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业务在中国的三十年

2014-04-07 15:23蔡宁伟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客户

蔡宁伟

一、ATM业务在中国的回顾

ATM 业务实质是商业银行渠道建设的一部分,是金融自助服务的重要组成,是24小时物理金融服务的代表窗口,是个人金融业务特别是银行卡业务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ATM业务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的发展联系紧密,也与世界经济金融的大趋势相辅相成。

(一)ATM 业务与中国改革开放联系紧密

ATM 业务在中国的发展就是一部中国改革开放的简史和缩影。事实上,早在1939年,美国人Luther GeorgeSimjian就发明了ATM 的雏形,他说服Citicorp公司做成样板试验产品,并在花旗银行(CityBank)前身的纽约市第一国立城市银行(First NationalCityBank)试点。但当时受到客户交易习惯的制约,使用者寥寥,因此并未推广。1969年,美国人Don Wetzel发明了现代意义上的ATM,并于1973年由Docutel公司申请了专利,最初只用于脱机交易。此时,中国还未开始改革开放,在ATM 业务上与世界发达国家一度脱节十几年之久,这一时期港澳台地区已有布设和推广。直到1986年,也就是1979年改革开放实施后的第8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引进ATM,并于1987年正式投入使用,当时也仅仅限于脱机交易,不能联网,更不要说如今可以随时跨行取款或转账。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ATM 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第一台ATM 投入使用的20周年之际,也就是2007年,中国大陆ATM 总量已经突破10万台大关,年末已投入运营ATM 12万台,20年翻了10万倍,呈几何级数的增长。但从人均保有量来看,中国每百万人均ATM 保有数量为96台,和世界每百万人均拥有240台相比差距较大,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此后,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金融服务、2010年上海世博金融服务、2011年广州亚运金融服务、2014年南京青奥金融服务的契机,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ATM 等自助设备的投入。2010年底,中国ATM市场保有量约30万台,在2007年的基础上又翻了3番,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ATM 市场,排在美国之后。随着国内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ATM 布设的持续增长,2013年第三季度,根据监管机构、运营支付商和行业协会的统计报告,我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ATM 市场,ATM 保有量逼近50万台;预计2014年肯定突破50万大关,四大国有银行成为新增布设的主体。同期,我国每百万人均ATM 保有量已经突破300台,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如韩国每百万人均ATM 保有量1700多台,美国、加拿大、日本、西班牙等较成熟的市场每百万人均ATM 保有量的1300台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二)ATM 业务是信息化革命的具体表现

众所周知,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来看,迄今已经历了两次文明浪潮。第一次是“农业文明”,即人类从原始野蛮的渔猎时代进入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历时几千年;第二次是“工业文明”,历时约300年,它摧毁了古老的文明社会。工业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0年达到顶峰。在工业文明时期,主要经历了工业革命,这一时期使用不能再生产的化石燃料,作为能源基础;技术突飞猛进,出现大规模的销售系统,农业文明时的家庭、部族不再是共同劳动的经济单位。小家庭、工厂式的学校加上大公司,三者形成第二次浪潮时期的社会结构。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信息化革命就是第三次文明浪潮。在第三次浪潮时期,以电子、宇航、海洋工业和遗传工程组成工业群;社会进步不再以技术和物质生活标准来衡量,而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来衡量。这个时代,鼓励个人人性发展,但不是创造某个理想的超人,而是培养一种新的社会性格。事实上,ATM 就是“第三次浪潮”的产物。

前文提到,早在1939年,美国人已经发明了ATM 的雏形,但当时还处于工业文明时期,尚未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并未受到商业银行和客户的重视。而在步入“第三次浪潮”的1973年以后,ATM 使用才重新被提上日程,开始了大规模的使用和推广。当然,单台ATM 设备本身难以体现信息化革命的特色,即便如今ATM 上已经可以有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多项信息技术的集合应用,而基于ATM交易的实时联网和全球互通则是“第三次浪潮”的典型体现。最早,ATM 只能脱机使用,类似如今电脑软件的“单机”版本,只能使用发卡行甚至所属分支机构的银行卡;到20世纪70年代,Docutel公司推出与商业银行主机联网的ATM,可以存取款并转账,ATM 网络由此专属于单个银行;后来,不同商业银行的ATM 连在同一网络上,逐渐形成共享网络,扩大了银行服务的地理范围,客户可以使用网络里所有的ATM,而不仅限于发卡行本身。这一点,“第三次浪潮”的发源地美国走在全球前列。1980年,美国ATM 的共享网络已占所有ATM网络的18%;1985年,摩根大通(JP MorganChase&Co)的前身之一纽约化学银行(ChemicalBank)等7家金融机构为对抗花旗银行,组建了“纽约现金交易所”的网络互联,实现了800台ATM 联网通用,迫使花旗银行遵从“纽约现金交易所”的行业标准,转而使用磁条卡——这也是如今ATM 的通用交易标准;1990年,联网比例上升到94%;如今,几乎所有的ATM 网络都可共享,客户可实时了解账户余额和支付情况,ATM 与商业银行网点的比例已突破4∶1。

(三)ATM 业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情实际

如果说ATM 发展受到中国改革开放、全球经济一体化等政治经济大势的影响,那么ATM 业务在中国还有其自身的特点,有的堪称“全球首创”。第一,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历来有使用现金的传统,尽管目前信用卡、借记卡等银行卡已经普及,但仍有大量的民众首选使用现金,只有看到现金,而非账户里的数字,有的客户特别是一些中老年客户才觉得可靠、踏实,才能彻底放心。比如,极个别客户在每月发工资的当日必来商业银行,除了查看账户里的余额变化情况,还要将现金从柜台或ATM中取出,逐张数数清楚,再存回去才安心。第二,由于绝大多数民众有使用现金的习惯,也给个别不法分子留有可乘之机,比如个别不法分子通过真币拼接等方式制造难以识别的变造币,还有的在ATM 上加装摄像头、黎巴嫩钩、假键盘、假读卡器、假报警电话、假银行提示等设备和告示,非法盗取客户账号、密码和银行卡,进而窃取客户现金。这些问题在国外也存在,但虚假提示等以国内某些区域最为集中和突出,采取电信诈骗的方式,借助ATM24小时运营的全天候便利条件,令客户和商业银行工作人员防不胜防。由于一般是在自助区域操作,没有大堂经理或柜员的询问和解释;有的骗子甚至叮嘱客户不能告知他人,在客户察觉之后往往难以补救;即便发现有的客户也难以理解大堂经理或值班保安的良苦用心,最后不得不采取拔断ATM 电源等措施硬性制止,2014年初的类似多起事件已由央视进行了新闻报道。第三,通过上述案例,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目前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存在沟通和理解的偏差,使得ATM 的有关纠纷和舆情不断,一度将ATM 业务推向公众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将相关金融机构推上风口浪尖,ATM 的客户关系和声誉管理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难点。

对于中国现金消费和实物验证的传统,需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共同引导:一是加强舆论宣传,详细告知客户商业银行账务的安全性、稳定性;二是联合推广引导,促进银行卡等非现金交易方式在商家的普及;三是降低交易费用,如适当减少及合理控制通过ATM、银联支付等联网交易的成本,让更多的客户积极参与使用。对于个别不法分子利用ATM 犯罪的行为,需要多机构采取对策,严厉打击:一是加强宣传提示,通过ATM 交易界面等多种渠道提醒客户注意防范交易安全;二是加大打击力度,由公安机关牵头加大对电信诈骗、ATM 欺诈的打击力度,建立长效追查机制,形成持续高压态势;三是推进有关立法,尽快出台针对包括ATM 欺诈在内的案件专项法律法规,明确定性与惩罚,提高处罚力度。对于国内信用体系建设的缺失,需要多维度提出方法,合力推动。一是出台对应法律,尽快出台包括ATM 交易在内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制建设,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二是完善技术手段,例如商业银行可以提高ATM 的安全级别和监控防范,采取取款的生物识别技术,如土耳其部分商业银行采取的“静脉识别”、日本部分商业银行试点的“虹膜识别”等技术,提高客户交易的安全防护性能,消除因密码被盗引起的隐患。三是提升社会信任,这是一个比较繁重的长期工程,需要客户、商业银行、监管机构、舆论媒体等各方面的努力,加强相互沟通,避免不真实的报道,建立互信互惠的机制。

二、ATM业务在未来的展望

综上所述,ATM 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满足了许多客户在商业银行关门后的存取款、转账等业务应急需要。那么,未来ATM 的业务发展会如何?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货币和支付电子化又会对ATM 带来哪些影响?让我们一起来分三部分逐一展望。

(一)ATM 发展主要依赖当地交易习惯

尽管西方发达国家信用体系建设更为完备、银行卡和网上支付更为普及,但我们依然注意到除了韩国、日本等东方国家,美国、加拿大、西班牙等西方发达国家的ATM 依然发展迅猛,每百万人均ATM 保有量均在1000台以上。事实上,不仅客户在商业银行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的金融需求比较旺盛,对于商业银行本身而言,ATM 作为物理渠道的建设成本也远远低于网点机构,因此才备受重视、发展迅猛。我们注意到,为了方便客户,中国的ATM 实质较国外增加了许多功能,有的还是“原创首发”,如无介质存款转账、交纳水电费、交纳燃气费、购买车票、手机充值、自助取回吞没卡甚至现场购物等等。事实上,ATM 的建设成本虽然低于银行网点,但运营费用也不可小视,近年来守押、应急等日常运营成本水涨船高,现金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日渐突出。但是,商业银行考虑到客户的需求,开发了一系列创新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可能不一定符合ATM 强调现金服务核心功能的利益最大化,也难以实现ATM 以他行卡为主要盈利来源的中间业务收入最大化,但一定可以满足一部分客户的需求。因此,我们畅想未来ATM 的业务发展首先根据当地客户交易习惯的变化而变化,ATM 业务发展需要摸清每一世代或未来潜在世代客户的特征,如“80后”、“90后”、“00后”等,知晓他们的交易理念、理解他们的交易行为、总结他们的交易习惯。只有这样,ATM业务的发展和完善才能跟上时代潮流,才能引领消费时尚。

(二)ATM 发展受金融脱媒等影响有限

21世纪以来,随着金融管制的逐步放开、民营和境外资本的不断引入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脱媒俨然成为大势所趋,与利率市场化一道成为对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两大挑战。金融脱媒主要意指随着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和金融环境的健全,企业和个人客户在金融服务上呈现一种“去银行化”的趋势,如企业抛开银行的媒介,经上市直接向社会融资,又如客户运用余额宝,实现了活期存款可比肩定期存款的量化收益。利率市场化主要意指商业银行对存贷款的利率定价逐步失去主导性,转而由市场决定利率的价格,进而缩减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影响甚至减少商业银行的收益。事实上,这两大挑战目前已经对商业银行构成较大的威胁,近年来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逐步缩小,一些闲散资金“出逃”至余额宝等新兴网络金融产品旗下。但即便如此,广大客户对ATM 的使用依然高涨,主要商业银行的ATM 交易量和交易额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即便利差进一步收窄、民营银行遍地开花、网络金融一呼百应,客户还是离不开ATM 等24小时物理媒介的支持,这仍取决于主流客户的交易习惯。可以预见,未来的民营银行、网络银行也将布设属于自己的ATM,或者以银行卡为媒介加入银行卡组织和ATM 网络,甚至创建新的行业标准,如“手机二维码+客户指纹”验证取款等新形式,方便更多客户的选择和使用。

(三)ATM 发展易受到货币电子化制约

如果ATM 发展连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两大挑战都难以遭受本质影响,那么,是不是ATM 的未来发展就一帆风顺呢?事实上,“一物降一物”,同样来自“第三次浪潮”,同样成为国家信用的象征,电子货币则可能成为制约ATM 发展的巨大挑战,甚至可以发展到“ATM 脱媒”的尴尬境地。本文的电子货币并非虚拟货币,意指国家法定发行的、电子化的货币,而非此前缺乏发行国家信用和国际组织承认的“比特币”、“Q币”等各类虚拟货币。事实上,在“第三次浪潮中”类似的新生事物已经成功颠覆了传统。例如,在邮政领域,产生于信息化时代的虚拟邮票或邮资已经逐步替代了传统的纸质邮票,使得一些发达国家的邮票逐步退出了流通流域,转向收藏领域;同时,产生于信息时代的E-mail也逐步替代了纸质和手写书信,“鸿雁传书”俨然过往云烟。试想,如果一个主权国家在二维码等信息介质、智能手机等识别装置普及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实现货币的无纸化,直接采取电子货币进行几乎所有的日常交易。目前,手机支付宝的“当面付”就具备类似功能,完全脱离了银行卡的介质,堪称“出境游神器”。当大陆游客在韩国、中国香港及台湾旅游时,收银员用扫码枪扫描完需要结算的商品后,用户直接打开手机上的支付宝钱包“当面付”条码付款功能,向收银员出示手机,后者只需要再通过扫码枪扫描手机上的条码,即可完成支付,结算金额会以当天的外汇牌价折算成人民币,直接从支付宝账户中进行扣除。当然,这一情境需要完善的技术体系、信用体系和法律体系支撑,还需要广大客户转变思想观念,习惯货币电子化的形式,也许彻彻底底、完完全全的货币电子化并不现实。所以,尽管存在制约,但至少短期内还难以实现,我们姑且称之为这是未来发达社会的一种可能的形态,而且可能结合“虹膜识别”等生物技术:没有ATM,没有银行卡,没有无介质存款,也没有实物现金,想要交易?——完全可以,“刷脸”就行。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客户
客户都爱“菱角湖”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客户告知书)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