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昭
(河北联合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0)
当前我国国内主要存在三种政治文化。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正在努力构建中的一种年轻政治文化,代表着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此外,还存在两种重要的政治文化,一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二是西方政治文化。这两种政治文化虽然处于政治亚文化的地位,但仍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构成重要影响。认真梳理这两种政治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发掘其中值得借鉴和汲取的有益成分,明晰其在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并最终从这两种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得出一些启示性的结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以封建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以宗法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社会基础,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为核心目的,以儒家思想为主要载体的政治文化。[1]西方政治文化特指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政治文化,它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经济基础,以反封建、反特权为目标,以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资产阶级民主文化为载体的政治文化。两种政治文化由于在时代背景、经济基础、阶级基础、社会结构和目标宗旨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形成了各自诸多不同的特征,其中许多方面具有比照意义,具体包括:
第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属于伦常文化,西方政治文化属于理性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宗法制和血缘纽带本身就带有极强的伦理特征,或者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求善”的价值取向。而西方政治文化重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善于追求事物本身的规律,习惯从概念开始进行逻辑上的演绎和推理以追求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具有浓厚的思辨性和学理性,体现了“求真”的价值取向。
第二,中国重治国之道,西方重制度模式。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注重治国之道,主张以“王道”治天下。因此历代统治阶级都积极探求和总结治理国家的方法。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秉承经世致用的务实理念,注重实际的功用,形成了以政策治国的传统。而西方政治文化注重对制度的研究,善于在政治制度的安排和设计上追问、探求和创新,因此西方政治文化中更具“制度模式”的内容。尤其近代以来,西方在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构建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制度模式的选择与创新、调整与完善的特点。
第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重民”思想,西方政治文化中具有民主思想。中国封建王权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没有万千小民,任何政权都难以维持,所谓“民为邦本”、“政在得民”、“得民心者得天下”,特别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都是重民思想的重要体现。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重民”只是外在特征,是手段而非目的,其根本目的并非以民为本,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更谈不上现代的民主含义。而西方政治文化最初的目的就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贵族特权,追求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天赋人权、契约精神都是主张每个人的平等政治权力,虽然最初能够获得民主权利的仅局限于资产阶级本身,但随着西方几个世纪的发展,其民主制度也在逐渐成熟。这也是西方极力向全世界推销其民主价值观和民主制度的重要基础。
第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话语权较弱,西方政治文化话语权较强。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便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价值才慢慢被重新重视,但主要还是在理论界。由于国门的打开,西方政治文化借全球化之风强势来袭,一度甚嚣尘上,信奉者众多,导致八十年代后期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泛滥。直至今日,西方政治文化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场,“全盘西化”的声音依然存在,认为西方民主政治模式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人依然不在少数,西方政治文化成为全球的强势话语,“西方文明优越论”大行其道,西方政治文化中的一些概念、观点和理论几乎为其它非西方国家学界广泛认同。正是借助这样的先发优势,西方以其政治文化为核心打造了其“文化霸权”,形成了强势话语体系。面对这种强势地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则显得逊色很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代表着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国家的主导政治文化,发挥着维系政治体系,整合政治力量,指导政治行动,教育社会主义公民,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等重要作用。[2]本文旨在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放置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过程当中,来分析其各自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探寻这两种政治文化在这一领域中的实践价值。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所发挥的功能主要包括:一是强大的心理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功能。经过两千多年的积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固化为中国人特有的心理习惯和行为模式。尊重和研究这种习惯和传统,因势利导,用中国人的思维、心理和行为习惯来梳理、包装及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理论体系,使其更具典型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二是有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其一贯性、连续性和继承性更是无出其右。[3]中国传统文化代代相承,绵延着巨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创造力,这些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深厚根基和土壤,是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强大力量源泉。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精神及其自身对外来文化强大的同化作用,都证明了中国文化具有自觉自信、开放包容、自立自强的宝贵精神。三是发挥“守根固本”,重建精神家园的功能。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强大根基,只有实现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和品质的继承和发展,政治文化中的中国特质才会永远熠熠生辉、照耀后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贵君轻”、“经邦济世”等思想皆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在不同的时代都可以赋予新的内涵和生命,我们只有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才能守住中国文化的灵魂和根本,才能够在这个文明冲突和文明对话的时代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归属,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西方政治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所发挥的功能包括:一是发挥借鉴功能。西方政治文化历经几百年的传承,几乎影响了整个中国的近代历史。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就是西方政治文化和制度模式在中国的尝试。虽然我们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但西方政治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如其政治理论的丰富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其制度模式设计上的先进性等完全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当然,借鉴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要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加工和改造,使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发挥对话功能。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描绘了当前各国竞争的一种状态,并获得了国际学界的广泛认同。的确,全球已进入到了一个文化对抗、文化冲突的时代,但也应该看到文化有共生共存、沟通交流甚至交汇融合的一面,即对话的一面。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西方政治文化的挑战,我们只有坦然面对,积极发挥对话机制,坚持文化上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向世界展现一个充满自信、开发包容的中国。三是发挥砥砺功能。毋庸讳言,由于西方发达国家依然掌握着世界发展的舵盘,因此西方政治文化相对于其它文化拥有着强势话语权,身披“普世价值”的光鲜外衣不断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渗透,并且不遗余力地在全球兜售其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模式。这对处于改革深水区的中国挑战尤为巨大,国内主张全盘西化的声音也不绝于耳。面对这种挑战,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对我们的考验,是砥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乃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进步的磨刀石。
自觉才能自立,自信方能向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政治文化)的高度自觉和自信,是我们有效化解西方强势文化渗透的最直接办法,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前提。树立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就要做到,一是要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持续推进改革,践行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用实践来证明我们道路选择的准确性,不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二是要创造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话语体系和在世界上的话语权,我们不推崇强则必霸,不去刻意打造文化霸权,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自成一家,拥有庞大而稳定的信奉群体和领域。三是坚持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吸收西方政治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在彰显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同时自觉融入世界、影响世界。
任何先进自信的文化必然具备开放和包容的精神,自我封闭盲目排外的文化是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一方面要坚守自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不动摇,另一方面要继承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优秀成分和汲取西方政治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打造一种坚守、自信、开放、包容的新型政治文化。开放和包容以先进和自信为基础,因此一定要不断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内涵,不断丰富其内容并完善其体系,不断增强其生命力和创造力。另外,开放和包容可以将文明的对抗和冲突转化为文明的对话与交流,有效改变中西文化交锋的形式和结果,有利于推动中国快速融入世界,也有利于推动世界更多了解中国。
西方政治文化在全球的推广和渗透,本身具有极强的目的性,那就是将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和民主制度模式推销到其它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西方国家几百年来树立的先发优势铸就了西方政治文化的强势话语权,如今这种西方政治文化披上了“普世价值”的光鲜外衣,其内涵就是西方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其它国家均为文明的边缘地带,西方文明不仅是全球最先进的文明,而且西方的民主化道路和民主模式也应该是其它后发国家的不二选择。也就是说西方民主政治文化和民主制度模式对于全球任何国家都普遍适用,也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普世价值”如今也成为国内主张全盘西化人士的重要理论支撑,这显然会严重干扰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干扰亿万同胞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因此,在与西方政治文化对话时,一是在科学地汲取其有益成分的同时,还要提防其普世价值的宣传。二是固守中国文化的阵地,抵御西方政治文化在中国构建文化霸权。三是谨慎解读和运用西方政治文化中的“现代性”问题。所谓“现代性”的概念是以西方政治文化的价值观和标准来衡量的,或者说只有符合西方政治文化精神的文化或制度才是被赋予现代性的。这是典型的“西方文明优越论”和“西方文明中心论”的逻辑。如果我们在事业建设过程中盲目套用“现代性”的概念来为自己做标尺,必然会落入西方“文化霸权”的圈套之中。
如何科学而准确地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中的内容进行价值判断和取舍是一个最为现实的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拿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一是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方法,既尊重历史惯性又兼顾现实国情。比如,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些具体内容已经落伍,但是其历史传统和历史惯性依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人为地进行割裂。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路线。即认识和评价一项事物要从社会生产方式中去寻找原因。比如,一些人主张“全盘西化”,但西方制度模式是建立在西方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础上,经过了几百年的坎坷发展,并时刻进行着调整和完善的。而中国的历史、国情和文化都不具备“全盘西化”的基础和条件,勉强为之只能重演中华民国时期分崩离析、国将不国的历史悲剧。三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区分精华和糟粕时,不能抽象地评价优与劣,而要将其具体内容放置于具体的条件和情境之中加以考量。正如严复先生所云“制无美恶,期于适时;变无迟速,要在当可”。比如,对于民主的评价不是盲目地肯定其价值。民主不能抽象地来看,民主是一种制度,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传统。如果没有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制度平台,没有良好的法制保障,没有高素质的公民,只是单纯地去追求一种民主的形式,那么只能去上演一幕幕街头政治的闹剧,而民众也无法真正享受到民主权利带给他们的实际利益。
[1]徐大同,高建.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与特征[J].天津社会科学,1987,(5).
[2]廖中武.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功能、作用及建设路径[J].党政论坛,2001(1).
[3]朱志明.中国精神是筑牢中国梦的思想根基[N].光明日报,2013-11-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