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4-04-07 20:08万丽丽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5期
关键词:探究语文课堂

万丽丽

(哈尔滨市虹桥中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自主学习策略是一种学生把自己置于主人地位的学习,学生一旦被置于主人地位,学习也就变成了自己的事情,就有可能成为自觉自愿的事情。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外在的学习积极性根植于内部的学习动机,这种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就能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反思,学习的结果就会是有效的。

卢俊曾经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习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我想,这句话很好地表明了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的手段与途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都会发现一些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他们的内心深处关心的是对他更有吸引力的事情,学习只是被迫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只拿出了眼睛与耳朵,而且他不得不这样做,因为这样做了就会讨父母老师欢心,顺便解决了升学考试的问题,表面上又不会因为态度问题而受到指责。所以,许多学生的成绩并不理想,思维也成为了一潭死水。这使得老师们往往费尽心机地去调整学生的课堂状态来保持他们的专注。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使学生自主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不必总是想方设法把他们脱缰的思维从别处拖回课堂上呢?杜威认为,当一个人对课业的“好奇心”——兴趣被激发起来时,他就会被课业所吸引,心里就会专注起来,再也不用费尽力气去控制注意力,教师也不必再过多地去调节学生的关注。因为人天生有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正如英国诗人沃兹沃斯的诗句中所写的一样:“有眼不能不看,有耳不能不听;身体感知万物,不由意志决定。”所以一旦学生对课业、教材产生了兴趣,那么就会不受控制地产生种种疑问、猜想进行种种探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当然是兴趣。

首先,由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与经验,并利用在课堂上的知识与经验去指导生活实际,这样就会将所得到的知识牢记心中,永远不会忘记。

比如,在讲授《琥珀》一文时,我拿了一块琥珀,让学生在课堂中传看,在他们赞美琥珀的美丽时,我不失时机地问:“你们知道这种东西是怎样形成的吗?你们知道关于琥珀的传说吗?”问题引起了学生极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始进行专注而认真的阅读,班级里静的只能听到翻动书页的声音。就这样,通过关键时刻的一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进入自主专注的阅读状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只是起到了一个主导的作用,学生则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并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并不满足于课本上所讲的故事,所以他们还查阅了网络,走向了商店中的琥珀柜台将琥珀的产地、分类、形成等知识研究了一番,并且下载了美丽的图片进行展示。在老师没有做这种要求的情况下,他们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好奇心,才兴趣如此浓厚地进行了自发、自主的探讨与研究。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心灵感悟,获得了学习的巨大成功与快乐,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

其次,由课文优美的意境引发其对美的感悟,对生活哲理的思考。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内容的广博,但最突出的特点不是普及科普知识而是语言文字本身所含的美感和一篇篇好文章所蕴含的对人生、生活意义的思考。要想让学生对语文教材保持长久的兴趣,就必须培养起其对语言文字的爱好,爱好才能形成长久的习惯。当一个人形成了阅读的习惯时,阅读就会成为本能,成为生命中的责任,但这种长期的兴趣与爱好,需要长久的督促与培养。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我注重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深刻的道理,培养学生通过一篇文章探究作者的思想、作品风格、时代背景,由此辐射当时名家的思维习惯。我利用下午的课时,开辟了每周三次的阅读课,学生从名著中选择出几部,按固定的时间进行阅读,比如在初二阶段,我分别让他们阅读了《骆驼祥子》《简爱》《穆斯林的葬礼》《西游记》《童年》等名著,学生在阅读课精力特别集中,因为他们对小说情节的兴趣,远远超过分析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兴趣。

浅层的兴趣来自于活动的形式、外观,而深层的兴趣则来自于学生自身的成功感受。因此,我让学生提起笔来,尝试将自己阅读的体会记录下来,形成阅读笔记,并且当读完一部作品时,从小说的主题或人物语言或当时的社会环境来深入思考,探究小说的内容,形成文字。学生写出了很多见解深刻、体会独特的文章。其中有几篇文章通过“中语会”作文比赛,获得一、二等奖,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当从主题到文字的优美他们都研究完之后,课堂完全被他们掌握,有的学生你只想让他简要说明时,他意犹未尽地在课下开起了小型的研讨会,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变得越来越好,他们自己也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并带动了其他人也通过自身的成长来享受成就感,学习的内部动机促使其不停地主动探究更深刻、更广泛的知识范围,这时,老师还用再操心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不专注的问题吗?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曾有这样精彩的论述,他认为人间有三种“善”,即三种喜爱并追求的东西。第一种善,人们喜欢它是因为它的结果。如医术,没有人喜欢上医院,但不得不喜欢它带来的结果——健康。第二种善,人们喜欢它仅仅是喜欢它的本身,比如比较单纯的娱乐,人们乐在其中,乐此不疲。第三种善,人们既喜欢它的过程,也喜欢它的结果。比如喜欢踢足球,既喜欢享受其中的过程,又喜欢它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很明显,我们的教学既要重视过程也要重视结果。要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深入地思考,才能不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才能不停地学习下去,研究下去,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风气。

二、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当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自主学习方法、方向的指导。否则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旦陷入僵局,其学习的主观动性就会受到伤害。因为自主学习具有独立性的特点,一旦他的能动性受到伤害,必然使他放弃主动学习,独立探究的方式,转而重新对教师、同学等求助对象产生依赖,进而丧失独立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懂得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倘真能如此,那岂不是教师的最大快乐。

(一)走一步再走一步,循序渐进的进行指导

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不可贪多,不宜贪快,可以分阶段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思维习惯。语文是一门注重思维习惯的学科,其知识性体现得不如别的学科明显,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非常重要。第一步,找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广泛的阅读,让学生说一说读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二步,读一段时间之后,在学生阅读之后提一个问题:“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倾向或评价?”第三步,再问一个问题;“你从哪句话或哪个词语中看出了这一点?”第四步,“作者采用什么手法达到了这样的目地?”第五步,“你读完文章后,收获了什么?”或“这篇文章对于的我们现实生活有何指导意义?”这样一步一步的加深阅读,从篇章到段落,到句子到词语再到实际生活,不仅要让学生清楚明白地意识到语文的美丽,更要让他们将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且在他们将课本中的知识与经验成功的运用到生活之中去之后,又在生活中获得了新的经验指导了课本知识的学习,他们将会获得成功的巨大快乐,并会自动通过学习、思考来生成新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进入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主动学习的循回往复的良性循环过程之中。

(二)建立阅读笔记,及时记录自己的思考及产生的疑问

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道、手到”,“手到”就是读书笔记。手脑并用,多感官运用,才可以维持大脑较多区域较长时间的兴奋状态。做读书笔记有很多好处,一是能够帮助记忆,二是能够让学生掌握书中的要点,三是有利于学生储存资料,积累学习素材;四是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无形之中促进了学生的有效读书。教给学生一些写阅读笔记的方法,比如:体会式、摘录式、批注式等,然后要求学生每月都读一部名著或小说,尽量完成一份比较完善的读书笔记,包括作品价值、作品背景、作品介绍等。学生4年积累下来的读书笔记相当可观,而且开始时摘录多,越到后来体会越多,最后能以完整的文章形式呈现,写作水平大大提高,许多学生达到“三天不写手痒”的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将学生的阅读兴趣,转移到写作和阅读的习惯上来了,但是这个过程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坚持,最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长期坚持可以将课文与作文,课内与课外,生活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提高阅读、写作的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进行整合,促进自主学习,自动筛选信息

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一定的知识,解答一定的困惑,老师可以将问题印在纸上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查阅与学习。根据以往经验,学生无一不喜欢完成这样的作业,甚至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呈现了出来。在我讲《庄子故事二则》这篇文章时,我就大胆地采用了信息技术与课堂进行了整合。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比较特立独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注洋恣肆著称,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和孔子一样,同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学生对这样的人自然带有一种欣赏感。所以学生以空前的热情完成了对本文的学习,并将学习的内容扩大化,以本文为出发点探究庄子的思想艺术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并以幻灯片或手抄报形式将学习成果呈现出来,对庄子其人与思想的探究已经达到了空前热烈的程度。有同学还提出了现实问题:“我们今天到底需不需要庄子思想?”在班级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课上廷伸到课下,他们还自主探究了孔子、老子的思想,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了大概的认识,在作文中也出现了许多睿智的思考,成熟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既侧重于锻炼学生的思维习惯,又在日常的教学中使之形成动笔、动手的行为习惯。这种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持续了整整一个学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由独立学习,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地自我学习、自发发展促进自身的成长。

三、开展论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能力

工作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都知道,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之后,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些方法只取得了表面上的热闹,看似成功了,但实际上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未获得提高,尤其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未出现普遍的、明显的提高。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课标中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所以我认为是许多老师忽略了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去运用语言,或者是从一开始就对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提出过高的要求,从而使学生没有机会或者怯缩、羞于表达所致。我在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方法之后,每月组织学生举办一次阅读体会论坛,让学生就自己阅读的文学作品来发表见解。针对同一个探讨主题,设置不同的题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妙处。比如,对“庄子思想的认识”这个主题,就可以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在座谈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形成激烈的交锋,但是刚开始时可能会在语言的运用上不够流畅,词不达意,可能会比较啰嗦,不够简洁。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往往不去打扰学生的论辩,尽量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一次说个够。这样做的目的是打破课堂上教师垄断连贯叙述的习惯,让学生多说,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一次一次的讲述与论辩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说理,还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指导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先让他们连贯地说话,后让他们准确地说话,再让他们简洁地说话,使学生的语言“由原来作为实际的、社交的工具,逐步变成有意地传播知识,帮助思维的工具”。将学生语言由处理“日常事务”的习惯,逐渐转化成为“表达精准概念”的习惯,这样做,不仅促使学生自主扩充词汇量,更需要他们精准地表述词汇的意义,养成连贯的口语表达习惯。学生们逐渐变得“伶牙俐齿“,叙述连贯了,用词准确了,语言简洁了,还学会了运用更多的方法来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传达自己的情感,这种语言运用习惯自然会很好地反映在写作上,因而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自主学习往往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他学习方式相辅相成。但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进行自主学习方式实际操作时,要先考察好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方法,不可绝对模仿,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探究语文课堂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