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问题处理的基本原则

2014-04-06 04:36:42潘柳燕
湖北社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价值体系本土化

潘柳燕

(广西大学 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我国一贯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德育的目标之一,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整体系。[1](p138)正是这种学科定位,使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教育和价值导向特点,也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问题不容回避。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放弃价值引导,也是由学校教育的现实需要决定的。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影响,难免会带来价值观的混乱、矛盾和冲突,严重的还会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学生对价值问题的困惑,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得以澄清、明确和辨别,学生的价值取向也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正面引导与支持鼓励。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心理咨询,而价值中立是西方心理咨询的伦理原则。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人们对价值引导重视不够,甚至存在错误认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拟对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问题处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探讨。

一、生命意识和生命成全相融合原则

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就需要我们从生命本质的角度关注人的存在与人的成长,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问题处理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把生命意识与生命成全统一起来。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所谓生命意识,是指对生命存在、意义与价值的体悟和认识。首先,要引导学生体认生命的存在。即要树立生命第一的观念,无论在何种状况下,人的生命都应该放在第一位。“生命第一”是对人自然生命的尊重,体现了人活着的尊严感以及人作为生命体所拥有的权利和自由。“生命第一”既表现为日常生活中对人的身体健康的维护和爱护,也表现在危难情况下对人的生命的拯救与保全;既表现为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也表现为对自己生命的珍惜。任何人都无权随意处置和剥夺他人或自己的生命。其次,引导学生悦纳生命本体。这可衡量一个人对生命的热爱程度。一方面,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对自我生命觉察、欣悦、沉浸和喜爱,感受生命的快乐与喜悦;另一方面,通过共情理解,达到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世界的生命的同情、关爱与怜惜。有了对生命的悦纳与爱惜,才会有对生命的真正尊重与敬畏,也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与价值。再次,启发学生敬重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要让学生明白,人生在世,不只是为了活着,活着是使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前提。因此,生命的真正价值不仅仅是自我的存在,更是在自我存在中表现出自我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由衷敬重。[2](p98)

2.通过生命成全促进生命价值的实现。要使生命有意义和有价值,就需要对生命的成全,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对生命的成全,即要鼓励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富有个性与生命价值的人。具体地说,这种对个人生命的成全,是基于个人独特性的基础上,使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和最大发挥,使每一个人都获得生命最大限度的绽放。在这种生命能量显现的过程中,个体不仅为自己谋福利,承担起个人对自己的责任,同时也为社会作贡献,承担起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正是在这种对责任的担当中,体现出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实现生命意识和生命成全相融合。从生命意识到生命的成全,是对生命由知到行的过程,没有生命意识,就无所谓对生命的成全,而没有对生命的成全,就没有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也就没有完整的生命意识。把生命意识和生命成全融合起来,以生命意识引导生命成全,以生命成全体现生命意识,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给予学生这样整体性的生命感悟。

二、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原则

价值体现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之中,是客体与主体之间的积极效应关系。个人与社会构成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统一体,它们是相互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也表现为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引导中,也要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原则。

1.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在我国,集体主义依然是我们处理集体与个人关系的道德原则,即提倡个人服从集体,集体兼顾个人,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倡导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但也需要社会集体照顾个人利益。这是我国主导价值体系的核心观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倡导的主流价值观。

2.尊重个人价值与尊严。我们提倡个人为社会作贡献的价值观,也歌颂那些舍小家为大家的道德行为,但同样也需要社会尊重个人价值、给个人以尊严。正如温总理在2010年新春团拜会上所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3](p45)它体现了国家层面价值观的转变,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实质。

3.倡导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既要肯定个人价值实现的合理性,努力满足个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正当要求;也要引导学生重视社会价值的实现,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本领,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由于只有当人的社会价值大于其个人价值时,亦即个人的贡献大于其索取时,社会才能进步,因此,要引导学生走出自我的樊篱,树立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价值理念。

三、一元价值与多元价值相共生原则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加,价值多元时代已经到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一元价值与多元价值相共生的原则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问题处理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一元价值为指导。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以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并由多个价值体系共同构成的综合结构体。这个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元价值”。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四个特点:①在地位上,决定着一个社会价值观念的性质和结构方式,展现着社会价值观念的总体特征,维护着价值观念的统一性;②在作用上,规范其他价值观念的存在方式,引导其他价值观念的发展方向,保持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结构体系的稳定性;③在内容上,能够真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社会先进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④在表现形式上,体现稳定性和系统性特点,更能包容其他社会价值观念,更能得到社会制度的支持和人民群众的认同。[4](p1)在我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统领社会的其他价值观,是社会稳定与安宁的重要保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

2.要以多元价值为辅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球化的背景,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碰撞与交融。不仅传统与现代或后现代的价值观念并存,而且民族性与世界性、本土化与全球化的价值观念交错,一定程度上也给社会带来了价值观念的混乱。多元价值观虽然给人的思想带来一定的冲击与混乱,但同时也带来了蓬勃生机与活力。在价值观念的相互影响和磨合下,主导性的“一元”价值体系也发生着更具人性化和包容性的变化。而承认和包容多元价值观,更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标志。

3.倡导一元与多元价值的和谐共生。社会领域中共生理念的提出,为我们处理价值的一元与多元提供了方向。共生现象本是生物界中两种生物之间的寄居共栖关系。运用到价值领域,就是指不同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并内在关联、共存并济的关系。正是这种理念,让我们面对不同甚至冲突的价值观念时,既不是敌对,也不是同化,而是共生。共生理念的前提就是承认多样性,尊重差异性,使多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在相互碰撞交融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而一元价值与多元价值的和谐共生主要是指:首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积极弘扬主流价值观念,大力发展积极价值观念,支持健康有益的价值观念,改造落后消极的价值观念,抵制腐朽反动的价值观念。其次,以兼收并蓄、包容宽纳的态度对待其他价值观念,提倡价值观念的多样性。[4](p1-2)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同时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价值观,实现价值的一元与多元的并存共生,最终才能促进人类社会走向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美好时代。[5](p25)

四、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相结合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特别是在心理咨询中,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一直是争议最大的问题,二者总是被作为对立面进行论争和取舍。实际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并不对立,而是相互统一的。

1.价值中立是一种策略。价值中立原则是心理咨询行业重要的伦理规范,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广泛提倡。它要求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价值观不作价值评判和道德评价,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带入到心理咨询中,对来访者的价值观采取尊重、包容甚至接纳的态度。价值中立的态度对建立良好咨访关系,促进来访者自我开放和自我领悟,进行深度的价值澄清等都是必要的。但在整个心理咨询过程中,不顾来访者的实际情况和咨询目标的实现需要,始终坚持价值中立又是不可取的;或者把价值中立推广到整个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更是不明智之举。事实上,价值中立只是进行价值引导或干预的一种策略。

2.价值干预是一种常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干预是指通过必要的价值导向和适当的价值引导,使教育对象确立起与社会主导和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的科学有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狭义的价值干预就是价值观的转变工作;广义的价值干预可以理解为是整个价值的参与过程,其中也包括价值中立。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直接的价值观教育,其价值引导更多是采取间接的、隐性的方式进行,价值干预也应该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让受教育者自我辨别和自我领悟,并且这种价值干预的目的不是为了直接满足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而是注重人性关注,突出以人为本,服务个体发展。

3.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的统一是必然趋势。价值中立更多的是一种态度、立场与方法,某种意义上,它也是价值干预的一种策略,实际上就是把价值中立作为价值干预过程的一个环节,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干预。价值干预是一种价值的参与和影响过程,它或多或少总会发生,只有程度上的差异,价值中立是最轻的一种干预,也是对受教育者的一种积极期待。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相结合,有利于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形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状况,采取不同的价值应对方式和处理方法,以便更好地从促进个体生命成长发展的核心目的出发,通过充满生命灵动和生命关怀的生命化教育,使学生真正达到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共同成长。[6](p34)

五、本土化与普适性相补充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问题处理,既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做法,但又必须学习他们的长处,这就需要坚持本土化与普适性相补充原则。

1.本土化是文化适应的要求。所谓本土化就是结合本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特点,对国外引进的学科和科技文化进行能动的改造以适应本国国情和社会现状的过程。早在20世纪30年代,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发起“本土化运动”时就提出要注意两个使本土化走偏的问题:一是“食洋不化”,即简单的拿来主义;二是“食中不化”,对自己文化的囫囵吞枣。[7](p3)这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也是一个重要启示。

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就是为了追求切实地描述、分析、理解及预测本土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以及建立有关中国学生心理与行为的知识体系,并进而把本土化理解为服务对象的本土化、测量工具的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本土化等。[8](p58-61)有学者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途径和课程等方面进行本土化研究。[9](p96)还有学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看作是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成功体现。[10](p36)

我们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是指我们所运用的理论与方法不能简单移植和照搬欧美国家,而是注重将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与我国的国情、文化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结合,使其更适合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符合中国人文化特点和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式。具体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活动教育相结合;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相结合;专门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化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全员性心理健康教育与个别性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民族文化心理相融合等。

2.普适性是科学借鉴的需要。本土化的观点并不妨碍我们借鉴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行之有效的成功做法,合理的借鉴将有利于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尽快步入正轨,走向成熟与完善。从学科的科学性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与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在选择价值取向的同时,也要坚持科学精神。从学科的价值性来说,也有一些共同理念在宏观层面上是一致的,如积极性、发展性、人本性、健康性等价值导向。在这个意义上,追求普适性,是获得教育者之间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共同对话的平台。因此,坚持本土化与普适性的相互补充才是最好的选择。

3.坚持本土化与普适性的相互补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把本土化与普适性结合起来,相互补充,既可以增进对本土文化和价值观的适应,有助于贴近教育对象和理解来访者,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借鉴国外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和心理咨询职业能力的提升,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与质量。总之,在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过程中坚持普适性原理,两者相互补充,既可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也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1]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唐锋.培育生命尊严意识,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和质量[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3]赵娜.对党的庄重承诺的思考——有感于“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

[4]阮青.“核心价值”与“非核心价值观念”关系之我见[N].北京日报,2012-01-09(018).

[5]王桂芬,张国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元文化时代价值观培育[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6]王丽荣,刘晓明.心理—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价值问题的分析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0,(1).

[7]李喜所.中国学科的“本土化运动”[N].社会科学报,2010-02-25(005).

[8]赵鑫.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J].教育科学研究,2009,(4).

[9]黄国萍,宋文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研究综述[J].太原大学学报,2007,(3).

[10]吕斐宜.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思考[J].时代人物,2008,(10).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价值体系本土化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