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战略解读

2014-04-07 10:22韩瑞芳张孟晋
关键词:汉语国家文化

韩瑞芳,张孟晋

(1.东北师范大学 留学生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2.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新时代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战略解读

韩瑞芳1,2,张孟晋1,2

(1.东北师范大学 留学生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2.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本文从新时代下的 “汉语国际教育”入手,从三个角度分别对国际教育层面下“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梦”对“汉语国际教育”支持以及“汉语国际教育”对“中国梦”实现的巨大推动力等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中国梦;汉语国际教育;战略

2012年11月29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新一届国家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了主题为《复兴之路》的展览,在参观的过程中,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中国梦”的提出,展现了全国人民的伟大理想和宏伟目标,“中国梦”也必将带领中国再次站在世界的前列,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强者。外国留学生人数及对外语言教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质量、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每一个国家教育中都躲不过的问题。这个现代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所要解决的众多问题之一,所以我们应该把握住“中国梦”所指导的大方向,充分发掘“中国梦”里面的理论内涵,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提供正确的路线和方向。

一、对新时代下“中国梦”的解读

梦想代表人的基本愿望,指引努力方向,是纲领和方针。“中国梦”正是这样一个纲领,它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基本诉求和美好愿望,是符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具体方针,是具有时代性的指导意见。习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在这里,习总书记为“中国梦”做出了明确的解释,即包含三个方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一)“中国梦”之国家富强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2]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斯大林也曾给出准确的阐释:“基础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3]

经济基础必然决定上层建筑,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东方屹立了五千年,却在经济发展的最后时间里输给了西方大国,不仅没有让我们的伟大文化继续弘扬光大,反而成为了西方列强瓜分蚕食的蛋糕。惨重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穷困就会受气,只有国富了,人民才能富;只有国富了,国家才能求发展;只有国富了,世界各国才能看见你,承认你,接受你。目前,我国GDP已跃居世界第二位,超过日本,直追美国,目的就是要改变中国过去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让世界看到中国已不再是过去满目疮痍的腐朽大国。在当今经济发展疲软,各国都深陷财政泥潭的今天,中国却保持着经济每年平均以8%的速度增长,这一变化迅速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他们希望能够了解中国发展迅速的原因,学习中国迅速进步的方法,所以每年派大量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希望能以同样的方式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这也正符合了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第一条定义:国家富强。

(二)“中国梦”之民族振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针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接轨的问题有以下的论述: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

民族振兴重要的标准就是民族文化的振兴,我们需要下大力气来发展经济,因为经济发展是硬指标,但同时我们也不能放松文化建设,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中华文明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沧桑,但却绵延不绝,烽火相传至今,这是中国历朝历代人民思想与文化的结晶,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必定能给世界各国的文化吹去一股新鲜的风气,但这股风气仅仅靠翻译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文化的核心实质根本无法传达出来。所以传播文化必须先发展语言教育,语言教育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基础,换句话说,如果文化传播是“炊”,那么语言教育即为“米”,有“米”才有“炊”,再巧的妇人也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说让中国的文化走出去首先就要让汉语走出去,因此国家需要把“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更多的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他们所到之处也必定能让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

(三)“中国梦”之人民幸福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盲目尊大,一直自认为地大物博,相信自己是天朝大国,自己的生活最幸福,却根本没有看到当时世界的巨大变化,也没有看到别国人民的幸福是怎样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一方面为了提升国家的硬实力,另一方面也要让人民找到真正的幸福。这种幸福不能仅仅由自己来说,需要打开国门,把自己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放在一起比一比,去把更好的生活学回来,让幸福真正到来。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在谈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时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知己,第二个层次是知彼”[4]。崔希亮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也都有其糟粕,在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还应该转换思维方式,开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接轨,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接触,对传统文化重新解构,用接纳代替排斥,用宽容代替狭隘。我们应该以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为背景研究西方文化,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观察另一种社会制度的优缺点,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我所用。我们的邻居日本韩国也有着独特的处事态度,他们与西方文化主动对话和交流的方式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二、对汉语国际教育战略的解读

(一)什么是汉语国际教育

目前,关于“汉语为第二语言教学”在学界中常见以下几种表述方式:“对外汉语教学”、“华文教学”、“汉语国际推广”、“汉语国际传播”与“汉语国际教育”。学者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常常会混用或者乱用,在这里我们简单做一下梳理。

1950年7月,清华大学设立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并开始授课,这一课程被视作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起始点。至此,“对外汉语教学”正式走上历史的舞台。与之相似,“华文教学”也是汉语教学,且重点也在“教学”二字之上,区别在于:“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指在中国大陆地区,面向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对母语为非汉语人员进行的汉语教学。港澳台地区的“华文教学”就相当于大陆的“对外汉语教学”。由于港澳台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非常快,这就造成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汉语教学影响更大。受其影响,部分面向海外华人华侨的汉语教学,也被称为“华文教育”。

“汉语国际推广”、“汉语国际传播”与“汉语国际教育”这三者的不同点在“推广”、“传播”和“教育”上,我们可以从《现代汉语词典》中看出一些区别:

推广:护大事物的使用范围或起作用的范围。[5]1281

传播:广泛散布:传播花粉、传播消息、传播先进经验。[5]193

教育:①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②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说服教育。[5]640

很明显,“汉语国际推广”的目的是把汉语教育推广出去,将原来只能立足于国内的对外汉语教育作为一种事业推广到世界各地。所以,这是一项基于对外汉语但层次和级别均比其更高的教育推广事业。这项国际化教育事业需要有两个根本基础,一是需要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大量对外教学技能,才能使其他国家接受汉语和中国文化;二是需要有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支持其发展。说白了,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推广出去。这种强大不是简单的政治强大,其中还包含了经济强大、教育强大、文化强大等多方面因素。如果只是简单的将这项事业命名为“对外汉语”,那也就意味着这项事业只能在国内发展,在当前这种教育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汉语教育不能再狭隘地发展下去,“汉语国际传播”战略也就应运而生了。

“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目的是把汉语推向国际,在这一过程中不再如“对外汉语”教学那样简单地只关注本体知识就足够了,它需要考虑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目的,其日后造成的影响和既得利益等国家战略层面的诸多问题。许琳曾指出“已经不能从单纯的教育角度审视汉语,汉语的功能是作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重要工具和文化载体。汉语国际推广不是纯教育,因为语言本身是一种产品,特别在向国际上推广的时候,就更是一个文化产品,必须以产业、市场的方式来运作。”[6]这也就是“汉语国际传播”战略的核心内容。

随着“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蒸蒸日上,“汉语国际传播”战略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再加上外部条件的刺激,“对外汉语”这种单纯的教学模式不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已经不能满足“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要求,中国急需有一门如英语、日语、法语一样的应用学科,一个能够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注重全局性、应用性、实践性的中国教育大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2007年3月30日的第二十三次会议上,讨论并通过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在此项方案中关于“汉语国际教育”有这样的论述:“为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决定在我国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7]此方案还就“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所需学科的名称做出了界定:“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7],并将之定名为“汉语国际教育”,这个提法既能完全表达“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实质,又能区别于目前已有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单纯的汉语教育,体现出其完整且具有国际化的应用学科属性,还能够避免由“推广”一词可能引发的国际国内的负面影响。

(二)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深层次认识和理解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种以汉语教学为核心的国家化教育行为。它以语言教育的一般规律为教学准绳,其中涉及到教育理论、教学主体、教学方式、教材教具、水平考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它兼顾了中国发展的时代性和文化传播的民族性,是目前国内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具国际化的最前沿的语言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合作共赢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和”经历了几千年,一直保存到现在人们还在使用,更多的时候人们视之为一个连词,但其实它也曾作为一个形容词出现,义为“和谐,协调”。《说文解字》:“和,相应也。”《广雅》:“和,谐也。”《论语·学而篇》:“礼之用,和为贵。”这些都体现出中国人自古便懂得“和为贵”,“和”才能合作发展。

当今的时代已不再是单打独斗赢天下的时代了,想凭一己之力闯出一番事业来几乎不可能,只有合作才是前进和发展的惟一出路。合作就必须要平衡各方各面的力量,使之和顺协调。对于“汉语国际教育”来说也是如此。

发展“汉语国际教育”需要整个多方面的力量,之于国内,我们首先要联合汉语言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两大力量,汉语言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汉语语言的本体研究,包括文字研究、词汇研究、语法研究、篇章研究、偏误研究、语料库研究等。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则更关注教法教学研究,强调课程体系研究、教学论研究、课堂行为研究、课堂学心理学研究、课程与考核研究等。只有将这两大体系联合在一起,平衡本体与应用之间的关系,无主次的区分,才能将国内的“汉语国际教育”力量发挥到极致。

之于国外,孔子学院是“汉语国际教育”的依托基地,院内以中方院长和外方院长合作的形式对学院进行整体管理。中方院长负责具体教学、活动设计、部门联络等教学具体事宜的安排,外方院长的工作以保持整所大学和孔子学院之间的联络关系为工作重心,使孔子学院的教学工作成为整所大学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上至国家间的关系,下至人与人的联系,所有这些合作关系都需要“和”这个基本理念来平衡。所以孔子学院建立的基本理念就是“和为贵,和而不同”。

2.国家行为与市场行为相结合的运营方式。推广“汉语国际教育”和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是国家行为,这毋庸置疑。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长期战略,我国为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2004年11月21日,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建立。截至2010年10月,已在96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全球孔子学院落户最多的地方就是欧洲(103所),其次是亚洲(90所),美洲排名第三(81所),非洲排名第四(21所),最后是大洋洲(10所)[8]。虽然“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国际汉语教育推广模式,把汉语教育作为主要的构成元素,但是在全世界都将经济发展都作为头等要务的今天,教育已无法避免地受到国内外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教育想要保持单向选择教育方式和授课对象已不再可能,它必须走进市场经济体系,构建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国际教育运营机制,创造出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模式和运营体制,如其他参与市场竞争的机构一样按照市场经济规则争取利益与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教育本身,这才是未来“汉语国际教育”的出路。

3.统一管理和多元化发展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我国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服务已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部分中。“汉语国际教育”在推广过程中非常重视教育行政服务功能,这是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一个分支表现,也是教育管理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中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教育,作为一个公益性行业,需要有足够的管理机制和平台构建能力,才能达到交流与合作的目的。“汉语国际教育”为国内和外国的高等院校创造了这样的机会。“汉语国际教育”突破了以往的教育管理模式,实现多元化合作机制,在推出文化的过程中也引入文化,不仅仅将文化发展战略简单地定义为“传播出去”,还要让文化与文化“发生碰撞,促进改革与发展”,服务于我国“民族文化复兴”的大战略。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汉语国际教育”推出的是易被大众接受的,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汉语语言学习策略,提供各种专业的课程学习,服务于世界各国的留学生,这必将利于未来各国的经济快速接纳中国进入国际市场体系,换言之,这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适用于未来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模式。统一管理与多元化发展相结合的国际教育管理模式是现在,也是未来中国教育行业必然应用的模式。

(三)“汉语国际教育”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向外推延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文化影响力却并未达到与之相称的地位。每当我们坐飞机经过国际机场时,英文、日文、西班牙文的图书杂志比比皆是,但想找到一本中文的读物却难上加难。远远地看到一本中文读物,要么是香港、台湾、新加坡作者的作品,要么是其他图书杂志拙笨的翻译产物,土生土长在中国的汉语作品根本没有。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传播问题了,而是一个语言承载的国家发展问题。世界上虽然使用汉语的人最多,但并不代表使用汉语最广泛。语言与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相对的物质经济便是硬实力。软硬实力相得益彰,两条腿一起走才能走得稳,走得快。现在我们国家的硬实力发展迅速,但软实力却急待提高,这就好比两条腿中的一条又细又短,走起路来一颠一跛的,不能平稳前进,这是个隐患,长此以往必然会摔个大跟头。历史上也不是没有类似的教训。东欧剧变,前苏联瓦解,花朵革命,阿拉伯之春等等都是从思想文化的萌芽和动荡开始的。习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9]“汉语国际教育”所承载的也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化或者语言的问题,它通过汉语作为载体,以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为内核,将世世辈辈炎黄子孙的智慧结晶呈现在世人面前。“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更多的人通过学习汉语来了解中国,亲近中国,进而传播中国文化,并以此为基础让世界了解中国,接受中国。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中华文化传播中的重要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三、“中国梦”与“汉语国际教育”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一)“中国梦”在实现汉语国际教育战略中的价值体现

1.民富则国富,国富则被选择。国家是由每一个个人组合而成的,每个人富起来了,国家才能富起来,国家的富裕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基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保证,也是别国人民选择来中国读书、工作、生活的根本因素。“中国梦”所倡导和实现的民富、国富的梦想并非仅仅限于中国的财政建设,它还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国人才选择中国的倾向性,直接关系到“汉语国际教育”的实施和扩展。“汉语国际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吸引更多别国人才来中国进修和学习,让他们选择中国,了解中国,亲近中国,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为中国创造更美好的国家关系。

2.民强则国强,国强则被学习。只有国富才能教育强,只有教育强才能国强。国家富起来了,将更大部分的财政投入到教育建设当中,让更多的中国人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团队科研能力,在高精尖科学领域中获得更多的成果,这才能让世界看到一个教育强大的中国,一个科技强大的中国,才能让更多人选择到中国来学习。“汉语国际教育”需要“中国梦”的指引与带领,才能完成对外教育的扩大化。“汉语国际教育”以教育为中心,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要向留学生传授中国的高精尖领域科学技术,只有中国教育强大了,才能让更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国,发展中国。

3.文化复兴则国复兴,国复兴则被认可。蓦然回首,汉唐的光辉依然照耀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贯通中亚、欧洲乃至北非的丝绸之路,不仅打开最早中西方的经济之路,也建立了最早的中外友好交往。随着中国的政治制度、天文历法、民族艺术、科学技能、生活习俗(衣服、茶道)、文字语言等诸多方面的传出,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国宗教文化的传入,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都在巨大的碰撞中产生了激烈的火花,让文化和经济高速地发展起来。之后的中国渐渐被世界落下了,慢慢失去了昔日的荣光。今天“中国梦”提出了“民族振兴”、“文化振兴”,其不仅仅是简单地重拾往日的辉煌,而是要让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达到政治昌明、文化繁荣、教育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民族和文化复兴了,这个国家才能复兴,只有国家复兴了,世界才能认可这个国家,才能认可这个国家的文化与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与发展是一个双向争取的过程,我们一方面要将本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做大做强,这才能吸引人才来到中国,这是基础工作;另一方面还需要世界各国认可中国文化和中国的教育,让他们自己产生来到中国学习的愿望,这必须建立在世界对中国以及中国教育的高度认可上。从这个角度来说,“汉语国际教育”离不开“中国梦”为文化做出的铺垫与贡献。

(二)汉语国际教育战略对“中国梦”的巨大推动作用

1.“汉语国际教育”接纳的世界留学生越来越多。对外汉语教育的发展已有近60年的时间,随着“孔子学院”和“国际汉教志愿者计划”在世界各地的建立和推广,中华文化越来越被全世界人民所熟知。在2000年以前,对汉语感兴趣,并且来到中国学习文化和技术的留学生只有8万人左右,在各个国家学汉语的屈指可数。近年来,来华留学的海外学生和在全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日益增多。根据国家教育司海外部的统计,从2009年至2013年,来华留学生人数平均每年增加3万人,到2020年,达到50万来华读书人数不是难事。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30周年庆典上谈及孔子学院的规模时也提到,从2004年在韩国建立了第一所孔子学院至今,国家汉办已在全球范围内的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超过35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合计近900所海外汉语教学基地,每年来华学汉语的有30多万,海外学汉语人数已超过4000万人。中国文化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重要。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在回到其本国后任重要职务。2013年10月7日,穆拉图·特肖梅当选为埃塞俄比亚新总统,而穆拉图曾就读于我国北京语言大学和北京大学;韩国新当选总统朴槿惠,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越南总理阮晋勇,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巴基斯坦驻上海总领事扎法尔·乌丁·马赫默德,毕业于北京语言学院和中山医学院;刚果(金)总统卡比拉,毕业于国防大学;泰国公主诗琳通,毕业于北京大学。这些各国政要在心中留下了中国对其教育与培养的感激,他们正在努力建立与中国亲密而稳定的友好关系,未来也必将有更多与中国在国际层面的友好合作,这在中国处理国际事务时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汉语国际教育”对稳定当今国际政治格局具有重要作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重视早期的对外汉语教育。1989年5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在下发的《关于印发〈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中重点指出:“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到了2007年初,我国教育部又在《关于印发〈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是当务之急。这不仅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举措,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10]

国家之所以对早期的对外汉语教育(现在称“汉语国际教育”)这么重视,还有国际安全战略方面的考虑。目前,威胁到我国国家的安全,基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宗教问题。我国西部的特点是: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人员稀少,由于其深入大陆中部且自然环境恶劣等原因,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相对缓慢和落后,又因为这一地区和很多国家和地区接壤,民族与宗教繁多,所以有极少部分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和外国势力妄图以宗教为幌子分裂中国,威胁我国国家安全。其中较为突出如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又称“东突”)和达赖喇嘛的大西藏自治问题。他们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或者几个幕后的黑手操纵他们,妄图达到分裂中国,破坏国家稳定和正常建设的目的。

“汉语国际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事业,它还是中国对外的友好使者,是中国与各个国家之间建立起来的文化桥梁。推广“汉语国际教育”是希望原来不了解中国,被蒙蔽双眼和恶意仇视中国的人能够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以此来缓解彼此之间紧张的状态。

第二,国土争端问题。这其实可以总结为环中国的国境安全问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些土地在侵略与被侵略的过程中,归属权一直不断地被改写。但总会有一个最早的最有权威的文献记载了这一块土地所属问题。在中国周围的部分国家里,某些极端思想和极端组织一直在不断地鼓动政府索要土地,不断地在早已有定论的领土归属权上与中国发生摩擦,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例如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问题”,中韩之间的“苏岩礁问题”,中越之间的“南海岛屿问题”,中菲之间的“黄岩岛问题”,中马之间的“南沙诸岛问题”等等。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文化的友善性往往可以缓解激动的情绪,平复躁动的心情。“汉语国际教育”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将完整而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展现在这些国家的面前,把真实的历史情况摆在桌面上,以和平的态度与大国的姿态共同讨论领土的归属权问题。这才能从根本上和平解决领土的争端,而不是诉诸于武力。

第三,经济问题。这也是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的又一种压制手段,其中以美国为最明显和最直接。2007年下半年开始,从美国开始,一股由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浪潮席卷了全世界,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和企业都受到了波及,各国的经济发展基本都处于停滞状态,只有中国仍然保持这平均每年8%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超越了日本称为GDP世界排名第二的国家,还成为世界外汇储备第一的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此感到恐慌和害怕,他们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阻止中国的经济贸易进入美国市场,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想办法抬高人民币汇率,使中国进出口不成比例,发展速度降低。

文化对经济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力,它能让人们在接受文化的同时慢慢也接受其经济贸易。例如美国在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中就渗透出了“美国梦”的思想,告诉人们只要来到我的国家,努力工作,就可以梦想成真。由此“美国梦”也渐渐成了幸福生活的代名词。法国一直宣扬的“浪漫”也是他们的商标,现在“浪漫之都”仍然非巴黎莫属,全世界服饰风潮也还是以法国为风向标。“汉语国际教育”所带出去的各种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世界,熊猫的象征意义已经被全世界所接受,《功夫熊猫》系列电影的成功便可窥其一斑。越来越多的电影中加入了中国元素,筷子、汉语俗语、中国食物等等都是表现形式。这也带动了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例如玩具、生活用品、服饰都在慢慢融入整个世界的生活中,这不可不说其中有“汉语国际教育”的一份功劳。

“汉语国际教育”肩负着“中国梦”的巨大使命,承载着中国人为民族实现复兴的伟大理想,承载着推广中国文化的积极愿望,承载着对世界和平的热切盼望。相信有一天,“汉语国际教育”必定不辱使命将汉语和中国文化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1] 习近平.中国梦,人民的梦[N].人民日报,2013-05-18(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1.

[4] 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文化走出去[J].语言文字应用,2012(2).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 易杳·瞭望新闻周刊对话许琳: 汉语文化“软推广”[EB/OL].2009-12-20.http://zt.jyb.cn/world/zgsx/200805/t20080506-159840-1.html.

[7]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J].学位,2007(10).

[8] 陈雪莲.美联邦众议员阿尔·格林:从中国孔子身上看到普世价值专访[J].国际先驱导报,2009-11-06.

[9] 本刊评论员.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J].求是,2013(17):9-10.

[10]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EB/OL].http://yz.chsi.com.cn/kyzx/zcdh/200706/20070601/917291.html.

责任编辑:毛正天

2013-10-29

子课题——政府委托项目中央其它部门委托项目“国家汉语教师培训师培训大纲和培训方案”(项目编号:1204023);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中美汉语口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205052);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普通规划课题“吉林省留学生预科部汉字教学模式改革和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305066);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字本位’理论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应用”(项目编号:1109035);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109034)。

韩瑞芳(1984- ),女,河南郑州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留学生教育,任务型教学法;张孟晋(1983- ),男,吉林长春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字学,音韵学,词汇史,留学生教育。

G526.9

A

1004-941(2014)03-0136-06

猜你喜欢
汉语国家文化
学汉语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谁远谁近?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