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恩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简论将修辞溶于高校英语教学
郭伟恩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当前,在我国,从高校英语教学实践来看,基本是以语言体系为教学之纲,修辞作为运用语言的艺术,是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修辞教学通常还停留在传统的修辞观念介绍上,教学内容也多限于修辞手段即辞格的范围。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象,应将修辞教学溶于英语教学始终,以提高高校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英语教学;修辞;文化
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类生活的初期,当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劳动中需要把一个信息传达给另一个人,或者把一种感受与另一个人交流的时候,语言便产生了。因此可以说,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或者说是人类创造的代表一定意义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自觉创造的一种文明成果,是用以传达思想感情和欲望的工具,是表现文化信息的载体。语言和文化水乳交融,语言是“凭其符号作用跟整个文化相联系的一部分”。[1]所以它从一产生便打上了社会的印记,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功能。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孕育在语言之中,并通过语言得以表现、传达、存储和交流。二者存在着密切的“互塑互动”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修辞作为一种运用语言的活动,其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成果,是文化的一部分。修辞与文化紧密交织,二者之间的制约与渗透作用是双向的。鉴于此,在修辞教学中辅以文化现象的说明,在文化阐释中渗入修辞现象的考察,这将对英语教学及研究大有裨益。正因为语言、文化、修辞有着这样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英语教学中,修辞与文化应贯穿始终。
陈望道先生说:“修辞现象就是运用语文的各种材料、各种表达方法,表述说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现象。”[2]在他的里程碑之不朽著作《修辞学发凡》中,陈先生将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这两大分野一直影响着我国修辞学的研究。传统的修辞理论与研究使我国修辞学取得了丰硕成果,指导人们的修辞实践。20世纪后期,修辞学界的专家学者们提出建立现代修辞学的理论。在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语言与言语的理论影响之下,现代修辞学有了语言修辞学和言语修辞学的分支。语言修辞学研究语言体系中修辞手段的结构,从语音修辞、词汇修辞、句子修辞和辞格等不同角度人手,归纳各种语言表达手段。言语修辞学则是研究动态的言语现象及规律,把语言运用及表达手段与动态的言语环境联系起来,注重言语在特定言语环境中的使用特点及其修辞效果。现代修辞学在继承传统修辞学精华的同时,极大地拓展了自身的研究领域,涉及语境、语体到话语、语用等语言学科,已经不是人们以往所理解的狭隘的修辞(修辞格)了。它不仅改变了以往传统修辞学专注锤炼词句,以辞格为中心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它使修辞学研究突破了长久以来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的局面,进入了整个言语交际的广阔世界。这不仅为修辞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高校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养分,无论是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都将从中受益。
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语言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即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包括话语的编码及解码。在交际能力中,最为核心的能力是在一定语境中正确的理解和得体的表达,即,修辞能力,其目的是获得最佳的言语交际效果,或者说是为了提高学生根据具体语境适当运用和正确理解语言的能力。
当前,从高校英语教学实践来看,基本是以语言体系为教学之纲,对英语修辞教学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修辞观念上,修辞教学内容也多是传统的修辞格的教学。目前较为通用的几套中高校非英语专业的教材,有关修辞的内容涉及得也很少。相当多的高校中,还没有把修辞纳入公共英语的教学内容。可见,从英语教材及教学的总体情况看,修辞教学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认为应改变这种现象。
陈汝东先生曾经提倡 “贯彻以修辞交际为教学目的的观念,而不是以教授语言知识为目的的观念”。[3]以修辞为纲的教学理念,不是以修辞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也不是以修辞代替一切,而是在教学理念、教学目的上,树立以修辞交际为核心的观念。事实证明,不论是学习掌握并运用第二语言还是进行语言对译,如果单凭语言因素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第二语言的习得不仅要掌握所学语言的语音、词语、语法等语言各要素,还必须掌握相关的修辞、文化乃至所学语言的民族心理及社会风俗知识,并且能够依据语境灵活运用并理解。例如,著名英国汉学家翟理斯在他的《中国文学警华录:诗歌之部》里将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翻译成 Tell them “an icy heart in vase of jade”(告诉他们,“一颗冰冷的心在玉石的瓶子里”)。这个例子是就字面直译,语言中的修辞义、文化义都没有翻译出来,这样对译是不能让人理解原语言的深层含义的。再如中国人喜欢用含蓄的语言,问人婚期常说什么时候请我们吃糖啊?”不懂“吃糖”所承载的汉文化信息的外国人常常听不懂,搞不清“吃糖”与“结婚”之间有什么关系。又如,在汉语中,“意思”一词使用频率很高,它被作为委婉语词,是表达某些委婉含蓄情感的替代词,词义非常丰富复杂。有一位美国学生在中国学汉语,曾经被“意思”的意思搞得晕头转向。一天这个美国学生过生日,几位中国学生请她吃饭庆贺,其中一位对她说:“今天是你的生日,大家一块聚聚吃顿饭,没别的意思。”另一位同学送她一块大蛋糕,说:“一点小意思。”喝酒时大家又说:“你不会喝,意思意思就行了。”一位同学来晚了,说:“不好意思,先自罚一杯。”满桌子的菜,请客的同学却说:“没什么菜,不好意思。”这位美国学生搞不明白,这“意思”到底是什么意思?确实,汉语中的“意思”还真是很有意思:比赛赢了可以说“不好意思”,比赛输了也可以说“不好意思”;难为情时可以说 “不好意思”,挨批评时也可以说 “不好意思”,受表扬时仍可以说“不好意思”;送人礼物时可以说“意思意思”,要人赞助时也可以说“意思意思”……这些“意思”虽然各有不同的意思,但都深深地烙上了汉民族文化的印记。“意思”词义的多义化,是受汉民族礼仪文化所致,不了解中国文化,不深谙中国人惯于使用含蓄言语的修辞方法,就难以把握和理解某些词语的真正含义,因而也就影响一种语言的真正掌握,影响其运用和理解。
上述例子说明,词汇在民族历史文化和社会心理习俗的影响下富有极丰富的国俗语义,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中,从初级教学阶段开始就十分重视除教授词语的理性意义和用法之外,还要教给学生理性意义以外的附加意义和修辞义。
语言运用,即修辞,是一个利用语言各种要素,结合语境,根据言语动机建构适当的话语和理解话语的交际过程。因此,语言教学中应强调语境与语言习得相结合的原则,无论是语言理论教学,还是情景教学,都应不同程度地将修辞教学溶入其中。目前为止,还有很多人认为英语教学初级阶段应该以语言体系的教学为主,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结构体系,到中高级阶段再讲授修辞。其实这种认识是有明显局限的。学生在初级阶段虽然主要是学习英语的语音、词汇和基本句式,但要使学生学了以后真正会用,还应当教会学生在什么样的语境中使用所学的语句,典型的例子应首推培根关于读书的那段名言: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Francisco Bacon:Of Study)
一些书浅尝即可,另一些书却要囫囵吞下,只有少数的书才值得咀嚼和消化。
这句名言将读书之意折射隐含在进食的语境之中,学生通过学习“taste”、“swallow”、“chew”、“digest”这些有关进食的动词的功能,结合“读书”的语境,就能推出这些动词的引申义,领会培根的巧妙用意。
这说即使在外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我们也不能忽视修辞教学,既要教会学生语言诸要素,又要兼顾语言各要素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这就要运用言语修辞与文化理论和方法进行动态的教学了。
目前,在相当多高校的外语教学中,修辞教学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现实语言状况与学生需要两方面来看,修辞在当前报刊阅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报刊上的标题常采用修辞手法,文字少而信息量大,活泼而简短的报道中修辞现象较多。例如:
(一)Kuwait-Midas of the Persian Gulf科威特—波斯湾的富翁
标题中的Midas为神话中的米达斯国王,他始终有一个黄金梦,幻想有朝一日成为天下最富有的国王,作者以此形象说明科威特这一弹丸小国由于盛产石油而成为波斯湾地区的富翁,比喻贴切,用词简炼,形象生动。这种修辞手法不仅用于标题中,还常用于报道的正文中。如“Damocles 达摩克利斯剑”,其意为“大祸临头”,现在新闻报道中常用此典故形容混乱而危急的局势。如:
(二)The newspaper reported that the army was very discontent and that this was a sword of Damocles hanging over the government.
报刊报道说,军方十分不满,这局势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悬在政府头上。
(三)There is something rotten in the state of Europe. Britain apart,the allies have given Libya,not the U.S.,the benefit of the doubt following our charge that a giant poison-gas factory has been builtin the desertsouth of Tripoli.?欧洲盟邦定有些乌七八糟的事。(美国指称)在的黎波里南面的沙漠中,已经建有一个大规模的毒气工厂,除了英国外,其他盟国宁可姑且相信利比亚,而不相信美国。[4]
这段的第一句 There is something rotten in the state of Europe典出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遭谋杀的丹麦老国王冤魂显灵,王子Hamlet偕友Marcellus在夜色,欲会见父王。待冤魂招手,哈姆雷特不顾一切跟去。此时气氛恐怖,其兆不祥。劝阻无效的Marcellus说出There is something rotten in the state of Denmark(丹麦国里,定有些乌七八糟的事)。美国对除英国以外的欧洲盟国深为不满,因为他们不相信美国队利比亚的指控,反而相信利比亚。美国感到盟友有些不对劲,欧洲必定出了差错。于是引用这句莎氏名言来表露不满情绪。例3运用了引喻(allusion)的修辞手法,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启发了读者的联想。
(四)Prime Minister Indira Gandhi decided to go heavy
一handed from the outset…This crisis would never grow into an Indian Watergate.英迪拉·甘地总理从一开始就决定采用强硬手段……这场危机决不会发展成为印度的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指发生于1972年6月的美国政治丑闻,共和党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派人潜人水门大厦(Watergate Building)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器,此事败露后,尼克松总统辞职。例4也是运用了“allusion引喻”的修辞手法,使表达简洁、凝练,从而增强感染力。
对于那些英语水平已达到中高级的大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不足。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量有了一定的积累,这虽然为自由交际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较多的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和词语面前,他们对于如何根据语境做出最佳的选择无所适从,用词不当和词不达意的情况频频出现,显然在高校中高级阶段外语教学中有意把修辞内容和文化知识及早引人教材,教学一些常见的修辞现象以及极富汉民族文化内容的词语,有利于学生条运用英语的能力及准确理解话语的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外语教学中的修辞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初级阶段应该在侧重语言因素的教学的同时,结合语境进行言语修辞和文化语义教学。学生进人高级阶段,可以开设修辞学课,专门讲授相关的修辞学理论。
(二)在学生掌握基本表达进人中级阶段后,应结合阅读教学、听力教学等进行辞格教学,讲授最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知识,让学生较早地接触它们,获得较多的感性与理性知识。
(三)修辞方式折算出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介绍各类修辞现象所反映的语言特色,或赖以产生的文化背景(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并进行适当的文化比较,将修辞教学与文化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范畴,由语言知识(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和有关的修辞知识、文化知识构成;一个人的言语交际能力属于言语范畴,由言语技能、言语要素、修辞技巧、语用规则、言语交际技能以及有关的文化知识构成。如果在教学中能够重视并加大修辞方面内容的比重,相信高校外语教学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1]罗宾斯.普通语言学概论[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2]陈望道.陈望道修辞论集[J].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243.
[3]陈汝东.简论以修辞为纲的对外汉语教学理念[J].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2004,(2).
[4]李树德,冯奇.英语修辞简明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