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师范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①——湖北民族学院的实践

2014-04-07 10:22戴小明王世枚何永红谭世明陈以平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师范生

戴小明,丁 莉,王世枚,何永红,谭世明,陈以平

(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本文是在“地方院校师范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民族高校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地方院校教育实习改革研究”等省校两级教改教研项目的理论探索和湖北民族学院十余年持续推进师范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总结的办学成果。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实地运作等方法,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背景下,对教师职前培养特别是师范教育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研究认为,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创新能力是衡量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深入推进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地方院校主动适应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使命。湖北民族学院的实践探索表明,“121”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133”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推广价值。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分析

(一)研究背景

1.内涵发展:顺应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体制改革和大众化发展后,内涵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主题,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2005年以来,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系列文件,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意见,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切实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指出,要“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这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成果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围绕师范教育所进行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顺应了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2.时代挑战:顺应国家师范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师范教育原有的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中师终结、师专消减、师院合并,师范教育走向大学化。与此相应,教师选用社会化,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被打破,同时教育部为建设稳定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在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制度。在此背景下,地方院校既没有独立师范大学的教育学科优势以及省会中心城市区位与文化资源等优势,又没有免费生的优惠政策和“211”及“985”工程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优势,特别是随着高校应用型专业的急剧扩张,师范教育的氛围日益消减。如此状况下,地方院校师范教育将如何发展、走向何方呢?是任其逐渐削弱,还是办出自身特色、再创新的辉煌?这是本研究要回答的现实问题。

3.办学使命: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实践。湖北民族学院是一所以本科教学为主的综合性地方民族高校,师范与医学教育是学校的办学基础和传统优势。学校长期坚持“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学生主要来自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近50%的学生来自湖北省少数民族聚居区——“一州两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作为地方民族院校,如何立足办学定位,充分发挥师范教育的传统优势,培养既面向西部、服务基层又服务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办学的使命,更是政治任务,它关系着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

4.改革出路:拓展学校实践教学社会资源短缺的现实需要。湖北民族学院地处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山区——武陵山腹地恩施州,办学经费不足。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县、市城乡中学数量偏少,满足师范生课程见习、实习条件有限,特别是近年来中小学超级大班的现实更是制约了师范生实践教学的推进。整个武陵山片区乃至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相对薄弱,高水平教师“孔雀东南飞”,流失严重,师范教育实践教学可利用的社会资源非常有限。在这样的办学环境中,加强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如何得以真正落实到位?这是我们无法回避,必须认真面对、思考的现实课题。

(二)研究现状

近年来,学界同行对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师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范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以及实习基地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热点,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在研究国外教师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北京师范大学提出并实行“4+x”模式,华东师范大学组建孟承宪书院,实施“4+1+2”模式。这些模式保持了与国际教师培养模式的接轨,也体现了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其他师范院校、地方院校则多采用了“2+2”、“3+1”、“双学位”等模式,由于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办学水平以及学校所处区位优势的不同,这些模式我们认为不能简单照搬。

实践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见习与教育实习,应该说是我国师范教育的传统教学环节,但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从教信念模糊已经成为制约教师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素。不少学校采用学生自主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按专业组队实习,少数以多学科专业组队实习,实习时间为1至2个月不等,顶岗实习视“国培”计划安排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实习基地建设而言,中西部地方院校自身财力有限,投入不够,而在中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山区的中学也存在师资短缺、超大班级教学(120人以上的教学班已是常态)、校舍老化以及教学设备不足等困难。目前,在尚无制度约束的前提下,实习基地建设一般很难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实质支持,大多处于建设不力、合作不畅的状态,难以满足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研究过程与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研究过程

本研究主要以湖北民族学院师范专业为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实践考察、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与实践。

第一阶段: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尝试。针对地方院校师范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课题组早在2001年就开始了“民族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探索,并获得湖北省教育厅重点教研课题立项资助。研究发现,师范生传统的2个月教育实习受到挑战。一方面实习时间短,不能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另一方面,中小学面临超级大班、办学资源超负荷运转状况,学校接纳师范生课程见习、集中实习存在许多实际困难。基于此,学校开始尝试改革,探索高校、地方政府、实习学校三方共建实习基地的合作共赢机制。

第二阶段: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05年学校决定对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将师范教育实习实践延长为1个学期。2006年根据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和基础教育改革趋向,全面修订了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方案。2007年学校加入“湖北省高等学校师范教育联盟”。2009年对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着力提高学生人文与自然科学素养,加强通识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师范生为师从教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2012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进一步对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突出师范性,强化实践育人。

第三阶段:师范教育改革实践与成效总结。通过近十年的改革与探索,学校更加坚定了在师范教育上坚持一个学期集中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并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实习学校的大力支持。2009年师范专业按照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强化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兼顾学生多样化就业需求和“国培计划”的实施,积极探索保障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措施。同年,为了全面总结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学校组建了以戴小明教授为负责人的《地方院校师范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重大课题组,加强攻关研究,推进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2012年课题组对师范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成效进行了全面总结,其成果荣获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1.构建了“121”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近十年的师范教育实践改革与探索,构建了“1年通识+2年专业+1年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养模式,并优化了课程体系,凸显实践教学在师范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师范生对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认知、体验与实践。将集中实践教学时间从2个月延长到1个学期,充分体现“师范性”,强化教师专业化培养,切实改变实践教学浅尝辄止状况。

2.建立了“133”师范教育实践教学运行机制。通过与实习基地的长期协作和探索,逐步建立了“133”师范教育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即安排“1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实践,在实习管理模式上采取“三种实习方式”、“三级分级管理”与“三方协同指导”,全面提升师范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三种实习方式”是指以集中实习为主(以“四个以上不同学科专业、同一专业两人以上”为原则进行混合编队),分散实习和顶岗实习为辅。“三级分级管理”是指对教育实习工作实行“学校、二级学院和实习学校”三级管理,学校负责统一协调、宏观监控,并安排专人负责相关管理与指导,二级学院是具体管理主体,实习学校主要负责实习指导并协助做好实习生管理。“三方协同指导”是指实习生接受“学校带队教师、学科专业教师和实习学校教师”三方共同指导。

3.创建了实习基地“三结合”共建模式。在师范教育实践教学探索中,创建了高校为主、地方政府协调、实习学校协同的三方共建教育实习基地模式,实现合作共赢。为此,学校建立了定期召开三方联席的教育实习研讨会制度,建立了一系列服务地方的机制与措施,如以毕业生支教、支农、支医等方式主动服务地方、反哺基层,实施顶岗实习,支持“国培计划”,保障恩施州基础教育师资培训提高的顺利进行。

4.搭建了多形式教育实践教学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校建立了教育实习专题网站、师范生教育论坛、实习生QQ群等信息平台,并定期编印《教育实习通讯》,让教育实习实践过程、成果、成效,及时、鲜活地展现出来,促进师生经验交流与成果推广,同时保障各种文件通知的及时发布与信息畅通,增进学生与管理部门、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教学管理的效能,提升师范教育实践教学质量与影响力。

5.促进了改革实践与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相结合。近年来,课题组成员在《民族教育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0多篇,出版了《武陵地区师资队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恩施自治州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专著2部,另有一部师范教育改革研究专著待出版。与此同时,坚持以理论研究推进教学改革,为改革实践提供强力指导,研究成果多次获奖,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2012年5月7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发表课题负责人戴小明教授文章《师德:大学文化之魂》,后被人民网、求是理论网、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等媒体纷纷转载。

三、成果的创新与特色

1.强化教师专业化培养,构建了“121”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即以一年通识、两年专业、一年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养模式,强化师范生对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的认知、体验与实践;将教育实习时间从2个月延长到1个学期,突出师范性,强化实践育人,提高师范生为师从教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其职业定向的形成。这是同类院校所没有的实践教学改革突破,在湖北省内惟一,在全国也具有独创性。

2.实践教学有序推进,建立了“133”师范教育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师范教育实习实践,在时间上安排为一个学期,在管理上采取以集中实习为主、分散与顶岗实习为辅的方式组织教育实习,对实习生实行学校、二级学院和实习学校三级分级管理和学校带队教师、学科专业教师和实习学校教师三方协同指导。实习期间,学校领导、二级学院负责人深入实习学校检查指导,与实习学校领导、指导教师等进行沟通交流,听取意见。

3.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模式独具特色,成果应用与推广成效显著。近年来,我校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就业率和考研率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师范毕业生积极参加支教行动;毕业生为师从教意识和职业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长期的密切合作,学校与地方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紧密关系,师范毕业生成为了恩施及周边地区基础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他们长期扎根民族山区,默默耕耘,用心灵守住贫困落后山区的教育心田,守望他们心灵的那份教育期盼!

四、成果应用与推广价值

(一)校内应用及成效

1.师范教育的办学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近年来,学校对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中强化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得到了二级学院和师范专业师生的支持。学校积极开展师范技能大赛,并多次组队参加湖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形成了浓厚的教师培养氛围。学校每年有500人以上非师范专业学生报考教师资格,学校“以师范教育为办学基础”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充分认同。

2.师范教育的办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两个专业被确定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并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建成《植物学》、《大学物理》等省级精品课程8门,生物学、化学等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覆盖所有师范教育专业;民族文艺创作与传播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获得湖北省立项建设;在省内外(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建成稳定教育实习基地55个,师范专业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大幅提升。

3.师范生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实践教学改革以来,我校师范生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二等奖1项;参加湖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化学实验竞赛、物理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45项;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30项,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肖正华独撰的《沉潜》等系列小说荣获湖北省2011年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为全省五所省属院校获此殊荣学生之一;学生出版专著(诗集、小说)48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4篇,学生实践创新成果的数量与质量都有大幅提升。

4.师范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显著提高。近年来,我校师范生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同。体育专业学生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上,获得4金、2银、3铜的好成绩;在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音乐学专业学生吴娟参与的“土苗兄妹组合”获得原生态唱法金奖和观众最喜爱歌手奖;2009年,有我校舞蹈、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表演的节目《山乡春来早》亮相春晚;2011年、2012年、2013年,我校连续三次参加中央电视台《五月的鲜花》文艺晚会的演出,深得观众好评。师范各专业学生年均考研录取率达20%,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达30%以上。用人单位越来越亲睐我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逐年增高,从85.2%(2008届)提高到90.3%(2013届)。师范生为师从教意识强,踊跃参加支教行动,连续多年我校成为湖北省参加支教人数最多的高校。

(二)成果评价与社会影响

1.成果获得了教育专家、高校同行与实习基地高度评价。在该成果的省级鉴定会上,成果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认为“该成果在同类院校中具有示范与引领作用”。湖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华中师范大学王坤庆教授对该成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课题组所做工作非常扎实,多年精心研究探索,构建了一套适合于薄弱地区办学的、非常完整的教育实习模式;在条件艰苦、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师范教育实践教学不受影响,并持续坚持,成效显著;成果意义大,对民族院校、地方院校在教师培养上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独具特色的“121”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133”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的创建与成功实践,也受到了吉首大学、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江汉大学等高校同行以及地方政府和实习基地学校的高度评价。

2.师范毕业生成为武陵山片区基础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学校与地方政府及实习学校的密切合作,构筑了恩施州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离不开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师范教育办学离不开恩施州,“互相离不开”的紧密关系。目前,恩施州中小学在职教师70%以上教师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他们长期扎根于民族山区,坚守教育信念,为开启民智、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地区社会进步奉献青春和智慧,在基层教学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如邓丽、黄晨、程婧、熊力等多位优秀师范生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媒体持续报道。

五、成果改进方向

为全面落实《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具体要求,本成果将进一步优化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师范生教学技能和体育、艺术等技能训练与考核办法,不断提升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研究,使师范教育更好地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服务。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师范师范生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