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蓉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湘西苗歌艺术特色探析
杨蓉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从“湘西苗歌歌词特色”、“湘西苗歌旋律特色”、“湘西苗歌发声及演唱形式”三方面来看,湘西苗歌具有内容丰富、结构多样、旋律多变等特色。
湘西苗歌;歌词;旋律;发声;演唱形式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素以歌舞之乡著称,各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湘西苗歌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湘西苗歌主要在湘西苗族聚居地广为流传,是苗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歌曲,苗语叫“萨”,历史悠久。清乾隆《永绥厅志》“水苗风俗十条”载:“鼓藏跳至戊时乃罢,然后择寨旁旷野等处,男女各以类相聚,彼此唱苗歌,或男唱女和,或女唱男和,往来互答。”清嘉庆二十五年严炳文《苗防备览·风俗》亦有赛歌的记述“或有以能歌斗胜负者,男子出稠绢,女子出簪环以为采,结队对歌,彻夜不休,以争胜负。胜者收取其彩,不善歌者不入队。”1947年,中国科学院语文研究所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苗歌略说”云:“歌谣在苗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各种仪式中,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以上文献资料说明苗歌在湘西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不可缺少,而且在其民族文化的传递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载体作用。分析湘西苗歌艺术特色,可以使我们了解湘西苗歌独特的歌词特色、旋律特点、演唱技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熟识湘西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思想情感及民族心理。
(一)苗歌歌词内容
湘西苗歌来源广泛,有民族起源、授业劳作、山林狩猎、死亡丧葬、服饰手饰、婚姻嫁娶等,从内容上可分为:古歌、情歌、礼仪歌、生活歌等。但无论怎样划分,在湘西苗歌中,社会生活都是湘西苗歌歌词内容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例如,古歌是湘西苗歌很重要的一个歌唱内容。由于湘西苗族很注重子孙对自己本民族历史的认识,因此,在湘西苗歌中出现了大量叙述人类起源、赞扬祖先业绩、讲述历史人物的古歌。如,《傩神起源》歌词唱到:“说起当日初民事唉,水有源头树有根。男女相传于世上哎,太古天下又无人。野蛮兽行无系统哎,天地人伦分不清。天上窝耸管世界哎,地下禾璧创乾坤。”此歌词详细记载了湘西苗族的民族起源。又如,湘西苗族聚集于湖南西部地区,由于生存于一个多山的环境中,因此,在这样一种自然环境中,出现了许多歌咏山川河流、自然景物的苗歌。如,苗家生活歌《我的家乡梯子街》歌词唱到:“我的家乡梯子街噢,好似长梯云中甩喉,泉水叮咚沿街淌呜噢,山花依着街梯开哟。”以上内容,真实地再现了湘西苗族地区山峦重叠,溪流纵横的自然经贸环境,影响着湘西苗歌的文化内涵。“吃”和“穿”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湘西苗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地域、气候的关系,喜食食品、喜穿服饰与其它民族皆不相同。其所喜食品在湘西苗歌《苗山赶秋歌》的歌词中有所体现:“黄澄澄的谷穗勾了头,红艳艳的辣椒挂满楼,遍山坡包谷高粱金灿灿,满背篓柿子板栗圆溜溜。”其服饰文化在歌曲《赶秋路上》也有恰如其分的描写:“弯弯路飘彩云,银首饰啊响叮叮噢,苗家黛帕去赶秋,串串首饰象银铃。”而在情歌《姐妹月下织花带》:“月出东山照苗寨哎,姐妹月下织花带。”“哥在山腰打山岩,悬崖壁上把路开,路象丝带绕苗山,穿云过雾到苗寨。”歌词更是巧妙的将苗家黛帕思念情哥的心态美与自然环境美与服饰美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现湘西苗歌迷人的风采。
(二)苗歌歌词表现手法
湘西苗歌从广义上来看,包含传统苗歌和创作歌曲。传统苗歌均用苗语演唱,格律严密,一般七言为一句,两句组成一联,两联为一首,俗称“七言四句体”,后来发展到六句以至数十句。也有七言一句体、三句体(又叫“三个头”)、五句体以及部分四言、五言四句和长短句。传统苗歌讲究歌词有重沓之特点,重沓之法,以每两句为一节,唱过两句之后,即重唱一遍,上句全依原词,下句略更易几个字,如,传统苗歌生活歌唱到:“说我们老,是太阳晒老的;说我们老,是风雨催老的。”“说我们矮,是背篓压矮的;说我们黑,是太阳晒黑的。”此外,传统苗歌还讲究歌词的排比。排比句是由结构、节奏以及内容相同的两句词并列而成,如,传统苗歌礼仪歌唱到:“今天人到得齐,今天人来的全。来了舅爷舅娘,到了祖父祖母。”生活歌唱到:“板栗它结的好,柿子它长得圆。长的满坡满岭,结的满街满梯。”说明了传统苗歌对排比句的喜爱。当然,无论是传统苗歌还是创作歌曲都讲究歌词的押韵。押韵之法,除少数自首到尾句句同用一韵外,大多数是奇数句尾与奇数句尾相押,奇数句尾为仄声,偶数句尾为平声。歌词较长的很难一韵到底,则用通韵或转韵。创作歌曲在格律上较为自由,没有传统苗歌要求的那样严密。如,创作歌曲《春风吹到苗家寨》歌词写到:“梯田坡土披五彩,逗得金凤飞过来。深山峡谷装电排,逗得锦鸡把头抬。春风吹到苗家寨,金树银花处处开。”歌词体现了湘西苗歌对押韵之法的喜爱。
(三)苗歌衬词
湘西苗歌除了歌词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外,还特别突出和强调“奥”、“呜”、“咿”、“欧”等衬词,这是苗歌歌词的重要艺术特色。苗歌里的衬词可以作为苗歌起腔来用。如,《苗山赶秋歌》,一开头就用“呜……奥……咿……欧”作起腔,开门见山从起歌把衬词咏唱出来,展示出苗歌的独特风味和个性。苗歌多为即兴演唱,起腔时用衬词哼唱,可以使歌者在对歌、盘歌时用充分的时间思考歌词的内容,做到对答的确切、合情理。苗歌衬词可以放在整首歌曲的开头,也可放在主词的后面。例如,衬词“奥”在苗语中是个非常重要的语气词,它经常在主词后面显要的位置出现,时值较长,起到强调、突显的作用,表达或缠绵、或悠长或快乐的情感。如,《苗家姑娘绣新花》里“五彩长虹作花架奥……”这一句里的衬词“奥”放在句子最末拖腔,总时值长达六个小节,表达“喜鹊树上叫喳喳,苗家姑娘绣新花”时快乐美好的情感。苗歌衬词可以在曲首,可以在句中,也可以在词末,由于它在苗歌中运用时的灵活多变,使歌词结构复杂化,因而冲破了传统音乐曲式结构和乐句的方整性,使乐句在写作上和词句的结合产生了新的变化,而这一变化的发生,突出了苗歌特有的艺术美感。
(一)苗歌歌腔分类
湘西苗歌依歌腔以及用途的不同,分为韶唔和韶萨。
韶唔习称“高腔”,流行湘西地区的花垣、保靖、古丈、吉首等县市。旧时除“椎牛”可在家歌唱外,一般只在野外打柴或送客至村外时使用。属一段曲多段词的分节歌,抒咏性强,由高亢婉转的引子起唱,引子全系衬词,民间有的叫“帽子”,乐句短的叫“短帽子”,乐句长的叫“长帽子”,以引起大家的注意。高腔苗歌旋律音程跳动大,常以八度音程上下跳进,节奏自由,假声演唱。解放以后,虽然“椎牛”活动举行的较少,但歌腔仍流传不衰。如,《苗山赶秋歌》采用高腔苗歌歌头,歌曲第一个音即为全曲最高音,紧接着是一个低八度音程下行,连续两个八度大跳后,第一乐句的旋律千回百转的落到了全曲的最低音,这种直升直降,直上直下的旋律线,曲调粗狂嘹亮,有一种铿锵合泉之势,突出的反映了苗家人火一样的性格。在八小节的乐句中,旋律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表现了苗乡如诗如画的景色。这种在《苗山赶秋歌》中高起低落的波峰型旋律线正是高腔苗歌所独有的艺术特色。
韶萨习称“平腔”,系湘西苗族的通用歌腔,凡接亲、嫁女、诉冤说理、谈情说爱等场合都可以唱。叙事性强,曲调平稳,音域不宽,音程跳动不大,多级进,由上下句组成一段体、两段体、三段体和多段体的分节歌。常用短小的引子开头和用下滑音的拖腔结束。歌腔灵活性大,速度可快可慢,节奏可紧可散。韶萨按其旋律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十三种:第一种,韶萨当秋。系接亲腔,主客双方歌师对歌或盘歌时所唱,男女分腔。第二种,韶萨送秋。用于嫁女送亲,与“韶萨当秋”同一歌腔,仅内容不同。第三种,韶萨果。即古腔歌,曲调粗犷刚健。第四种,韶萨怪炸。音调高亢,咬字很重,风格独特。第五种,韶萨不嘎。根据男女声不同的唱法,既可粗犷、激越,又能抒情。引子长,速度慢,节奏自由,进入歌词后,节奏加快,拖腔结束。第六种,韶萨嘎处。属情歌。曲调旋律性强,起伏较大,大都在山野演唱。第七种,韶萨号坎。大都是坐唱,用于对歌、盘歌,这种腔在部分汉族地区也流行。第八种,韶萨勾峒。做农活时唱的歌腔。曲调轻快,由上下句组成。第九种,韶萨贵州。曲调简短,仅一个乐句,反复咏唱多句词,前有一个短引子,进入正词后,吐字很快,字多腔少,最后用延长音作拖腔结束。第十种,韶萨楼占。儿童们边捉蜻蜓边唱得专用歌腔。曲调活泼明快,旋律性强。第十一种,韶萨拈。即哭腔。演唱前有一句白引发出悲哀之音,然后进入唱词,每唱完一句都要在拖腔上加以颤音结束。第十二种,韶萨巴黛。即苗巫师腔。曲调有较强的节奏感和肃穆感。曲调分坐唱和站唱,前者平和,后者高昂。第十三种,韶萨仙娘。系“仙娘”扛仙时演唱的强调。曲调由上下句组成,装饰音、滑音和颤音多,情调悲凉。
(二)苗歌装饰音
湘西苗歌虽然依歌腔和用途的不同,分为了两种不同的行腔,但是,由于所处相同的地域环境,因此旋律也存有共同之处:湘西苗歌都喜用前倚音、后倚音、上滑音、下滑音、颤音等装饰音美化旋律。虽然这些装饰音不占时值,且都不是调式以内的音,但是它们却是湘西苗歌演唱中不可缺少的色彩音,是湘西苗歌风格特色的标志。例如,《为什么苗家人人会唱歌》这首歌曲中在很多地方的骨干音都用了装饰音,这些音虽然不是调式内的发音,从音高上来看,无论升高、降低、上滑、下滑都不到半个音,但是,它们却是苗歌旋律中不可缺少的色彩音。又如,颤音和滑音,湘西苗歌无论是句子末尾或歌曲结束,多喜爱用颤音或滑音作为结束音。特别是在歌曲结尾处,很长时值的拖腔一般会用颤音演唱,然后再用直声演唱,最后用滑音结束整首歌曲的演唱。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湘西苗歌如果少了装饰音,那么湘西苗歌的风格和特征就无法体现。
(一)湘西苗歌发声
由于湘西苗歌依歌腔和用途的不同,分为韶晤和韶萨。因此,这两种歌腔在演唱中,发声存在着不同。
1.韶晤
韶唔是抒咏性苗歌,习称“高腔”。其特点是:曲调抒咏性强,旋律音程跳动大,常以八度音程上下跳进,曲调音域非常宽广,假声演唱。由于高腔苗歌演唱时主要是假声演唱。抒咏性苗歌由于曲调音域宽广,旋律线起伏性大,要求演唱者要有充分的气息,头腔、鼻腔、口腔、胸腔四个部分的共鸣要相互灵活配合。大多情况下,抒咏性苗歌在演唱时,歌手的歌唱器官会在深呼吸的情况下,加强呼吸的压力,同时提起软腭,开咽腔,打开鼻腔,产生头腔共鸣。在抒咏性苗歌演唱过程中,歌手的发声位置要适当靠前,声音尖锐而有支点,音色清亮而结实,歌手发声的共鸣腔体主要以头腔共鸣为主,声波传递到头腔诸窦里,集中地进行混合振动,发出高而靠前,直而不抖,清脆、铿锵有力的声音。因此,高腔苗歌声音听起来给人感觉象是从上颚和眉心中飞出来一样,清澈明亮,精巧细致、清脆纯净而灵活。
2.韶萨
韶萨是陈述性苗歌,习称“平腔”。其特点是:曲调叙事性强,苗歌腔近于朗诵调,常以短小的引子开头和用下滑音的拖腔结束,歌腔灵活性大,运用粗犷的真声演唱。由于平腔苗歌演唱时主要以口腔共鸣为主,因此,歌手发声时会在气息的自然控制下,打开喉咙,放下喉头,软腭适度抬起,口腔自然上下打开,基音在口腔、咽腔、口腔中引起共振,形成混合共鸣腔体,让歌唱发声的基本通道在歌唱者自然流畅的呼吸中,发出有气息支撑的明亮、清晰、圆润、自然、粗犷而饱满的音。平腔苗歌演唱时虽然歌者习惯托腮演唱,且以口腔共鸣为主,但由于音域多在混声区,因此,在演唱中也灵活混以适量的头腔和胸腔共鸣。平腔苗歌演唱时歌手的发声音量不要求大,但要求对歌曲风格韵味的完美掌握。
(二)湘西苗歌演唱形式
湘西苗歌的演唱形式主要有独唱、齐唱、对唱和多声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在独唱中,湘西苗歌有男声独唱、女声独唱两种演唱形式。对唱中有男女对唱和两女对唱两种演唱形式。多人合唱时,有女声合唱和男女生合唱两种演唱形式。湘西苗歌的独唱,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突出的演唱技巧,因此,这种演唱形式成为苗族歌手的主要表演形式。如,在2006年5月中央电视台举行的第十二届隆力奇杯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湖南唯一原生态唱法湘西苗族女歌手龙仙娥就以一曲实力强劲的湘西苗歌《水腔》进入了2006年7月的青歌赛总决赛,成为自2002年青歌赛改革设置团体赛以来突破性进入个人总决赛的第一位选手。齐唱是由两个人或许多人演唱同一旋律的演唱形式。湘西苗歌齐唱一般由两女声演唱同一旋律,当齐唱苗歌时,无论是坐唱或站唱,常有一人的右手搭在另一人的右肩上,起到互相传情,互相暗示演唱起止和其它需要临时变化的处理,这在韶萨“韶萨当秋”中有所体现。湘西苗歌的对唱历史悠久,一般出现在主客双方歌师对歌或盘歌或情歌演唱场面。如,清乾隆《永绥厅志》“水苗风俗十条”载:“鼓藏跳至戊时乃罢......彼此唱苗歌,或男唱女和,或女唱男和,往来互答。”清晰的纪录了湘西苗族男女情歌对唱情景。多声合唱是一种分声部演唱的形式。它一般出现在湘西苗族人民重大节日、重要场合或音乐演出场面。湘西多声部苗歌的合唱具有较为庞大的气势和丰富的艺术表演力,也是湘西苗歌一种非常重要的歌唱演唱形式。湘西苗歌无论是独唱、齐唱还是对唱在演唱中常常会出现短暂的临时停顿,或在句前活在句末。这中停顿,不能看做音乐创作中所用的休止符,而是演唱者在脑海中即兴创作:或想词,或背词,或相互提词,或想旋律等。
湘西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湘西苗歌,风味独特,色调鲜明。其丰富多彩的歌词内容、变幻莫测的曲调旋律、形式多样的演唱方式,塑造了一个个真切感人、朴实无华的艺术形象,使听者和歌者无论是欣赏或演唱,都能被它深深的吸引和感染。湘西苗歌——中华民族悠悠文化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
[1]刑延青.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
[2]徐美辉.湖南音乐普查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3]冯光玉,袁炳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7.
[4]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志从书——文化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80.
On Artistic Features of Miao Songs of West Hunan
YANG Rong
(Normal College of Jishou University,Jishou,Hunan 416000)
Miao songs in Western Hunan are rich in terms of content,diverse in terms of structure,rich in flavour in terms of melody,which are embodied by their lyric characteristics,melody features,vocal and singing forms.
Miao Songs of West Hunan;lyrics;melody;vocal and singing forms
J607
:A
:1674-831X(2014)04-0115-04
[责任编辑:葛春蕃]
2014-01-21
杨蓉(1968-),女,土家族,湖南吉首人,吉首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