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联袂建设的意义、逻辑与路径

2014-04-06 07:23左雪松夏道玉胡文宇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创先争优服务型学习型

左雪松 夏道玉 胡文宇

(1.2.3.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P50)这是以整体性视角阐述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认识。高校党组织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核心与战斗堡垒,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把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以下简称“三型党建”)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全过程,这对提升高校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联袂建设的意义

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联袂建设,是新形势下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理论必然,突出体现在党建的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与价值论层面。

(一)认识论的整体性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观点,整体性是指客观事物的诸方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性。事物本身固有的整体性要求作为它的子系统即各组成部分必须持续协调的进行,反之系统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功能发挥就会受到影响。在党建系统中,学习、服务与创新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各自在党建体系中都起着特殊的作用。高校“三型党建”必须从党建有机整体去上探讨学习、服务与创新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一定的党建机制把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提升高校党建的科学化水平。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规律性正是因为其内在结构的整体性才真正体现出党建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正确性。高校“三型党建”的整体性是召唤高等教育核心领导力量本真面貌的集体出场,以认识论的整体性审视高校“三型党建”的内在关联与逻辑运行,要处理好党组织的学习、服务与创新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三者的整体性功效。

(二)实践论的范畴性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2](P58)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观点。自1847年6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政党就具有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这三类实践形态,经典作家在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暗示出:学习是政党服务创新的前提,服务是政党学习创新的价值,创新是政党学习服务的保障。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是从实践论的范畴性阐释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三大基本实践形态与活动领域,表明高校“三型党建”需要实践来提升学习、需要实践来检验服务、需要实践来孕育创新,彰显实践是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与根本动力。

(三)方法论的科学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1](P8)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联袂建设,是从方法的统筹性上把握“三型党建”的内在关联。当前,众多学理性研究对高校“三型党建”存在分门别类的“碎片化”倾向,将其分割为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三个孤立的部分,进行片面的、过度的或错误的阐释,这种“板块式”研究割断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破坏了高校党建实践形态的整体性与生态性。因此,必须从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层面展开有别于以往那种“板块式”的党建研究,重点从宏观上把握高校“三型党建”的生成与运行规律,探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找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联系,整体联动地推进高校“三型党建”。

(四)价值论的层次性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满足人们需要的意义范畴,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联袂建设具有三个层面的价值。一是对执政党建设的价值。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高校“三型党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社会主义办学的根本组织保证。二是对高校科学发展的价值。高校“三型党建”的三大目标(学习、服务、创新)与高校四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有机融合。三是对高校党员提升的价值。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三型党建”是促进高校党员全面发展的有效形式与重要契机,高校党员只有将学习、服务与创新的理念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才能不断提高党员自身能力,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二、联袂建设的逻辑

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联袂建设,凸显党建心理的自觉性,空间的并存性、时间的继起性与功能的互补性的逻辑必然。

(一)心理自觉的逻辑

高校传统党建注重通过组织形式进行自上而下的理论灌输,简单地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组织性学习,忽视组织愿景的塑造与党员心理的激发,党建活动难以引起党员的情感共鸣,单纯从认知本位进行组织活动。作为知、情、信、意、行有机统一的高校“三型党建”,其深层的本质应该是发乎情、合乎愿的情感本位。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被誉为“21世纪管理的圣经”的《第五项修炼》中认为:一个缺少全体成员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的组织,必定难成大器。他提出一个学习型组织是由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与系统思考五个部分组成。高校“三型党建”迫切需要以共同愿景把全体党员凝聚起来,把学习、服务与创新的愿景根植于党员头脑,融入到党员心中,成为高校党员信守的价值观。这种共同愿景能够消除高校因专业、学科与院系差异所引发的冲突,孕育党员对组织的心理认同,产生行为的共振效应,同时通过共同愿景的塑造切实使高校党员学习有方向、服务有目标、创新有激情,真正实现高校党建由“外在要求” 转为“内在诉求”。高校“三型党建”需要在调研论证基础上构建一个“横向到边”与“纵向到底”的共同愿景,将党组织愿景与学校发展愿景结合起来、学校发展愿景与师生发展愿景结合起来、党组织愿景与党员愿景结合起来。

(二)空间并存的逻辑

高校作为特定的社区空间,“三型党建”重在把学习、服务、创新融为一体,在组织化、工作化与生活化的空间中实现一体化。首先,组织化的空间。高校是肩负着育人、科研、服务与创新使命的组织机构,组织化空间特征明显:一是学习的组织化,高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从事教学科研的学习场所;二是服务的组织化,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是高校独特的历史使命,同时作为各类生产要素密集的机构,也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三是创新的组织化,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多学科的交叉与特殊人员的汇集使高校成为思想、知识、技术创新的重要场所。其次,工作化的空间。高校“三型党建”带来学习、服务、创新与工作的情景交融,改变以往工作与党建“两张皮”的现象。可以说学习、服务与创新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学习、服务与创新。通过情景交融,学习让工作更有效率、服务让工作更有价值、创新让工作更加持久,同时从工作中可以学习新知识、服务新对象、创新新方法。通过情景交融打破工作与学习、创新与服务的严格界限,利用工作最大限度地扩大学习、服务与创新成果,并以最快速度应用于工作。再次,生活化的空间。一切活动的基础是生活世界,只有将“三型党建”活动引向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才能塑造高校党员的精神世界,才能体验与感悟“三型党建”的真谛。学习、服务与创新不是任务,而是生活的一部分,高校党员要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服务与创新的生活习惯,服务于高校科学发展。

(三)时间继起的逻辑

胡锦涛同志指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三型党建”是以时间逻辑在参照历史、立足现实与指向未来中审视党建规律的认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无论是公办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还是民办院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组织都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政治核心与战斗堡垒,高校党建历来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持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

一是高校“三型党建”是历史的昭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高校党组织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学习、服务与创新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二是高校“三型党建”是现实的回应。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不高,科研投入不够,服务经济社会层次偏低,文化传承创新动力不足,急需高校“三型党建”发挥重要的组织保证。三是高校“三型党建”是未来的憧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因此,高校“三型党建”任重道远。

(四)功能互补的逻辑

功能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关联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以及产生的效果,高校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是有机统一的目标整体,学习型是前提与基础,服务型是核心与关键,创新型是动力与保障,三者统一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

第一,学习型党组织是基础。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改造高校党员的主观世界,切实加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与改进服务形式,不断增强创新思维、焕发创新激情与提高创新能力。第二,服务型党组织是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学习与创新是手段,服务是目的,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是高校“三型党建”的价值取向,高校党员应围绕服务来学习与创新。第三,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是动力。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P46)大学是培育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型党组织是高校“三型党建”的内在要求与本质特征。

三、联袂建设的路径

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联袂建设,要以强化党史学习为信念引领、以创先争优为活动载体、以群众路线为价值导向、以网络生存为空间拓展、以校园文化为情境氛围。

(一)党史学习——信念引领

马克思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2](P66)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党的历史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高校党员只有全面了解党的历史才能正确认识高校党建的历史方位,只有不断学习党的历史才能坚定高校“三型党建”的理想信念。党90多年的历史实质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视学习、善于服务、勇于创新的历史,高校党员通过党史的学习,可以清楚了解我们党学习、服务、创新的基本历程,每当面临重大的历史关头,我们党总是通过学习来提高认识,致力服务赢得支持,敢于创新开拓局面。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例,我们党历来注重从思想上重视学习,毛泽东同志经常号召全党同志当好“小学生”,邓小平同志一直强调全党同志要善于重新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党性教育中把“讲学习”放在“三讲”的首位,胡锦涛同志提出“拜人民为师”,当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二)创先争优——活动载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1](P54)高校“三型党建”需要一定的活动载体保证其深入持久的开展。创先争优既是保持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的有效形式,又是常态化与长效性的党建活动,因此,可以把高校“三型党建”与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事实上,高校“三型党建”与创先争优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从统一的角度看,二者在内容、形式、目标、组织上是统一的。两者在内容上都强调基层党组织的先进与党员的优秀,形式上都突出基层实践活动的开展,目标上都要求提升党建的科学化水平,组织上都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的原则。另一方面,从辩证的角度看,高校“三型党建”是创先争优活动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学习、服务、创新是“创先”与“争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三型党建”侧重于党建理论工作,既是创先争优活动的本质属性,又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新起点。创先争优是高校“三型党建”的有效载体,偏重于党建组织工作,创先争优作为高校党建的一种常态化需求与长效性机制,要求党建活动的具体化与工作化。

(三)群众路线——价值导向

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与生命线,是执政党建设的价值导向。党的十八大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1](P50)高校“三型党建”需要更加自觉地坚持群众路线。首先,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指出: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4](P864)高校是人才、知识、信息与资源密集的学习场所,高校党员又具有强烈的自我学习愿望,向群众学习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优势。其次,为群众服务。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5](P257)高校“三型党建”要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机制,尽心竭力为高校师生员工服务,解决他们工作、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再次,尊重群众首创。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P1031)高校“三型党建”要创造让广大师生发挥才能的空间,把蕴藏在他们身上的一切积极创新因素调动起来,让一切有利于创新的愿望得到尊重、创新的活动得到支持、创新的才能得到发挥、创新的成果得到肯定。

(四)网络生存——空间拓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是最早普及网络,也是运用网络频率最高的场所,随着高校网络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与娱乐的重要工具,“无网不在”已成为高校师生员工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知识都在网络上、思想都在微博上、朋友都在QQ 上、购物都在淘宝上,等等。网络正在凭借其多媒体的优势,成为新时期高校“三型党建”的新阵地与新渠道,为其创造了崭新的生存空间,构建了全新的网络学习、服务与创新平台。一是学习的内容更丰富。网络学习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网络知识的海量性、新颖性与便捷性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资源支撑。二是服务的形式更多样。网络的交互性创新了服务型党组织的服务方式,作为一种多向交流的媒介,网络促进了高校党组织服务的多样。三是创新的理念更广泛。网络被视为创新的代名词,网络创新为高校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新思维、新载体与新方式。

(五)校园文化——情境氛围

先进的文化是高校“三型党建”的“灵魂”与“软件”,“三型党建”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内化与行为的塑造,是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核心价值观——学习、服务、创新,渗入党员内心世界并影响他们的理想信念,使他们成为学习、服务、创新的先锋模范。“三型党建”重在学习、服务、创新的文化积淀、精神传承与价值追求,这与大学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使命密切相关。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作为崇尚学习、服务、创新的文化社区,“三型党建”应该努力发挥大学的文化软实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提高高校三型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以上从基层党组织建设“三位一体”的视角审视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联袂建设的重大意义、内在逻辑以及路径选择,对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推动高校党组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发挥政治核心与战斗堡垒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创先争优服务型学习型
服务侨企创新业 创先争优展作为
创先争优支部底色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如何以创先争优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探讨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