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野下舞龙舞狮文化研究

2014-04-06 07:07
湖北体育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龙狮舞狮舞龙

薛 浩

地域文化是若干地区历史与文化的集中表现,是我国传统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与行政区位的相对独立性,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各自生存的环境中,创造了包括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以及生活方式等赋予地域特色和时代风格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体现该地域人民生活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是地域文化在体育层面上的真实写照。民俗节日性民族民间体育演出活动也逐渐形成,如四川凉山彝族的火把节、藏族人民的赛马节、云南壮族的铜鼓节等,江苏徐州地区的武术文化节,以及一些地域性的民俗体育项目,如睢宁龙虎斗、邳州跑竹马等。不同地域文化孕育不同的生命形态,也孕育了不同的乡土意识和状貌各异的传统地域体育文化。舞龙舞狮文化研究从技术创新到艺术审美的主题过度,再到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舞龙舞狮主题研究,都在不同意义上折射出地域文化传承与城市进步的主题元素。从地域文化角度去探索中国龙狮文化,就更易于切入其本质,体会龙狮文化的精髓。因此,本文以地域文化为背景,解读舞龙舞狮起源和地域性文化现象,追朔其特定文化渊源,通过不同乡土理念与地域民俗的分析,折射出不同地域的舞龙舞狮运动特点与文化主题,并依托于地域文化主题,发展舞龙舞狮运动,形成各地域性的主题龙狮文化。同时,从地域文化特点与龙狮运动的文化形成出发,结合龙狮的主题文化特点,衍生出舞龙舞狮文化的基本特征。而地域文化包括某个地区从地理环境到人文环境,从民间流传的习俗到精英思想的影响,是一种综合的文化,无论对本地域的龙狮运动,还是对植根于地域文化中的龙狮主题文化都有着深刻而长久的影响。

1 地域文化背景下龙狮文化的渊源

追溯历史,中国文化地域的产生大约起自旧石器时代中晚期[1],新石器时代初露端倪,经夏、商、周的逐渐发展,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形成原因是民族宗法的主动崩溃,地理差异,从经济上制约了文化的区域构成;邦国林立,从政治上强化了文化的区域分野;大师并起,从学术上突出了文化的区域特色;而上古时代丰富多彩的民风遗俗的流播传扬,又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氛围[2]。

龙是怎么形成的?历来众说纷纭,有从鳄、从蛇、从蜥蜴、从马、从猪、从闪电、从虹霓等说法。据史料记载,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是以原始思维面对身外世界的,而原始思维又是以直观表面性、整体关联性、非逻辑的神秘性和群体表象性为待征的“模糊思维”。这样的思维足以导致我们祖先不清晰、不精确、不唯一地将身外世界的种种对象,集合升华成若干个“神物”,而这“神物”就是龙的雏形。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龙的模糊集合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其“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时已基本具备;二是说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它并不满足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还都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

关于舞狮的起源也可谓众说不一。说起舞狮运动的起源自然要从狮子的起源说起。狮子并不是产于我国,它来自西亚和非洲等地。由于狮子的外形雄壮,威武有力,有“百兽之王”的美誉,因此,人们往往会认为它是一种威严与权力的象征。据初略考证,舞狮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3]。不过,唐代狮舞已成为盛行於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狮子在“狮子员”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神形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高桩采青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

民俗文化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地域是民俗文化个性化的支柱,是民俗文化赖以提高、发展的根基,什么样的地域产生什么样的文化。民俗节假日是全民聚会的民俗活动,也是祈福庆舞活动最兴盛的时期,它不仅折射出人们在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渊源和人民的思想信仰与生活习俗,还反映出人民积极的生存意识,以及在行动上心理上的寄托、要求、愿望和理想。舞龙舞狮运动作为一项民族文化传统体育项目,集武术、舞蹈、音乐、艺术于一体的民俗文化样本,其地域性特征较为明显,除了受地域性自然因素影响外,还受到社会制度、政治背景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2 舞龙舞狮运动的地域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地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4]。不同的文化板块孕育了不同的生命形态,也孕育了不同的乡土意识和状貌各异的地域文化现象。某地域的文化特征属本地域所独有或独创,这种特征以其典型性、独特性与其他地域文化特征相区别,并深深打上了该地域文化的烙印[5]。舞龙舞狮运动是我国一项特有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华夏子民以龙、狮为崇,形成了舞龙舞狮等民间民俗的龙狮文化。龙狮自产生之时起便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是权威、力量和吉祥的象征。它的产生,反映了原始先民对外界超自然力的一种崇拜和对祥和生活的祈愿[6]。据史料记载,龙是图腾崇拜的反映。早在西汉时期,舞龙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已出现在中华民族友好交往的文娱生活中[7]。

随着历史的发展,龙的形象逐步演化,并且越来越附加了传说和神话成份。龙逐渐演变为一种能通天的灵异的动物,它掌管风雨,赐人祸福,无所不能。而狮的形象也并非最初记载中的西域贡狮,它是在佛教传入后,被美化和神化的狮子,可以说它们都是在自然属性的动物基础上经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产物,体现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宗教崇拜。事实上,龙的意义远远超出习俗,它影响到中国的建筑、雕塑、绘画、书法、文学等很多方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并且影响到与中国地缘相近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舞龙又叫“龙舞”、“玩龙”、“龙灯”、“龙灯会”、“耍龙灯”、“舞龙灯”、“盘龙灯”、“闹龙灯”等。舞狮又分南狮舞和北狮舞两大类型。[8]随着社会政治、宗教、价值观念的发展,龙狮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形象也在逐渐发展变化。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在形成的漫长时间里,取决于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节日祭祀庆典、宗教活动等,不同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价值追求,正是这种民俗文化与劳动人民思维方式和心理价值追求使龙狮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原始先民通过对龙狮的崇拜和信仰,并以神化的形式来创造、表现它,在充满激烈的情感体验与神秘互渗的原始表现等意识活动中,达到天、地、人之间的感应,实现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自由与超越。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在形成的漫长时间里,取决于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节日祭祀庆典、宗教活动等,其中除旧布新、接福纳祥的“龙舞与狮舞”直接反应地域文化色彩。舞龙舞狮发展至今,它不仅代表一种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其主题文化更是渗透到建筑、绘画、吉祥物的写意中,其主题鲜明,镌刻着龙狮精神。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地域性主题文化更是继承和代表该地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特别是龙狮动作从龙狮的主题、神韵、动作、形态上做文章。

现代舞龙舞狮运动是在传统舞龙舞狮活动的基础上,国家贯彻民族体育方针,大力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的大潮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以1994年5月原国家体委将舞龙列入体育竞技项目和1995年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在北京成立为标志,现代的舞龙舞狮运动开始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特别是近十年,经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内容丰富、技巧高超的颇具民族特色,现代龙狮运动更是体现了体育与地域文化固有的特质。地域性主题文化更是继承和代表该地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特别是龙狮动作编排上从龙狮的主题、神韵、动作、形态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3 舞龙舞狮运动的文化特征

中国自有文明以来就有祭祀等活动,舞龙、舞狮活动也随之应运而生,历史悠久。舞龙舞狮活动原来是一种以自发性、娱乐性、随意性的民间传统文体活动,其形式、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派别繁多,是一种既适合表演又能娱乐、竞技和健身的多种功能的地域民俗民间文化,目前已开始走上国际化、科学化、规范化、竞技化的发展轨道。舞龙、舞狮活动从服装、器材、音乐及技巧表演上看,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独特的竞技健身效果,应该说是中国对文明的创造和发展。

3.1 舞龙舞狮文化的民族性

舞龙舞狮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无论是舞龙舞狮的器材制作、表现形式,还是动作编排、表演手法都无不带有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气息,许多神州流传的典故、神话、传说都是它的素材,借此引以为主题,可谓理深意丰,它反映了人们对除暴安良、驱邪镇灾、吉祥瑞意的敬意和渴望[9]。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根植于中华传统社会的文化土壤之中。舞龙舞狮为各家各户驱邪消灾、或祈祷人寿年丰、或喜庆新春等,在其形式各异的表现方式里,孕育着浓浓的民族情结与民族共同纳福祁祥之心声,承载着风调雨顺、政通人和、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愿望,是华夏民族物质与精神文化财富中的重要组成[10]。由于舞龙舞狮运动主要流行于各民族的喜庆、节日祭祀活动。因此,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熏陶时时地浸润着、影响着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纵观当代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其活动形式和活动规则上,都因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特点的影响而形成运动技术动作上不同的风格。

3.2 舞龙舞狮文化的民间性

中国农村有句古话“十里不同俗”,意思是说,即使相距很近的不同社区也有自己的文化特色[11]。地域环境、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观念、风土人情、隐含经验类知识与关系网对特定区域环境带来的文化价值影响。地域性龙狮协会、社团都是自发组织,是民间自治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在一定的体育行政部门领导下,自发组织,自主管理,一定程度上不受政府部门的牵制。舞龙舞狮的形成与发展与地域性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反映和服务于全民族社会的生产生活。传统龙狮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都依赖于民间艺人的传承与发展,借助各类民俗节日。民俗节日是全民族参与的活动,传统体育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活动内容,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舞狮运动是集武术、舞蹈、编织、刺绣、绘画和音乐等多种艺术于一身,通过两人密切合作,模仿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来“表形体意”,是最能体现我国民俗民风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12]。节假日祭祀喜庆中人民用龙狮消灾除恶,驱邪镇妖,表达吉祥,或在节日,喜庆的日子舞狮,通过那热烈的场面,振奋人心的锣鼓声抒发人们心中的喜悦。

3.3 舞龙舞狮文化的丰富性

地域文化的丰富性表现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上。由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地域空间中的文化模式。龙狮文化的丰富性表现在地域文化空间范围和内容的层次性上,狮文化来源于生活,植根于地域文化土壤,在物质、制度、精神层面上体现出龙狮精神与龙狮信仰。在物质空间层面上体现龙狮动作路线形成、龙狮造型组图和狮神态意蕴。地域文化的丰富性表现在地域文化综合体的整体性上。龙狮文化的内容是丰富的,是该地域多种文化形成的综合体。多种地域文化特质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产生辐射作用。龙狮文化作为一个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单元,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3.4 舞龙舞狮文化的动态性

某一地域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知识体系、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模式等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最终积淀在该地区的文化里,形成地域文化。这一过程表现为地域文化的动态性。龙狮文化的影响有一定的辐射范围,并遵循距离衰减规律。在其继承与发展的同时,龙狮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变迁,这种变迁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受域外文化影响而变迁,也可以由于自身文化的发展而更新、变化。尽管文化变迁相对变化较缓慢,但随着政治制度的变迁,地域民俗文化观念、意识、经验、价值都在深深印在地方民俗体育活动中,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龙狮主题文化。尽沧桑岁月,舞龙舞狮文化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发生着变化。

[1]晁福林.天玄地黄[M].成都:巴蜀书社,1989.

[2]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24(11).

[4][美]露斯.本尼迪科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5]陈大路,谷晓红.地域文化基本特征的新审视[J].2007(11).

[6]刘 静,余汉桥.从文化结构看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的现代化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7):889-891.

[7]饶云鹏.舞龙舞狮运动的文化探源及其发展[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1):91-92.

[8]段全伟.中国舞龙运动的历史文化探源及其国际传播[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0):109-111.

[9]张延庆.中国舞狮的起源与文化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77-78.

[10]田祖国,黄文辉.舞龙舞狮运动的文化探源及其发展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2):21-23.

[11]薛 浩.江苏省城市社区太极拳活动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8.

[12]谢小龙,刘向辉,李传武,等.中国高校龙狮运动的发展特点及未来走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1):248-250.

猜你喜欢
龙狮舞狮舞龙
舞龙
迷宫弯弯绕
《儿童龙狮》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路径
《儿童龙狮》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路径
中秋舞龙
舞龙舞狮进校园
舞狮
传播学视角下高校龙狮运动的开展策略①
贵州省高校龙狮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喜气洋洋过大年 舞狮欢乐庆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