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风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男性被吸纳加入到了幼教工作的行列中来,虽然人数还不是很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幼儿园中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在欣喜之余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入幼教工作的男性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与工作环境交融的加深,他们的性别符号越来越模糊不清,举手投足之间轻易捕捉到的是女性天生才具有的一些行为特质,长此以往会直接影响幼儿对其自身性别的认同。
性别同一性是个体内部的自我体会,作为自我同一性的组成部分并随同一性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者深层次的提出性别同一性可被化分为性别角色同一性和中心性别同一性。这里我们侧重关注中心性别同一性。中心性别同一性最早的确立者施特勒,具体指个体对性别不可逆转这一现实的认知与接受,个体大概在两岁前后对其发展进入平稳阶段。它的确立与性同一性有着密切联系,是对两性的二元区分。其强调的重点是个体对性同一性的认可程度,从而产生性别刻板印象及信念和态度系统[1]。
柯尔伯格在其相关研究中提出了“性别恒常性”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对性别基于生物特征的永恒特征的认识,它不依赖于事物的外显表面特征,不会随着个体的发式、衣着、活动的转变而变化。柯尔伯格认为,性别恒常性是幼儿性别学习的根本组织者和管理者。幼儿从其自身的生活体验中确立了性别刻板概念。当幼儿形成性别恒常性后,他们对性别的概念就此稳定下来而且不可逆转。在学龄前期,幼儿开始对性别有了表面基础的理解,基本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性别,并能够形成性别的恒常性[2]。
班杜拉认为,幼儿的性别认同是通过接受和模仿直接或替代性强化而习得的,即幼儿通过观察模仿来实现性别自认[3]。许多研究也认为,模仿是学前期儿童共同特性,从一颦一笑的面部表情到咿咿呀呀学语,幼儿的行为举止时时刻刻都在体现他们模仿的天性。
柯尔伯格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时期性别恒常性的发展较比较晚,大概在4~6岁,才刚刚开始具备性别认同和性别恒常性[4]。班杜拉认为,学习即使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在社会活动中,人的大多数行为的发生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这样的学习无须对每个细微的行为反应进行强化。人们渴望幼儿园里拥有男教师,就是希望幼儿在观察学习之后获得行为的因果关系,以预测自己的行为后果来加强性别意识[5]。
1.“娘娘腔”的男教师随处可见。
在学前教育专业大力扩招的背景下,高校中这一专业的男生比重也在不断增加,但增加的比重相对女生来说还是微乎其微,所以在大学学习期间这些男生更多的是学习和生活在以女性为主的环境之中。很多男生行为举止女性化,穿着奇装异服。当这些男生毕业之后走入幼儿园从事幼儿教学工作的时候不免会出现“娘娘腔”、行为举止女性化以及思维方式的两性化倾向。
2.男教师的女性化教学方式的倾向严重。
进入工作一线之后,新教师总是要找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形成了近年来在幼儿园中很常见的以老带新的现象。在这种“师徒”带进式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男生被有经验的女老师带着上课,这期间无形的灌输给这些男教师一种错觉思维方式——老教师已有的经验是对的,按照“师傅”所指导的方式就不会范大错误。所以在幼儿园中就出现了稚嫩的男教师蹑手蹑脚地指导着幼儿过家家、轻声细语地给幼儿讲述着“小蝌蚪找妈妈”,甚至嗲声嗲气的装扮着“喜洋洋、美羊羊”与幼儿玩着角色类游戏。
1.男教师自身性别同一性处在危机期。
性别同一性危机是指从生物学视角来看是正常的女人或男人,自己对机体归属于哪一性别应该一清二楚,但其性意识中却坚信性别属于与自己机体之相反性别,因此,迫切渴望以那种相反的性别角色来生活[6]。男教师在这种性别同一性问题出现的时候往往采取的是消极逃避的方式,不愿意敞开心扉直面自身的问题,长此以往这种性别的含混状态进入了一种常态化,而其班级中的学龄前儿童却大受其害,无法在幼儿园成长过程中形成与生理性别相统一的性别认同。
2.幼儿性别恒常性的不稳定现象日趋严重。
学前教育期是幼儿性别恒常性确立的关键期,而幼儿教师作为此阶段幼儿性别模仿和参考的主体,他们出现性别同一性的分离问题,会给幼儿性别的形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幼儿性别的恒常性无法在学前教育阶段形成,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其在成年之后出现双重人格,在考虑问题和解决困惑时出现偏激的行为,对其生活产生无法弥补的影响。
为更好地强化男教师的性别同一性,可以确立适合他们的带班形式。比如取长补短式,即根据男教师擅长的方面,安排男教师担任户外活动、健康或者体育等其中一个学科的全园教学工作;又比如单一式,即依据男教师的特点,安排男教师单一教授英语、体育和计算机等特色鲜明的课程。最后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其结果都是让男教师保持其固有的性别同一性,使其优势在幼儿园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领域,如果不能够保持其自身的性别特征而被女性同化,在性与性别出现了不同一时,其个体的价值也随之失去。这种现象下男教师的性别表征,对处于性别恒常性形成重要时期的幼儿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家长、社会和幼儿园之所以对男教师趋之若鹜,不仅仅是一个生理层面上的男性而已,更应是一个男性魄力十足、心理健康阳光的教师。
时下,很多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男生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究其原因是男生性别的独特性是女教师无法替代的。而当这些男教师走入工作岗位之后又迅速将自己淹没在女性世界当中。不去挖掘自身性别的优势而是照搬照抄女教师教学方式,走上了男教师女性化的教学歧途。其实男教师在培养儿童独立探究性和坚强品质方面相比于占统治地位的女性幼儿教师要更具优势。
总之,在幼儿园教育急切期盼男性加入教学行列的同时,我们势必要清晰看到这一群体在实践中性别同一性出现的分离问题,男教师自身有固化其性别同一性的责任,而作为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幼儿园也要不惜余力为他们提供便利条件,努力为性别恒常性形成正处在关键期的幼儿提供一个尽善尽美的模仿空间。
[1][2]马川,李晓文.性别同一性的形成及研究角度发展[J].心理科学,2007,30(2):474-477.
[3]王善安.小班幼儿教师性别认同教育价值理念探析——以西南地区六所幼儿园为例[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6.
[4][5]伏干,杨小晶.幼儿园男教师的胜任力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J].心理天地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11.
[6]田野.当代青少年的性别同一性与同一性危机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