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满义
(安徽财经大学 中文系,安徽 蚌埠 233030)
“的”字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虚词,自朱德熙先生于1961年发表《说“的”》以来,对于“的”的性质、分类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持久而深入。朱德熙(1961)把语素“的”分为“的1”“的2”和“的3”[1],朱德熙(1966、1980、1982:31-32、1993)[2-5]等对“的”字三分说作了更深入的分析。沈家煊(1999)[6]290-296、张国宪(2006)[7]85-88讨论了朱德熙(1961、1993)所分出的“的2”和“的3”相通的问题。徐阳春(2006)[8]17-23认为研究“的”字,首先要区分词缀“的”和虚词“的”,并注意后缀“的”与虚词“的”前后相连而“融合”为一个,或者说后缀“的”因与虚词“的”同音而隐去的情况。
我们赞同徐阳春(2006)对后缀“的”和虚词“的”的区分,同时认为其中有些问题还可作进一步的具体分析和论证。本文把朱德熙(1961、1993)中提到的“的2”分为两个,即后缀“的2”(记作“的缀”)和虚词“的2”(记作“的虚”),认为虚词“的2”就是朱德熙(1961、1993)中提到的“的3”,同时具体分析状态形容词后缀“的”与虚词“的”因同音而隐去的情况。
按照朱德熙(1956、1961)[9][1]的说明,“的2”的形容词性语法单位的后附成分,我们参考沈家煊(1999)[6]290对状态形容词的有关论述,把“的2”分为后缀和虚词两类:
(A)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这可细分为两种情况:一类如“红红、嫩嫩”,本身不独立成词,只能加“的”后才是形容词性的语法单位;另一类如“轻轻、满满”本身是副词,但加“的”后(如“轻轻的”)不再是副词性的,而是形容词性的语法单位。此类状态形容词“红红的、满满的”等中的“的”必不可少,这里的“的”是构词成分,所以是后缀“的”,本文称之为后缀“的2”。
(B)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式。例如:“干干净净(的)、胡里胡涂(的)”。这些形容词重叠式作谓语时加不加“的”两可,但作定语时是非加“的”不可的,例如:教室干干净净(的)/干干净净的教室/*干干净净教室。这里的“干干净净”等本身能独立成词,“的”不是合成词的强制性构成成分,应为虚词“的2”。
(C)带后加成分的形容词。例如:“黑乎乎、脏里呱唧、灰不溜秋”。这类词语作谓语时一般要加“的”,不加“的”好像话没有说完,作定语时也是非加“的”不可。这个后加的“的”应为后缀“的2”。
(D)典型的状态形容词。例如:“霎白、通红、鲜红”。这类形容词作谓语时不带的,但作定语时一定要带“的”,例如:他的脸煞白/煞白的脸/*煞白脸。这类词作谓语不必带“的”,说明“霎白”是独立成词的,相应的“霎白的”中的“的”是虚词“的2”。
(E)以形容词为中心构成的词组。如:“很大、挺好、多么新鲜、又高又大”。这一类词语与(B)类似,作谓语时加不加“的”两可,但作定语时非加“的”不可,例如:这孩子挺好(的)/挺好的孩子/*挺好孩子。这个“的”也是虚词“的2”。
朱德熙(1980)[3]考察方言(广州话、山西文水话和福州话)中的状态形容词时,首次发现方言里状态形容词作定语要名词化,例如在广州话和文水话中,状态形容词修饰名词的格式都是“R+的2+的3+N”,也就是说,状态词(R+的2)必须加上“的3”名词化后才能修饰名词。之后,朱德熙(1993)[5]考察了六个方言区的十种方言里的状态形容词后缀“的2”的语音形式、语法分布及其名词化时与名词化标记“的3”的组合关系,更正了朱德熙(1980)[3]的一些具体结论,指出:十种方言里(包括福州话)的状态形容词都必须名词化后才能作定语修饰名词,而且名词化里全部都是兼用加合和置换两种方式。所谓加合,就是在“的2”后加“的3”,构成“R+的2+的3+N”的格式;所谓置换,就是把“的2”换成“的3”,组成“R+的3+N”格式。例如下面的a类是加合式,b类是置换式:
(1)a.黄黄哋嘅头发(黄黄的头发)——
平南白话
b.佢着一条白白白嘅西装短袴(他穿着一条极白的西装短袴)——平南白话
对此,沈家煊(1999:290-296)[6]曾专门讨论“的2”与“的3”的不同与相通之处,张国宪(2006)[7]86-87在分析状态形容词的语法特征时也作过分析,但都没有明确区分我们上文提到的后缀“的2”和虚词“的2”,我们在区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分析:
(A)(C)两类中的“的”,即单说时“红红的、黑乎乎的”之类中的“的2”,是我们所说的状态形容词后缀“的2”。它与虚词“的2”应区别开来。
(B)(D)(E)三类中的“的”是虚词“的2”,它和“的3”是什么关系呢?
按照朱德熙(1961)[1]的说法,这里的“的”是形容词性单位的后附成分“的2”,按朱德熙(1993)[5]的分析,却又是分析为名词性标记“的3”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白/雪白”“最大/很大”这两组对比为例来加以说明:“白的、最大的”分别是“单音节形容词+的”“‘最’类程度副词+形容词+的”,其中的“的”按朱德熙(1961、1993)分析,无疑都是“的3”;而“雪白的”“很大的”按朱德熙(1961)的分析只能是“的2”,可按朱德熙(1993)分析,“雪白的牙齿、很大的机会”中的“的”又只能是“的3”。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只能是:这里的虚词“的2”和“的3”本来就是一个“的”,也就是一般常说的结构助词“的”。至于“白的、最大的”可以转指,如“选了一张白的、拿了一个最大的”;而“雪白的”不能用于转指,“很大的”一般也不用于转指,如“*选了一张雪白的、*拿了一个很大的”,其原因与“的”无关,而与“的”前成分的性质有关。就“白的”和“雪白的”之类而言,前者是性质形容词,后者是状态形容词,沈家煊(1999:309)[6]指出性质形容词具有恒久性,所以可以加“的”来称代事物;状态形容词只有临时性,所以不能加“的”来称代事物。
至于“最大的”与“很大的”的区别,以及其中“的”的同一性,陆丙甫(2003)[10]也有论证。另外“很大的”以及“干干净净的”等一定的条件也是可以用于转指的,朱德熙(1980)[3]、沈家煊(1999)[6]292-293有所说明,用本文的观点来看,也能佐证朱先生的虚词“的2”和“的3”本来就是同一个虚词“的”。
徐阳春(2006)[8]17联系方言语料,指出:状态形容词“AA的”和“ABB的”单说时,其中的“的”是后缀,当它在短语或句中作定语、构成“的”字短语、作谓语、作补语时,其后要加虚词“的”,这时后缀“的”会因与虚词“的”同音而隐去,也就是说在表层结构中出现的其实都是虚词“的”。我们认为,定语位置上的后缀“的”应该这样分析,但其他位置的情况并不都是如此,还需要作具体的分析,下面的论证思路与徐阳春(2006)也有所不同。
沈家煊(1997)[11]指出性质形容词作定语、状态形容词作谓语是无标记的,性质形容词作谓语、状态形容词作定语是相对来说是有标记的。张国宪(2006)[7]405则进一步分析,句法成分也是个典型范畴。定语的典型语义特性是时间、空间、程度量的零赋值,具有无界性,由此,凡是句法上时间性、空间性和量性特征固化的有界词语均遭到排斥。比较:
(2)a.木头桌子 [*]一根木头桌子(空间性固化)
b.打捞技术 [*]正在打捞技术(时间性固化)
c.滑稽演员 [*]非常滑稽演员(量性固化)
我们依据刘丹青(2008)[12]和傅满义(2010)[13]的有关论述,提出如下分析:定语位置上的成分是表内涵义的,是非指称成分。性质形容词的通指性质与定语的无界性是无标记组配,所以性质形容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构成粘合式结构,如“白纸”,“白”本身是既有内涵义也有外延义的,但粘合式定语的位置(语序的作用)决定处于这一位置中的成分只凸显内涵义;性质形容词也可以带“的”后再作定语,如“白的纸”,虚词“的”的语义作用就是凸显“白”的内涵义抑制其外延义,定语“白的”以其内涵义与中心语“纸”构成组合式结构。“白”与“白的”两种定语表示内涵义的手段不同,除了定语与中心语在语义上的相互选择的作用之外,前者只与语序有关,后者既与语序有关又与虚词有关,这也造成了定语“白”与“白的”的差异。至于“白纸”与“白的纸”的差异,自陈琼瓒(1955)[14]起就有很多分析,如陆丙甫(1988)[15]、张敏(1998)[16]等,此处不再赘述。
与性质形容词在指称上是通指性成分不同,状态形容词或形容词的其他复杂形式(如“雪白、白了、挺白”)相对来说内涵义更丰富,因而外延义也就更具体,那么它在话语中可能具有的指称性也就更强,或者说相对性质形容词而言它是有界的,而这一特点与定语的无界性不能构成无标记匹配的。或者说状态形容词的非通指性与定语要求由非指称成分充当的特点是不相匹配的,这样,在现代汉语中只有通过加虚词“的”的手段,以凸显“的”所附着的成分的内涵义、抑制其外延义才行,例如:“雪白/白了/挺白衣服”作为定中结构都不成立,加“的”后,“雪白的/白了的/挺白的衣服”才都成立。以此来看状态形容词“AA的”和“ABB的”在作定语时,其后也必须加上虚词“的”才行,也就是说“小小儿的文具盒、黄澄澄的金子”中的“的”其实是后缀“的”和虚词“的”的融合。可以分析为“R+ 的缀+ 的虚+N”,其中的后缀“的”被虚词“的”置换,或者说定语位置中的状态形容词后缀“的”因与虚词“的”同音而隐去,也就是说在表层结构中出现的“的”是虚词“的”,例如:
(3)小小儿+的缀:小小儿+的缀+的虚+文具盒→小小儿+的虚+文具盒
(4)黄澄澄+的缀:黄澄澄+的缀+的虚+谷子→黄澄澄+的虚+谷子
“状态形容词+的虚”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转指,当状态形容词为“AA的”或“ABB的”的时候,其中的后缀“的”也同样会因与后面的虚词“的”同音而隐去,例如:
(5)黄澄澄+的缀:(我要那块)黄澄澄+的缀+的虚→(我要那块)黄澄澄+的虚
形容词充当谓语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状态形容词可以直接作谓语,如“衣服雪白”,是典型的状态形容词“雪白”直接作谓语构成描写句;状态形容词也可以加“的”后作“是”的宾语/表语,如“衣服是雪白的”,其中的“是”在口语也可以省略。我们不能完全同意除阳春(2006)[8]所说的状态词“AA的”和“ABB的”作谓语时,其中的后缀“的”也一般都是因与虚词“的”同音而隐去的观点。例如“谷穗儿黄澄澄的”可以作两种分析:描写句“谷穗儿黄澄澄的”中的“黄澄澄的”是状态形容词,它的主要句法功能就是不用带虚词“的”作谓语,这其中的“的”就是后缀“的”,不必分析为其中的后缀“的”被虚词“的”置换了;至于判断句“谷穗儿(是)黄澄澄的”,才有必要认为其中的“的”是后缀“的”和虚词“的”的融合,后缀“的”因与虚词“的”而隐去。
我们觉得徐阳春(2006)[8]引用方言的语料,可能不够充分。朱德熙(1993)[5]在分析平南话中的状态形容词作谓语的复杂情况时,以四个句式为例来说明:
(6)a.个条大路滑滑滑 b.个条大路滑滑滑嘅
c.渠哋头发黄黄哋 d.渠哋头发黄黄哋嘅
按照朱先生的分析,其中(a)(c)是状态形容词做谓语,(a)是不带后缀的状态形容词(R)作谓语,(c)是带后缀的状态形容词(R+的2)做作语;(b)(d)是状态形容词的名词化形式作表语,(b)是置换式,(d)是加合式。拿(a)(b)两句来说,(a)中的状态词“滑滑滑”是陈述形式,着重描绘状态,只是说这条路非常滑,(b)句中的状态词加上“嘅”(滑滑滑嘅),转化为(省略“是”了的)判断句,是说它属于非常滑的那一类,即状态形容词在此转化为名词化形式作表语是指称形式,着重说明事类。——这样看,徐阳春(2006)可能注意到(b)(d)两类情况,而忽视了(a)(c)两类情况在现代汉语中更常见。
最后分析一下朱德熙(1961)[1]中提到的三个例子:
(7)满满一车人/好好一本书/小小一间屋子
按朱先生的分析,这里是“满满、好好、小小”三个副词作状语。我们认为,这三个例子同“雪白一件衣服”一样,还可以分析为状态形容词不带“的”作定语,修饰“数量名”结构。为什么状态形容词“雪白”在此不带虚词“的”就能作定语,与数量词的使用及数量词之前的语法位置有关,石毓智(2000、2002)[17][18]、陆丙甫(2003)[10]、刘丹青(2008)[12]的分析可供参考。简单来说,“满满的”单说时,其中的“的”是后缀“的”,在“满满的一车人”中作定语时,这个后缀“的”被虚词“的”置换,之后才省略成“满满一车人”的。不仅状态形容词“AA的”如此,状态形容词“ABB的”在数量名前也可以省略“的”字(如“黄澄澄一只大碗”)。如果直接说状态形容词“满满的、黄澄澄的”中的后缀“的”在定语位置上可以脱落,恐怕不易解说清楚。举例把具体的省略过程表示如下:
(8)雪白+的虚+一件衣服→雪白+一件衣服(雪白一件衣服)
(9)小小+的缀+的虚+一间屋子→小小+的虚+一间屋子→小小+一间屋子(小小一间屋子)
(10)黄澄澄+的缀+的虚+一只大碗→黄澄澄+的虚+一只大碗→黄澄澄+一只大碗(黄澄澄一只大碗)
至于这类词充当补语时,可能与充当谓语时的情况类似(两者都具有较强的陈述性);这类词充当状语时,后面可以不加虚词“的2”,也可能与充当定语时的情况类似(后缀“的”因与虚词“的”同音而隐去),具体情况可能更复杂,需要更多的实证和理论分析。①以徐阳春(2006:21-22)例(17)来说,方言里的“那几头禾栽得斜斜里个,好难看。”徐先生认为是加合式的“斜斜里个”作补语,我们则认为是带后缀的“斜斜里”作补语,“个”是加在作谓语的动补短语“栽得斜斜里”之后的,“里”与“个”只是语音上前后相连,结构上不处于同一层次。同样,“那几头禾栽得斜斜的,好难看。”中的“的”确实是后缀“的”和虚词“的”的融合,在表层结构中显现的是虚词“的”,但从“深层”结构来看,也是带后缀的状态形容词“斜斜的”作补语,虚词“的”是加在谓语“栽得斜斜(的)”之后的。因为形容词性成分可以作补语,如“洗得白/洗得很白”,“形容词+虚词‘的’”不能作补语,例如朱德熙(1961)附注中指出:“洗得白的”不能分析为“白的”作补语,只能分析为“洗得白”后带虚词“的”。与上面的分析可以类比的是,“雪白”类状态形容词作补语时,不能加后缀“的”,如“(把衣服)洗得+雪白/洗得雪白+的虚/*洗得+雪白的缀”,又如“洗得雪白的白衬衣”中的“的”是虚词“的”,它不是加在补语“雪白”上,而是加上动补结构“洗得雪白”上的。
本文认为探讨“的”字的性质与分类等问题,应首先把“的”分为状态形容词后缀“的”和虚词“的”两大类,具体来说,朱德熙《说“的”》中提出的语素“的2”应一分为二:一个是状态形容词后缀“的2”,另一个是虚词“的2”,这个虚词“的2”其实就是朱德熙《说“的”》中“的3”。带后缀“的”的状态形容词在单说、作谓语、补语和状语时,后缀“的”可以单独出现;当带后缀“的”的状态形容词后加虚词“的”作修饰语时,以及构成“的”字结构表转指或作判断句的表语时,后缀“的”因与虚词“的”同音而隐去。
[1]朱德熙. 说“的”[J]. 中国语文,1961,12月号.
[2]朱德熙. 关于说“的”[J]. 中国语文,1966(1).
[3]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J]. 方言,1980(3).
[4]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朱德熙 .从方言和历史看状态形容词的名词化兼论汉语同位性偏正结构[J]. 方言,1993(2).
[6]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7]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徐阳春.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J].语言研究,1956(1).
[10]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3(1).
[11]沈家煊.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J].中国语文,1997(4).
[12]刘丹青.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特征[J].中国语文,2008(1).
[13]傅满义.谓词的内涵义、外延义与指称义[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4]陈琼瓒.修饰语和名词之间的“的”字的研究[J].中国语文,1955,10月号.
[15]陆丙甫.定语的外延性、内涵性和称谓性及其顺序[C]∥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16]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7]石毓智.论“的”的语法功能的统一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0(1).
[18]石毓智.量词、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关系[J].方言,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