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男、女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变化的比较分析

2014-04-07 18:33叶松庆
关键词:上升率道德观比率

叶松庆,徐 辉,荣 梅

(安徽师范大学 a.学报编辑部;b.政治学院;c.青少年研究所,安徽 芜湖 241000)

一、两次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2006年调研的基本情况

2006年的调查[1]本次调查共选取了8个城市,选取中学18所:城市中学10所,乡镇中学8所。发放问卷2500份:合肥市(市五中、市七中)发放450份、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市二十七中、芜湖县六郎桥中学)发放510份、马鞍山市(市红星中学)发放200份、淮北市(市一中)发放180份、巢湖市(市一中、含山中学、无为十里中学)发放250份、安庆(石化中学)发放210份、黄山市(市一中、后山中学、小川学校、霞阳中学)发放400份、宣城市(市一中、适之中学、东山中学)发放300份。全部收回,有效问卷2426份,有效率为97.04%,其中男未成年人1414份,占58.29%,女未成年人1012份,占41.71%;城市中学未成年人1744份,占71.89%,乡镇中学未成年人682份,占28.11%;省重点中学未成年人862名,占35.53%,普通中学未成年人1564份,占64.47%。在访谈期间在相关中学先后召开小型座谈会6次,参加82人次。

(二)2013年调研的基本情况

2013年的调查 本次调查共选取了16个城市的35所中学(城市中学17所,乡镇中学18所),共发放调查问卷17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30份,有效回收率为95.88%。具体分布为:男未成年人842名,女未成年人788名;城市中学未成年人810名,乡镇中学未成年人820名;省示范中学未成年人1020名,非示范中学未成年人610名;初中未成年人551名,高中未成年人1079名;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学校未成年人508名,一般学校未成年人1122名;留守未成年人340名,非留守未成年人1186名(该项有104个缺失值,总计1526名);独生未成年人781名,非独生未成年人807名(该项有42个缺失值,总计1588名)。平均年龄为15.97岁。

此外,在安徽省选取74名在校未成年人进行个案访谈,年龄在15—17岁之间,其中男性40名,女性34名,并在相关中学召开小型座谈会8次,共91人参加。

二、当代男、女未成年人道德观的发展变化与特征

(一)发展变化的比较

1.尊老爱幼的比较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未成年人一代做起,培养发展这一基本道德习惯,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也有利于未成年人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部分未成年人都有在公交车上为需要帮助的乘客让座的习惯。

对比2006年和2013年的调查数据,男未成年人选择在公交车上“让座”的比率由63.15%上升到82.79%,上升率为31.11%;选择“不让”的比率由5.73%下降到4.87%;选择“不想让”的比率由5.23%下降到5.13%;选择“想让但又怕人家笑话”的比率由14.78%下降到5.45%;选择“家里人不给让”的比率由11.10%下降到1.75%。而在女未成年人中,选择“让座”的比率由73.32%上升到86.34%,上升率为17.76%;选择“不让”的比率由4.94上升到5.25%;选择“不想让”的比率由2.57%上升到2.80%;选择“想让但又怕人家笑话”的比率由12.64%下降到4.62%;选择“家里人不给让”的比率由6.52%下降到0.98%。

从这组针对男、女未成年人在公交车让座情况的调查数据来看,可以得出以下认识:(1)现今男、女未成年人让座情况都在不断地改善,大部分未成年人能够主动自觉地为需要照顾的乘客让座。(2)男未成年人选择让座的增长率为31.11%,女未成年人的增长率为17.76%,男未成年人选择让座的增幅明显大于女未成年人,男未成年人选择让座的基数虽然较低,但近期已与女未成年人的比率将近持平。(3)未成年人公交让座情况有所好转,但不让座的现象还存在。尤其是女性未成年人,选择“不让座”和“不想让”的比率有所上升,这与男未成年人的数据呈现相反的趋势,这让我们体会到未成年人道德素质的提升依然任重而道远。(4)男、女未成年人选择“家里人不给让”的比率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说明支持公交车让座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主流趋势,家长乐于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质,这种主流趋势必将有助于引导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公共卫生的比较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未成年人对个人卫生及公共卫生的意义有了较为细致的理解,对高尚的精神生活与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倾慕。在调查中发现,在维护公共卫生方面,未成年人普遍对随地吐痰这一不良现象表示反感,这与佘双好教授的调查结果相似[2],然而2013年与2006年调查的对比数据显示,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在行动中仍然不能做到较好地自觉克服这种不良卫生习惯。

数据显示,在男未成年人中,表示“不”会随地吐痰的比率由46.18%上升到56.17%,上升率为17.79%;选择“会”的比率由15.70%下降到14.55%,下降率为7.33%;选择“有时会”的比率由38.11%下降到29.29%,下降率为23.15%。在女未成年人中,表示“不”会随地吐痰的比率由68.58%上升到70.87%,上升率为3.30%;表示“会”的比率由16.30%下降到16.22%,下降率为0.49%;选择“有时会”的比率由15.11%上升到18.91%,上升率为20.10%。

由此对比发现:男未成年人公共卫生习惯的改善率明显大于女未成年人,选择“不”会随地吐痰的上升率比较大,女未成年人“有时会”随地吐痰比率亦有明显上升。这一系列情状说明了男未成年人正在积极地改正不良习惯,养成文明健康的举止。相比而言,女未成年人虽然选择“不”会随地吐痰的比率大于男未成年人,但变化的趋势不及男未成年人,选择“会”随地吐痰的下降率与男未成年人相比较小,选择“有时会”随地吐痰的比率不降反升,这一趋势是有碍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并且会对未成年人本身道德观的健康发展有负面影响。这要求女未成年人加强自我修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3.感恩意识的比较

感恩是一个人应该拥有的优良道德品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受恩不忘报”的美德,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知恩图报是培养善良、宽容等健康人格的基础。针对未成年人进行感恩教育,培养知恩图报的感恩意识,有助于培养未成年人明晓事理的品格,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弱化未成年人违背道德的因素。

从2006年与2013年调查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在男未成年人中,认为感恩教育“有必要”的比率由37.48%上升到74.61%,上升率为99.1%;认为“没有必要”的比率由14.43%下降到7.86%,下降率为45.53%;选择“可有可无”的比率由33.10%下降到7.27%,下降率为78.04%。在女未成年人当中,认为感恩教育“有必要”的比率由51.90%上升到81.65%,上升率为57.3%;认为“没有必要”的比率由12.94%下降到4.62%,下降了64.30%;认为“可有可无”的由26.28%下降到7.63%,下降率为70.97%。

从数据对比中发现:男、女未成年人对于感恩教育持认可态度的比率都在上升,认为其“没有必要”和“可有可无”的人数比率变得比较小,这说明当今未成年人与过去相比道德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并且男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发展变化的态势更加积极,认可感恩教育的增长率较大。

4.诚信观念的比较

人无信则不立,诚信不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国家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国家来说诚信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高低,关系着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及经济秩序的稳定。而对于个人而言,则直接决定其思想道德品质的优劣,决定个人是否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3]。

在2006年与2013年的调查数据对比中可知:对于不讲诚信的人的看法,在男未成年人中,选择“鄙视”和“看不起”两项持负面态度的比率之和由71.57%上升到76.30%,上升率为6.60%;选择“可以理解”的比率由17.47%下降到12.08%,下降率为30.85%;选择“不清楚”的比率由2.90%上升到3.64%,上升率为25.51%;选择“无所谓”的比率由1.98%上升到3.57%,上升率为80.30%。在女未成年中,选择“鄙视”和“看不起”的比率之和由82.21%下降到77.17%,下降率为6.13%;选择“可以理解”的比率由19.76%下降到10.92%,下降率为44.74%;选择“不清楚”的比率由3.26%下降到2.80%,下降率为14.11%;选择“无所谓”的比率由0.89%上升到3.01%,上升率为238.2%。

由数据的变化及对比可以看出,男未成年人对于“不讲诚信”人基本是持否定态度的,两次调查都保持在百分之七十多的比率上,而在女未成年人中,虽然近期调查数据也在百分之七十多,但是在与其纵向对比中发现变化的趋势不容乐观,与上期调查结果相比,持否定态度的比率不升反降,虽然比率很小,但也值得教育者思考。此外,在选择“无所谓”这一项中,男、女未成年人分别上升了44.50%和70.40%,虽然选择的人数比较少,但是上升率较大,说明还是有一部分未成年人在诚信问题上并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表现得非常模糊和没有主见,而且女未成年人相对于男未成年人来说情况要严重一些。

5.助人为乐的比较

助人为乐是中华美德,简单地说就是乐意帮助他人,为他人、为社会做好事,这不仅体现了公民个人优秀的道德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助人为乐美德是人的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础。未成年人是否认同与传承“助人为乐”这一美德?

2006年的调查数据表明,共有72.75%的未成年人表示愿意助人为乐,其中女未成年人的比率高于男未成年人的比率(高14.6%),而在“不愿意”这一项中,女未成年人的比率低于男未成年人的比率(低0.47%),这说明女未成年人的助人为乐精神强于男未成年人。

2013年调查中发现,在男未成年人中,表示“愿意”助人为乐的比率由66.69%上升到67.92%,上升率为1.84%;表示“不愿意”的比率由4.03%上升到9.48%,上升率为135.2%;表示“有条件地愿意”的比率由26.24%下降到17.27%;表示“不知道”的比率由3.04%上升到5.32%。在女未成年人中,表示“愿意”的比率由81.20%下降到78.78%,下降率为2.98%;表示“不愿意”的比率由3.56%上升到5.67%,上升率为59.2%;表示“有条件地愿意”的比率由13.34%下降到10.08%;表示“不知道”的比率由1.88%上升到5.46%。

由此看出,男、女未成年人助人为乐精神的发展趋势都不太乐观,男未成年人表示乐于助人的上升率较小,而表示不愿助人的上升比率非常大。在女未成年人中,与2006年的调查相比,也是更少的人表示乐于助人。在“不愿意”这一选项中,女未成年人也表现得不理想,不愿助人的比率也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这一下滑一上升表现出女未成年人在这一层面有道德意识下滑的迹象。另外,两者选择“不知道”的比率都有所上升,表明未成年人在面临这一价值取向时存在一些迷茫。

6.遵从孝道的比较

孝道是中国文化中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孝道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孝维系家庭的和谐、正常运转,维持好“小家”,进而为社会、国家这个“大家”起到纽带的作用。因此,孝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未成年人健康和谐发展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2006年的调查中发现,有些人认为现代社会孝顺父母的观点已经过时,不再需要讲孝顺了,未成年人会有怎样的想法以及是否发生一些变化?

2006年与2013年的调查数据对比显示,在男未成年中,认为孝顺父母“过时”的比率由10.89%下降到8.12%,下降率为25.44%;认为“有点过时”的比率由8.20%下降到8.18%,下降率为0.25%;认为“永远不过时”的比率由56.15%上升到70.45%,上升率25.5%;认为“暂时不过时”的比率由15.77%下降到7.40%,下降率53.08%;选择“不知道”的比率由8.91%下降到5.84%,下降率为34.46%。在女未成年中,认为孝顺父母“过时”的比率由8.00%上升到12.32%,上升率为54.00%;认为“有点过时”的比率由7.31%下降到6.16%,下降率为15.74%;认为“永远不过时”的比率由70.16%上升到72.90%,上升率为3.90%;认为“暂时不过时”的比率由6.82%下降到4.06%,下降率为40.47%;选择“不知道”的比率由7.71%下降到4.55%,下降率为40.99%。

由此变化反映出,男未成年人新增相当比率的人数认为孝顺父母永远不过时,并且认为孝顺“过时”和“有点过时”的比率也在逐步减少,变化的趋势值得肯定。相对而言,在女未成年中,认为孝顺父母“永远不过时”的比率有增长但增幅非常小,而且有相当大新增比率的女未成年人认为孝顺父母“过时”,这种变化趋势不仅会影响到未成年人自身良好品德的培育,也不利于社会道德的发展。

7.正义感的比较

对于自身就是弱者的未成年人来说,社会并不明确要求其“敢于斗争”和“见义勇为”,而更多的是提倡他们“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等有效保护自身生命安全。对此,未成年人怎样看?

在2006年的调查中发现,遇到不正义的人和事时,见义勇为不是未成年人的唯一选择,男、女未成年人在此项的选择率均不高,“见义智为”成了第一选择,女未成年人的此项比率更高,表明女未成年人更对“见义勇为”力不能及,更赞同“见义智为”。

男、女未成年人相比而言,均赞同“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的比率,男未成年人高于女未成年人(高10.40%),男未成年人显示出更强的勇气。在与2013年的调查数据对比中看出:在男未成年人中,选择“见义勇为”的比率由9.41%上升到16.17%,上升率为71.80%;选择“见义智为”的比率由43.49%上升到46.30%,上升率为6.46%;“都赞成”的比率由35.5%下降到31.17%;选择“不知道”的比率由11.60%下降到6.36%。在女未成年人中,选择“见义勇为”的比率由10.77%上升到13.17%,上升率为22.28%;选择“见义智为”的比率由50.49%上升到54.34%,上升率为7.62%;选择“都赞成”的比率由25.10%上升到27.24%;选择“不知道”的比率由13.64%下降到5.25%。

在这里看到,男、女未成年人选择“见义勇为”和“见义智为”的比率都有提高,表明男、女未成年人的正义感都有所上升,而且男未成年人的上升率更大,再一次体现了男未成年人的勇敢精神。这种变化体现了未成年人有较好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明辨能力,并没有因为不被要求见义勇为而丧失正义感。未成年人作为弱者,首先要思考的不是救人,而是“自救”。但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在学生守则中取消“见义勇为”只是不对未成年人做这方面的要求,并不是不提倡这种正义精神。如果未成年人没有救助能力就不作要求,但如果确实有这样的能力也不应该置身事外,应在同时有利于社会、他人和个人的情况下提倡见义勇为。

8.拾金不昧的比较

拾金不昧相比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等行为而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是在这个“小事”里却反映了人的思想、道德,也是人的行为准则的基本要求,事小却关系大文明、大道德。而在如今,拾金不昧这一道德行为正在被一些不良文化侵蚀,出现一些道德滑坡现象,未成年人是否受到这种不良现象的影响?

在2006年的调查中发现,当拾到50元钱时,女未成年人选择“交给老师”的比率比男未成年人的比率高8.58%,显然女未成年人更信任老师。“暗自窃喜,放进自己的口袋”是不当的道德取向,男未成年人的比率比女未成年人的比率高8.74%,表明男未成年人受社会的负面影响大一些。“不知道怎办”是部分男、女未成年人共同的难题,女未成年人显得更不知所措。

在与2013年调查数据对比中看到:当拾到50元钱时,在男未成年人中,选择“交给老师”的比率由27.09%上升到33.77%,上升率为24.66%;选择“交给警察”的比率由17.54%上升到17.73%;选择“等候失主”的比率由16.41%下降到12.60%;选择“暗自窃喜,放进自己的口袋”的比率由19.31%上升到23.05%,上升率为19.37%;选择“不知道”的比率由19.66%下降到12.86%。在女未成年人中,选择“交给老师”的比率由35.67%下降到34.80%;选择“交给警察”的比率由17.09%上升到24.02%;选择“等候失主”的比率由15.02%下降到14.15%;选择“暗自窃喜,放进自己的口袋”的比率由10.57%上升到14.99%,上升率为41.81%;选择“不知道”的比率由21.64%下降到12.04%,下降率为44.36%。

由此看出,男未成年人对老师的信任度有所上升,而女未成年人有所下降,同时两者对警察的信任都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男、女未成年人选择在原地等候失主的比率都有下降,男未成年人下降的比率更大,说明男未成年人相对女未成年人来说更加缺乏耐心,而且两者选择占为己有的比率都有所增加,女未成年人增长率更大一下,表明在这一点上女未成年人受社会的负面影响大一些。

(二)发展变化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及成因分析

通过以上2006年与2013年调查的八个方面的比较分析,男、女未成年人道德观的发展变化有着明显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现作一归纳并具体分析其形成原因。

1.同一性及成因分析

⑴ 同一性

从调查结果的对比情况来看,男、女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变化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首先体现在男、女未成年人的大部分日常道德行为都有一定的改善,比如在公交车上让座的比率都有所提高,表明未成年人尊老爱幼的习惯正在逐步养成。在维护公共卫生、拾金不昧等方面也有一些改善。表明近几年来对未成年人道德观建设的工作收到了较好成效,通过改善日常生活行为来培养和提升了未成年人的道德素质。其次,与2006年的调查相比,更多的未成年人在调查中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准确的意愿,表现出未成年人良好的精神面貌与道德修养,这方面体现在大部分价值选择中,男、女未成年人选择“不知道”或者“不清楚”这种反映迷茫、懵懂情绪的比率都有所减小。

⑵成因分析

未成年人的道德观是不成熟的,它更容易受社会价值导向的干预[4-5]。因此说,未成年人道德观的变化、发展与社会道德观的变化、发展是基本同步的。一方面,引导男、女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变化的社会主流道德观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另一方面当今媒体与网络对社会的负面信息有意无意地放大与传播,引发了公众的集体道德焦虑,对当代未成年人的成长表示担忧。确实在媒体中看到不少道德失范的报道,但从总体上看,道德失范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衍生品,也是极少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监督机制的逐步完善,保障措施的逐步到位,社会中会形成更多形式的道德约束机制,道德失范现象就会逐渐减少,而且在现实中公众的高尚行为,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的美德都体现在日常的生活细节里,这些看似普通的道德行为,恰恰是现今我国社会道德的坚实根基,事实上已经对成长在其中的未成年人营造了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引导他们的道德观不断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2.差异性及成因分析

⑴差异性

与女未成年人相比,男未成年人道德观变化发展的趋势更加积极向上。从调查数据的对比中发现,虽然2006年的调查中男未成年人表现出的道德水平不及女未成年人,但在2013年的调查中表现的道德水平与女未成年人相差无几。男未成年人道德取向方面,比如社会公德意识、社会正义感等方面,呈现出更加良好的发展态势。相对而言,女未成年人的很多道德选择有滑坡的趋势,比如,在公共卫生方面,随地吐痰的比率有较大上升,捡到钱时选择“暗自窃喜,放进自己的口袋”的比率也有较大上升,有较大比率的新增人群认为孝顺父母“过时”,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女未成年人加强引导。

⑵成因分析

造成男、女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差异的原因有:第一,女性道德榜样力量的不足,众多负面案例的影响。成功女性的正面报道很少,近乎清一色的女性堕落案例,导致女未成年人在道德方面的榜样缺失,引起道德意识退化。而成功男性的案例多于女性,成为男未成年人的追求目标。在成功榜样的引导以及现实压力的刺激下,男未成年人会逐渐刚毅,独立自主,自信好强,富有竞争性。这些优良品质对于未成年人道德观的提升也会有促进作用。第二,与身心发展的差异有关。从自身性格、心理方面看,男未成年人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在面对各种社会事件时能冷静分析思考。而女未成年人感情丰富细腻,内心体验深刻,对外界刺激敏感性比较高,思维趋向于感性,因此很容易受到各种影视剧、图书读物的影响,对于虚拟的世界与现实的生活缺乏正确的区分,抵制诱惑的能力差一些。第三,女未成年人天性需要化妆、打扮,倾慕名牌奢侈品,消费的盲目攀比会颠覆道德观,挥霍父母的血汗钱来买奢侈品,也会颠覆道德观。经济条件实在跟不上又难以抵制购买欲,则可能放松道德修养,走上违背道德的道路。第四,社会对男、女未成年人的角色期待不同。虽然大力提倡男女平等,但女性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种传统观点依然存在,甚至逐渐演变成只要依附得好,以致要去主动傍(大款)的这种观点。相对而言,人们普遍认为男性应该首先具有事业、领导、能力等特征,在这种角色期待下成长起来的男性追求的东西就跟女性不同,可以倾心埋头做事情,把事业有成、个人发展放在第一位,以获得社会的高评价。

三、当代男、女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变化的教育引导

(一)有针对性地根据男、女未成年人的特点进行教育引导

不同群体的未成年人在思想道德、身心发展等方面各有特点,只有针对这些特点有的放矢,我们的道德观教育工作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比如针对男、女未成年人的思维差异,在对女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引导时,要注重培育她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她们面对社会上多元的思潮时能够冷静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在难以抵制物欲的时候能够把持住自己的底线,不做有损品行风尚的事情,引导她们自觉地抵制诱惑。为减弱众多女性负面案例对女未成年人的不良诱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女未成年人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表明未成年人扬弃传统的心理在不断强化[6]。因此教育者更要引导她们珍惜传统美德,自尊自爱,做品行兼优的人[7]。在对男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时,可利用他们独立、好强、活泼好动的特点,引导他们完成一些社会服务工作,通过实践活动锤炼道德品质,加强道德修养。并且利用社会上众多男性成功案例,针对男未成年人有强烈渴望事业成功的心态,引导他们关注并学习一些成功人士身上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

(二)扭转社会对于男、女未成年人偏失的角色期待

虽然社会上女性的地位跟以前相比有很大提高,但现实中男尊女卑的封建遗留思想依然存在,女性要依附于男性,女性“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就是典型的男权社会的反映。这些思想会影响部分女未成年人道德观的健康发展,导致她们依赖心理严重,不脚踏实地而喜欢投机取巧。所以在对她们进行教育时要把重点放在价值观的引导纠正上,教育她们不能依附他人,做自立自强的新时代的女性。对男未成年人来说,要杜绝“取得成功是第一位的,德行是第二位的”这种培养观念,防止他们只顾学业、能力的培养而把道德培养作为“小节”忽视掉了。不论男、女未成年人,“修身”都是“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前提,必须要做好道德修养的工作。

(三)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研究中发现,受互联网影响的未成年人比率越来越大,而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于心智尚未成熟、道德观尚在建立之中的未成年人来说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女未成年人更易受到不良案例的带动,导致道德迷失。因此急需整顿、管理网络等新媒体,杜绝众多不良信息传递给未成年人,影响未成年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要让正面案例、正能量占据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不断提高社会全民的素质,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道德观发展氛围。

(四)需要学校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

从前面的分析看,男、女未成年人在道德观发展变化方面虽然总体趋势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在很多方面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学校在为未成年人传授知识、注重智力发展的同时,更要注意到这个时期不仅是未成年人获得知识的黄金时期,更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要注意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情感,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使他们变得健全和完善,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道德的人。而我们也无需怀疑,当他们人格变得健全和完善之后,独立精神、责任感,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等,不管是满足他们个人生存发展需要也好,还是满足社会分工及国家发展需要也好,所有的都会水到渠成。只有走这样的良性发展道路,我们的教育才履行好了其神圣使命。

[1]叶松庆.当代男、女未成年人道德观的比较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8(4):14-18.

[2]佘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3-25.

[3]吴潜涛.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7-247.

[4]叶松庆.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发展状况实证分析[J].青年研究,2011(5):39-50.

[5]叶松庆.当代未成年人道德观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58-61.

[6]叶松庆.当代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向[J].青年探索,2008(1):6-10.

[7]荣梅,崔玉凤.新时期未成年人道德观教育对策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60-63.

猜你喜欢
上升率道德观比率
一类具有时滞及反馈控制的非自治非线性比率依赖食物链模型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水驱油田含水上升率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与应用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
一种适用于微弱信号的新颖双峰值比率捕获策略
水驱砂岩油藏理论含水上升率计算新方法:对分流量方程法的校正
卑以自牧,柔以时升——论易经初六爻的爻德内涵及其儒家道德观
萨中开发区特高含水期水驱含水变化规律研究
交流系统短路电流上升率特性分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