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依平衡的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路径研究
——基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平台

2014-04-07 18:33孙道胜潘和平
关键词:校企战略资源

孙道胜,潘和平

(安徽建筑大学教务处,安徽 合肥 230601)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卓越医生、卓越教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等卓越人才培养势如破竹,形成燎原之势,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它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为全面提高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1]。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是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但在实践中如何实现校企深度联合,参与实施计划的高校和企业均感到困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寻找校企合作新的契合点,已经成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能否推进的核心工作。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校企合作主要采用松散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一合作模式主要针对重大科技难题进行合作研究与开发,而在人才培养方面尚未形成具体合作[2]。科技部等六部委于2008年联合推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一新的合作模式,日益受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重视并逐渐在全国推广。联盟要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积极加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无疑能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紧密性。但如何通过合作充分发挥联盟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作用,取决于联盟中核心企业与高校之间能否建立动态稳定的互依平衡关系。

我校自2011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实施院校以来,课题组参与了学校前期调研、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参加教育部卓越计划研讨会、推进我校土木工程和给排水工程两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实施工作等,深切感受到建立互依平衡的校企深度合作关系的紧迫性。高校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良好平台。

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校企互依平衡关系作用机理

组织间形成战略联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特定目标,战略联盟是一种组织安排,也是一种经营策略,联盟如其说是一种目标,倒不如说是一种方法或手段[3]。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既是新时期产学研合作的新组织,也是联盟的一种新形式。联盟中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等均基于自身目标实现决定其参与联盟的意愿,导致联盟具有较强不稳定性。实现联盟的动态稳定是联盟不断创造价值的源泉。

1.联盟不稳定性存在的根源

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发展日益市场化、国际化,组织间更加注重在竞争中合作,组建战略联盟加强相互合作日益得到重视并迅猛发展。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助于实现联盟单位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降低、创新能力提升、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获取、恶性竞争避免等方面的效应[4]。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合作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知识、技术、产品甚至企业寿命周期越来越短,联盟的不稳定性也越来越高,溯其根源主要来自两方面:

(1)战略联盟的本质决定了联盟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更趋利己性。战略联盟是一种组织安排,是组织实现自身目标的手段。组织间结盟是为了提高自身利益、减少风险以及完成那些仅靠自身力量无法达到的目标。组织结盟的实质是通过联盟获得其他企业有价值的资源,整合、利用别人的资源,强化自己的核心能力,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才是组织结盟的根本目标,当组织目标与联盟目标发生冲突时,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单个组织会站在联盟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机会适宜,组织会在战略联盟中实施符合自己战略目标和利益的行为,导致战略联盟的不稳定。

(2)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组织目标的动态调整性。当今世界组织面对的环境复杂多变,组织自身的发展阶段、内部实力等也在不断变化,这必然导致组织目标需不断作出动态调整。而联盟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合作伙伴中其他组织目标同样也在不断调整。从某种意义上讲,组织间之所以能结盟,是因为在特定时间和条件下,他们关心的利益重心重叠到一起,形成了彼此认同的共同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彼此关心的利益点将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利益重叠变小或不复存在,这将直接影响到战略联盟的稳定。

2.联盟中校企互依平衡关系作用机理

根据有关组织理论,维持联盟的动态稳定性对实现联盟的初衷、目标、价值等有着巨大积极作用。战略联盟动态稳定的实质是联盟能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调整,使各合作伙伴之间能在矛盾、冲突的协调解决过程中实现动态优化和完善,在不断自我更新发展中实现联盟的健康发展。组织之所以要与合适的对象结成联盟,是因为组织对特定对象存在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双向的依赖对联盟的形成与维持不可或缺。组织间相互依赖是联盟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要实现联盟的动态稳定,关键就是要与合作伙伴间形成相互依赖关系,特别要保持与合作伙伴间在较高相互依赖强度基础上的平衡,我们称之为互依平衡[5]。互依平衡关系是联盟动态稳定的保障,联盟内不同组织之间的互依平衡关系越高,联盟越稳定,因为相互依赖性越大,各组织之间就越离不开对方,合作自然就能顺利进行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导致其拥有的资源、核心能力、战略目标等将不断变化,各组织原来所拥有的战略资源和竞争优势对合作伙伴而言,其价值和重要性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必将打破组织间原有互依平衡关系,可能使得各成员单位间的互依平衡关系由原来的平衡状态转变为不平衡状态,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再调整到新的平衡状态,再出现新的不平衡的动态循环之中。作为联盟管理者,应能巧妙地根据变化,维持合作伙伴间动态互依平衡从而实现联盟的动态稳定。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组成,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盟组织[6]。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主要任务包括通过技术合作共同研发产业核心技术标准、通过共建产业发展基础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技术转移实现科技成果加速转化、通过人员交流实现联合培养人才等四个方面。可见,联合人才培养是联盟组建的核心任务之一。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各联盟单位特别是高校与核心企业的目标任务不同,导致联盟也具有不稳定性。为完成联盟战略任务,高校与企业间既要密切合作又要明确分工。高校虽然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但其核心职能是人才培养工作。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大学应该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大学应该始终以科学研究为支撑”。核心企业既要进行技术创新,更要及时应用推广创新产品。人才是科技创新的载体,因此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创新链的上游,对联盟创新起着基础性作用;而企业则位于创新链的下游,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确保创新得以完成并及时推广应用创新成果。高校和企业这种功能上的相互依存为它们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形成互依平衡关系提供了现实可行性。建立动态稳定的校企合作互依平衡关系,是实现联盟稳定的关键。

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高校与企业互依平衡关系的构建

联盟的本质告诉我们,联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合作扩大资源使用范围,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不是狭隘地保护自己的资源。合作伙伴间需通过与联盟伙伴交流学习,创造更多的异质资源,既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又增加其他联盟单位对其依存度,从而通过合作最大程度提高联盟成员间相互依赖度,以增加联盟的稳定性[7]。联盟高校应依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攻关行业技术难题、交流教科研人员、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等工作,形成动态稳定的校企互依平衡关系,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1.以科学研究为依托,形成行业关键技术攻关上的互依平衡关系

高校汇集了区域内大量关键人才和科研技术。相较企业而言,其在知识资本占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相关科研人员紧密结合行业发展需要,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作,取得较大成果。但因其对市场的敏锐度不高,导致研究成果的针对性不强,应用性不够。高校若通过与企业合作,进一步针对企业需求加强对行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将使研究方向更具针对性,研究目标更趋具体化,研究成果更贴近市场。通过合作,科学研究必将进一步深入,这既为高校学科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使行业企业能进一步突破关键技术、提升科研人员研发能力,形成校企间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互依平衡关系,奠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学科基础。

2.以人员交流为依托,形成校企教学科研人员交流的互依平衡关系

高校教师是知识传授的主体,他们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而且科研实力较强;企业管理者是科学技术的应用者和创新成果的推广者,他们实践能力较强,能敏锐把握市场商机。通过校企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必将促进校企间教学资源与科研实力的大幅度提高。高校可以通过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者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可以聘请高校具有高深理论知识的教授为顾问,或为员工培训,把脉企业发展方向,提升企业员工科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员工培训交互平衡,奠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基础。

3.以优质资源平台共建共享为依托,形成校企资源平台利用的互依平衡关系

多年来,我国加大对高校和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建设力度,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更新改造,为教学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设施。但在建设过程中因条块分割,导致资源平台建设分散重复,尚未形成良性开发共享机制,设备利用率总体不高,存在资源浪费和设备闲置状况。这就要求高校和企业必须加强合作,企业可利用高校重点学科实验室等,委托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高校通过建立满足学生实习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等,实现公共资源平台的共建共享,形成高校优质科研资源平台与企业实践教学平台的互依平衡关系,奠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资源条件基础。

4.以人才培养为依托,形成人才培养的互依平衡关系

我国长期存在高校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现象,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鲜明的界限。高校根据自身办学资源能力按照自己设定的人才培养标准培养人才,不能充分考虑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导致一方面高校存在大量毕业生不能找到相应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企业相关领域甚至核心岗位人才短缺的现象。这就要求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需进一步加强合作,行业企业全面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全面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胜任相应工作岗位,为企业谋求长远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形成人才培养的互依平衡关系,奠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路径。

四、联盟平台下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现路径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合作伙伴间要实现互依平衡关系,核心在于增加合作伙伴对自己的依赖性,实现相互信任。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让对方感觉到你在主动向联盟投入相应的资源,主动为联盟作贡献,联盟成员间的合作过程就是通过主动交换资源从而不断扩大自身优势、不断增加相互依赖且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8]。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高校与核心企业要实现互依平衡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必须以资源的合作共享为基础,以合作共赢为前提,以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各环节为保障,以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1.建立由高校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指导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全过程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高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这既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为企业长远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与储备。要使人才培养标准符合行业企业长远发展需要,必须建立由高校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共同参加组成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共同指导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结果,从而培养出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2.建立高校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互聘互访制度,加强人员交流,提高高校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建立高校教师和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互聘互访制度,并使其制度化、常态化,既能解决高校师资数量及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又能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提高企业员工理论水平,实现互利共赢。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高校一般能与行业核心企业及关键领域密切合作,它们不但是推进行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生力军,更是为行业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摇篮。但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影响,各高校师资力量一般相对缺乏,需要借助其他社会力量予以支持,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将是补充行业特色型高校师资的主导力量。他们了解行业市场前沿,掌握行业关键技术,熟悉生产一线操作流程,高校通过聘请行业企业高级管理和工程人员承担部分课程教学任务、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不但能大大缓解自身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困境,更能大大提升学生适应市场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企业也可以聘请高校资深教授作为企业顾问或其他相关人员作为企业职工培训教师,为企业长远发展诊断把脉,提供决策咨询,提高企业员工的理论水平。

3.共建共享教学与科研资源平台,组建由高校教师和企业骨干共同合作的教学与科研团队,提升教学与科研实力

受我国长期实行行业办学的影响,行业高校承担着大量行业科技攻关项目研究任务,拥有一大批与行业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高水平科研平台支撑,拥有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基地。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高校和行业企业可以通过共建共享教学与科研资源平台,一方面要发挥教学科研资源平台的整合效应,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平台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科研开发的针对性,使研究成果能适时转化应用,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校企共建共享教学与科研资源平台,形成稳定的高校与企业员工共同参与的教学与科研团队,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与科技攻关能力,增强高校与企业间的相互依赖性,切实实现校企资源平台的共建共享。

4.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合作企业成为学生实践的第二课堂,将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今高等教育中,如何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使其真正成为行业创新性人才培养基地、行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基地,是各高校急需破解的难题。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行校企深度联合,将合作企业作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由合作企业高级工程人员参与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是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主要途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高校通过与行业企业联合,首先让高校教师自身了解生产流程和行业关键技术,增强其预测行业市场发展动向的能力,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其次让学生通过工程实践,真实参加相关业务生产,参与科技攻关项目,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工程设计与工程创新能力;第三,企业全面了解参与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状况,通过教学实践选拔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为企业谋求长远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1]杜占元.准确把握总体要求 精心做好“2011”计划启动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18-19.

[2]刘世成: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体系研究,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J].2009(10):52-56.

[3]Doz,T.L.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in Strategic Alliance,Initial Conditions or Learning Process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251-283.

[4]梁家强,万迪昉.战略联盟不稳定性的理论基础及评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4):18-19.

[5]徐礼伯,施建军.基于动态视角的联盟稳定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3):38-45.

[6]任旭.基于社会交易理论的企业战略联盟演变机理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7]Daellenbach U S,Davenport S J.Establishing trust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echnology alliances[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4(29):187-202.

[8]任声策,宣国良.基于学习和能力互补动态的研发联盟稳定性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13(5):111-114.

猜你喜欢
校企战略资源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资源回收
战略
战略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