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磊
(湖北理工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陈云作为第一代和第二代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在长达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彪炳史册的伟绩和贡献。从1937年12月9日至14日,这个被称为“十二月政治局会议”之后,陈云被任命为中组部部长。此后,他担任此职长达七年。这期间他提出了“党员的质量重于数量”的著名论断。他认为,提高质量不仅仅是洗刷落后分子,还必须加强党内教育,增加知识,在政治上不断提高自己。“质量上的提高,远胜于数量上的发展。培养这样成千上万的干部,并且保存起来,使用到革命决战关头,实在是无敌的力量。”[1](P208)在此后的几十年中,陈云一直关注着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并且,他围绕着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这一主题,先后撰写和发表了大量文章。至今,这些论述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对于今天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对其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进行了总结梳理,认为它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
1940年陈云同志在延安写的一份讲话提纲中对党的干部的重要作用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他说:“党的干部不同于一般党员,是党的骨干。干部在党的组织中占重要地位。党看重干部的作用,认为没有坚强的干部队伍,我们党的事业就不能发展,就不能取得革命胜利。”[1](P211)陈云坚持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路线开展工作。“工作要抓住中心,照顾其他。中心为主,做到全局与局部一致”,“组织工作要适合于政治路线的要求,保证政治路线的实行”[1](P220)。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党需要大量的优秀干部到全国各地开展工作,因此,必须要采取“广招天下士,诚纳四海人”的方针,要“气量大”,“如果没有大批的新干部补充到干部队伍中来,我们的革命事业就要停顿不前,就不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1](P179)。1980年12月16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又阐述了干部队伍建设对实现“四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他说:“搞四化建设没有这些‘万金油’干部是不行的。不要小看了这些‘万金油’干部的作用。”[2](P281)在不断补充党的干部队伍数量的同时,陈云还坚持干部选拔的质量。他认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质量上。所以,陈云坚持在党内进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教育活动,党员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有力促进了党的各项事业的稳步前进。
在确定干部人选之前,陈云强调必须全面了解干部,不仅要详细地了解他的过去,还要看到现在。这样才能保持干部队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出现“今天这个干部表现得好一点,就把他一抬抬上了天,同一干部明天表现得坏一点,就把他一打打到地下去。”这样下去,“顶多只要三次,这个干部就算断送完了,因为他的自信力早已失掉,再也不敢做工作了”[1](P111-112)。陈云注重爱护干部,他认为当涉及到一个干部政治生命问题发生的时候,“要很慎重、很谨慎、很细心地处理它”[1](P120)。也正因为如此,陈云坚持在评价和使用干部时要求“看人不要只看一时,只看一面。对于一个人没有根本的估计,用人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1](P112)。在选拔干部的标准方面,他在1981年9月对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各地选拔中青年干部工作情况材料上的批语中指出:“提拔中青年干部必须注意德。有才缺德的人,一个也不能提拔。”[3](P498)他还要求选拔干部时坚持“人事两宜的原则”,把“才和德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员干部的才智。
陈云在1939年就提出了“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1940年,他又提出“提高文化是党员的责任”的论断。他说:“如果连字还认识不多,许多基本知识都不知道,怎么去学?所以,要搞通政治,就先要提高文化;没有文化,就不可能学懂政治。”[1](P266)所以,他强调:“有工作经验但文化水平很低的在职的老干部,尤其是属于这类的中级和高级干部,必须根据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进行学习。对于文化学习决不能轻视,必须认真学习以提高文化水平。”[4](P349)值得一提的是,陈云还长期坚持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中学哲学,用哲学,力争把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搞对头”。他认为“首先要学哲学,学习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因为思想方法不对头,所以经验提不高。这一点,对于任何工作岗位的同志,对于解决任何问题,都是最重要的”[2](P4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返中央领导岗位的陈云,在推动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进行经济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始终关注着干部的新老交替问题。干部的新老交替,本是自然的过程。1949年建国时,领导干部普遍比较年轻,这一问题并不迫切。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这一问题开始提上议程,却被随后的“文化大革命”打断了。文革结束后,靠造反起家的一批干部被清除出领导岗位,被打倒或长期靠边站的一批老干部复出,大体上恢复了原来或相当于原来的职务。这一举措,无疑是必要的。但是,经过十年动乱,这些老干部大都年事已高,健康状况愈来愈难以适应繁重的领导职务。由于积劳成疾而去世的,也越来越多。[5](P1695)而与此同时,“四人帮”的残余势力依然存在,正等待时机,兴风作浪。他们倚仗的优势之一是比较年轻。当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王洪文曾说:“十年后再看。”所以,在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上,邓小平说:“我们历来讲,这是个战略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现在,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十分迫切了,再过三五年,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个问题,要来一次灾难。”[6](P384)为此,陈云就提出要“成百上千地提拔中青年领导干部”,并且认为“这是个战略问题”。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使得能否实现新老干部的顺利交替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为了使中青年领导干部尽早走上领导岗位,1980年8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设置顾问的决定》,指出:“老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为了爱护这些老同志,使他们能够健康长寿,并利用自己的经验在晚年尽可能地为党做一些工作,以保证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代代相传,更好地完成党的各项任务,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单位设置顾问。这是力图使年轻干部尽快走上工作第一线的过渡措施。”[5](P1697)陈云认为,当前要选拔的中青年干部,不仅是年龄在50岁左右的人,而且在数量上占多数的应该是40岁左右及40岁以内的人,让他们在各级领导岗位上经过几年以至十来年的锻炼,就可以成为高级领导干部的后备力量。
对于为什么要“必须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的问题,陈云谈了三点原因:“一条理由,二十几个省区市,加上中央各部委,提一两百个人够用吗?不够用。成千上万,这是工作的需要。再一条理由,只有成千上万地提拔经过选择好的中青年干部,才能使我们的干部交接班稳定地进行。还有一条理由,只有成千上万,才能使兴风作浪的分子搞不起大乱子。成千上万的好干部坐镇在那里,只有几个人在那里捣乱,搞不了大乱子。”[7](P271-272)
另外,陈云还大力推进“老干部离休退休制度”。对于大量老干部的安排,他强调要使人心安定。“要准备在这方面花一点钱。不管怎么样,这些钱我们花得起,一年几个亿就够了。再多花一点也可以,就是要把这件事情办好。当然,不只是钱的问题,还要有思想工作。有许多是可以不花钱的,看戏坐头排,开会上主席台,并不要花钱。”[2](P303)
德才兼备是陈云在用人问题上的一贯主张。他认为,没有才,工作做不好,必会影响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影响局面的开拓,影响难题的解决,影响艰险的排除。但是,有了才,还要有德来统率。才是能力标准,德是思想政治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更加关注“德”的问题。对“文化大革命”中闹派性的骨干分子、打砸抢的分子,他强调一个也不能提到领导岗位上来,但可以给他一般的工作做。他提醒说:“对于这些人,不要只看他们现在一时表现好。现在这些人大概表现是‘蛮好’,他要爬上来,现在只能表现好,因为老家伙还在。”所以,闹派性的骨干分子不能提到领导岗位上来,“一个也不能提拔,手不能软了”[2](P301-302)。总之,选拔中青年领导干部必须“一方面要大胆提拔,一方面又要严格把好政治标准这一关。德才相比,我们要更注重于德,就是说,要确实提拔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人”[2](P317)。
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是关涉到党的各项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重大问题。而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加强自我学习。“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或者不愿学习。”[1](P143)只有学习,才能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总体素质。
对于提高党的领导干部主体素质重要性的论述,经典作家曾有过多方面的阐述。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做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8](P155)恩格斯也说:“……党的政论家还需要具有更多的智慧、更明确的思想、更好的风格和更丰富的知识。”[9](P203)因此,要想使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实效性,就必须要有“真正的教育者”[10](P648)。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固然有很多途径,但是加强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途径和方法之一。
陈云作为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一贯强调要加强学习,树立良好的学风。他说:“因为学习是做好工作的一个条件,而且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1](P188)之后,陈云又把学习提高到了更高的层次,他认为“学习理论是共产党员的责任”。所以,“党内的老干部、高级干部首先要努力学习,成为学习的模范”[1](P188)。陈云建议党内干部和共产党员一定要改变学习无关紧要的错误观念。这种错误观念主要表现在“好多同志总以为只要一天到晚不停地工作,就算尽了我们对党的全部责任,这种想法是很不全面的。一天到晚工作而不读书,不把工作和学习联系起来,工作的意义就不完整,工作也不能得到不断改进”[11](P121)。
陈云一方面注重教育党员和干部队伍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强调学习哲学的重要意义:“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2](P362)陈云从一个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商务印书馆职员成长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这与他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的读书学习习惯是分不开的。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12]基于以上论述,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切实树立起实事求是的学风,发扬“先当学生,再当先生”的精神,虚心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1]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云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陈云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金冲及等.陈云传(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陈云文选(1956—198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陈云文选(1926—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1-07-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