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下中国绿色贸易的发展研究

2014-04-07 10:22陈学妍
关键词:出口贸易绿色

陈学妍,董 斌,王 军

(1.宿迁学院 经济贸易系,江苏 宿迁 223800; 2.江苏省宿迁市罐头食品有限公司,江苏 宿迁 223802; 3.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7)

低碳经济下中国绿色贸易的发展研究

陈学妍1,董 斌2,王 军3

(1.宿迁学院 经济贸易系,江苏 宿迁 223800; 2.江苏省宿迁市罐头食品有限公司,江苏 宿迁 223802; 3.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7)

中国一直以来推行出口导向型的战略,外贸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资源环境的代价也相当明显,如今低碳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粗放型外贸增长模式的弊端更加突出,发展低碳绿色贸易迫在眉睫。分析低碳经济下中国发展绿色贸易所面对的问题与挑战,以及探讨将来可行的措施,这对促进我国出口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节能减排,保持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贸易,应该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贸易法律体系;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加快国内出口企业转型升级;建立“碳标签”制度,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实施低碳经济下的适度贸易保护。

低碳经济;出口;绿色贸易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近百年来人类的工业从无到有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是人们也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周围生活环境的恶化。20 世纪以来,工业发展中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废气,加之植被破坏严重,全球气象灾难频繁发生。并且人口的不断增长,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使得20到21世纪的 10 年时间,化石燃料占据了总能源消耗的 87%,这种高耗能发展模式在本世纪中叶将无法维系。因此,在不远的将来低碳经济必将成为人类发展的主流趋势。低碳经济的提出是在2003 年,来自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此后,低碳经济被普遍认可,中、美、德等国家相继将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同时他们呼吁,全人类共同协作应对气候变化,积极推动全球低碳合作。但隐藏在这层伪善表象之后的真实意图却是:发达国家利用其优先发展的低碳技术形成低碳优势,进而在气候谈判中可以对发展中国家施加碳减排压力,并在相关认证标准中提高碳标准,从而形成低碳经济壁垒。发展中国家也被迫出口低碳产品,不得不向发达国家引进低碳技术和管理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是全球贸易的主要需求市场,各种低碳壁垒如低碳通行证、碳关税等将会逐步强加给出口国。另外,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和投资向低碳产业倾斜,从而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实际操作中,发达国家与碳相关的环保标准正在不断提高。比如,2009年10月欧盟新法规,对纺织品、鞋类及电器提高环保标准,直接限制了低端产品的市场空间,是一种新兴的“绿色贸易保护主义”。

显然,面临全球贸易的低碳化趋势,我国的对外贸易将接受新的挑战。“中国制造”产品出口竞争力会受到影响,贸易壁垒会更具有隐蔽性,贸易摩擦可能加剧,出口环境可能恶化,我国有必要对贸易结构进行调整,以保持“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和活力。中国一直以来推行出口导向型的战略,外贸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资源环境代价也相当明显,如今低碳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粗放型外贸增长模式的弊端更加突出,发展低碳绿色贸易迫在眉睫。所以,分析低碳经济下中国发展绿色贸易所面对的问题与挑战,以及探讨将来可行的措施,这对促进我国出口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节能减排,保持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一些节能减排的技术和制度创新来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既是靠先进技术来优化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靠制度创新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创造碳交易模式,从技术和制度的全方位革新来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同时通过宣传低碳环保,使节能减排的理念更深入人们内心,让消费者更乐意选择低碳商品。

当前,碳壁垒是低碳经济对贸易发生作用的主要手段,包含为实现节能减排而实行贸易调整的各种措施、规章和标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竞争日益加剧,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加强。发达国家中美国、法国率先在其进口政策中推行“碳壁垒”如加增碳关税、进口产品碳标签,表面上是推行低碳经济,实际上是更加隐蔽的绿色贸易壁垒。目前现有“碳壁垒”的主要形式包括碳标签、碳税、碳减排证明、与减排有关的补贴和政府采购。[1]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发展绿色贸易影响的分析

(一)减少“三高”产品的生产,促进绿色贸易发展

“三高”产品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如钢铁、化工行业等资本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传统产业。发达国家企图对我国征收碳关税或实行高碳产品配额制行为,来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削弱我国相关产品进入该国市场的竞争优势。价格上升使进口国需求减弱,三高产品市场也逐渐萎缩;中国入世以来,环境壁垒一直是阻碍中国产品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巨大障碍。近几年,国际舆论不断出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等言论。近几年,国际市场上各国的进口需求都大不如前,进口产品各方面标准也更为苛刻,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加剧,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纠纷也时有发生。中国政府承诺的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并且要保持对外贸易额稳定增长,继续维护友好贸易合作,都迫使要减少“三高”产品的生产,从而一定程度上促进绿色贸易发展。[2]

(二)倒逼外贸企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发展绿色贸易

碳壁垒的实施短时期内会抑制中国产品出口,给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带来压力。良药苦口,却可以使得外贸企业被迫改进技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发展绿色贸易。进口国低碳限制政策也会督促企业投入更多的精力调整企业结构,努力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降低资源消耗以保持竞争力,也会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缓解部分产能过剩,提高资源利用率。低碳经济对中国外贸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外界市场的压力和企业改革的内生动力能真正推动中国企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由高能耗高污染向绿色制造转型。

(三)促使外贸企业走出去,引进清洁技术,发展绿色贸易

一直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然而这些国家环境壁垒苛刻、低碳认证标准高,尤其是美国和欧盟一直企图征收碳关税以抑制“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占领国内市场。因此,碳壁垒的实行必将使得中国重化工业、冶炼制造业遭遇重创。这就使得中国外贸企业迫切需要开拓新市场,趁机“走出去”,去海外引进先进清洁技术和低碳核心技术,学习消化后利用国内大市场和低成本的规模效应,再降低成本进行技术再创新,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了绿色贸易发展。[3]

四、低碳经济下我国发展绿色贸易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中国传统贸易与发展低碳经济下绿色贸易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我国对外贸易产业模式主要是廉价劳动力密集型、能源和资源消耗型、高排放和重污染型。而相反低碳经济倡导的是节能减排、高附加值的内涵式发展。高能源消耗与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在我国不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货物贸易迅速发展,服务贸易发展缓慢。最近几年,我国对外货物贸易发展相当迅速。2002我国货物出口额是3250.7亿美元,到2012年增加到20498.3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6.31倍,平均年增长率达22.77%;2002年贸易盈余303.5亿美元,到2012年猛增到2311亿美元。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的各项指标均远远落后。不仅如此,在产业的分布上,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餐饮、旅游、运输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上面,金融类和高端技术类的服务极为罕见,总体实力非常薄弱。这种以货物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使得国内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中国是制造大国,倘若对高碳产业的工业制造业实施政策性限制乃至关停等措施,或者借助于市场手段(如开征资源税、碳排放税,取消对高排放产品的贸易优惠等),这将给国内制造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二是加工贸易比重较高,国内现有的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总额高达45%~49%。这种加工贸易比重较高的贸易方式也造成国内高消耗和高污染。目前我国出口制造主要是低端加工贸易生产,如果短期内采取严格限制政策,大部分出口企业都将面临成本上升、订单不足,进而濒临倒闭。三是出口产品多为中低端制成品,国内行业间同质化、低水平竞争严重,利润微薄,还经常互相压低价格,以出口数量多来维持利润,造成了大量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中低端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盈利能力有限,价格弹性小,控制成本压力巨大,煤、石油等化石能源是企业的首选,基本不采用昂贵的清洁能源。如果政府强制实行抬高化石燃料价格,很多企业将不堪重负面临倒闭。

(二)中国出口贸易向低碳经济下绿色贸易转型面对的困难

1.国际经济形势疲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市场需求萎靡,外贸企业长期订单不足。在2008年金融海啸的余波至今尚未平息,2011年6月以后,世界经济依然多灾多难,欧债危机爆发并不断深化,消费信心指数也低于往年,欧洲各国经济基本面临数据疲软。2012年,欧债危机继续蔓延,欧元经济长期陷入温和衰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由于外部需求不振加之自身需求不足,经济发展速度也放缓甚至停滞。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外贸出口也长期面临出口增长速度减缓、贸易壁垒增多、贸易纠纷不断的困境。经济衰退给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企业带来严峻挑战,企业的贷款融资难度加大,有些实力小的企业无法度过难关,企业资金链断裂,很大一部分在这期间倒闭。另外,制造业越来越难做,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民间资本也不敢投向实体经济,从而导致产业空心化、资本市场泡沫化。并且美联储多次对美元量化宽松,而人民币迫于外界压力不断地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使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出口价格都在增加,“中国制造”的传统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价格竞争优势被大大削弱。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持现有传统贸易增长已属不易,向绿色贸易转型就更加困难。

2.中国外贸企业转型内在实力不足。要实现出口贸易向低碳经济下的绿色贸易转型,必须依靠国内出口制造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然而目前国内中小企业面临“技术水平低、成本攀升、人民币升值”等严峻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在技术上的创新领先,也是运营管理上的高效有序。对于国内大多数的生产型中小企业来说,没有成熟的供销渠道和市场份额作为基础,只有靠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与领先的产品研发来取得竞争优势。在信息时代,全球化市场价格表现得更加透明,企业的产品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将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其中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正决定着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一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而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很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设备基本上是从发达国家进口的,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产业相关的创新型人才更是相当缺乏,在某些产业领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现象。国内中小企业大都处于产业链低端,大部分厂商采取OEM或无牌产品出口[4],外商用很低的价格进口中国的产品,然后贴上自己品牌商标,顿时商品便身价倍增,而中国为了加工生产这些产品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并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循环破坏。

3.中国缺乏低碳产品认证的体系和经验。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于2008年正式运行,另外以德国、英国、日本、韩国为首的十几个国家开始在国内建立的进口产品低碳产品认证体系。我国的对外贸易又将面临“低碳订单”或“碳标签”等新绿色技术壁垒。例如,沃尔玛已要求他上游的10万家供应商的产品必须有碳足迹验证。可以预见的是,将来的国际贸易中,对出口商品的“碳足迹”指标和“碳标签”会被进口商和终端消费者普遍接受,而慢慢成为公认的行业规则。对于中国企业,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管理优化都需要一定周期,短时期内完全不可能达到国外规定的碳排放标准。但是,发达国家低碳壁垒实施不会等待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因此,低碳壁垒下的贸易摩擦不可避免。而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碳排放的认证技术以及认证涉及的核算法则、实施方案和标准都经验不足,所以,短期看来,这些低碳标识和低碳认证也会成为出口的障碍,对于外贸依存度较大的行业和省市,不确定的发达国家对高碳产品政策将成为出口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障碍。

五、促进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下绿色贸易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贸易法律体系

应该尽快完善国内低碳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国际上通行的法律法规接轨。例如可以考虑将发达国家的碳排放交易许可机制引入到现行的法律体系中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整顿国内的交易秩序;进一步强化对出口企业及其出口货物的法律监管力度;针对由于合同和金融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对外贸易纠纷问题,补充相应的法律仲裁条款。通过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我国出口企业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和法律要求从事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有利于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另一方面也能尽可能避免一些贸易摩擦问题。当然,国内出口企业的管理人员为了合理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贸易纠纷问题,也必须主动学习并熟知与可持续贸易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并尽量按照国际通行的环境保护规则和标准来组织企业的生产活动,从而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二)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加快国内出口企业转型升级

在政策层面,中国在保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有必要纠正过去外延式增长模式的对外贸易政策,转而向内涵式增长模式发展。一是在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的过程中可以偏向扶持国际服务贸易,增强高端服务业人员素质,鼓励高校新生劳动力向服务业发展。二是需以绿色技术创新为契机,实施绿色贸易增长战略。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绿色生产和消费理念已经逐渐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形成共识,这为国际绿色产品市场的拓展提供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其中的引导作用,如政府必须从税收和资金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并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积极引导出口企业学习研究国外环境保护技术,不断研发生产出口绿色产品。另外,政府还必须积极鼓励出口企业在产品工艺的设计上,在原材料和能源的选择等方面严格按照国际绿色贸易相关标准来执行,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采用最新的低碳技术,促进出口企业按照国际化、标准化来组织生产,改变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的集约型经济,打造国际知名绿色品牌。最后,我国政府还应该吸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节能减排合作,帮助国内企业引进外国先进的低碳环保技术、设备和人才,并尽量促进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自主创新相结合,以加快产业低碳转型。

(三)建立“碳标签”制度,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

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是最早创立比较成熟的“碳标签”制度的国家。在英国之后,日本政府也鼓励日本的出口企业把产品生产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碳足迹”详细标明在其商品包装上,供消费者参考。欧盟也不甘居后,制定了碳标签政策,强制规定了生物燃料的碳足迹的追踪计量。美国、加拿大、韩国、法国、瑞典等国和台湾地区也纷纷参与进来,“碳标签”制度基本在国际上达成了广泛共识。但是,前阶段所有的努力都是各国自发性的行为,《哥本哈根协议》也只是一个各国达成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政府共识。中国可以趁现在一切规则都还未成熟定型,抓住机遇,积极努力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建立适应本国又与国际接轨的碳交易制度。全方位地对中国制造进行技术改造、结构转型,构造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低碳高效发展模式,在国际低碳经济发展中取得优势、抢占先机。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在国内逐步实验推行碳标签、碳交易制度,对生产者进行低碳知识的普及和推广,鼓励国内出口企业树立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生产理念,促进低碳环保的绿色产品生产;对广大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的宣传和推广,积极引导消费者形成低碳消费意识,在购买商品的时候有意识地考虑商品的碳足迹指标;在高校和研究所加大碳交易、环保等方面的理论学术研究为改革的转型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

(四)实施低碳经济下的适度贸易保护

低碳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日益加大,各国政府也以低碳为借口进行贸易干预,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贸易市场不可能完全开放靠市场规律来调节,我们可以根据国内外形势采取组合应对策略。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比较合理的发展战略是对自由贸易采取适度保护。现在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我们依然不否认贸易自由化是我们坚持不变的原则,然而,在低碳经济兴起,国际贸易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如果只谈自由贸易而不采取适度的贸易保护是极其不利的。要与时俱进、趋利避害地采取措施,对内扶持、对外适当抵制、积极改革。在政策上给因碳关税和低碳壁垒的实施而受到冲击的外贸企业给予暂时的融资帮助或政策倾斜,积极引导其产业转型升级,从源头出发促进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向低碳环保、绿色节能的可持续方向发展,保持出口贸易稳步增长。

[1] 韩景华,张智慧.低碳经济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及对策[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1):82-83.

[2] 施用海.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11(2):4-6.

[3] 焦芳.低碳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3):49-54.

[4] 王玲莉.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贸易结构转型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2(3):119-122.

责任编辑:胡 晓

2014-03-16

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2012SJD790062)。

陈学妍(1978- ),女,江苏宿迁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贸易发展与环境,农产品贸易。

F752

A

1004-941(2014)03-0058-04

猜你喜欢
出口贸易绿色
绿色低碳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贸易统计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贸易统计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