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利军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24)
襄汾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隶属于临汾市。地理坐标为东经北纬 35°40'05″~ 36°03'20″,111°06'38″~ 111°40'55″。南北39.3 km,东西26.5 km,总面积1 304 km2。总人口49 万人(2004 年)。汾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辖区13个乡镇,348个行政村。因盛产玉米、棉花、小麦,素有“金襄陵、银太平”的美称。项目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中心区西北方向,北临北大街,东至丁陶尚都北院,西南方向以豁都峪涧河为界。总体布局服从于襄汾县总体规划的安排和意图,在设计中既要体现规划的建筑共性,又要突出其个性,使其与周围形成一个有机的建筑群体。该工程占地总面积50 516.97 m2(合75.78亩)。在建筑设计时,结合总体布局,经济、节约、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充分发挥土地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并满足通风、日照、限高、户型配比等要求。规划地块基地地形属典型的平原地形。基地最高海拔426.51 m,最低海拔424.12 m,最大高差2.39 m,东部略高,规划地块地形条件较为理想。基地位于襄汾县城区核心商业区。规划地块北临北大街,道路红线50 m,建控线距离19 m,东西走向,为城市交通主干道。东至丁陶尚都北院,西南方向以豁都峪涧河为界,城市绿线12 m。规划地块位于未来城市交通主干道与次干道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襄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境内有驰名中外的“丁村人”遗址,还有汾城古建筑城隍庙。五龙庙、陶寺夏代遗址春秋晋城遗址。另外尚有汉末黄巾军郭太部屯兵的白坡垒、清居民建筑等宝贵文物。
1)规划地块不仅是襄汾县的城市新区和门户,也是襄汾县未来新的城市中心区之一,有着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
2)地块北部有襄汾县司法局,配套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3)政府着力推进旧城改造,制订了完善的拆迁安置措施。
1)规划地块内地质较复杂,对于规划的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规划地块内拥有一座变电站,对于地块的规划和实施存在一定的影响。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元月1日起颁布实施)。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6年4月1日起颁布实施)。
3)GB 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4)GB 50220-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5)《山西省村镇建筑日照间距技术规定》(襄建函[2013]1号)。
6)《住宅设计规范》。
7)《襄汾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
8)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条件。
1)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满足安置的原则。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综合开发,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注重布局的合理性,明确各项功能的需要,满足居民安置的要求,满足日照、居住、安全、出行、康体的要求。2)坚持健康生态的原则。规划倡导居民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生态绿地的建设,强调庭院空间的景观塑造,使住户充分享受自然的气息。3)坚持近远期结合、完善配套的原则。规划充分考虑项目与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周期,统筹项目自身的建设时序,保证项目的建设与周边的配套设施同步进行,最大限度的保证居民的使用需求。
以小区规划和整体功能作为出发点,结合现状,前瞻未来,做到超前性和现实性的协调统一。
强调实用性,完善小区的自身功能,充分与学校发展同步,使小区成为当地最精彩、最有活力的区域之一,户型成为居住发展的新典范。
引入环境设计理念,注重公共活动空间的塑造,充分结合人工绿化和自然景观等资源,使居住环境多样性,创造一个有序和谐的居住空间,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居家、生活、休憩、颐养等各项功能要求。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小区项目从单一的建设工作拓展开来,形成产业多样化、服务多样化,使小区有更强的发展力和生命力。
以城市新区为主题,以历史文化景观为特色,以人文城市为内涵,以良好的绿化环境及新型建筑生态技术为技术保障,建设成为“绿色—生态—休闲”的复合型城市中心居住区。
利用城市道路形成的街区构建既相互独立又整体协调的大居住小区,形成“两轴、两点、三带”的结构形式。
1)两轴。北大街在规划地块北部东向穿越,是重要的城市主干道。规划在北大街南侧形成规划地块最重要的南北向城市景观主轴,并结合以豁都峪涧河为另一景观主轴,打造成为北大街入口的标志性景观节点。
2)两点。在地块中规划城市主干道北大街以南的区域,打造成规划居住区内的一个商业网点;沿豁都峪涧河河岸设置一条商业慢行街,从而将居住和商贸有机的结合。不仅增强了城市空间的联系,交通的联系,而且提升了整个地块的活力。
3)三带。地块沿豁都峪涧河河岸设置一条休闲景观带;城市主干道北大街设置一条景观带;规划地块中部以步道及绿化环境南北向贯穿整个规划地块,形成规划区中部林荫道;规划地块南部以组团中心绿地互相联结,形成规划区游憩带。
根据规划地块的区位特点,其北为襄汾县司法局,西南为豁都峪涧河,东为丁陶尚都北院,同时综合北大街、丁陶大道、豁都峪涧河河岸的街道景观要求进行空间环境布局。整个规划区住宅以高层为主,在整体布局上明确“建设城市新区”的建设思路,打造良好的街道景观及开敞空间界面,在地块中心设置较大规模的开敞绿地及步行活动空间,将视觉景观轴线引入规划区内部。
1)用地及功能的定位。本区功能定位于中高档与经济型相结合的住宅小区,着重塑造家的温馨环境,加强人文环境的营造。住宅规划为18层高层住宅,布局合理,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资源。2)规划的设计构思。以人为本,研究人活动的心理、目标、方式,为人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用文化的手法、用环境的手段,营造一种尊贵、舒适、惬意之“家的感觉”,使居住其中的住户有一种身居“豪宅”的自豪感。3)商业配置。规划区的商业配置本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北大街布置集中的城市商业中心和沿街商业,用于服务规划区。此外,在沿豁都峪涧河一侧布置了沿河休闲步行商业街。
1)对外交通与出入口。规划地块周边区域交通便捷,有北大街(道路红线50 m,建控线距离19 m)、丁陶大道等城市主次干道作为规划区对外的主要通道。为保证各区块交通顺畅及疏散安全的需要,规划区共设3处车行出入口。
2)动态交通。规划注意协调机动车、自行车、人行三种交通方式的关系。机动车由东西侧两个入口进入小区,绕小区外环道路行驶。小区内景观道路基本无机动车通行,交通组织顺畅、安全。在绿地中设人行系统,既方便各楼宇的交通便利,又给居民提供活动的空间。
3)静态交通。小区地下停车库主要结合小区中心绿地设置,共设置3个双向出入口。地面停车位主要结合建筑物之间的消极空间设置,地面铺设植草砖,车位间种植高大乔木,夏季既能为车辆遮阴避暑,又能最大限度减小车辆停放对小区景观的影响。由此,规划区车位总数为1 575个,其中地上停车位120个,地下停车位1 455个,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求。小区自行车集中停放于地下室自行车库,方便小区物业集中管理。
4)步行系统组织。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力求建设完善的步行系统,并且以步行系统为基础组织社区居民休闲以及景观体系。规划区的步行系统是由景观步行道、休闲广场以及步行街区组成的。
遍布全规划区的“线”状的景观步行道是步行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休闲广场是规划区“点”状的步行空间。步行广场就像串联在步行道上的明珠,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休憩、交流的可驻留空间,还作为观景或活动的主要场所。
商业步行街区则是规划区内“面”状的步行空间,主要位于规划区的南部和北部。
绿化布置充分利用基地自然条件,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立体绿化系统。在小区节点以广场结合雕塑、小品、植物配置构成点状绿化系统,强化空间焦点与视觉吸引的力度,成为环境活跃的要素,营造出宜人的驻留场所空间;线状绿化结合道路、广场、地形变化形成景观带,中心景观轴线结合绿化广场,将中心资源区和各功能区串接在一起。中心区通过树种、花种色彩与季节的搭配,形成四季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
1)园林与绿化相结合,互不分离,小区从中心区域向四周辐射,广场、绿化交相辉映,组成富有情趣的小区游乐园。
2)灌木采用常绿灌木,团块状种植,用修剪的方式形成色差图案;楼门、道路两侧种绿篱。楼间前后布置廊亭、植物、草坪,配以石板小路,形成一个住客主题的小花园,美化住宅环境。
3)平面绿化:除道路和功能场地外,均植草坪。
4)“适地适树”,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根据土壤条件种植不同的乔木、灌木,做到植物配置比例适当,通过植物来改善环境。
5)以“乡土树种”为主,采用树木原产区及生态条件相接近的栽培区树木,并适当驯化具有特色的边缘树种。
6)创造“春花、夏荫、秋色、冬阳”的植物景观,绿化达到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色万紫千红、冬季有绿透阳的效果。
7)树种以乔木为主,乔、灌、草、藤适当搭配,保证绿地景观质量,创造丰富的景观,乔、灌木比例为7∶3。
8)速生和慢生相结合,常绿与落叶以1∶3的比例相结合的搭配,做到绿化远期与近期的完善结合。
规划区内公共设施主要为北大街一侧的集中商业、办公建筑和沿豁都峪涧河河岸一侧布置的商业,建筑面积为47 298.72 m2。根据规划区功能需要,小区内设置了社区物业管理用房,以及换热站、开闭所、垃圾收集点、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区内户外还设置了居民健身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