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明明,黄 咏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它们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社会处在一个融合发展的时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艺术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成分,如何定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艺术文化,并将其有效地融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进程中,以发挥其积极的文化功能,更好地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服务,同时实现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体育和艺术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四面花鼓”简称“四面鼓”,是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传于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及其周边地区,有神鼓、年鼓、战鼓、情鼓、迎宾鼓、拦路鼓、叙事鼓等80余个鼓舞类型,120多种动作套路。击鼓形式多样,可自击自舞,也可几十、上百人集体击打和舞蹈。“四面鼓”是瓦窑花鼓“鼓王”,流传至今,年代久远,保存完好,表演场面气势恢弘,摄人心魄,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
审视“四面鼓”的外在和内涵,探究“四面鼓”的艺术性和体育性,很显然,“四面鼓”既保持着浓郁的少数民族艺术特色,同时又具备现代体育的价值特征,是艺术与体育的完美结合,它的发展势必会给少数民族地区和非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体育、艺术的发展带来新鲜的元素。可以预见,“四面鼓”是可以成为新时代民族文艺表演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断推广和发展“四面鼓”,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四面鼓的文化价值、体育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及观赏价值,并将其价值最大化发挥,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艺术的快速发展。将“四面鼓”融入大众生活,丰富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高雅的艺术观赏力,提高体育锻炼的参与兴趣,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让青年一代从小接受“四面鼓”民族艺术文化的熏陶,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四面鼓”是苗族文化的灵魂和象征,发展和推广“四面鼓”,推动苗族文化的不断发展,提升苗族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以贵州省松桃县苗族“四面鼓”为研究对象,探究“四面鼓”的社会功能和发展路径。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为获得详实的“四面鼓”研究资料,利用网络文献数据库和图书馆纸质文献,查阅了大量有关“四面鼓”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了阅读和梳理,为本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2.2 实地调查法
为获得现实、直观的“四面鼓”的历史、动作和表演内容,分阶段走访了“四面鼓”发源地和开展较好地区,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调查了“四面鼓”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收集了大量照片、视频等直观的资料。
2.2.3 观察法
通过观看“四面鼓”相关表演和视频,对“四面鼓”的技术特征进行了提炼和总结。
3.1.1 “四面鼓”的起源
“四面鼓”的起源来自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的时候,一个长着多个头的魔怪迫害苗乡,残害妇女、老幼,无恶不作。勇敢的苗族后裔亚雄率同寨的勇士跳下天坑,经过七天七夜的血战,杀死了凶残的多头魔怪,并将魔怪的皮剥下,蒙在鼓架上,做成一个具有四个面的大鼓用来敲打,这便是苗族花鼓——“四面鼓”的起源。“四面鼓”的传说是人们在不知“四面鼓”如何产生的情况下赋予它的,寄托的是人们对本民族先辈英勇无畏精神的敬意和本民族智慧的自豪之情。
以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原理审视“四面鼓”的起源,生产力的发展是“四面鼓”产生的根本动力,“四面鼓”的发展伴随着苗族部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历程。“四面鼓”是苗族部落的灵魂和精神象征,是苗家的圣物,每遇到祭祀、迎神、宴会等大型活动,必举行盛大的仪典。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个系或部落,百鼓齐响,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3.1.2 “四面鼓”的技术特征
过去,“四面鼓”是在每年传统苗鼓节的时候击打,如今已演变为用于健身和表演的民族性集体活动。此活动以元老激烈的鼓点为主节奏,一台四面鼓由两男两女共同组成,由腾步、翻越、甩鼓棒、换位等技术动作构成,主要是反映苗族后裔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为苗族同胞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击打“四面鼓”,手、脚、腰、胯要同时进行。当听到元老的鼓声,舞者围鼓而舞,两女相对,两男相对,以鼓为唯一的乐器,围着鼓的四人同时击打鼓,而后右手从最高点落下同时敲两下鼓,左手随后做同样的动作,转身向后弯腰双手向后敲鼓的边缘,转身时右脚向左迈,敲完后右脚收回,同时跳起,下落时双手分别敲击鼓的左右边。根据动作的不同,敲鼓的次数也不同,每做完一个完整动作后的动作都不相同。以胯为支点,根据鼓声点头,手大多数都是抬至最高点后自然落下,或以鼓棒为器械加入一些苗舞动作;腰要很灵活,有时要向前弯腰,有时要向后弯腰同时击鼓;胯有时向左有时向右侧弯至最大限度同时击鼓;腿、脚做扭摆、甩动、踢蹬等动作,转体自然,换位迅速,四人同时向左换位,有时也向右换位。“四面鼓”的最大技术特征就是处处强调动作的粗犷奔放,洒脱豪迈,敲击鼓的每一个人都非常的疯狂,能让观赏者的心情随着鼓声和击鼓动作一起沸腾起来。
3.2.1 “四面鼓”社会功能分析的理论基础
对“社会功能”的理解,侧重点不同就会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指“社会”这个由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所具有的功能。社会有借助语言、文字、符号等交流方式实现文化交流传递功能,将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进步实现积累、交流、传递和发展;社会有协调整合功能,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统一的局面,实现文化的协调整合、规范的协调整合、意见的协调整合和功能的协调整合。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方向,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如风俗、习惯等的潜移默化功能,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方式。社会有娱乐休闲功能,社会为大众提供了各种物质和精神的娱乐身心、放松休闲的条件、方法和手段,以排解大众压力、活跃社会生活[1]。
“社会功能”的另一种理解是指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对外界发挥作用的大小,以及满足相应社会需求的作用和能力。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的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四面鼓”是贵州松桃苗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财富,形成了“四面鼓”的物质形态和敲击“四面鼓”的动作体系。“四面鼓”属于文化艺术项目,将文化艺术项目与体育结合,挖掘、探究、创造文化艺术项目的体育功能,既是对文化艺术项目的创新、传承和发展,又是对文化艺术项目原有功能的拓展和丰富。
3.2.2 “四面鼓”的社会功能
从社会学的“社会”、“社会生活”和“社会功能”的概念和含义入手,以功能主义理论为指导,揭示和挖掘“四面鼓”隐性和潜在的社会功能。
1)文化传递功能。“四面鼓”最首要的功能就是文化传递功能。“四面鼓”曾被作为苗族人民心灵与宗教崇拜对象进行沟通的活动方式。这个历史阶段中,参与“四面鼓”活动的人,往往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宗教寄托。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活动中的宗教色彩逐步淡化,而成为民俗活动的手段和方式,人在这种活动中的精神追求主要表现为追求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快乐、追求人际交往、追求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四面鼓”是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强有力的历史文化符号,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震撼力,鼓声中充盈着激昂向上、团结奋进、同仇敌忾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大无畏精神魂魄,陶冶我们的情操、激发我们的热情、增强我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四面鼓”为载体,在“四面鼓”的敲打和舞蹈中,可以将这种精神和情感,以及苗家的文化、习俗、精神信仰等一代代传递下去。
2)体育锻炼功能。“四面鼓”的技术特征表现出的明显特性就是体育健身性。“四面鼓”运动强度较大,但是运动量的大小可以根据舞者的实际情况而定,是一种典型的“有氧运动”。在苗鼓节活动中,跳的时间长短不限,可以是一个小时,可以是几个小时;可以跳一个高潮部分,也可以几个高潮部分连接在一起跳,时间可长可短。参与者可一个人面对一面鼓,也可两个人面对一面鼓,跳的位置不固定,但在跳的过程中不可随意换位。随着元老的鼓声响起,青年男女们平时的羞涩和矜持完全抛至脑后,展开一场奔腾、狂欢的竞争。男女青年随着渐快的木鼓敲击声全力地跳着、旋转着,直到群情激奋、力不可支时才宣告结束。这种大运动量的舞蹈方式,算是松桃一绝。在讨论“四面鼓”健身效果时,值得关注的是舞者的全身运动以肩为动力点,甩鼓棒的手、头、腰、胯、脚开合度摆动较大,能对身体各部位肌肉和韧带起到全面拉伸的作用,活动身体各关节,有效提高人体的灵活性。长时间的跳“四面鼓”舞蹈,人体处在有氧运动状态,可有效增强人体的心肺功能,提高耐力水平。将这种粗犷、奔放的舞蹈方式与强调身体和鼓点协调的全身性运动结合起来,无疑是对“四面鼓”体育健身功能的最大发掘,将其作为全民健身方式向大众推广,是非常可行的[2]。
3)艺术观赏功能。“四面鼓”是艺术活动,其最大的艺术观赏性体现在舞蹈动作和鼓声中,动作刚劲、鼓声震撼是“四面鼓”显著的审美特征。在激昂、庄严的鼓声中,众人团聚,纵队出场,动作交叉,飞腾跳跃,粗犷豪迈、矫健敏捷,显示出击鼓人的阳刚之美。鼓声中表现出的给人以上刀山、下火海、开山辟林、气势雄浑的形象,是阳刚之美的又一具体表现。改革开放后,“四面鼓”的阵容传遍全国各地,贵州松桃的苗王城因此成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前来观赏,现场感受“四面鼓”恢弘的场面气氛和特色的民族风俗。
4)娱乐休闲功能。“四面鼓”是一项文化娱乐活动,具有鲜明的节奏感、身体和鼓点的配合,参与者之间的默契配合以及“四面鼓”发出的强有力的鼓声等,使这项活动具有高度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特征。“四面鼓”运动强度和运动量适中,并且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控,又极具趣味性、安全性和良好的健身、健心效果,男女老少皆可参与其中。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相对贫乏的过去,“四面鼓”活动突出的就是自娱自乐功能。如今,闲暇之余跳跳“四面鼓”舞,也算是一种有益的娱乐休闲方式,通过打鼓和舞蹈,释放压力,缓解紧张,陶冶情操,从而达到娱乐身心的目的[3]。
5)角色教育功能。“四面鼓”本身就是一种习俗,有着自身的规范性和约束性,对参与者起着教育和规范作用。“四面鼓”的表演形式多样,观赏性最高的就是成百上千人的团队表演与合作表演,众人合作击鼓表演,动作鼓声一致,此时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他是要与同伴密切配合的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团结协作、紧密配合是“四面鼓”团体表演的核心。参与这类的表演,能够有效促进个体树立合作意识,形成团结协作精神,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进而促进个体社会化。
6)经济促进功能。“四面鼓”是贵州松桃的名片,是特色的文化资源,与地方旅游资源联合,打造地方特色旅游。大型的“四面鼓”表演和仪式,场面恢弘、气势磅礴、振奋人心,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作为特色节目,举办各类“四面鼓”表演,可为地方旅游特色添彩,吸引和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和观赏欲。大量游客的到来,刺激了地方的消费,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面鼓”集文化、观赏、健身、娱乐、教育和经济等功能和价值于一体,是一项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和体育运动项目,探讨多样化发展路径,推进“四面鼓”快速发展。
3.3.1 引入学校课堂教学内容
“四面鼓”在民间表演已不多见。“四面鼓”进校园,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四面鼓”的特点和功能,将其整理、改编后引入各级学校,既可以作为一项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四面鼓”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参与“四面鼓”的学习,从而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和感情。还可以在学校成立一个专门的“四面鼓”协会或者“四面鼓”表演队,既可以作为学校特色项目,又可以作为各类活动的表演,能有效宣传学校知名度,丰富学校校园文化。此外,还可以加强对“四面鼓”技术动作、花式花样的创新和创编,举办系列比赛,从而加强交流[4]。
3.3.2 走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各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各少数民族进行交流的一个大舞台,各个少数民族都有机会将其民族独特的项目在这个大舞台上向各族同胞们展示。这是一个让自己民族的文化向外传播发展的一个绝好机会。将“四面鼓”引进各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作为表演项目参与竞赛,或者在开闭幕式上进行表演,是宣传和介绍“四面鼓”的绝好机会,让各族同胞感受“四面鼓”的气势和魅力,从而提升“四面鼓”的知名度。
3.3.3 作为全民健身项目进行推广
国家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目的就是让群众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使健身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让体育运动在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5]。“四面鼓”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和艺术形式,是一项非常好的民族集体健身活动,具有健身、娱乐、观赏等价值[6],把“四面鼓”作为全民健身项目进行推广,既可以弘扬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又可以满足人们对强身健体的需要,还可以充实人们的生活,提高大众的艺术观赏力。
“四面花鼓”简称“四面鼓”,是贵州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主要流传于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及其周边地区。深入挖掘“四面鼓”的社会功能,探讨“四面鼓”发展路径,能够更好地为保护、传承和发展“四面鼓”服务,从而推动“四面鼓”的发展。“四面鼓”承载着文化传递、体育锻炼、艺术观赏、娱乐休闲、角色教育和经济促进等社会功能,具有很高的教学和科研价值,将其引入大、中、小学的体育和艺术等课堂教学,引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作为全民健身项目进行推广,是推动“四面鼓”发展的有效路径[7]。
[1]李 毅.社会学概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2]从灿日,李南筑,付冬梅.从花鼓灯健身舞看特色健身项目开发[J].体育文化导刊,2011(1):21-24.
[3]张晓林.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融入社区全民健身研究——以黄龙溪社区开展火龙灯舞为例[J].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栏,2011(3):97-101.
[4]李率文,李 然.民族舞“清江舞”的价值与推广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3(4):66-68.
[5]郝国栋,靳如玉,苗安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队促进和谐社会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再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1,32(3):179-182.
[6]冯胜刚.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23(3):165-170.
[7]江 陵.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功能与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0):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