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利鸣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中共中央颁发的《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办发〔2010〕23号)和《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4号)(以下分别简称为《纲要》和《意见》)对加强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倍感使命之光荣、责任之重大。全面加强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主阵地作用,推动我省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和社会主义学院工作再上新台阶,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工作的核心任务。
第一,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离不开社会主义学院的正规化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其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拥有一大批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亲密合作的党外代表人士基础之上的,而社会主义学院肩负了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重任和使命,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成效,关系到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状况,关系到多党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全面加强社会主义学院的正规化建设,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
第二,完善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离不开社会主义学院的正规化建设。党外代表人士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包含了对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欲完善这一教育培训体系,就离不开承担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主体——社会主义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正如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正规化建设对于完善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至关重要一样,社会主义学院的正规化建设对于完善这一教育培训体系同样是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
第三,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离不开社会主义学院的正规化建设。社会主义学院坚持怎样的办学方向,秉持怎样的培训理念,讲授什么内容等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决定着能否发挥其在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而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正是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的过程,是推动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发展的过程。只有通过正规化建设,社会主义学院的主阵地作用和“三个基地”的职能才能有效而充分地实现。
第四,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目标离不开社会主义学院的正规化建设。广大党外代表人士是推动“五个湖北”建设,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目标的重要依靠力量。党外代表人士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如何增强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如何凝聚他们对建设“五个湖北”、实现“中国梦”的广泛共识,这正是社会主义学院承载的历史使命。只有全面加强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不辱使命。
我们认为,“正规化”应该包含两层内涵,即科学定位和正规办学,前者是“正规化”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正规化”的核心。
第一,明确社会主义学院的科学定位。这一定位主要来源于《纲要》中的“三句话”、“一个主阵地”和“三个基地”的表述,即“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是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发挥社会主义学院主阵地作用”;“把社会主义学院办成统一战线人才培训基地、理论研究基地、方针政策宣传基地”。这一科学定位要求社会主义学院所有的工作谋划、思考、推进、落实,都要以此为根据和出发点,也是我们加强正规化建设的根本前提。
第二,推进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办学。这是要求社会主义学院要结合党外代表人士的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实际,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在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培训学制、教学内容体系和方式、教材体系、质量评估机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管理制度等方面,形成科学规范的、独具特色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模式,从而使社会主义学院在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中真正成为重要的且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省社会主义学院探索了有湖北特色的、适应党外代表人士成长规律的教育培训模式。一是探索调训机制。全省民主党派中青年骨干培训班等重要班次已纳入全省干部培训总规划,并由省委组织部、统战部、省社院联合调训。建立并完善了年度教学协商机制,统筹年度培训计划,确保教育培训的落实。二是强化政治共识教育,创新教学内容。围绕政治共识教育这一核心,坚持“一个主题、五个方面”的教学布局,通过多种类教学模块开设教学专题,实施“同心·聚共识”教育,不断增强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认同和广泛共识。三是注重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大胆尝试了研究式、情景式、体验式、案例式、行动学习式等现代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党外代表人士的“四种能力”和综合素质。四是创新教学组织和学员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全面展示学员自觉、自主、自为的“三自”风采。五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了一支适应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需要的,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六是探索了延伸教育的校友机制。举办各种形式的学员返校活动,增加学员间的横向联系和交流,增强社院的凝聚力。七是拓展了中华文化学院的工作领域。以中华文化学院为平台,对内开展文化讲学活动,把“中华文化与统一战线”专题纳入主体班教学之中,在省内外建立统战文化教学实践基地;对外开展与港澳台及海外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文化统战工作凝心聚力,使中华文化学院的工作领域和工作渠道得以拓宽。
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在教学改革中,也围绕“共识教育”形成了政治理论、知识拓展、国情市情研究、领导素养、能力提升“五位一体”的教学新格局,因材施教、按需施教,探索了培训工作的“六字诀”,即培训布局“全”、培训内容“实”、培训形式“多”、培训实践“活”、培训质量“高”、培训管理“严”,取得了非常好的培训效果。
省社会主义学院在科研创新中牢牢抓住学科建设这一龙头,以科研课题、科研项目为抓手,以“参政党理论研究专委会”、“参政党建设论坛”和《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为平台,以团队建设为支撑,以联合科研为助推器,探索了一条开放式科研之路,科研特色彰显,科研成绩有新突破,社会影响得以扩大。一是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有效提升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形成人才梯队。学院每年都承担了全国社院系统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优秀奖。今年,在全国社院系统首届科研评奖中,荣获优秀科研工作组织奖和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所承担的湖北思想库课题项目成果得到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侯长安同志的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切实纳入政策研究和制定、加快实践推进步伐,咨政性研究取得新成效。二是与武汉大学的教学科研合作全面展开,在研究生培养、联合科研方面有新突破。2011年与武汉大学联合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获得立项,目前研究工作正有序进行。今年,通过国家统一招考的“统战理论与实践”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已顺利展开。三是凝炼出参政党理论研究品牌,彰显学院科研特色。由省社院发起,联合八个民主党派省委会共同组建的湖北省参政党理论研究专委会的参政党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工作机制日渐完善,研究成果突显,已编辑出版了七辑论文集。鉴于省社院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效,今年初中央社院还委托省社院举办了统战学学科建设专家咨询论证会。四是精心打造面向全国的“参政党建设”学术论坛。每届论坛围绕一个参政党建设的主题开展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已成功举办三届,出版两部专集,获得中央统战部、中央社院及高校的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和充分肯定,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彰显了学术价值,发挥了基地作用。五是学报工作创一流,已打造出自身特色和名优栏目,发挥出宣传窗口作用,在首届全国社院系统学报评优活动中荣获全部五个奖项,去年还荣获湖北省优秀期刊、优秀栏目和优秀编辑奖,步入了全国社院系统一流学报的行列。
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走开放式科研之路成绩显著,特别是在“国共两党关系史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的研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出版了《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丛书》20卷;在纪念建党90周年和辛亥首义百年之际,编辑出版了《国共两党关系90年图鉴》和《海峡两岸关系60年图鉴》,发挥了统战理论研究基地的作用。
全省社会主义学院行政后勤工作牢固树立为学院中心工作服务的思想,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强化管理职能和服务意识,不断转变工作作风,为促进和谐社院建设作出了贡献。省社院实施“精细化管理”,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上下功夫,特别是把精细化管理与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效率,提升了学院科学化管理的水平。比如,学院档案管理工作在省直统战系统中率先达到“省特级”标准;学院餐饮部、客房部双双荣获卫生A 级单位荣誉称号,为行政后勤管理的正规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汉市社院以绩效管理为抓手,不断规范和创新行政管理工作,在提升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能力上取得实效。
全省社会主义学院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在领导班子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为“三个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基本保障。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切实提高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组)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加大培养力度,干部职工练内功、强素质、树形象,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建设。三是市级社院的机构设置有新突破。武汉市社院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序列;襄阳市社院有单独机构、领导职数和专人专编。四是办学条件有所改善。省社院改善了学员住宿条件、学习条件和生活娱乐设施,装配了一批新的教学设备;武汉市社院投资70余万元建造了现代化的多功能情景模拟教室,提升了现代化培训能力。
近年来,省市社会主义学院联系得到加强,一是省社院与武汉市社院联系密切,在教学活动、理论研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交流增多、互动增强,共同推动了社院的正规化建设。二是省社院在部分市级社院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如襄阳市社院、随州市社院、宜昌市社院、神农架林区社院等,充分利用当地统战资源、教学资源等共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三是部分市级社院委托省社院举办各类培训班,充分利用省社院办学的资源和优势,提高市级社院培训质量,受到学员们的欢迎和好评。全省社会主义学院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为形成全省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体系奠定了基础。
以“特色立院、质量强院、发展兴院”为己任,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纲要》、《意见》和省委两个《实施意见》的精神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竞进提质,在特色中创品牌、质量中创效益、发展中创一流,全面加强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
“社院姓社”,是社会主义学院的根本办学方向。这一办学方向是由社院的性质和科学定位决定的,同时,它也是全面加强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的根基,决定了社院的办学特色、教学布局、教育重点和发展方向。这一办学方向具体来说,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主题,以不断增强政治共识为核心,努力培养一大批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亲密合作的党外代表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社院姓社”,决定了社会主义学院的办学特色是“政治共识教育”,也是社院区别于中共党校、行政学院和一般干部学院的根本点。政治共识是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共识教育是社院教育培训的鲜明特点。我们要始终把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政治共识教育的中心内容,通过教育培训,使党的政治主张成为广大党外代表人士的共识,从而保持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把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共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党外代表人士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和捍卫者。
“社院姓社”,决定了社会主义学院必须以“一个主题、五个方面”为基本教学布局,即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主题,以基础理论、政治素养、统战政策、法律知识、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这一教学布局,内涵科学、要求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都很强。各级社会主义学院要根据这一教学布局,随形势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领域的党外代表人士开设不同的教学专题,切实做到纲举目张,并努力打造精品课程。
“社院姓社”,决定了社会主义学院必须坚持政治培训为主的教育重点。各级社会主义学院要按照“坚持道路、同舟共济、参政为民、传承进步”的要求,把系统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培训的首要任务,立足于学,致力于行,重在于果,不断巩固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的核心是规范化办学,《纲要》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学院建设要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科研创新、形成教育培训模式。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学院办学规律的认识,深化对党外代表人士成长规律的认识,深化对新时期新阶段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规律的认识,努力打造科学规范的、有湖北特色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模式。包括规范化的办学体制、制度化的调训机制、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体系、灵活适用的现代教学模式、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优质实用的教材体系、卓有成效的现代管理制度、配套完善的办学设施等内容,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培训品牌,真正成为“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生力军”和“正规军”。
第一,努力建立规范化的办学体制。我们衷心希望各级党委特别是组织部、统战部要切实关心和指导社会主义学院的工作,帮助和支持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建立规范的办学体制,包括落实《纲要》和省委《实施意见》中规定的关于建立党委领导,统战部门牵头,有关方面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类班次的规范学制;把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纳入当地干部教育总体规划等内容。
第二,建立制度化的调训机制。要制定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调训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等有关方面的教育培训计划协商机制,建立有组织部、统战部、社会主义学院参与的联合调训机制,并使其制度化,增强调训的严肃性、权威性,进一步理顺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入口问题。同时,社会主义学院要进一步做好学员培训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为党外代表人士的培训、管理和使用提供必要的信息,避免重复培训、多头培训。
第三,深化教学改革,创建有湖北特色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模式。一是围绕“同心”思想强化共识教育,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共识教育的主体内容和重点,贯穿于教育培训全过程,引导学员牢记政治共识、坚定政治共识、践行政治共识,切实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充分发挥社院在“同心·聚共识”方面的优势,打造出有湖北特色的教育培训“同心”品牌。二是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打造具有社院特色、湖北特点的教学品牌。要深入研究我省党外代表人士成长规律、培训需求和新形势下社院政治培训规律,在培训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组织管理、学员考核等方面,进一步探索适应我省党外代表人士成长规律的多样化、立体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形成有湖北社院特色的教育培训品牌。三是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夯实教育基础。省社院重点要加强教学建设工程中的“三教三库”建设(“三教”即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案例的编著、教学基地的建设,“三库”即精品课程和教学专题库、特色资料库、学员信息资料库),为湖北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奠定基础。四是加强教学管理,逐步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研究探索教学管理方式,逐步建立包括培训效果、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等内容,有教学管理部门、学员、统战部门和民主党派、工商联等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不断提升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培训效果。五是建立健全延伸教育的校友机制,有效跟踪了解学员离校后的思想状况、工作业绩,考察培训实效,促进教育培训内容和方法的不断完善。
第四,加强彰显统战特色的学科建设,全面推进科研创新。学科建设是提升培训成效的基础工程,省社会主义学院的科研工作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深入推进科研工作的“五个一”工程,不断彰显科研特色。一是完善三个科研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科研平台的效益。即湖北省参政党理论研究专委会平台,以参政党建设论坛和《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为主的学术交流平台,以与武汉大学为代表的相关院校、科研基地的教学科研合作平台。二是在课题立项和科研成果的质量上要有新突破。一方面在原有课题立项的基础上,加强湖北社科基金、中央统战部等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另一方面,树立质量意识和成果意识,鼓励形成高层次科研成果,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和社会认同层次。三是建立科研工作机制,提高学科建设水平。要积极探索构建一个科学的、充满活力的科研工作机制,制定规范科学的科研管理制度,加强科研主题的确立、课题申报与立项、课题经费管理、成果评定与奖励、团队建设等方面的规范管理,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平。四是加强咨政性研究,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一方面要加强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提升科研对教学工作的贡献率;另一方面要加强科研成果向咨政建议的转化,加强咨政性调研工作,提升科研对统战工作和建设“五个湖北”的贡献率。五是认真做好与武汉大学联合培养统战学的硕士研究生工作,为我院乃至全国统战学学科建设作出贡献。
第五,以中华文化为纽带,做好文化统战工作。社会主义学院与中华文化学院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中华文化学院要坚持以中华文化为纽带,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推动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联合为目标,一要结合我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发展战略和统战工作实际,整合省内文化资源,积极探索面对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的文化学习、交流的新途径、新形式,并使之可持续发展而逐步形成品牌;二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与港澳台相关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以中华文化学院为平台开展研讨交流活动,有效发挥中华文化学院在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等方面的作用;三要进一步加强中华文化研究,推动“中华文化进课堂”,打造有特色的精品文化专题,为提升党外代表人士的综合文化素养贡献力量。
去年中央统战部部长令计划同志在视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学院要“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加强自身建设是社会主义学院履职尽责的重要前提和强基固本的重要手段。
第一,大力加强队伍建设。社会主义学院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又要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全面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要建立一支适应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事业发展需要的,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师必须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还要注重锤炼教风、学风,正确处理政治与学术的关系、理论创新与遵守政治纪律的关系。省社会主义学院要继续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不断加强团队建设,培养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聘请部分既有统战工作经验又有理论研究能力的统战领导干部担任兼职教师,适时调整兼职教师,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社会主义学院还要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干部职工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树立坚定信念、注重品德、科学发展、崇尚实干、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使每位干部职工在各自岗位上干有所获、干有所值、干有所誉。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要学习借鉴党校、行政学院等兄弟干部院校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自身特点,一要科学制定、完善涉及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各项制度;二要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三要发挥各项制度的效率,逐渐建立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提高社院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有特色的社院文化,以不断发展的事业凝聚人,以不断和谐的环境愉悦人,建设和谐社院。一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锤炼学风、教风。大力提倡“四有三讲两守”(“四有”:有振奋的精神、有良好的作风、有事业的追求、有责任的担当;“三讲”:讲政治、讲团结、讲奉献;“两守”:守纪律、守规矩),营造团结务实、激情奋进的学院“气场”,使学院的文化建设焕发出更大的“正能量”。二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不断美化环境、完善功能,突出和而不同、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等人文精神,营造有统战特色的和谐氛围。
第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党外干部的要求,社会主义学院现有硬件设施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和支持社会主义学院的建设,切实“将社会主义学院基本建设纳入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帮助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为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提供优良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
要进一步加强全省各市级社会主义学院的正规化建设,一是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体系。尽管市级社会主义学院(除武汉市外)基本上都是与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实行“三校合一”的体制,在教学管理方面运行机制却各不相同,各地要在机构设置、编制、人员、经费等方面落实到位,逐渐形成让专门的人来做专业的事的格局。二是建立健全市级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内容体系。在“一个主题、五个方面”的基本教学布局下,结合各地实际和学科优势,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同时形成各自优势品牌,相互补充,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三是建立健全教学科研体系。省社会主义学院要加强对市级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科研的指导,结合各地教学科研特点和优势,联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定期举办市级社院师资培训班,帮助市级社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全省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四是逐渐形成全省社会主义学院工作体系。省社院要加大对市级社院在业务上的指导力度,整合省市社会主义学院的优势和资源,努力实现工作思路共享、教学资源共享、师资队伍共享、科研成果共享、交流平台共享等,促进全省社会主义学院工作体系的形成,推动全省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全面加强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以新一轮大规模培训统战干部为契机,借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创新的东风,认真贯彻全省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会议暨全省社会主义学院工作会议精神,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更加扎实有力的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大力加强各级社会主义学院的正规化建设,向全面“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目标迈进,努力开创我省社会主义学院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全省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