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驾云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①“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改革的推行给教师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压力,相当一部分教师因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而产生了职业倦怠心理。职业倦怠的教师普遍具有生理耗竭、认知枯竭、职业成就感降低、情绪衰竭、价值枯竭、去人性化等特征。
教师职业倦怠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对学生、教师自身、学校乃至全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任务是为人师表”,教师的厌教态度和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动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态度。同时,“去人性化”的症状又会使教师缺乏同情心,肆意贬损学生,或视学生为发泄对象。
(二)长期的工作压力使教师陷入身心俱疲的状态。导致人际关系摩擦增多,更甚者导致家庭关系恶化。极端的倦怠状态会导致教师出现自伤的行为。
(三)具有职业倦怠的教师对工作产生了负性的态度,使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认同感降低,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水平的发挥,在工作上变得机械,工作效率低,工作能力下降,最终造成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的下降。
(四)教师职业倦怠导致教师队伍的高流失率,中小学师资尤其是骨干教师大量流失。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制造了更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过分依赖医药和支持性服务系统(心理咨询、行为矫正等方面),社会影响则更加深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倦怠的影响不在一时一人。
1.3.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 观察2组患儿喘息、咳嗽等临床症状、肺部体征改善情况,记录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
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审视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其实质是教师职业的异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劳动产品就是教师的服务,即“教书育人”。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劳动产品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产品的功利化。全国中小学普遍存在追求升学率,分数、升学率等成为教师参与教育工作的实践目的。孩子在教师眼里成了一个个百分数,变成了教师得以晋升的梯子,进而变成了教师的救命稻草。升学教育的必然趋势,使考试成了教师攀比的工具。
当“教书育人”不再是教师一贯的宗旨,名利成为终极目标时,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就会降低,教师很难感受到自身的进步及学生的成长,教育的热情会逐渐消失。当追求名利而不得时,教师工作的越多,学校的升学率越高,教师反而越加觉得疲劳、痛苦。他的劳动产品就愈发成为和自己无关,成为自己的身外之物。
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还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②劳动成为一种异化的、外在的、对立的力量。
学校升学率的追求、教师职称的升迁、岗位竞争的加剧、工作任务的繁重等使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教师教学情绪不高,甚至出现厌教情况。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不能正确肯定自己的价值。教师劳动的异化主要表现为教师劳动的工具化:“教学形式越来越花哨,多媒体技术越用越高端,急功近利的喧嚣,浮躁的学术研究,没有科学依据的瞎指挥,打着教改的旗号大行其道。”③这种情形下的教师劳动是被迫的,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是一种自我物化的劳动活动。
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认为“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特性就在于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劳动者自身的生命活动对他来说是对象。然而劳动的异化却使这种关系颠倒过来,把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教师首先具有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特性,同时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教师劳动的本质就是自由地、有意识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在帮助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同时自身也从中得到成就感、自豪感和幸福感。然而,教学目的的功利化和教学活动的工具化,使得教师不能自由自觉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而被迫的进行“形式的”、“变质的”教育活动。异化劳动把“自由自觉”的为我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④这是因为,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他人带来享受和生活乐趣。”⑤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人就是资本家。
人们认可的只是教师的社会功能和工具价值。在长期的教育发展中,教育的功能被放大了,教师被神圣化。一些“圣德”的标准套用在了教师的身上,稍有不适,则会夸大其词的对教师进行批判。甚至于教师成为问题学生的主要责任人。此外,以分数、升学率、职称为终极目标的教育目的,教师在压力倍增和职业成就感较低的情形下机械地、痛苦地工作着。在这种不被理解、质疑和痛苦中许多教师感觉无法承受“神”的光环,萌生退意。没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应有的尊重,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愈发严重。
“教书”与“育人”一直都是教师的两大任务。现实的竞争和功利化的教育理念、目的使得很大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只有“教书”的概念,没有“育人”的概念。教书育人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可以分别对待的。他们认为“教书”才是一个教师应该做好的事情,至于“育人”现阶段来说,既看不到显著的成效,也不能提高升学率,若花精力去做,是得不偿失的事情。更甚至把“育人”看作班主任、学生辅导员或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事情,与己无关。
因此,我们要转变错误的教育观念,抛弃功利化的教育目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明确“目的和手段”、“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考试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试是过程,发展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分数。重建真正的教育目的,即先做人后做事。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传递下去,并不断地发展进步,与时俱进,真正为人所用,使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熟悉信息技术的各项功能、优势与不足,更要认真分析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实现“手段”为目的的高效服务。注重实效,而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过度的形式只会以损害教育的完整为代价。当这个行为超出这个“度”时,教育就会发生质变,成了追求“形式化”的教育。技术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和想象,也不能代替学生必要的亲身体验。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要真正地消除异化,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即以完善人为宗旨,以人的存在与发展为最高目标。这一价值观为异化的消除提供了思想指导。
社会的偏见、不尊重以及现行的教师评价机制等都对教师职业的异化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尊重他们的工作,改善现行的评价体系,让他们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回到“自由自觉”的活动。
2.教育改革要注重教师的需要和要求
教育改革的着重点和关注点偏向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而对于教师则多要求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发展。忽视了教师的身心发展要求,要把教师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视为关键性因素。
3.改革评价机制,建立适合教师发展的制度保障
现行的教师评价机制在操作层面上强化了教师职业的异化。我们要从社会发展、师生发展等角度出发,建立多层次、多维度和人性化的教师评价机制,为教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正确认识教师的价值定位,转变教师工具性价值的观念,同时禁止任何夸大和神圣化教师职业的定位。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道”的大环境,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使全社会尊重教师,重视教育。第一,根据国情,制定相关政策,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第二,要大力宣传、激励教师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培养积极向上、身心健康,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人;第三,应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要在社会范围内真正树立崇尚科学、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风尚,只有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能够使得培养人才的教师更加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使人在对“物的依赖性”中“丧失了自己”,变成了人对“物”的崇拜,即异化现象。要逐步扬弃异化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制度和理论上的创新等对人们进行引导和规范。只有坚持“一切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才能逐步消除劳动异化现象。
注 释:
① 王莉,王俊刚:《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第69页。
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版),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4页。
③ 莫忌:《反思中国教育》,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④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版),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9页。
⑤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版),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0页。
[1]孙正聿.哲学修养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3]刘晓明.师德规范践行面对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莫忌.反思中国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5]于浪.教师职业倦怠的解析——以异化劳动理论为视角[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30:(3).
[6]王莉,王俊刚.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7]方雅贤.从异化劳动理论视角看我国导游员职业倦怠现象[J].对外经贸,2013,(5).
[8]2011年版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丛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