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小良,彭腾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青年毛泽东的学术研究思想
阚小良,彭腾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青年毛泽东在学术研究中,坚持以“寻求真理”“改造社会”为目的,自觉遵循“学宜自造”、“质疑”“批判”、“自由讨论”和“引入实际”的原则,并成功运用了“汇百家之说而成一说”的文献研究法、“实地的调查及研究”的调查研究法和“自成一种运动”的实验研究法。
毛泽东;学术研究;思想;实践
作为革命家、战略家的毛泽东,也是一位理论大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征程中,写下了诸如《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等学术名著,成就了“毛泽东思想”。其实,青年毛泽东对学术研究就有浓厚兴趣,不仅写了许多颇有学术见地的读书笔记,而且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体育之研究》。青年毛泽东关于学术研究目的、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与实践,不仅为理论家的毛泽东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现时代的学术研究也有指导意义。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说:“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勿诱于势利,勿望其速成。”可见,古人特别反对“急功近利”和“见利忘义”的行为。学者搞学术研究更应远“功利”而近“道义”,否则,就难以坚守独立自由的精神,难以保持不计功利的纯洁。我国现阶段的学术研究,不仅存在“谋功求利”的现象,而且存在“急功近利”的乱象,于是浮躁、炒作、媚俗、交易、抄袭、剽窃等司空见惯。真正的学术,必须远离功利,追求真理。梁启超说:“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学与术之区分及其相关系,凡百皆准此。”[1]深受梁启超思想影响的学生毛泽东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寻求真理”而实现“改造社会”。
(一)寻求真理
1939年2月28日,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2]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为求“学问”,辍学两年后复学,之后不久又怀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3]3的憧憬到长沙求学。在长沙求学期间,青年毛泽东大量地阅读古今中外文献,从中寻求学问,研究学术。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两年多后,他仍然告诫自己要发奋求学,研究学术、以实现思想进步,奠定生活和事业进步的基础。他致信蔡和森说:“思想进步是生活及事业进步之基。使思想进步的唯一方法,是研究学术。弟为荒学,甚为不安,以后必要照诸君的办法,发奋求学。”[4]7青年毛泽东认识到学术研究就是要“寻求真理”。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明确地提出:“我们的见解,在学术方面,主张彻底研究,不受一切传说和迷信的束缚,要寻着什么是真理。”[5]
(二)改造社会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6]292毛泽东关于理论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思想,早在求学时就已萌芽。青年毛泽东受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在读书笔记中写道:“为学之道则不得不重现在,何也?某氏有言曰,以往之事追悔何益,未来之事豫测何益,求其可据,惟在目前,有目前乃有终身。谅哉言矣!使为学而不重现在,则人寿几何,日月迈矣,果谁之愆乎!盖大禹惜阴之说也。”[4]476他在读书笔记中说:“人类之所以有进步,有革命,有改过之精神,则全为依靠新知之指导而活动者也。”他认为“观念”可以“造成文明”,以为依靠“革新学术”等,就可以改造旧中国[5]。后来,他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声明:“我们的求学不是没有目的,我们的目的在改造社会,我们的求学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学问。”[5]
青年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针对中国学术研究长期存在的问题,倡导并践行着以下学术研究原则。
(一)“学宜自造”原则
学术研究的本质在于创新。要创新,就必须独立思考,不能“盲从”,不能人云亦云。毛泽东主张,搞科学研究,必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能让自己的脖子长上别人的脑袋。青年毛泽东认为“学宜自造”,极力主张“自己看书,自己思索”。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致信老师黎锦熙时说:“欲人人依自己真正主张以行,不盲从他人是非,非普及哲学不可。吾见今之人,为强力在所利用,滔滔皆是,全失却其主观性灵,颠倒之,播弄之,如商货,如土木,不亦大可哀哉!”[5]这既表达了毛泽东主张从普及哲学入手的方法和解放人的思想与个性的目的,也表达了他主张学术自主的立场和“学宜自造”原则。他主张学习和研究,“当以一己的心思,居中活动。如日光之普天照耀,如探海灯之向外扫射。不管他到底是不是(以今所是的为是),合人意不合人意,只顾求心所安合乎真理才罢。”[4]24
(二)“质疑”“批判”原则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青年毛泽东也更爱真理,极力主张学问和学术要“质疑问难”和“研究批判”。他认为学术界门户之争甚多,程、朱、陆、王学理各异,对其是非真伪,应持质疑的态度。他1915年7月在给友人的信中就承认“弟近年来所有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4]113他说:“尚望于‘研究’的精神之后,继之以‘批判’的精神。现代学术的发展,大半为个人的独到所创获。”“我们住在这繁复的社会,诡诈的世界,没有批判的精神,就容易会做他人的奴隶。”[4]24青年毛泽东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他总是在怀疑中读书,甚至在批判中读书[7]。1917年下半年,毛泽东在研读《伦理学原理》时,约10万字的教材上写有15000多字的批语,其中不少地方就是对原著进行引申与批判。
(三)“自由讨论”原则
青年毛泽东说:“中国人的‘关门研究法’,各人关上各人的大门躲着研究,绝不交换,绝不批评,绝不纠正,实在不好。”[4]368他认为单个人研究是“用力多而成功少”,是“最不经济”的,研究应采用“共同的讨论”方法[8]。他说:“教育为事,重在互相比较参观,交换其知识,而讨论其方法。”[4]368“要这样的共同讨论,将来才有共同的研究(此指学问),共同的准备,共同的破坏,和共同的建设。”[4]465青年毛泽东还认为,学术讨论要自由。他说“自由讨论学术,很合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人类最可宝贵,最堪自乐的一点,即在于此。”[4]23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青年毛泽东和蔡和森等同学一起组织课外哲学研究小组,还积极参与社会进步团体“船山学社”的活动。青年毛泽东“自由讨论学术”思想,实际上是1956年毛泽东关于学术问题“百家争鸣”思想的萌芽。
(四)“引入实际”原则
1917年8月23日,青年毛泽东在《致黎锦熙信》中,对当时社会上一些沉溺于纯学术而不切实际的学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说:“今人学为文,即好议论,能推断是非,下笔千言,世即誉之为有才,不知此亦妄也。彼其有所议论,皆其心中之臆见,未尝有当于宇宙事理之真。彼既未曾略用研究工夫,真理从何而来?”[5]他还在听课笔记中写道:“然而为学之道则不得不重现在,何也?某氏有言曰,以往之事追悔何益,未来之事豫测何益,求其可据,惟在目前,有目前乃有终身。谅哉言矣!使为学而不重现在,则人寿几何,日月迈矣,果谁之愆乎!盖大禹惜阴之说也。”[4]476基于此,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临时增刊1号中明确提出,研究学问必须“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须“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5]。
(一)“汇百家之说而成一说”的文献研究法
青年毛泽东认为:“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5]要“为学”,首先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和他人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然后才有可能“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1917年他为学友萧子升的《一切入一》作序时说:“今夫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万石焉。学问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在乎人之求之而已。等积矣,又有大小偏全之别,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取精用宏,根茂实盛,此与夫执一先生之言而姝姝自悦者,区以别矣。”[5]可见,青年毛泽东深谙“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之理,且知晓“积久而成学”之道,所以,他在长沙求学时,总是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各种文献,是第一师范图书馆借书次数最多的学生,几乎读完了所藏的全部社会科学书籍。
(二)“实地的调查及研究”的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是学术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以谈话、问卷、考察、测验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或历史状况的方法。青年学生时的毛泽东,就重视“实地”尤其是“‘中国’这块地盘”的调查研究,他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信》中说:“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块地盘。关于这地盘的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5]为了“周知社会”,了解中国这块地盘,学生毛泽东两次专程游学考察。1917年暑假,他邀肖子升等同学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五县的一些乡镇,行程九百多里,历时一月有余,广泛接触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1918年春天,他又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到湘阴、岳阳、平江、浏阳等县农村进行了半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学生毛泽东的调查研究,不仅促进其成长和转变,也为其后来的思想作风奠定了基础。正是基于调查研究的的实践,他才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许多经典著作,也正是基于对调查研究的认知,才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精辟论断。
(三)“自成一种运动”的实验研究法
毛泽东年幼时体弱多病,但后来身强体壮,这得益于体育锻炼。青年毛泽东酷爱锻炼,长年坚持游泳、爬山、做操等体育运动。毛泽东读书时学校教的大多是西洋式的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他觉得动作过于呆板、枯燥、效果也不好,于是他根据我国“八段绵”的锻炼方法,并取西方体操和拳击之长,编创了一套“六段运动操”,自己长年习练不止,效果很好。正是基于“自成一种运动”的实验研究,青年毛泽东撰写了一篇长达七千多字的学术论文——《体育之研究》,1917年4月以“二十八画生”署名发表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第3卷第2号上。文章不仅从理论上论述了“体育之要”“前人体育之弊”“体育之效”等,而且为实现对实践的指导,他在最后一节以“运动一得之商榷”特别介绍了其自创的运动体操。
[1]梁启超.学与术[A]//饮冰室合集: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刘慧永.毛泽东与中国图书馆事业[J].图书与情报,1994 (3):48-52.
[3]莫志斌.青年毛泽东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5]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EB/OL].http://ishare.iask.sina. com.cn/f/9335570.html.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膝复.毛泽东早年的学术志向与立场[J].浙江学刊,1992 (6):72-77.
[8]张继昌,张长弓.浅析青年毛泽东“自由研究”思想[J].学术论坛,2000(6):14-17.
Young Mao Zedong’s Academic Research Thought
KAN Xiao-liang,PENG Teng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In academic research,young Mao Zedong insisted on the purpose for seeking truth and remolding society,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innovating,questing,criticizing,free discussing and contacting practice,wit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urvey research method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Mao Zedong;academic research;thought;practice
A84
:A
:1674-831X(2014)04-0007-03
[责任编辑:刘济远]
2014-02-21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2C0603)
阚小良(1967-),女,湖南岳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文献资源利用研究;彭腾(1964-),男,湖南岳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育与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