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明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成县 7425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的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如何解决好生态问题,江泽民从哲学、伦理学的视角提出了许多宝贵思想。今天,我们重温这些思想,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1、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江泽民根据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迅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比如,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的掠夺,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为此付了沉重的代价。这个教训值得深刻记取”[1](P281)。因此,“要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要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真正明确,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P282)。这一论断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相提并论,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首次,它丰富了生产力的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突破。
2、优美的生态环境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江泽民在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强调“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2](P295)。这一论断彰显了生态环境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也可以提升人的精神需要,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享受的需要。优美的生态环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给人莫大的美的享受,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因此,高度重视优美生态环境的道德启迪功能和审美价值,是江泽民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3、生态良好是社会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标志。江泽民认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而不是片面的、单一的。社会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还包括生态发展,三者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江泽民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1](P283),我们一定要“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P279)。因此,“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1](P292)。
1、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构成了人的自然观。自然观决定了生态伦理观,也决定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和看法。江泽民从哲学和伦理学层面认真反思人与自然、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刻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2](P295),这是江泽民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支点,也是人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只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协调的思想,我们才能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做到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处理好工业文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真正享受物质财富带来的快乐。
2、必须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江泽民认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方略就是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发展。”[1](P279)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仅是一种全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更是当代人与后代人的道德约定,这是江泽民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要义。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江泽民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1)保护生态环境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2)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坚持两个统一,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相统一;(3)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大力开展绿色环保运动;(4)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加强环保宣传教育;(5)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认真立法和严格执法。[3](P260-265)
3、重视科学技术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作用。江泽民指出:“在现代,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并且正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4](P2)在这段论述中,江泽民明确指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条件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这是江泽民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观点。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推动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所以,江泽民强调“科学研究应该更加重视与人类前途命运攸关的全球性问题”[4](P214),如生态问题应“更加注重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4](P214)。同时,我们也清楚,解决一系列环境问题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4、强调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江泽民在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上,强调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这是江泽民生态伦理思想的又一重要观点。他认为“发达国家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曾经对全球环境造成的那些历史影响,因而有责任承担更多的义务,发挥自己强大的经济和科技优势,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要努力加强环境保护,并在全球环保行动中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只要各国相互理解、加强合作,就一定能够加快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进程”[1](P295)。在这个问题上,江泽民代表中国政府郑重承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愿意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基础上,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促进全球环境和发展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1](P295)
人类是在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人类的自我优越感也在不断提高。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认为,大自然的唯一价值是工具性和功利性,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对待大自然。事实上,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再强大,也永远改变不了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生存的客观事实。因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江泽民生态伦理思想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相处、休戚与共的。一方面,人在自然面前不能狂妄自大,要敬畏自然、尊重规律,这样才不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另一方面,人类要合理的利用自然,如果人类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那人类社会就无法进步和发展。自然观的问题解决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会进入迷途。因此,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学习和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相协调的重要性,抛弃无限度掠夺自然资源的开发思想和行为就显得至关重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要依赖自然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空气质量不断恶化、异常气候明显增多、地质灾害频发等问题的出现,使我们尝到了得不偿失的苦果。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辩证统一。只有保护生态环境,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效益的可持续提升。因此,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牢固树立“生态环境是根本”的发展理念,建立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才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
幸福是什么?从古到今一直争论不休。但,幸福肯定是针对人的需要和欲望而言。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应该追求物质需要,更应该追求精神享受。然而,人们对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许多认识误区。一种观点是重物质轻精神。这种观点忽视了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而精神享受属于高层的需要。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有了物质财富,就会有精神享受。这种观点只看到了物质财富能为精神享受提供物质条件,但没有认识到人们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可能也在破坏着人们精神享受的外在条件。正确认识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之间的关系,才能让人们获得真正的幸福。正如江泽民所说,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这才是人们追求幸福的价值取向。否则,人类将会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进程中迷失了幸福的方向,丢失了生存的价值。
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个全球性问题,仅靠某个国家、某个地区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如果各国各存私心,最终受伤害的是全人类。这也是江泽民一再强调“保护地球需要各国共同行动,需要加强国际间合作”的原因之所在。而国际间合作,应该充分考虑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长期历史和不同国家的具体现实,综合规划,加强合作,协调行动,切实推进。也就是说,各国必须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充分认识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和严重性,正确处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从全人类福祉出发,少推诿多谅解、少争吵多作为,才是人类的福音。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2006.
[3]刘镇江.江泽民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