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理论自信”研究综述

2014-04-07 10:22刘文艺
关键词: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特色

刘文艺,王 伟

(暨南大学 社科部, 广东 广州 510632)

当前“理论自信”研究综述

刘文艺,王 伟

(暨南大学 社科部, 广东 广州 510632)

党的十八提出了“三个自信”,其中,理论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围绕着“理论自信是什么”、“为什么强调理论自信”、“为什么能够自信”和“如何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这几个问题,来综述当前有关“理论自信”的研究成果,以深化对“理论自信”的认知与研究。

十八大;理论自信;综述

在十八大召开前夕,《李长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强调了“理论自信”的重要性,认为“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同年11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而完整地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了“三个自信”。在“三个自信”中,“理论自信”占据重要的位置,“理论自信是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前提和根本”[1]。理论自信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学界热议的问题。通过对当前“理论自信”研究动态和进展的考察,我们会发现,“理论自信是什么”、“为什么强调理论自信”、“为什么能够理论自信”和“怎样进一步加强理论自信”是学界最为关心的几个相关问题。笔者力图对这几个问题做出梳理和归纳,以深化学界对“理论自信”的认知与研究。

一、“理论自信是什么”之理论自信的内涵及其鲜明特征

事实上,在十八大召开之前,学界已经开始讨论“理论自信”。讨论的缘起是2012年6月《讲话》的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的工作,分析形势,明确任务,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深入推进工程,更好地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讲话》全文15次提到“理论自信”,强调了“理论自信”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响应讲话精神,深化理论研究,学界掀起一场关于“理论自信”的大讨论,讨论主要围绕着中国学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中国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等几个问题展开。

“理论自信”的提出,预示着要打破近些年来“西强我弱”的学术状况,“从理论自觉自信的高度衡量中国学术”[2],而非亦步亦趋踩着西方的脚后跟走。“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提升理论自觉,增强理论自信,实现理论自强,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是时代赋予理论媒体和理论工作者的历史机遇和神圣使命”[3]。因而,我们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4],成为创造“中国奇迹的一大法宝”[5]。自信不是自大、自封,“面对风云变幻的世情……迫切需要我们用更高的理论自觉、更坚定的理论自信,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6]“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审视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的这些紧迫问题,以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7]。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对“理论自信”的内涵也做出了非常有见地的理解:“‘理论自信’,是理性的、清醒的对真理的信仰和执着的追求”[7];“理论自信是人们对自己主张和坚持的理论的信念、信息和信仰的总和”[8];“理论自信,一是对科学理论本身的自信,二是在理论上的自信”[9]。自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而完整地阐述“理论自信”后,国内理论界对“理论自信”内涵的理解更加明晰。

(一)“理论自信”内涵辨正

1.何谓“自信”。古语言,“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墨子·亲士》),意为相信自己。杨河结合当今话语域,认为“自信是对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前途命运的自我意识、肯定信念、坚定意志和实践信心”[10]。秦宣则说:“民族自信心是指一个民族对自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及其发展前途的信心。这种信心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是一个民族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11]很显然,“自信”是一种发自主体自我的一种积极认同、坚定信念和实践信心。

2.何谓“理论自信”。“理论自信”,顾名思义即对“理论”的“自信”。我们可以把学界对其的界定列举如下:1.“理论自信是人们对自己所坚持的理论的信心、信念和信仰的总和”[12]。2.“‘理论自信’,是理性的、清晰的对真理的信仰和执着的追求”[13]。3.“理论自觉是一个政党在理论上的觉悟和觉醒,理论自信是一个政党对自身理论价值的充分肯定与对自身理论发展的坚定信心”[14]。4.“所谓理论自信,是对理论价值的充分肯定,对理论发展进程和未来的充分认识,对理论价值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15]。5.“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理性、科学性的充分肯定和正确认识,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间的一种自觉行动”[16]。6.“理论自信是建立在理论自觉基础上对理论价值的认定和信心”[17]。7.“理论自信,是对理论价值的充分肯定,对理论发展进程和未来的充分认识,对理论价值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18]可见,理论界对“理论自信”在措辞上虽有不同,但在基本内涵上是一致的,即是“对理论价值的认定和信心”。

3.理论自信不等于理论自满、自负、自大和自封。在“第九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暨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年会”上,郝立新直言:“坚定理论自信并不是要理论自满,而是要坚信,我们已经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无源之水,它根源于中国民族的伟大实践”[19]。虞满华、张传开也坚持这种观点,认为“自信不等于自满”,“自信不等于自负”,“自信不等于自封”。[20]

(二)“理论自信”的表现特征

关于“理论自信”的表征,孙力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突出展现在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重大贡献上”,“还精彩地寓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提升上”[21]。崔建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历史性品格、实践性品格和人民性品格。”[22]杨杰认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集中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充分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孜孜以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高度重视”。[23]很显然,表征的不同是源于他们的考察视角或强调点不同。

(三)对“理论自信”的理解方式

学界理解“理论自信”的方式,也趋向“多元化”,大体上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

1.“二元辩证统一”的方式。所谓“二元辩证统一”的方式就是依理论自觉与自信之间的依存关系来理解理论自信。如有的学者认为两者在“本质上是相辅相成、合二为一的关系:理论自觉是理论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唯有具备理论自觉的理论自信,才是有自知之明的和有力量的理论自信,缺乏深刻的理论自觉的理论自信是盲目自大,最终难免陷入教条主义和原教旨主义的信仰盲从”[12]。有的认为“‘三个自信’的确立须以理论自觉为前提。没有自信,是妄自菲薄;而没有自觉,则是妄自尊大”[24]。有的认为“理论自觉促进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深化理论自觉”[25]。还有人认为,“理论自觉是在理论上的觉悟和觉醒,理论自信是建立在理论自觉基础上对理论价值的认定和信心”。[17]

2.“三位一体”的方式。所谓“三位一体”的方式,就是按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来理解理论自信。就此,陈锡喜认为:“理论自信是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思想基础。”[24]虞满华,张传开认为:“道路、理论和制度三者是交错发展、互相促进的,就像‘品’字形一样,互相拱卫,成为‘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共同塑造了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的高度自信。”[20]贺善侃认为:“在这三个‘自信’中,理论自信是灵魂,居于核心、主导地位,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是以理论自信为前提的。”[26]

3.纵向历史性的方式。把理论自信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历史性为内在科学逻辑,因而,杨进平提出,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理论自信,要求做到“一是学习历史知识,二是要总结历史经验,三是要抓住历史机遇,四是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19]

4.横向世界视野的方式。把理论自信放到国际的视野中来理解。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国际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注也稳定上升。因而,“我们应该以开阔的国际比较视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就和力量”,进而在“全球化视野中增强理论自信”。[27]

二、“为什么强调理论自信”之理论自信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当下,面对风云变幻的世情和大变革大调整的国情,十八大明确而又及时地提出理论自信。这不仅表达了现实的迫切需要,而且彰显了它对于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必要性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8]毋容置疑,各种“需要”是“理论自信”获得及时强调的重要原因。

1.回应当前理论界一些错误思潮的需要。“在‘西化’‘僵化’、‘儒化’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下,各种噪音、杂音纷起,对改革开放的误导、对改革进程的曲解、对改革前景的质疑,影响、冲击着改革开放的大局”[15],理论自信正是对这些错误思潮的及时反驳。《光明日报》中一文把干扰理论创新的错误思想倾向分为两种,“分别是西化和僵化。前者迷信西方,鼓吹全盘西化,公然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后者对马克思主义抱教条主义态度,用老祖宗说过的话来质疑新话,否定改革开放”[29]。因而,当下务须强调理论自信。

2.消解“不自信”的需要。“现实社会发展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导致很多人实际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自信”,“不自信有些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或习惯于用西方发展模式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的发展,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30]。柳斌杰也有同感,他说:“由于历史根源、社会背景和思想多元的冲击,有的人对中华文化传统都没有信心,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整体上不强,一切以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为标准者大有人在。”[31]那么,在这样的境况下,为了消解这种“不自信”的主体精神状况,科学地提出理论自信就显得十分必要。

3.抵制各种客观消极因素影响的需要。当下中国,除了出现主体精神状况偏差外,还有各种消极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其一,部分党员干部腐败弱化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魅力。……其二,两极分化现象的存在,制约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彰显。……其三,目前我国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尚待提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吸引力尚未能充分显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客观评价”[12]。毫无疑问,这些都腐蚀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

4.实践创新的需要。杨青通过分析理论自信与实践创新之间的关系,得出“实践创新必须坚定理论自信”[32]的结论。

5.当下中国崛起的需要。就此,吴俊义说:“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国家要取得长远发展,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是远大理想的基础,是一个党员干部最根本的信念。坚定理论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33]陈锡喜认为,“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是有一定的语境的,那就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联系起来的”。[24]

(二)积极意义

强调理论自信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它“有助于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有助于我们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动摇”,“有助于我们在新时期新阶段,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4]。而坚定理论自信,则“有利于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利于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有利于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彰显自身特色、开辟发展前景”。[18]

三、“为什么能够自信”之理论自信的依据

(一)“六个优势说”

韩庆祥认为,之所以要坚定“三个自信”,是基于这样六个独特的优势:“注重从客观实际出发,立足中国国情,具有实践基础,不浮躁”、“坚持‘一元主导’的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原则,具有正确导向,不改旗”、“注重‘二基结合’,强调改革发展历史进程中基本的矛盾关系的结合与协调,具有可持续性,不摇摆”、“注重‘自主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具有动力作用,不懈怠”、“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能有效解决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问题,蕴涵着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不僵化”、“注重定标、定心、定向,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不动摇”。[35]

(二)“四重基础说”

肖贵清认为理论自信有四重基础,即“思想基础、实践基础、文化基础和时代基础”[16]。李春华有着相似的表达,说中共党的理论自信是“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中,在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性文化思潮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根本成就’的基础上”[13]的自信。

(三)“三个来源说”

式中,u表示纸张含湿量,kg/kg;hc-p(0)和hc-p(k)表示模型系数;hc-f-p表示烘缸-干网-纸张接触面的接触传热系数,W/(m2·℃);hc-p表示烘缸-纸张接触面的接触传热系数,W/(m2·℃)。

学界多从“三个方面”来挖掘理论自信来源。

王树荫认为,理论自信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经验和伟大成就”,源自“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充分肯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坚定信念”。[15]

王炳林认为,我们的自信“来源于对探索历史与成就经验的正确评价”,“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准确把握”,“来源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清醒认识”。[22]

吴大兵认为:“遵循社会客观规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科学性,这是基本的前提;崇尚人民主体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这是根本和核心;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精神,这是最为关键的。由此,它们一起构筑起和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强大自信。”[36]

潘叔明认为,我们的理论自信“在于我们理论有两个坚实而又伟大的实践目标”,“在于我们理论深涵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我们的理论自信在于其鲜明的中国特色”。[37]

(四)“二重融合说”

李德顺从真理与价值相融合的视角,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值得自信的。他在接受采访时设问道: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自信呢?紧接着回答道:“第一,马克思坚守科学的彻底性,他的唯一目标是追求真理。……第二,价值取向和价值立场的自信”[30]。自不待言,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值得自信、自豪的。

(五)“一元实践说”

有些学者则把理论自信的根本归结为“实践”,如中国政法大学文学院院长文兵论断:“理论自信从根本上说,建立在它是否能指导中国当代的社会实践从而解决中国当代的现实问题这一基础之上。”[38]《光明日报》记者夏静等以题“扎根实践沃土树立理论自信”[39]撰文,来彰显理论自信的实践根基。

四、“如何进一步强化理论自信”之理论自信深化的前提及其提升路径

为了进一步强化理论自信,我们党在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寻求具体的提升路径。学界对理论自信深化的前提及其强化路径的看法也智者见智:

(一)坚定和深化理论自信的前提条件

顾钰民认为,坚定“三个自信”就必须认识到:“认识中国是坚定‘三个自信’的历史前提”,“划清界限是坚定‘三个自信’的实践基础”,“与时俱进是坚定‘三个自信’的思想依据”[40]。杨杰认为,要想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就必须“始终坚持高举旗帜不动摇、理论创新不放松、理论武装不懈怠、理论联系实际不脱节”[23]。张瑞生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科学把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科学把握”与“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力量和智慧的科学把握”是提高“三个自信”的根本前提。[41]

(二)增强理论自信的路径

1.“三维路径”。2012年4月份,人民论坛调查中心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出增强理论自信的三个关键路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改革创新”。[42]

十八大后,黄桂英、田克勤依据历史的经验认为,要想增强理论自信,就“必须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力推进理论创新”。[14]

2.“四维路径”。程京武认为,可以通过如下四个维度来有效增强理论自信:“理论自觉:增强理论自信的理性认识”;“与时俱进:增强理论自信的路径选择”;“以人为本:增强理论自信的价值取向”;“综合创新:增强理论自信的不竭动力”[17]。与程京武有点不同,任理轩把“构建话语体系”作为增强理论自信“四维路径”中的“一维”,认为当前增强理论自信要抓好四个方面:“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5]

综上所述,学界对“理论自信”的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通过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讨论的理路也是十分清晰的。从总体上说,学界回答了“理论自信的基本内涵及其鲜明特征”、“理论自信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理论自信的依据”、“理论自信深化的前提及其具体路径” 这几个重要问题,使我们对“什么是理论自信”、“为什么强调理论自信”、“为什么能够自信”和“如何进一步强化理论自信”有个清晰的印象。因此,笔者认为,综述为推动学界深化对“理论自信”的认识与研究,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朱俊峰.理论自信十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1.

[2] 孙麾.理论自觉自信:中国学术新的思想高度[J].红旗文稿,2012(4).

[3] 理论自觉自信自强:路径与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理论研讨会[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8).

[4]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用中国话语体系解读中国道路[J].求是杂志,2012(14).

[5] 任理轩.中国奇迹的一大法宝[N].人民日报,2012-06-29.

[6] 姜玮.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积极推进社会科学理论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2012(7).

[7]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N].光明日报,2012-07-11.

[8] 黄明理,徐青.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J].理论探讨,2012(6).

[9] 李金和.增强理论自觉自信 打造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

[10] 杨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J].红旗文稿,2012(23).

[11] 秦宣.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历史和现实依据[J].党建,2013(1).

[12] 黄明理,力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自信与信仰研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1).

[13] 李春华.理论自信渐成新的思想潮流[J].人民论坛,2013(1):下.

[14] 黄桂英,田克勤.中国共产党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历史经验[J].高校理论战线,2013(1).

[15] 王树荫.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N].中国教育报,2012-11-30.

[16] 肖贵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基础[J].前线,2013(4).

[17] 程京武.增强理论自信的四个维度[J].红旗文稿,2013(6).

[18] 张建.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挑战与对策[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3).

[19] 王海锋.坚定理论自信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2-05.

[20] 虞满华,张传开.对“三个自信”的辩证思考[J].学术论坛,2013(3).

[21] 孙力.三个自信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崭新篇章[J].探索与争鸣,2012(12).

[22] 王炳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N].光明日报,2012-11-26.

[23] 杨杰.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N].学习时报,2013-01-28.

[24] 陈锡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1-09.

[25] 张学成,张治银.努力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N].人民日报,2012-08-16.

[26] 贺善侃.论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J].思想理论教育,2013(1):上.

[27] 中央编译局理论与现实研究中心.在全球化视野中增强理论自信[N].解放日报,2012-12-26.

[2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29]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N].光明日报,2013-01-01.

[30] 王翠娟.理论自信从哪里来——访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N].学习时报,2013-04-01.

[31] 柳斌杰.增强三个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J].中国出版,2013(1):上.

[32] 杨青.以理论自信促实践创新[N].贵州日报,2013-04-18.

[33] 吴俊义.理论自信坚定共同理想[N].解放军报,2012-12-24.

[34] 王中生.坚定“理论自信”的深远意义[N].湖北日报,2013-03-20.

[35] 韩庆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J].中国社会科学,2013(1).

[36] 吴大兵.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N].重庆日报,2013-01-24.

[37] 潘叔明.我们的理论自信在哪里[N].福建日报,2013-01-15.

[38] 文兵.时代呼唤理论自信——实践观讨论激起全国热烈反响[N].湖北日报,2013-05-29.

[39] 夏静,等.扎根实践沃土 树立理论自信[N].光明日报,2013-04-19.

[40] 顾钰民.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

[41] 张瑞生.从根本上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J].理论导刊,2013(2).

[42]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中国理论自觉自信自强路在何方[J].人民论坛,2012(4):下.

责任编辑:毛正天

2013-12-30

刘文艺(1980- ),男,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D616

A

1004-941(2014)03-0088-05

猜你喜欢
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层次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解读中国道路的普遍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