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空间体验式教学探索

2014-04-07 03:33
山西建筑 2014年20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理论空间

赵 阳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理论课,也是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第一门系统讲述公共建筑设计理论的传统经典课程。毫无疑问的,它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设计入门,构筑专业理论基础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建筑学专业的低年级理论课程,往往有这样的特点:浅显的文字,深刻的内涵;看似简单,实则深奥。如同人人会写字,但未必人人工于书法;人人会说话,但未必人人精于言辞。如果学生不用心钻研、体会,结果可能就是可以通过考试,但却不知理论内涵的精髓。等到执笔构思建筑设计方案时,对如何处理建筑功能、空间、形体等问题无从下手。

因此,对于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这门课程,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引导他们从浅显的文字中思考深层次的问题是教学目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具备把建筑理论和具体的、客观的空间形象联系对应起来,体验到建筑空间实质的能力,具备把理论知识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计训练中的能力,是学习的目的。以上两个方面,应该是教与学的重点所在。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认识并能把握空间特质、敏于空间形式,是建筑创作的基础。任何一个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建筑,都无不具备出色的空间品质与个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讲授重点,放在对建筑空间的讲解和以此为基础的对建筑空间逐渐深入的理解上。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初学者,我们根据多年的学习、工作和教学经验,构筑了该门课程建筑空间部分教学的“五步曲”:即建立空间意识、培养空间兴趣、学习空间理论、感悟空间魅力、转化空间思维能力。通过这个教学序列,建立一种使学生尽快通过理论学习,认识并感受到建筑的空间实质,能够较快提高建筑设计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

1 方法的建立

1.1 空间意识的建立

绝大多数学生对空间的认识,在学习建筑之前,是零散的记忆或感知片断。即便经过一年时间的建筑初步的训练,对空间的认识仍然不够系统和清晰,这在二年级的第一个建筑设计作业中的空间形成过程就可以得到验证。因此,在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讲述的开始,就需要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空间上来,使他们意识到空间在身边无处不在,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反映了设计者的设计构思。同时,向学生强调建立空间思维在本课程中乃至在整个建筑设计环节中的地位。

1.2 空间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反复的比较和尝试,我们有这样的认知:学生对于身边的、所熟知的空间的兴趣,远远大于陌生的,尽管是非常著名的建筑空间的实例。建筑图片中所表达的空间,往往不能完全被学生所体会和接受。而在熟悉环境中或是亲身莅临其中的建筑空间特质,却容易被学生感悟和体会。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学生身边的建筑空间作为实例,要求学生通过对所熟知空间作速写分析,反复观察、体验、比较,往往可以有效的激发他们对于空间的兴趣。

1.3 空间理论的讲授

理论是文字上的描述。感悟得到,理论就有生命力,感悟不到,理论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建筑理论尤其是这样:较多的总结性、经验性文字,常常因文字字面的浅显直白而容易被忽略,因此失去被反复揣摩的机会。所以在教学中,针对建筑理论的特点,不仅强调深刻认识和理解文字上的对空间理论的描述,并且结合大量的学生熟悉的建筑图片和动态视频,避免孤立的讲述建筑空间理论。

1.4 空间魅力的感受

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曾说:“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们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组成”。说明了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体验性。

空间所具有的个性,是给予包括尺度、形状、围合、色彩和质感等多种要素在内的物质性特征的感性描述。人通过感受,建立起与建筑空间高低、形状、材质、色调等相对应的不同情感反应,产生放松、紧张、安全、舒逸等感受。可见建筑空间和人的心理关系相当微妙。有人参与的建筑空间才有意义,否则它只是一个三维的抽象物质形态。

1.5 空间思维能力的转化训练——建立图形心智系统

经过上述一系列针对空间意识的训练、空间理论的学习,以及对所熟知的具体空间的体验、分析与思考,要求学生用文字的、包括照片及简图、草图的方式,把体验空间的过程、推断及结果记载下来。通过这一过程,建立图示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联系平台,使空间理论和具体的空间形式之间发生对应的关系。并且,能在建筑平面的布局推敲中,预设恰当的、反映特定情感的空间形式。

2 教学实施

2.1 多方向展开

在教学实施中,精心安排的教学步骤和方法是必须的。

从基本的空间形态开始,归纳原型、逐步抽象、总结一般规律,再回到千姿百态的现实空间实态中去验证。这个过程要应用大量的图片影像资料,精心选择内容和安排时序。比如,将学生所熟知的建筑空间(如校园中的教学楼等,学生乐于课后到现场反复体验)以特定照片形式,作为讲解静态的空间理论的案例,以帮助学生在沉静的图面中深入思考和理解;以空间视频作为体验动态的、变化的空间理论案例,通过反复播放,建立一系列彼此有联系的空间意向。在这个基础上,再选择部分著名建筑实例的图片和视频,作为补充、完善和提高讲述该理论之用。使学生既能从现场空间得到切身感受,又可将这种感受通过与经典空间的对比得以加强。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感受空间的物质性层面入手,结合前人的经验加入主观体验和自我判断,体会和比较不同尺度、形状、围合的空间所带来的迥异的感受;要强调学生建立体验和理解空间的方法,即人与空间的对话:把自己放置在空间中,在空间中行走和多视角多层次观望,通过一系列的空间意象,在现场感受空间和理解空间。

其次,激发学生对感官体验的多层次表达。一方面通过速写,熟悉空间的物质性;另一方面以文字的方式,记录自己对空间的观察、体验、理解和思考过程,建立情感和具体空间图形之间的对应联系。促进学生建立空间图像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强化空间思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最后,要求学生建立空间图像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对接能力。该能力是建筑设计能力的最重要体现之一,会令建筑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更加具有逻辑性和思想深度。

2.2 培养热情

理论的理解和深化不能随着课堂讲述的结束而停止。公建原理的课时短暂,许多内容需要学生课余时间来继续学习,所以,通过安排学生自我体验空间的教学环节和内容,培养学生足够的对空间的热情和兴趣,逐渐理解空间创作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技巧。在今后漫长的专业生涯中,不断体验和探索空间理论。

2.3 配合建筑设计课程

作为建筑理论课程,一定要应用于实践教学才有意义。在教学中配合同时进行的建筑设计课程内容,贴近学生对空间理论认识的一般规律,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以建筑设计课程中的空间设计为例,删除设计课题中过于实用的功能性要求,使空间划分的目的以情感层面和视觉美学效果为价值取向。将学生的注意力较多集中在空间设计的情感表达和视觉效果上,通过对空间进行各种划分的方式,体验空间的流动、分割、比例、形式等不同精神层面效果,最大限度的将课堂理论和实际设计课题结合起来。

[1] [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 赫曼·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理论空间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空间是什么?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创享空间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