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静,徐 刚
学校体育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体能和运动能力为目的,发展学生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及柔韧性等机能能力素质。以提高竞技运动技术为手段,以调节青少年的身心和丰富体育文化生活为主旨,以田径类(跑、跳、投)基础项目为主体形式,在经济发达地区有条件的地方成立竞技运动俱乐部或体育专项协会,因地制宜,开展诸如大小球类、体操、武术、游泳、划船、滑雪、滑冰类等项目,实施以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方法进行锻炼的体育活动。从国家的统筹的视角来实施竞技体育战略定位的研究,在学校基层组织,尤其是小学、中学、高中学校,集聚体育专业人才,包括专业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专业运动员,对学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专业性的指导。应当重视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基础教育工作,就如同大工业化时代大生产中的产业链条一样,构筑我们青少年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基地,从小学、中学、大学的竞技体育“一条龙式”的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链条的衔接工作。学校竞技体育的组织,应当是一个大的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环境监测、食品卫生、营养配餐、运动医学部门,形成一个完整的青少年培养教育和体质监测的大体育系统。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市场化程度的高度融合,体育产业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迫切要求建立一个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大系统。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赖以生存的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要重视和保护好生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保护人们竞技锻炼和健身的场所不受污染,是现代体育运动的一个重大特征,因为现代体育的主旨强调人与自然浑然融合为一体。我们绝大部分运动是在洁净的优质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少数是在污浊的空气下竞技锻炼健身。这种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条件的恶化和气候异常变化影响着体育运动进行的效果。许多城市开始重视建设绿色优美的生态环境同竞技体育运动、运动健身、休闲娱乐融为一体的体育休闲式公园。在城市我们需要制定保护大气环境的清洁空气法案,确定大气污染物和可以用来有利于健康的空气质量水平的标准。加强对学生体育竞技活动中所处的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包括细小颗粒物PM2.5的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包括引起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对肺组织的破坏,可以达到肺部的深处,在湿润的肺泡表面释放污染物。当竞技和健身的人体暴露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硫(SO2)中可能导致呼吸性疾病、肺部防御功能的改变和加剧已有的心血管疾病和肺部疾病。少年儿童对二氧化硫(SO2)浓度的升高敏感度最高,更容易造成伤害。一氧化碳(CO)在被人体吸收后会被血液中的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吸收,如果暴露在高浓度的CO的大气中锻炼身体,会引起人体一系列的危害。城市污染严重地区二氧化氮(NO2)的浓度高,会刺激呼吸道系统,产生呼吸道疾病支气管炎,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尤其明显。近地面臭氧(O3)可导致健康问题,因为它会破坏肺组织、减弱肺功能,让肺对其他刺激更敏感。
提倡吃绿色食品、改善少年儿童的营养膳食结构,提高少年儿童的心肺功能、改善体重,增加身高。重视对少年儿童的科学训练,针对儿童、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和个性特征,做好不同阶段的竞技训练衔接工作。分析不同项目学生的身体的形态、机能和心理特点,从训练中发现有天赋、有潜质的竞技体育苗子。确保优秀的青少年继续受到良好的、科学的、连续性的训练,形成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一条龙式”的培养模式和训练方法。如果在不同学校建立优秀运动员的“一条龙式”的训练体制,就需要建立教练员教育制度,培养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我们可以制定一个专为培养学校竞技体育设立的教练员学院或进修学院,制定一个教练员培养的五年计划、十年计划或长期规划。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制定一个“精英培养计划”培养数十、数百、数千、数万人的教练员,人才的来源可以从退役运动员或其他体育运动学院进行选拔,争取在中小学推行教练员制度,把优秀的教练员配备到基层学校,教授普通的青少年儿童竞技体育技术,从中发现竞技体育精英人才,精心培育、精心训练,以培养体育竞技后备人才,提高我们国家在国际竞技体育项目上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竞技体育从本质上讲,主要是为了帮助每一个青少年,向他们提供获得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这就需要设立一个纵向的、垂直的系统来组织和管理全国性的青少年竞技体育队伍;设立一个横向联合的“扁平化”的体育社团来提供竞技训练和比赛组织工作,这个组织应当是体育社团的非盈利的组织。负责管理体育工作和学校竞技体育工作,配备和管理各种体育资源等。在这些部门共同努力下,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学校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的大体系。通过这个非盈利性社团组织的体系,吸引全国有千万亿人次定期参与体育锻炼,形成从学校到精英的人才通道,通道的每一步都有更多竞争机会,都能得到有效指导。参加学校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活动,是青少年的权利和义务,它同国家的强盛、军队的强盛、体育的强盛是密不可分的。是我们国家优秀的精英运动员和军队优质兵源的一个重要来源。它影响国民的体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学校竞技体育是一项公共服务,它更多的是在社区或俱乐部中进行技术指导和训练,应将它理解为既是一种社会福利,又是一种文化价值。在学校实施竞技体育和一般性群众体育,区别对待运动能力差和体弱多病的少年儿童,施行不同的体育教育,制定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和体育锻炼的频次。我们对中小学、大学的竞技体育和大众化体育项目的实施应提出一个学校体育的星火计划,这个计划涵盖后备人才的培养、体育场馆设施、运动器材、竞技的体育项目、设立教练员学院或委托体育学院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施行谋划学校体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应在国家统一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前推进,站在战略的视角、全局的高度来策划。清人陈澹然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针对学校竞技体育大不如前的事实,学生的体质严重下滑的状况,我们要做的工作是未雨绸缪,正是从谋全局观念来谋开展竞技体育运动这一域。
体育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竞技比赛在一个国际规则下竞争,竞技运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比如田径、游泳、体操、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都是锻炼大肌肉群的全身运动,教学上只要方法正确,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合理安排,开展竞技运动可以比较快的提高学生运动素质,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形态和运动技能。竞技体育蕴含的竞争性、挑战性、愉悦性,具有极大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竞技体育对青少年的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是其他的学科专业不能比拟的。竞技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更直接更透明,它比的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综合国力,赛的是一国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软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文化观念上的输出。中国只有输出了自己独特的古老文化,才能让世界认识中国,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体育文化的差异源于根植的文化底蕴间的不同,西方文明追溯于古希腊文化的奥林匹亚。这种文化加强了西方文明的基础,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进中不断加强。东方古老的文明虽有竞争内容,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中国制造不仅要输出优质产品,同时也要输出差异化的中国式优质文化。生物学家达尔文说“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竞技体育运动,如同生物链中的食物链条一样,存在着优胜劣汰的道理。现代社会存在激烈竞争,也存在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这是贯穿整个社会发展的主线。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实力,代表的是国家的体育文化发展水准。我们应当重视青少年的竞技体育工作,把它提升到一个战略的视角来认识。
我们国家实行的是三个层级的运动员培养流程,从业余体校或体育运动学校、省区市体工队、国家队。这种“一条龙式”的运动员培养模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沿袭的是前苏联的体育竞技体制。少年运动员从小就把运动当职业,失去大量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机会,一旦中途遭淘汰或退役,由于年龄偏大,学历低,就业安排困难。只有学校体育可以解决传统运动员学习困难的难题。因为只有学校才具有这样的条件,知识密集、人才集中。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学或是师范类大学都具有丰厚的的文化积淀,校园文化有着竞技体育的传统,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人员,有先进的研究手段,有良好的场馆设施和完善的体育设备。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 “体教结合”模式拓宽了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渠道。国家可以采取将业余体校、省市体工队、国家队运动员培养重心逐渐上移,向综合性大学植入的方式。培养新型体育竞技人才,发展市场经济,增强经济实力,逐步培育完善的体育市场,提高体育产业化水平,增加体育实体经济产品,让高水平运动队在发展形式上逐渐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俱乐部制接轨,减少业余体校办学规模,人员和师资逐步向学校或社会体育方向转移,加强中小学校基层体育组织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在高校实行的高水平运动队的 “体教结合”工作。经过近30年的发展,拓宽了办体育的路子。推动了整个社会办体育的“举国体制”机制的发展,体育事业取得了成就,但还存在一些诸多问题。主要是竞技体育的社会保障体系滞后,运动员的安置成为竞技体育的一个严峻问题。运动员以健康为代价,在赛场上顽强拼博,为祖国为人民争得荣誉,理应得到合理安置。实行“体教结合”培养机制以来,促进了运动员知识水平的提高,强化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训共管”培养方式,解决了部分运动员的高等学历教育和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高校招收的保送国家队运动员、省市队适龄退役运动员、降分录取的体校一线、二线队伍的部分运动员和全国统考特招录取的高水平运动员。前三种形式的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的人事关系隶属于体育局系统,在高校中人们通常不大认可他们的学生身份,将他们称为高水平运动员,即有特长的运动员大学生。这部分学生运动员,文化水平相当低,难与统招学生一样正常学习,这也是造成高水平运动员学生进入学校后,学习与训练矛盾加剧的原因。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学生运动员和运动员大学生并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机制,在一定时期内仍将长期存在。国际竞技体育机制仍将维持在传统运动员之间的竞争。因为,国际上的比赛将继续依靠这些运动员学生。所以,“高校竞技体育”与“高水平运动队”在内涵上有相同之处,实际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后者是与教育紧密结合的,所以,招收文化学习成绩优良,又具有良好潜质的学生运动员入学,培养高素质的运动人才,参加国内外体育比赛与交流,是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学校体育具有优势的教育资源,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成立学校体育代表队,常年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学校的教育功能性质决定了学校体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承担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的任务。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德国依托学校俱乐部培养体育竞技后备人才,运动员从幼儿园起,经由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或职业队的“一条龙式”的培养链条,以多样化的方式让运动人才全面发展。因此,培养业余型的运动员,我国的学校竞技体育运动有漫长的道路要走,逐步要加强学生运动员的院校化进程,持续不断地增大比例。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培养链条相互衔接。大学阶段完善高水平运动员入学、注册、学习、训练、比赛、毕业的全面管理工作,在保证大学生运动员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学业条件下,施以严格的、科学化、专业化的训练,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学校体育要主动为社会服务,因为学校有社会服务的功能。从政策上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派人给以专业上的指导、提供场地设施,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开办职业俱乐部,培养青少年喜欢竞技体育,并爱好某一项体育竞技运动。由于青少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争取社会资金的投入。项目管理中心应积极支持俱乐部成立各自的二三线运动队,并要求各个俱乐部与所在省市的中小学保持联系,争取把学校发展成为俱乐部后备人才基地的一部分。加强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支持和资助青少年的体育赛事和青年联赛。
体育地位从基本形态来看,分为竞技体育地位、大众体育地位和学校体育地位。由于国情不一样,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不一样,各国学校体育地位呈现出不同的局面。美国的竞技体育的基础是强大的高等院校系统,学生群体广泛参与体育活动,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高水平运动队,经常参加各种比赛,美国有完善的竞技体育训练、比赛机制,比如NBA联赛、橄榄球赛、美国奥运会的比赛主要依靠各大学运动员,美国学生崇尚通过竞技体育保持身体健康,奥运会的许多项目在学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学校竞技体育占主体地位。德国基本与美国类似,实行俱乐部制。德国有90 000多个体育俱乐部,会员超过2 700万人。德国奥运会运动员基本上来自各个俱乐部,德国十分重视学校竞技体育运动,德国16个州拥有39所体育学校,注重从儿童抓起,从9岁开始在青少年比赛中选拔生源。德国开办体育特色学校100所,31%的俱乐部成员曾就读精英体育学校。学校拥有项目必须是奥林匹克中心批准的核心项目;由奥林匹克中心为该校配备教练员和场馆设施;体育学校位置必须临近训练场馆,步行一般不超过20min。德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来自各个俱乐部成员,高水平运动员都是业余的,主要是来自各个大学的大学生,各俱乐部有比赛机制。德国成立了大约20个奥运会筹备中心,该中心将运动员分为三级:A类为国际高水平,B类为国内高水平运动员,C类为高水平青年运动员。日本比较重视从法律上制定体育的法规,涉及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三个方面。1961年颁布《体育振兴法》,1998年对《体育振兴法》作了修改,重视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协调发展是主要内容。2001年颁布了《体育振兴基本计划》明确了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针政策。在三大政策中,有二项是关于增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和社区环境改善。1)进入家庭,让家长了解竞技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性;2)竞技体育无缝连接学校和社区,主要是建立地域性俱乐部,为运动训练提供技术活动场所。3)综合利用本地区资源,主要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大众开放;成立青少年体育社团,以体育社团为中心开展项目活动;学校体育课外活动与俱乐部竞技体育活动相结合,加强相互协调和交流。日本颁布实施的《社会教育法》、《体育振兴法》、《学校教育法》均规定在不影响教育的情况下,体育设施可以对外开放。日本体育场设施的50%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行竞技训练和锻炼身体。《体育设施保险制度》在制度上为学校学生和社会人士从事竞技体育训练提供了完全保障。
我国竞技体育的薄弱环节主要在中小学,在发展竞技项目上后备人才明显不足。中小学校的体育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现在学校的现状与地位极不相称。由于忙于应试教育,学校体育成了摆设,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学校体育是大体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竞技体育的基础。竞技体育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动力,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学校体育在体育教育上灌输终身体育的观念,让儿童、青少年充分认识到竞技体育对健康体质的重大促进作用,创造一切条件使青少年能够和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面对面的交流,并且在项目专业上接受优秀运动员的指导。这对他们的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让他们通过交流感受到竞技体育带来的快乐,从而影响他们的人生。开始,他们是业余的小运动员,具有良好的竞技体育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又具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素养,经过知识和经验丰富的专业教练的指导,逐渐成长为具有某一项目竞技专长的优秀运动员。从而,在他们中间产生出大量的竞技体育精英,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另外一部分经过竞技体育培养的学生成为大众体育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同样为我国输送大批的体能好、运动技能好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型人才,保障我国政治、经济建设、国防建议和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军队有充足合格的兵源来巩固国防,捍卫国家权益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需要精心计划21世纪学校体育的发展,提前从“娃娃抓起”。以奥运会项目为主体,抓好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竞技体育衔接。重点发展竞技体育项目,学校体育不能娱乐化。不利于学生的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发展。对学生还是要从严考核体能和运动技能,除课堂教学外,重点抓课余时间单项项目的训练和指导。形成一个体育教育、训练、比赛的群体活动社会机制。许多学者研究认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小学缺编严重,体育教师工作量太大。由于“重理轻体”,体育课时被挤占压缩。加上学生早锻炼和课外体育活动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是导致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因素之一。有关研究表明,全国普通小学体育教师缺额达到42.49%,全国初中体育教师缺额达11.05%。中小学应该配备完善的体育教师队伍,利于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德国小学生每周开三节体育课,初中学生开四节体育课以体育操、篮球、足球、游泳、田径等奥运会项目为课程内容。德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基础是中小学,德国所有小学和中学强制开设运动课程,高中学生体育学时更多。学校提供许多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以保证学生多样性的体育项目中提高运动能力。美国竞技人才的培养也是以学校为中心,青少年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可以接受各种形式和项目的运动运动技能学习,保证每一个人具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在竞技人才的培养上采用的是中小学—大学—职业队或俱乐部的途径,在中小学阶段,运动型人才普遍,到大学阶段,选拔国际一流的优秀运动员具有雄厚的基础,他们除了拥有运动技术外,都有其他专业的基础和技能,为运动员就业提供了保障。
世界各国管理体制不同,根据不同国家的体育管理模式,可以借鉴国外体育管理经验,将管理方式分为政府管理、社团管理和政府社团型管理三种管理形式。
美国政府不设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政府不制定体育政策,对体育的资助有限。美国管理体育的机构由奥委会(USOC)职业体育联盟分别负责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美国奥委会(USOC)实行俱乐部制,会员分为ABCD组,B组包括直接管理大学生竞技运动的全美大学生体育联合会(NCAA)。NCAA管辖的竞技运动分甲、乙、丙三个等级,是一个影响较大的高校体育组织。另一个组织是美国大学运动委员会(NAIA)每年参加这一学校竞技体育组织活动的人数达80 000人左右,比NCAA影响要小。竞技体育组织还有美国业余运动联合会(AUU)、全美基督教大学体育联合会(NCAA)、全美专科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NJCAA)。NCAA和其他几个组织存在竞争,一方面争夺部分项目和社会上的业余体育组织主导权。另一方面与AUU存在代表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和比赛运动员代表资格的竞争。美国学校的运动员生源基本来自中学,许多大学设立丰厚的奖学金吸引有天赋的中学生。学校为了生存,扩大影响和知名度,精心招收高水平学生运动员,NCAA对学生运动员实行合同形式的管理。
德国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是内政部,其次是奥委会与全国单项协会。内政部负责提高国家竞技水平、举办大型国际比赛。州政府负责各州的体育活动的开展,2006德国成立奥林匹克体育联盟,成为德国最高体育管理机构。中层机构为州市体育部、州市教育部、州市体育联合会、州市单项协会。青体联是德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管理的最高组织、隶属奥委会。德国是一个世界上的一个体育强国,在田径、游泳、足球、手球、柔道、皮划艇、滑雪、赛艇、自行车、摔跤十大项目上非常的强。体育俱乐部有着200多年的历史,俱乐部机制十分健全。德国大众参与竞技体育的程度很高,全国有90 000多个俱乐部,会员达2 700多万人,拥有奥运筹备中心,有3 800名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员。
日本的体育管理机构是文部省体育局,后改文部省为体育.青少年局,该局设三科,分别是规划体育科、终生体育科和竞技体育科。主要是承担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对体育事业进行监管、担任各体育组织的信息沟通传递和协调联络工作、对大众体育设施管理等。体育青少年局下设部道县级和市区町村教委也有相应机构,并接受文部省的监督和领导。日本体育协会在日本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大众体育社会团体。很早就作为实质性团体协助文部省开展各项具体工作。主要有举办国民体育运动会、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青少年体育社团、监测国民体质等。由文部省提供资金,并接受文部省体育局监督。部道县级和市区町村教委设有相应的体育协会。其他全国性组织有日本休闲协会、全国体育指导员委员联合会等,负责开展大众体育相关活动。日本民间体育组织发达,主要是一些财团、企业和私人业主自发成立的体育组织,这类组织在谋利的同时,客观上极大促进了日本学校体育、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俱乐部在日本是主要的形式,主要类型有综合社区俱乐部、学校体育俱乐部、民间体育俱乐部和企业体育俱乐部。
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管理层中央和地方的体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中央的管理是国家体育总局,下设有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总参所属解放军队,地方上的管理是由各省市设有体育局,通过职能部门来管理下面各体工大队。此外还有行业协会、职业俱乐部、高等院校水平运动队。虽然不完全受制地方体育部门,但也有行政部门管理。国家体育总局通过相关职能部门对国家队实施有关管理。具体到对国家队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来实施的。省区市体育局也是通过相关职能部门对体工大队实施管理。解放军队是我国高水平竞技队伍中比较特殊的组织形式,管理的主体是总参和总政主管部队竞技体育的机构,将优秀运动队安项目安排到八一体工大队和解放军体育学院管理。我国的体育行政管理机构与西方发达国家组织结构比较,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管理太封闭,行政化程度太深,许多地方法律不健全,人治特征明显,具有单向性,表现在信息传递和人才生源上。
学校竞技体育本质上归属于学校教育。因此,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在教育中所占的地位。我国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和谐、谦让,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文化强调拼博的竞争意识发生碰撞。我国的学校在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上历来十分重视 ,不太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教育,缺乏对学生拼博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学校竞技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通过竞技体育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从而,加强学生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竞争的意识有着重要意义。竞技体育是学校体育生存的基础,竞技体育在学校教育中不应被弱化,反而,应当加强,发挥竞技体育的功能。重新审视和再认识学校竞技体育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竞技体育的现状。许多学者认为“未来的的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将在面向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的体质、心理、个性、体育兴趣、社会责任感和体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需要,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学生不同的个人特点、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
学校竞技体育在理论上将中小学归于基础类竞技体育,主要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遵循儿童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运动素质敏感期,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发掘出有潜质的竞技人才,科学制定训练计划,打好身体体质和运动技能基础,明确各个层次学校的训练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完善训练机制,科学的训练。中小学的竞技体育训练,是国家竞技体育未来的希望,是体育明星成长的摇篮,成为大学竞技后备人才的基地。在基础竞技体育阶段,主要是重点挖掘学习成绩优秀,具有运动天才潜质的学生型后备人才,施以科学训练,配备具有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练员,将其打造为国际体育竞技运动人才。在中小学阶段做好选材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成功率。达到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目标。因此,有必要探索符合国情的学校竞技体育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探索在中小学配备优秀专业教练员,许多学校反映中小学训练存在早期化,比赛次数很少,缺乏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练员。学校设置专职教练员岗位,引进专业教练员,建立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这是学校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重点。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省市体育局所属职能部门,应设立青少年体育发展中心。加强对中小学青少年体育的指导和协调,可以选派优秀运动员与中小学体育爱好者或小运动员交流。选派优秀教练员到学校进行一些专业指导,如同以前七十年代医院开展的巡回医疗一样,加强国家队、省队优秀运动员与地方学校的交流,形成一种定期或不定期的互动交流机制。加强学校之间校际互动交流,形成大、中、小学校体育训练竞赛“一条龙”管理服务系统。只有这样,体育竞技人才资源才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才能的有效链接中小学和大学的竞技人才梯队,从而,提高人才的成功率。中小学和大学学校都具有一定的办学历史,有的甚至是百年老校,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学校的教师对教书育人有着丰富的知识经验,从理论到实践,从科研到实践教学,从实验室到运动场馆。有着优质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可以保证学生从小接受高素养的文化教育,对他们的运动生涯,对他们的成材成长有大有益处的。
学校竞技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是培养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基地。在教育系统中实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育人方针。一般来讲,学校体育分为两个层次:1)针对中小学的基础体育竞技类的普通学生,2)具备体育基础素质,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又具有某种天赋和潜质的学生运动型人才。针对青少年生长特点,发展青少年适合的竞技运动,不拔苗助长。国外澳大利亚政府十分重视儿童青少年的体育活动。2004年启动了一个“构建一个健康、活跃的澳大利亚”计划。2007年对儿童青少年营养与体力活动状况进行全面调查。调查发现,在澳大利亚69%的6—16岁少年儿童每天能够进行至少1h、从低强度到高强度不等的体育活动;男孩平均每天进行142min的各种强度的体育活动;女孩平均为每天112min。我们在中小学教育系统普及竞技体育,因为他们都是学校业余体育活动的人才,是青少年竞技体育的唯一资源。因此,大力开展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赛活动,增加竞技项目训练活动的时间。提高各类学生对竞技体育的兴趣,保证有较好竞技体育传统的学校在普及的基础上组织较高水平的学校代表队。探索在中小学配备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教练员,设置教练员岗位。针对中小学校从事体育训练的多是体育教师,缺乏专业教练员的指导。可以选派优秀的教练员、运动员到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知识层次高的综合大学深造,以他们执教的经验,在大学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理论,利用高校科研上的优势,将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引入训练,针对训练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执教水平,加强中小学竞技体育教练员执教水平。用优秀的教练员队伍,加强中小学一线基础建设,形成选拔和训练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地,为国家选好材,用好材。他们与大学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建立良好的输送的机制,形成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龙培养模式。1986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在部分高校试行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是,招收高水平运动队。近三十年来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取得优异成绩,清华的跳水和游泳项目在世界竞技舞台上初露头角。这是“体教结合”的一个典型范例,但大部分高水平运动队不尽人意。“体教结合”的基本理念,既不是竞技体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也不是体育与教育的简单结合,而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学校多元文化教育的结合。这种结合应当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竞技体育的各种资源重心向学校转移,将来学校担负竞技体育比赛的主体。学校竞技体育是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方法,提升运动技术的重要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完善学生人格的培养,塑造顽强拼博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让体育和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
学校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存在领导机构不健全,各级领导管理制度职责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落实现象。试点工作发展不平衡,运动训练中目标定位不准确,存在”急功近利”思想。训练经费短缺,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上靠学校拨款,70%以上的学校高水平队不能满足训练需要。缺乏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练员,基本上90%以上来自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体育系。西方国家十分重视教练员的培养,美国的精英教练员年龄较大,大都有丰富的经验(5年以上的执教经验),均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中,2007年具有大学学历的占84.9%,他们执教过程经常充电,通过能加培训班、讲座、和研讨会来增加知识。缺乏专业教练员,兼职教练员问题突出。“中小学校中几乎百分之百是兼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80%以上是兼职教练员,均由本校体育教师兼任教练员。66%的高校教练员训练成绩不与职称评定挂钩,训练报酬少或没有报酬,了学校竞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高水平运动队比赛场数少、频次少也是影响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两年一赛,国内大学生运动会4年一次。青少年田径比赛项目的设置、评定成绩的方法成人化。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健全人才培养的组织机构,建立责权分明的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训练目标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学校教练员专业化管理模式,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校竞技体育竞赛管理制度。进一步探索改革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制度建设,保持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1]胡安义,吴希林,蔡开明.德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3(9).
[2]谭晓缨.构建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6).
[3]刘 波.德国体育俱乐部建制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3).
[4]李加奎.中美高校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
[5]金 赤,李丹阳.美国大学竞技体育联合会的组织性质及其异化[J].2013(3).
[6]国家体育总局课题组编.体育强国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7]何珍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体育的地位与价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高雪峰.中国竞技体育管理变革之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9]陈忠玉,徐 箐.建国以来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学校价值取向及未来走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
[10]田 博.对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特点解读[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3).
[11]汪康乐.竞技体育在学校的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4).
[12]马永红.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与探索[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5).
[13]刘 成.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竞技体育互动发展之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
[14]杨 烨.教育学视野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2).
[15]丁永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思辨 [J].体育与科学,2008(5).
[16]王义平.郑婕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竞赛管理体系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6).
[17]马艳红,于晓光,张宇霆.对体育院校运动员文化教育顶层设计的反思[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
[18]刘宏亮,刘万振.对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策略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6).
[19]杨铁黎,宋尽贤,刘海元.我国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J].体育学刊,2005(6).
[20]张 宏.当代中国体育社会分层理论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1]周 雷,黄 滨.学生体质评价及运动处方[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