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域下的“花园幽径”现象研究

2014-04-07 15:19郭云仙
关键词:幽径使用者花园

郭云仙

(河南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南 开封475001)

一、“花园幽径”现象及其研究现状综述

“花园幽径”现象最早由心理语言学家T.G.Bever提出。他指出英语中有一类句子,人们通常在处理之始 “会按常规方式理解,等读到后面才发现之前的理解有误,然后不得不回到分叉点对输人的语言重新进行处理,采用非常规的方式才能达到理解的目的 ”。这类句子Bever称之为花园幽径句。“花园幽径”现象的生成过程犹如在一个风景如画的花园里赏完美景欲择路返家,信心满怀的的选择了那条看似通达的主干道,谁知前行中却发现径绝路断,不得不原路折回,最终发现出路竟是一条荒僻的幽径。例如1. “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由于大脑在加工句子时是按输入顺序逐词加工,语言使用者在最初处理该句时,会习惯性地将句中“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部分理解为一个NP+VP结构,认为raced是该句谓语,只有继续读到解歧词fell时,才会意识到之前理解的错误,只好重新对句子进行解析。

由上可见,“花园幽径”现象是由于语言使用者受常规思维所限对输入词汇范畴误读或对句子成分进行错误切分而造成的暂时语言加工困难或暂时歧义的现象。通常语言使用者对花园幽径句中容易产生歧义部分的解释呈现偏好性,做出最容易接受的解读,然而那种人们不愿意接受的解释恰恰是句子的正确分析结果(冯志伟,2003)。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看,“花园幽径”现象造成的话语理解的困难实质上是流畅交际过程的中断。

“花园幽径”现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为国外心理语言学家和语言学家所关注。早期的研究主要从认知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展开讨论,试图发现并描述大脑处理“花园幽径”句法的策略(蒋祖康,20000)。Bever提出了一个分等级的标准图式体系,认为在语言处理过程中,听者依次将语言输入与大脑中分等级高低的各种标准图式核对。如果某一段语言输入与最高等级的图式相符,即被接受并加以处理;如果不符,则需要寻找与之对应的较低等级的图式,以确定该段语言输入的句子结构。Kimball(1973,转引自W.Carroll,2008:134)试图援用七项句法分析原则来解释“花园幽径”现象,其中最重要的三项是a)两句子原则、b)右结合原则和c) 尽早关闭原则。 Frazier(1987,转引自 W.Carroll,2008:134)在批判Kimball解释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尽早关闭原则处理策略相反的 “迟关闭原则”及 “最少节点挂靠原则”。Pritchett(1988,1992)运用“佝-挂靠原则”来解释“花园幽径”现象的成因,并认为有可能是由于处理句中歧义部分时违反了“佝-挂靠原则”。上述句法处理的原则和策略能合理有效地解释某些花园幽径句,但对英语中的“花园幽径”现象的解读并没有没有普遍的适应性。

国内对“花园幽径”现象的研究始于2000年蒋祖康对国外“花园幽径”现象研究状况的综述,其后的对“花园幽径”现象的研究多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进行(刘国辉、石锡书),也有学者(吴红岩)从句法分析的角度来解析花园幽径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和“花园幽径”现象的成因,还有个别研究者(陈满华)尝试对汉语中的花园幽径句进行分析。除徐章宏(2004)用关联理论来解释解释某些花园幽径句的理解过程外,国内还鲜有学者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本文试图援用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特别是其中的最佳关联理论和认知语境假设对“花园幽径”现象的生成进行解读。

二、关联理论及其话语理解观

为弥补Grice合作原则缺陷与不足,Sperber和Wilson在1986年联手创立了关联理论。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语言交际,交际中话语理解的过程被看作是人们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在关联原则引导下的明示-推理过程。

关联理论的话语理解观首先包含两个重要原则:(1)认知原则(认为人类的认知总是受到最大关联的驱动(Wilson and Sperber),认知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目的是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对认知主体而言,关联性包含以下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输入信息时取得的积极认知效果越大,输入信息和听话人的关联性就越强;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信息是付出的努力越多,关联性就越差。

(2)交际原则假设每个明示交际行为都和听话人构成最佳关联(Wilson and Sperber,2002:256)。在交际过程中,人们追求的最佳关联,而不是最大关联。所以作为关联理论的核心内容,最佳关联认为认知主体在进行话语理解时遵循最小努力原则,这一假设包含两点主要内容(Sperber and Wilson):1)明示刺激具有足够的关联性,值得听话人付出努力进行推理;2)明示刺激和交际者的理解能力与偏好相吻合,具有最关佳关联性。

在最佳关联的框架内,话语理解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包括:①通过解码、去歧义、确定指称等手段建立和和显性表述建立假设;②建立恰当的语境假设;c.建立恰当的语境含义的推导假设。

由此可见,话语理解是认知主体根据所提供的明示信息,在最佳关联的引导下,通过建立一系列假设进行推理过程。这里系统化的推理主要依靠的就是由认知主体所建构的一系列语境假设,又称认知语境假设。加之语言表述本身的不完备性,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认知语境来补充、调整话语推理显得尤为关键。

这里的认知语境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概念,包括认知中的各种信息,具有动态的特征,它的建构是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调整与顺应的结果。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是一种结构化、认知化的语用因素,所以认知主体在建构与当前话语信息相关的认知语境假设时,会自觉不自觉的提取储存于大脑储中的词汇知识、百科知识和逻辑知识。由于词汇知识、百科知识具有不同的可及性或突显度,认知主体在提取时会倾向于首选那些突显度较高或较具有原型特征的知识。倘若不能满足话语理解的需求,会自动选择往下一层极提取,直至达到认知效果为止。

三、关联理论对“花园幽径”现象生成的解读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者是在语境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推理的,而语境假设的前提是语言进行编码的概念的逻辑和百科知识。像其它明示话语一样,语言使用者在处理花园幽径句时会自动启动理解加工过程,首先假设这些句子和自己有最佳关联,然后在付出最小认知努力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对明示输入建立假设、建立语境假设、建立语境中含义推导假设等的相互调节,期待能对其做出有效的解释。

而要和明示输入建立假设,语言使用者首先要对花园幽径句的命题式进行识别,以便获取正确的命题。然而在对花园幽径句最初的识别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对句中歧义部分偏好的识别结果往往不能被自动接受为正确命题。例如:(2)While Anna dressed the baby spat up on the bed.(i.e.‘The baby spat up on the bed,while Anna dressed.’) 这是一个典型的花园幽径句,加工该句时,语言使用者一开始会倾向于把“while Anna dressed the baby”识别为一个完整命题,随后读到后面的“spat up on the bed”时才恍然大悟,意识到先前句法切分有误,然后回过头对该句进行二次解码,最终发现“the baby spat up on the bed”才是一个完整的命题。那么,语言使用者缘何在加工歧义部分时会倾向于把“Anna dressed the baby”识别成一个完整命题呢?按照Sperber和Wilson的观点,命题式的识别完全遵循最少努力原则。语言使用者在处理花园幽径句这类缺乏上下文的句子时,主要依靠提取大脑中储存的词汇知识和百科知识建构相关的认知语境假设来进行推导。

句(2)中词项“dressed”是动词 dress的过去式,其突显意义“给…穿衣”的可及性最强,会最先被大脑提取,而且这一知识会在潜意识上诱使语言使用者接着寻找“穿”这一动作的相关“接受者”。另一方面,“baby”一词所提供的认知语境亦会激活语言使用者头脑中和“婴幼儿”相关的百科知识,如“需要关怀照顾”,其中当然包括诸如需要成人帮助穿衣这类内容。同时,原句明示信息中“Anna dressed the baby”部分正好和语言使用者所建构的这些认知语境假设形成暗合,构成最佳关联。这样一来,语言使用者,误把“Anna dressed the baby”识别成一个命题就显得顺理成章,花园幽径效应自然水到渠成。虽然经过二次解码后,语言使用者最终可能会对句(2)做出正确的加工,识别出该句实际上包含“Anna dressed(herself)”和“The baby spat up on the bed.”两个命题,达到预期的认知效果,但这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

由此可见,“花园幽径”现象的产生从根本上是语言使用者在加工花园幽径句过程中受到关联期望值的诱导,严格遵循最佳关联原则,付出最小认知努力进行推理的结果,与此同时,句中本身提供的认知语境的“误导”作用亦是造成“花园幽径”现象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此一来,要想对花园幽径句做出合理加工,达到预期的认知效果,语言使用者不得不更正其最初所作的假设,对语句进行二次解码,这显然会增加认知努力。

四、结语

“花园幽径”现象是一种复杂而有趣的认知心理现象,无论从心理语言学、词汇句法学还是从认知语用学角度都可对一定范围内的花园幽径句进行解释。本文认为关联理论特别是其中的最佳关联和认知语境假设可以对英语中“花园幽径”现象的成因做统一的解释。具体而言,“花园幽径”现象的生成过程是语言使用者在话语理解时受最佳关联原则驱动,利用了句子本身提供的认知语境,付出最小努力对话语与进行明示推理的结果。

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和认知语境假设从另一方面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自然语言交际中花园幽径句存在的数量较少的原因。由于语言使用者解读花园幽径句时,除了在解歧过程中可能得到的一丝满足和愉悦之外,并不会因为自己为实现交际效果所付出的额外努力而得到任何回报,这就会增加交际失败的风险。但巧妙的利用“花园幽径”现象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幽默和修辞效果。对这类特殊现象生成原因的挖掘有助于人们了解话语理解背后深层的认知和语用机制,同时对探讨如何避免语言加工时不必要的歧义也有重要意义。

[1]Sperber,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 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7,(4).

[3]周志远.认知语境:关联理论对词汇语用学的解释力[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7,(1).

[4] 蒋祖康.“花园路径现象”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

[5]徐章宏.“花园路径现象”的认知语用学解释[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报,2004,(7).

[6] 石锡书.花园幽径效应探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5,(3).

[7]刘国辉,石锡书.花园幽径句的特殊思维激活图式浅析[J].外语学刊,2005,(5).

[8]吴红岩.花园路径句的优选句法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4).

猜你喜欢
幽径使用者花园
网师园的岛屿、深山与幽径
前行
登翠微峰
可爱花园
夜晚的花园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昔日,今天
抓拍神器
他汀或增肌肉骨骼不良反应
梦乡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