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产类课程产学研创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4-07-18 01:29余道伦左瑞华
关键词:产学研动物理论

余道伦,左瑞华

(皖西学院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动物生产类课程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主要内容包括动物营养原理、动物环境工程控制技术、家畜繁殖基础知识与繁殖技术、养猪生产、养鸡生产、养牛生产、养羊生产等。该类课程所涵盖的知识体系具有内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等特点。针对该类课程特点,如何在教学中将动物生产实际以及与相关科研紧密衔接,摸索一套符合动物生产类课程教学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是动物生产教学研究领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动物生产类课程产学研创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

一直以来,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存在着时间上的脱节,理论知识的学习集中在大学前三年完成,实践训练要等到大学最后一年才开始,由于大四阶段要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同时又面临择业,在这有限的一年时间里很难将前三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进行验证和运用,因而使得理论和实践之间出现了较长的时间隔离。期间虽然有多种实验实训类课程穿插其间,但这些零星的实践训练不集中、不系统,未能做到从动物生产类课程本身特点出发,使教学过程符合该类课程的内在认知规律——保证动物生产类课程教学和实践内容的实际、实用和实效性。[1]最终使培养的学生理论掌握不够全面,生产操作不够熟练,学习效果一知半解。

通过改革,将以往集中在大四一学年的毕业实习分散在每门专业主干课程开设之后进行。具体做法是将动物生产类课程中实践性强的环节进行梳理,制定相应的系统实践模块,再将这些模块中涉及的研究性、技术性和生产组织管理类内容分别与教师的科研、企业的生产和学生的创业过程进行有机结合,在每门课程理论教学结束之后紧接着开展相关的实践性训练,使实践环节能及时地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去,并将每门课程的考核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进行同等评价,从而改变以往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达到从动物生产类课程的学习规律角度去强化教学,提高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切实效果。产学研创结合的动物生产类课程教学具体模式见图1所示。

图1:产学研创相结合的动物生产类课程教学模式

在进行实践环节训练时,根据因材施教和考虑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对在科研方面有兴趣的同学可在生产基本技能掌握的基础上经课程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考核合格(课程生产实习评价考核办法见表1),可以提前结束课程生产实习,转而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对于一部分有创业想法的同学,在生产基本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并经校企考核合格,也可选择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通过实际创业过程的历练,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专业所属行业在实际创业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储备,避免在今后走出校门进行创业时走弯路[2]。同时也可利用这部分创业同学的经历,通过创业经验交流会的形式,反过来为其他同学现身说法,以此促进广大同学学习动物生产类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二、动物生产类课程改革与实践

课程是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围绕社会和企业对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学校联合企业技术管理人员针对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通过这一做法,使得课程结构设计更趋合理,课程内容安排更为科学,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需要,同时也实现了动物科学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课程结构改革

以往动物生产类课程为突出实践在该类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对理论课时进行适度压缩,以增加实验和生产实习的学时,以期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表1:课程生产实习评价考核表

课程结构改革通过将实验和生产实习进行梳理,精简其中重复训练的环节,把集中式的生产实习拆分为课程生产实习,亦即分散到每门课程理论教学结束之后以参加教师科研和到企业参与生产和管理等方式进行。改变以往集中式训练,由于时间短、任务紧、内容多,很难实现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形成基本科研素质的教学初衷。

为使学生在进行课程生产实习之前对不同类型生产企业的生产性质、生产任务、生产流程以及一些关键的技术岗位等有初步了解,缩短进入企业实习时的适应时间,在每门专业主干课理论教学结束之后,即将进入企业实习之前,聘请校外实习基地相关企业的经营高层和技术骨干来校针对某门专业主干课程开设行业发展现状与生产技术的课程专题讲座,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的第一时间了解到行业最新动态,以及所学课程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此培养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参与课程生产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为今后在课程生产实习中尽快积累相关生产经验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避免了实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动物生产类课程机构中课程设置学分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表1:改革前后动物生产类课程学分变化情况

(二)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内容改革之前,牛、羊、猪、禽四个畜种各占一门课,每门课程小而全, 独立性强,课时多、内容重复、课程间缺乏有机结合,学生难以系统掌握知识。通过进行教学研讨,对这四门课程开展集中备课,对四门课程中相互重复的内容如营养、繁殖、育种等进行大幅度调整和合并,增加了课程的系统性,使学生能够对动物生产有总体把握。同时根据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今后学生继续深造的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又新增了生态畜牧业、分子育种基础理论等相关内容。为使教学内容能够更为直观的展示,提升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新增了与动物生产、繁殖技术等密切相关的视频内容,以达到对动物生产过程、生产环节以及相关技术的认识、理解和掌握。

课程专题讲座是课程结构改革中与校外企业密切联合新设的课程,开设课程专题讲座一方面为广大学生剖析了行业和生产领域中的专业性问题与所学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广大学生参与课程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为广大学生引入了该门课程所属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等新内容,不仅丰富和扩展了学生们的专业视野,同时也为更全面地认识本专业、本行业理清了思路,更为今后在择业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提供了指导性的判断。[3]

三、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实施产学研创相结合的动物生产类课程教学模式以来,已经取得良好成效,达到了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共赢的目的。

(一)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校企双方的有效互动,使动物生产类课程的教学大纲充分体现了应用性的特点,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应用性知识学习的内在认知规律。学生通过将理论紧密联系实践,不仅强化了理论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了理论扎实,技术熟练的教学初衷。[4]尤其是通过在校期间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具体实施,使学生对动物生产类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有了更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所从事行业的全局观念,为今后走出校门开始真正创业奠定了基础。

(二)企业对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更加满意

产学研创相结合的动物生产类课程教学模式使培养的学生不仅适应生产性企业同时也适应研发性、创新性企业的需求,由于知识技能储备全面,受到不同类型企业的欢迎,就业面更为广泛。目前,与该专业签订定向就业协议的用人单位有十余家,之所以能获得如此的亲睐,缘于学生在这些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所表现出的优秀的专业品质。这些用人企业给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总体评价是:综合素质高、适应岗位快、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

(三)学科专业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动物生产类课程产学研创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带动了动物生产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改革和创新。该学科双师型教师及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进程大大加快,目前动物科学专业教师已100%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有80%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过技术指导和生产锻炼,其中2名教师被当地科技主管部门评为动物养殖专家大院优秀专家和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通过将动物生产类课程教学产学研创相结合,增进了校企之间的互动,在提升了毕业生培养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科专业在企业之间的知名度,更为实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实训与劳动相结合、学习与创新相结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学科专业的综合实力得到稳步提升奠定了基础。

总之,通过对动物生产类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套动物生产类课程教学“产学研创”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把动物科学这一应用性强的专业学生培养成理论强、业务精、善经营、会创业的动物生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为该专业毕业生今后就业和创业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注:本文系皖西学院校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卓越农艺师(动物科学)培养”,项目编号:2013rc02)

[1]李顺才,杜利强.动物生产类本科专业动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养殖技术顾问,2008,(6):4.

[2]曾勇庆.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动物生产类大学生创新能力[J].高等农业教育,2000,(112)10:64-65.

[3]刘永录.动物生产类专业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实践[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1:113-115.

[4]代江生,潘晓亮.改革生产实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0(S1):10-11.

猜你喜欢
产学研动物理论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