词源倾倒如东注。空中玉屑霏霏落,兰台歌声复四布。前贤后贤道岂殊,予亦立雪沾异数。愿植梅花十万株,香绕阳春满庭树。

5.阳春亭 民国版《钟祥县志》卷四《古迹上》:

阳春亭,《舆地纪胜》在通判厅内,与白雪楼相望,旧废。按:明郡守孙文龙修白雪亭或即因其遗址与?

清胡作相诗云:胜地萧然迹已陈,荒亭犹忆旧阳春。吐吞柳信和风袅,历乱莺翻丽曲新。海内至今倾绝调,梁间何处觅清尘。岂知吾郢当年客,赓唱由来什伯人。

清李莲和韵诗云:遏云雅曲向谁陈,残鸟残花空复春。亭榭经年兴更废,江山到眼故犹新。相传胜地缘佳客,纵袭前芳亦后尘。君起作歌予属和,只愁笑杀郢中人。

6.宋玉井 民国版《钟祥县志》卷四《古迹上》:

宋玉井,一名楚贤井。在郡学泮池侧,相传学宫即玉故宅。泉味甘洌,异于他水,上有亭。清顺治初,荆西道石凤台略为修葺,逮十年署郡守娄镇远始重建之,康熙时张崇德、杨绿绶先后复修,今废。

清李堂馥记云:郢学宫为楚大夫宋玉故第,去泮水数武,有泉冷然,相传为宋玉井云。玉盖古词赋祖,地以人传,匪诬评也。顾井以养为义,假令源浅以涸,用弗及于养民。昔杜牧方且作废井文以塞其窦,安在兴复递举。明有刘、孙二公修于前,近有翥云石公修于后哉尔,复崩有年,会署守娄君过而心恻,毅然思复之。捐俸鸠工,先架水车辘轳以洩其积,凿可四丈许,得泉有四,其一竅出西北,适当井肋,一自东来稍下之,最下二竅,自底上涌,胥清流涓涓,弗克遏也。乃命匠师钉木镇石,纵横围砌,实以錬土,层累而上,如建浮级于九渊中,至口则穿石为盘栏,有亭覆其上。予与诸君子登临其侧,汲而饮之,形神俱爽,不啻偕宋大夫共歌阳春白雪于兰台焉,闻之《瑞应图》曰“王者清明则醴泉出”。昔李玉兰作荆南节度使,值楚俗佻薄,不穿井饮,下令合钱开井,民咸便之。房豹迁乐陵太守,风教修理,甘泉感之而通。李容嗣令寿安,刬翳除径,凿井与民共,今尚留喷玉泉之名。勿谓修井微事也,养也,而教在其中。《易》曰可用汲王明井受其福,是井有焉,或亦可以仰质昔贤矣。是役自经始至告成,仅期月,费百五十缗有奇,皆不取之民间,娄君代庖。数月百废俱举,兹特其一端云耳。

明孙文龙诗云:大夫遗井尚幽深,迢递悲伤国士心。泮池清波相映曜,不知何处有兼金。又云:汉江纡目怅秋空,何事垂情一故宫。泗水涓涓流欲断,令人犹自忆雄风。

清石凤台诗云:大雅擅鄢郢,文心喷紫渊。小天升润气,高月映寒泉。用汲源头活,观澜风味鲜。澄禁歌楚曲,相对意悠然。

清陈瑚诗云:宋玉空遗井,清泉万古饶。谁为白雪调,和者正寥寥。

清郑直诗云:言寻宋玉井,因上楚王台。雪入阳春调,云随暮雨回。韵人今邈矣,遗址尚幽哉。一览寒光碧,孤怀若为开。

清向兆麟诗云:吾楚不列风,屈宋扬遐武。后起多词人,斯为不祧祖。九辩续九歌,夐哉迈千古。缅然想琦行,一泓清如许。

清高云路诗云:惟闻宋玉荆州宅,甃井谁开郢上泉。曾共雄风吹飒飒,自应白雪注涓涓。哀些九辩灵均后,儒雅千秋泮水边。用汲不须行道恻,绮栏空禁亦荒烟。

清张开东诗云:爱仙不在山,怀人因及境。我行郡学宫,中有宋玉井。流风驱俗尘,寒光鑑云影。芹藻媚华滋,庭阶生寂静。昔贤亦有言,汲古得修绠。寥寥乎多士,同来吸清冷。

清杜官德诗云:忆余髪未束,戏钓临泮池。日上袅竿影,蘋末生涟漪。旁有宋玉井,汲饮或迟迟。青草被砌石,莹莹露方滋。童子亦慕古,低回吟楚词。吾祖郡博士,弦诵习在兹。忽忽三十载,宦海飘西陲。古井空注想,渴口亦奚为。今幸家再徙,颇近兰台基。泽宫旧游地,咫尺应不移。掘泉仍甘冽,受福若雨施。因之怀祖德,培润及当时。

7.屈原祠 民国版《钟祥县志》卷四《古迹上》:

屈原祠在汉江岸,久废。

8.郢中八景 民国版《钟祥县志》卷四《古迹上》:

阳春烟树、白雪晴岚、石城春雨、兰台午风、莫愁古渡、汉皋别意、龙山晓钟、仙桥夜月。

又相沿古歌一首,词甚俚,然传播已久,不可删也。

龙山松柏翠光浮,利涉桥边水倒流。玄妙观中仙乐奏,石城高压汉江楼。阳春曲调人难和,白雪楼前月一钩。姨娘井阙流泉滴,龟鹤池清去复留。古墓叔敖云绕绕,坛台境步漫悠悠。烟索莫愁村外草,舟横涮马伴眠鸥。朱门谁识寥天月,樠木山头守节侯。鞭尸滩际鸳鸯戏,恸父含冤子报仇。梅福炼丹升仙去,青泥池旁仙子游。云雨未来因宋玉,楚王余恨几千秋。

9.宋玉宅 民国版《钟祥县志》卷四《古迹上》:

宋玉宅在兰台之左。相传郡学宫即其遗址。(此本有按语,为篇幅计而略,其文见下文所引。)

10.宋玉石 民国版《钟祥县志》卷十四《艺文上·金石》:

宋玉石二。唐郢州刺史李昉守郡日从宋玉故宅得之榛莽间,移置白雪楼前。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钟祥兰台诗云
吉林省各地驰援长春工作队
——兰台人名录
斜叶黄檀茎中1个新的肉桂酚类化合物
Thinking on the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by Regulating Lung-Intestinal Axis Microecology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宝鸡市:档案局(馆)“兰台讲堂”正式开讲
On Edith Wharton’s Feminin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mages in The Age of Innocence
浣花笺上月下柳
——徐诗云素描
IN THE BELLY, THE BEAST
四季兰台
钟祥“四落实”推动资产清查工作
诗云,一个混乱的另类女人——读莫男的《那情那欲那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