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宗涛, 范海凤
(江苏丰县民族中学, 江苏 丰县 221700)
强化班集体建设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班集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孙宗涛, 范海凤
(江苏丰县民族中学, 江苏 丰县 221700)
树立积极的班集体目标和共同愿景,促进学生有责任的成长。以科学文化为依托,点燃激情,促进学生的自觉成长。形成自主管理机制,促进学生集体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集体规范和舆论,促进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框架下的个人价值观的形成。
班集体建设;学生;成长;学生教育
教育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波澜壮阔,课程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随着对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深刻理解,育人的方式也在悄然变化。课程在变,教学在变,育人模式也在变,教材在变,教师在变,学生的学习也在变,灌输式变启发式,训导式变自主式,君主式变民主式。总之,中国教育正在掀起一场深刻的革命。但唯一未变的是学校、科室(年级)、班级的三级管理模式,学校校长为决策层,中层为执行层,基层班级为落实层。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班集体建设在学校中非常重要。班集体建设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向;显示了学校的育人模式,办学水平;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社会声誉,关系着学校的现实命运、未来发展。如何建设好班集体,让班集体建设更加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每一位管理者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位管理者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阐述班集体的概念时指出:班集体不仅仅是组织上的统一体,还是由在需要、兴趣、智力、思想、道德、社交、创造力和审美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人们所组成的精神上的统一体。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班集体除了是一种教学组织外,它更是一个“充满精神活力、蕴含丰富内涵、不断成长完善的生命主体,具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有着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追求、内在关系和行为方式”[1]。基于此种认识,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1) 树立积极的班集体目标和共同愿景,增强大局意识,促进学生有责任的成长。
“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育的宗旨,更是教育的责任。本着这一职责,我们应该培养“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人,做大事者,必心胸宽广,志存高远;必合民意顺民心,适应社会潮流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当有着合乎当前社会理想的人生目标,这种目标就是一种积极的目标。班集体的目标和愿景既是个体的、又是共性的,因为她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人所组成的精神统一体。
现代社会体系日益壮大,而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却在缩小。老人在增多,孩子所占比例在减少。孩子成了家长的掌上明珠,自幼享受着亲人的关爱和呵护,享受着别人的拥抱和恩赐,享受着人人为我的幸福。这样的孩子怎么能识大体,顾大局?怎能懂得对他人、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呢?怎能“知国家大事尚可为”而为之呢?因而,我们就用积极的班集体目标和共同愿景引导他,让他有一种“大家是一个共同体”[1]的意识,让他在关注中参与,在参与中融入,在融入中内化,在内化中自觉,在渐进中悄然改变。他生活在班集体中感到“身心和谐,个性舒张”,心中就有了大家,有了集体,也就有了大局,有了责任。原来在“人人为我”的同时,还要“我为人人”。目标和愿景一旦内化,就变成了一种内驱力,这个班级就能奋发有为,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所以说在班集体中树立积极的目标和共同的愿景能够增强大局意识,促进学生有责任地成长。
(2) 以科学文化为依托,形成一种科学而高雅的班级文化,点燃激情,促进学生的自觉成长。“文化是教育存在的标志,教育本质的反映,教育传统的体现,教育发展的核心。”[2]我们认为文化也是一种教育,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他使教育无痕,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在班集体建设中,班级文化非常重要,可以说是班级发展的灵魂,在班集体建设中起引领作用,陶冶性情,促人自觉成长,点燃激情,催人奋发有为。
我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先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共同设计,再由班级论坛讨论,最后在广泛征求同学意见的基础上,确立班级文化。班级的目标是建立科学而高雅的文化。于是,我们以学科文化为依托,从科学和高雅两个方面打造班级文化。每个学科文化都是一种文化传承,都是前人思想的结晶。为了能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班级以学科为单位组建学科兴趣小组。每次新授课前,由该学科组成员提供新知识文化背景,交由同学阅读,形成一种阅读习惯,让学生了解知识背景的同时,懂得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一种创新意识。在班级布置了两个文化园地,以数理化为主体的“科学·自然·人”和以语文、艺术、历史、地理、政治为主体的“文学·艺术·人”两个板块。“科学·自然·人”栏目让学生在介绍知识的同时,树立科学的观念,形成理性的思维,产生探索的心理。也让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发现规律,揭示真理。“文学·艺术·人”栏目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一些正能量的作品后,能够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给人一种情感的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在阅读和赏析中认识自己,观照自己,洞悉社会。班级浓郁的文化氛围,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味、书卷气。学生们长期在一种科学而高雅的文化中生活,他们心中一盏灯就会被点燃,激情就会被燃烧,促进学生自觉成长[3]。上海建平中学的冯恩洪说:“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们可以叫学生不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还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吐痰。我们可以教学生勤奋学习,我们还可以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其间,不学觉得愧对老师,愧对血液。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这种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这里冯校长谈到了一种自觉,这种自觉就是文化引领,让学生在成长中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从而实现教育的最高境界。
班集体建设中,班级文化建设不但不可欠缺,而且还是班级育人的最重要环节。因为班集体是在共同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学生文化心理共同体,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充分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文化育人,犹如花香,沁人心脾,给人自觉,教育无痕。
(3) 形成自主管理机制,提高自我管理,促进学生集体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管理是一种育人过程,更是育人方式。所以,班集体建设过程也是一种育人过程。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告诉我们:班集体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位学生的个性主动充分发展。班集体是在教育者的引领下,在共同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学生文化心理共同体,是一个独特的,具有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且不断发展的学生共同体。这就是说,过去那种靠班主任反复说教,严格地控制、简单地要求、随心所欲地塑造的班级管理模式应该淘汰了。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要注重学生自主发展,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终身发展。根据这种理念,我们在班集体建设中引入了自主管理机制。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会合作,增加智慧。我们在班集体建设中,成立了学习、纪律、卫生、生活、思想、督查等学生自主管理小组,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有相关组织实施完成。班级每两周开一次论坛,将班级的重大决策和存在的棘手问题交由论坛讨论决定,这易于达成心理认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事、难事依靠群众的力量来解决,大家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班的目标和愿景就是由大家决定,所以目标和愿景的感召力很强,很快在班级就有了合力,班级工作和学生发展有了很大起色。但是由于学生太年轻,不定性,思想活,易反复,有一段时间,因为手机问题班级有些反常。于是,我们举办了一次班级论坛,专门讨论手机问题,经过两个小时的激烈争论,大家一致认为:学生的智能手机要全部换成功能简单的老年机,走读生不能带手机进教室,住宿生接打手机应统一时间段,其余时间交由室长或组长保管。这一校级难题解决了,而且效果十分明显。所以我们教师要放开,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成长,全面发展,让他们有机会反省和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因为教育不是别人的要求,是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一种生命的自觉。
自主管理能使班集体和谐发展,让学生自主成长,使教育的宗旨得以实现。
(4) 树立正确的集体规范和舆论,增强公民意识,促进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框架下的个人价值观的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讲,要把权力放在法律的笼子里。就是说,用权不能越法,权大于法就会滋生腐败。正确的集体规范和舆论,是国家法令法规的具体而微,既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法律的边界,一种道德的底线。任何国家的公民都不能享受超越时代、脱离社会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绝对自由。作为一个班集体必须要形成一种民主气氛,但班级管理也必须宽而有序,严而有度,刚柔相济。正确的集体规范能匡正人,正确的舆论能引导人,高尚的文化能陶冶人。学生个体的成长就如一棵树的成长,要想成为栋梁,人们必须对树进行修剪,旁逸斜出就成不了参天大树。正确的集体规范和舆论就是园丁手中的修剪工具,也是空气净化器,能剪掉个体成长中的斜枝,也能净化集体的风气。
班集体是一个充满精神活力、蕴含丰富的内涵、不断成长的生命个体,它有着自己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一定是正确的集体规范和舆论框架下的追求,它一定是顺应时代要求、合乎社会道德、符合法律准绳、不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的追求,才是与时俱进的,才是符合社会理想的,才是合乎社会发展潮流的。任何个人价值的大小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对社会贡献越大,个人价值就越大。任何个人价值观都必须合乎社会发展的要求,都必须用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衡量。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班集体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教育界的有识之士都在实践中探寻着班集体建设的基本规律。上述四个方面是我们在班集体建设发展的实践探索中的感悟。强化班集体建设就是要焕发班集体应有的生命活力,充分发掘班集体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中的潜力,使班集体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学习共同体、价值展示的舞台。
[1] 包智强.焕发生命活力 实现多样发展[J].江苏教育管理,2013(9):34-35.
[2] 胡金波.期盼着更好的教育[J].江苏教育管理,2013(9):6-9.
[3] 胡丹.班集体建设中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必要修为[J].江苏教育管理,2013(9):30-34.
[责任编辑:李 强]
2014-02-25
孙宗涛(1964-),男,江苏丰县人,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理论研究。E-mail:fxdezxfhf@126.com
G647
A
1671-6876(2014)02-01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