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出非洲》看伊萨克·迪内森的女性意识

2014-04-07 10:22
关键词:凯伦女性主义农场

李 强

(兰州商学院 外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从《走出非洲》看伊萨克·迪内森的女性意识

李 强

(兰州商学院 外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走出非洲》是丹麦著名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被认为是西方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在小说中,作者以饱含情感的笔墨书写了自己在非洲17年的真实生活经历,抒写了一个处于特殊地位的女性确立主体意识的心路历程,集中体现了这位女性作家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怀,显示了其富有远见的女性主义思想意识。

伊萨克·迪内森;《走出非洲》;女性意识

一、 引言

伊萨克·迪内森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女作家,《走出非洲》被认为是她最为成功的代表作,为她赢得了永世不衰的国际声誉。《走出非洲》于1937年问世,是一部散文格调的自传体小说,作者以流畅、绢秀、饱含情感的笔墨书写了自己在非洲1914年至1931年17年的非洲生活经历。伊萨克·迪内森在生前并未受到文学评论界的重视,直到1985年,根据其小说《走出非洲》改编的电影成功上映,伊萨克·迪内森也走进了人们的视线。电影《走出非洲》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得到了11项奥斯卡提名,并夺取了7项大奖,成了80年代西方世界最为经典的文艺爱情片。

电影取得的成功促进了小说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推界,也促使人们开始真正的关注伊萨克·迪内森这位丹麦女作家。作为女性意识表现的成功作家,伊萨克·迪内森在她的《走出非洲》一书中,以饱含激情的笔触,表现了一位智慧而勇敢,既具有开拓性的创业魄力和冒险精神,又有着善良、宽容品质的坚韧女性形象——凯伦·布里克森,表达了对于女性独立意识的执着追求,表现了维护和实现女性自身价值的强烈意愿。萨克·迪内森以自身经历为观照,真正从女性的角度去审视生活中的女性意象,审视女性心目中的男性,并自觉地从女性的视角展开对传统女性意识的反思,字里行间都吟唱着女性主义思想意识的声音。因此,如果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审视伊萨克·迪内森的这部作品,不难发现其中所蕴涵着的强烈女性主义意识。

二、 女性主义意识的内涵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来传到了英美而逐渐流行起来。在西方世界,“女性主义”的概念来源于女权运动,泛指主张性别平等、男女平等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女性主义是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派生出了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20世纪60年代,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作为社会文化思潮的女性主义,在西方文学创作界掀起了层层的浪潮,其产生的直接结果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女性本身的社会政治地位和各种权利,而且为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和女性主义理论批评的多元发展走向奠定了基础。正如英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玛丽·伊格尔顿在她主编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一书的引言中说:“妇女解放运动——我们这个时代为争取完美的人类生活而掀起的种种运动的一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第一次崭新地激起我们对女性文学及女作家的兴趣,而围绕该问题的讨论也应运而生。”

“女性主义文学的标识是女性作家、女性意识、女性主题和女性语体。”女性主义文学意义上的女性意识,是指“创作主体的女性对创作对象的女性进行历史的、文化的观照和思考,从而寻求女性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以及与男性共同获救的前途。”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主要体现为女性对于自身价值的体验和醒悟,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于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的生命体验。

三、 伊萨克·迪内森女性意识产生的背景

任何文化作品的思想内涵,都离不开作者本人的经历以及时代的烙印。《走出非洲》一书所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义意识并不是偶然的,而与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创作背景

伊萨克·迪内森原名凯伦·布里克森,1885年出生于西兰岛伦斯特德一个贵族家庭,她早年就读于丹麦艺术学院,后在巴黎和罗马学习绘画。布里克森虽然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但她一生的生活经历可谓艰辛坎坷,屡经世事的变故。在布里克森年仅10岁时,他的政治家兼作家父亲选择了悬梁自尽的极端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只好跟随母亲经历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流浪生活。直到1914年,28岁的布里克森与其远房表兄,一位瑞典男爵布洛·布里克森订婚。他们在东非肯尼亚经营咖啡园。次年,布里克森远行非洲,与先去非洲购买咖啡园的丈夫完婚。但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在非洲的肯尼亚,布里克森与丈夫共同经营着咖啡种植园,在共同生活了7年之后两人离异,布里克森开始独自经营农场,直到1931年因国际咖啡市场萧条加上资金困难,农场经营难以维持,她被迫卖掉农场返回了丹麦,从此开始用伊萨克·迪内森的笔名从事文学创作。

在非洲经营咖啡农场的那些日子,是伊萨克·迪内森一生最丰富、最美丽和最伤感的回忆。在那一段经历中,她与男爵丈夫离异且感染了病症,为了减轻痛苦,她长期服用砒霜并导致了终身不能生育,她深爱着的男人哈顿也因驾飞机失事而离开人世,而最终,她也失去了苦苦经营了16年的咖啡园。然而正是这17年的经历,丰富了她的人生,开拓了她的视野,并加深了她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深入理解,形成了她独特的女性主义意识。

(二)时代背景

长期以来,西方文学界主要是以男性文学为主流的,被视作是男性领地和男性实现价值观的专制武器,而女性文学一直被男权文化人为地压制和埋没。男性文学在创作中将女性的形象羁绊在特定的模式中,要求女性要善良忠贞、温文尔雅,言行举止不仅要得体大方又要符合同时期特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宗教需求,若有任何对限定规范的逾越便将受到肉体和精神上的惩罚。而大部分的女性作家则被压减和缩制,或归并为少数几位“伟大”的作家,而将其它女性作家的光芒掩盖。直到20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作家在男权文化下的束缚才得以被正确认知。到了20世纪70年代,大批的女性作家开始发掘真正属于女性自己的文学,女性意识和女性审视开始做为一种完整的体系出现,并表现了对男权文化的质疑和颠覆,于是男权文化再也无法忽视文学中对于女性的贬抑和歪曲,女性文学在文化领域才日趋获得了客观公正的地位。而这种状况,同样体现在伊萨克·迪内森的身上,1937年《走出非洲》最初发表并未引起人们对于这位女性作家的关注,这部小说很快地匿迹在众多的男性文学作品中,在1962年伊萨克·迪内森去世之前仅仅销售出了10万册。40多年后,影片《走出非洲》的上映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吸引了全球5000多万观众的眼球,同名小说亦引发了销售的高潮,仅1985~1999年,短短的14年即销售了150多万册。在1954年,曾经获得两次诺贝尔奖提名的伊萨克·迪内森最终与该奖项擦肩而过,大奖版给了一位男性作家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在获奖演说时,海明威亦坦诚地言说:“如果这笔奖金授予美丽的作家伊萨克·迪纳森,我会更高兴 。”

纵观时代的背景,我们可以看到,曾经这部风格优美的女性文学作品和那个文采斐然的女性作家在男权文化下所遭遇到的不幸与压制,我们亦可以看出,女性文学与女性意识在与时代、与传统男权社会和男权文化的不断抗争中所得到的发展和获取的成绩。

四、 《走出非洲》中女性意识的表现

《走出非洲》以新颖、诗意的语言吟唱出了一个女性作者对于非洲世界独特视角的体验,不仅揭露了西方现代畸形文明对美丽富饶的非洲草原无情的冲击和侵害,表达了作者对于非洲世界绮丽风光的深情眷恋。与此同时,作品更是凸现了伊萨克·迪内森本人女性意识探索的主题,通过凯伦·布里克森这样一位敢于冒险、勇于进取,并努力争取独立人格和尊严的女性形象,在文学中确立了女性的主体意识,彰显了父权社会背景下女性主义的文学思想。作品中女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女性意识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肯定了女性的智慧与担当

从伊萨克·迪内森本人的生活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有着非凡才智与勇气的女子,因为痛恨维多利亚时代繁锁的礼仪对于女性的束缚,她选择了闪电般地同自己的表兄布洛·布里克森结婚,之后又毅然舍弃欧洲的优越生活而远赴非洲的肯尼亚,经营咖啡种植园。《走出非洲》中刻画的主人公凯伦·布里克森也同样是一位勇于进取、敢于冒险的女子,她苦心经营着咖啡种植园,一次又一次地大胆尝试,与环境抗争、与野兽搏斗,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她都不退缩,在她的身上,既展现出了男子汉般的勇敢与冒险精神,又蕴含着女性的智慧与坚韧。

主人公凯伦·布里克森曾在深夜潜伏于咖啡林中,与丹尼斯一起携手击毙了咬死公牛、危害农场牲畜的两只大狮子,她还和丹尼斯一起驾驶飞机翱翔在非洲上空,俯瞰非洲高原的蔚然壮观、雄奇瑰丽景色。“战争时期的一次远征”一章中,记载了她为远在德国边境情报站压运物资的冒险历程。在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凯伦·布里克森叙述道:“我的丈夫给我写信,指示我装4牛车物资,尽快给他们送去。但是,他又在信中写道,我务必得让一个白人负责押送这批物资。”可是当时的农场里只留下她一个白人,因此她只能亲自完成押送的任务。在历时三个月的远征中,凯伦·布里克森率领马队,带着物资和药品穿越丛林,穿越杳无人烟的荒漠,在马塞人居留地学会辨识浅滩和水坑,学习马塞语,与狮子惊险奇遇……这些经历,无不显示了她的勇敢和机智。“路上有狮子,它们经常跟踪运送羊和其它给养的庞大运输队,现在它们寸步不离地尾随我们车队直奔边境。清晨,重新上路时,很长一段路,我们都能看见狮子留在尘土和车辙里的崭新足迹。夜里,待牛从车上卸下来,我们宿营地周围总有狮子前来冒险,恫吓牛群,吓得它们惊恐万状、四下逃窜,一旦跑散我们是无法再找到它们的。”“当我举着灯为正努力把车轮抬出来的人们照明时,一只狮子在离我不到三码的地方拖走了我们的一头备用牛。我们呐喊、甩鞭子,因为当时我还带着枪,总算把狮子吓跑了。”这散文诗一般的语言表现着勇敢而智慧、富于冒险精神的女性特征,正是女性主义思想所肯定和赞美的女性形象。

(二)描摹了女性的坚韧与抗争精神

凯伦·布里克森不仅是一个勇敢而富有冒险精神的女子,同时她也是位有着坚韧不屈品格的非凡女性。

凯伦·布里克森将全部的心血和感情都倾注在她的咖啡种植事业上,但恶劣的种植环境却将农场陷于重重危机之中。霜冻使咖啡娇嫩的枝条上结的咖啡浆果变成了褐色、枯萎凋零;干旱少雨、蝗虫灾害更是雪上加霜,自然灾害加上咖啡价格暴跌、资金短缺等一连串的打击使农场的经营陷入了困境。面对接连而至的灾难,顽强的凯伦·布里克森没有屈服,她想尽一切办法奋起而抗争,使出浑身解数来拯救农场,她试着在闲置的土地上种植亚麻,但由于没有持续的监督指导,无法教会吉库尤人准确掌握采摘亚麻和沤麻、打麻的技术,结果惨遭失败;为了给咖啡催生,她竭力往地里施肥;她燃烧秸杆驱赶蝗虫;她甚至计划在农场养牛、开一个牛奶场,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她都想要试一试。 “在那几个月中,我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与命运抗争,与周围邻人——那些命运的同谋者们——抗争的计划或韬略。”“最终仍将证明我是胜利者,保住了农场和上面生活的人们。抛弃他们,我认为,我做不到。”这些叙述中,充分显示出了一个努力抗争、永不服输的坚韧女性形象,让人心生敬佩。她是一位生活的强者,无论遭遇什么,她都无比的坚韧、无比的刚强而又无比的热烈。丈夫的背叛、丹尼斯的坠机、疾病的折磨等种种艰辛和打击,都不能使她心中所要坚持的志向有丝毫的动摇,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她所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坚韧、自立、自强的个性特征,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义的思想意识。

(三)展现了女性追求自由、平等地位的生命价值

在《走出非洲》中,女主角凯伦·布里克森总是在努力的生活着,她自发为土著人治病、与白人和酋长谈判、亲自参加农场的收割、为农场的人办学校、写书........她从一个虚荣轻率的女孩,在生活中历练成为一个坚忍不拔、成熟自信、明敏温暖,敢担当、有灵性、充满沛然生命感的女人,在这中间的每一步历程都体现着她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实践,她总是坚强而乐观的生活着,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日渐独立和强大,不仅表现出了追求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意识,更体现了这种女性意识的不断成长。

在农场的生活中,从与土著人相处的过程中,凯伦渐渐地忘记、超越了种族的偏见,与土著人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她救助患腿疾的吉库尤小田孩子卡迈特,她在农场办学校,多次要求不愿族人学习文化知识的吉库尤酋长能让黑人孩子上学,并最终说服酋长同意了她的要求,这无不体现出了她心中那种“人人都享有平等、自由的受教育权”的平等思想,在那个殖民主义统治的时代,从作为一个女性的角度来看,她的意识、举动和做法都是极为可贵的。

非洲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使她感受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价值。她与土著人和睦相处,主动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竭尽全力地改变他们的生存境遇,她同土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赢得了土著人对她的无比尊敬和热爱、无比感激和忠诚。当最后农场不得不变卖时,她依然为了土著人的安置,在内罗毕和基安布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员间奔走,最终争取到将达戈雷蒂森林保护区内的一片土地拨给农场的佃农。“我相信,直到最后一刻,这种相依为命的伙伴关系都使我们觉得惊人的舒畅和宽慰。”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存于女性意识中善良、柔美的母性光辉,以及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正如她所说:“至于我,从开始在非洲生活的日子,对土著人就怀有一种深挚的情感。这感情是强烈的,它使我对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一视同仁。”

五、结束语

“人们或许以为追究命运的所以然是不妥当的,其实,要想追究命运的所以然,必须首先具有某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对我所说的这种精神境界是全然无知的。以高尚的精神境界去追求命运的所以然,所有的疑问都会有所回答,所有的追求都会有所收获。”

伊萨克·迪内森所创作的《走出非洲》,记载了自己在非洲17年真实而又艰辛的生活和创业史,塑造了一位在重重磨难中依然勇敢抗争,不屈不挠的善良的女性形象,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作者追求自我个性和生命价值的女性意识,展现了女性人性中独立自主、坚强而又具有人文关怀的积极的一面,体现了高尚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的意义所在。

[1] 卡伦·布利克森.走出非洲[M].晨星,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2] 黄远流.“走向非洲”札记采访(下)[J].新闻界,1996(4):26.

责任编辑:毛正天

2014-03-21

李强(1979- ),男,辽宁兴城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

I106.4

A

1004-941(2014)03-0110-03

猜你喜欢
凯伦女性主义农场
农场假期
完形填空题汇编
上海凯伦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阅读理解题汇编
农场
一号农场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丰收的农场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