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精神与当代公民的道德价值研究

2014-04-06 01:08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王 敏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张思德精神与当代公民的道德价值研究

王 敏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也是张思德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在奋勇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当代公民应当把张思德作为我们的好榜样,弘扬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汇聚精神的力量,立足本职,让人生在“为人民服务”中流金溢彩。

[关键词]张思德精神 当代公民 道德建议

1944年9月8日,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备团为因炭窑崩塌光荣牺牲年仅29岁的张思德同志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亲题“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亲自参加了追悼会,毛主席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1](P1004)毛主席还对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作了高度评价,自此,张思德的名字与为人民服务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为人民服务也被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成功运用于解放战争和中国的改革与发展。60多年弹指一挥间,目前,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之也产生了令人忧虑的问题,那就是公民的道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滑坡现象。今天,在我们全社会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同时,我们重温毛泽东主席的光辉巨著《为人民服务》,解读张思德精神,对于我们的道德重建,提升当代公民的道德水准,使为人民服务精神内化为当代公民的自身修养、外化为自觉实践,具有及其深远的意义。

一、“为人民服务”是张思德精神的核心和精髓

张思德同志是一名平凡的战士,有着平凡的人生,却成为为民的楷模,成就了伟大的精神。其光辉的一生,最大的闪光点就在于他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

一是张思德积极投身革命,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在公共生活中展现出良好品质。张思德自幼生活艰苦,自身经历使得革命事业、群众利益在张思德的心中至高无上。1933年红军来到他的家乡,成立了革命政权,张思德第一个报名参加了红军,他在战斗中成长,并逐渐树立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长征途中,缺衣少食,可每次“开饭”的时候,他却借故躲开,当他回来时,战友们问他吃了没有,他却故意抹抹嘴说吃了。可每次采摘野菜,他总是抢着第一个亲口尝尝,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张思德对身体较弱或者生了病的同志,照顾的十分细致耐心,宁可自己辛苦一点,尽量腾出时间让其他同志多休息。为了少一个人的脚板受罪,晚饭后,张思德不顾白天行军打仗的辛苦,趁着战友们休息的时候,在油灯下打草鞋,打好了,他总是先让战友们穿上。可以说,他有着不怕苦、不怕累、先人后己的崇高革命精神,在他的带领下,全连的战士们都学会了打草鞋,张思德被大家笑称为“草鞋师傅”。

二是张思德坚持“无私奉献、毫不利己”,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服务群众,是坚守职业道德的楷模。张思德自被任命为通信班长后,每当有公差勤务,总是第一个站出来,说:“我去!”后来因工作需要,由班长改当战士,他就当好战士,党叫他干啥他就干啥,不像我们现在有些人老是讲报酬,计较自己名利上的得失。张思德在工作中,还善于想点子,灵活地处理问题,比如在如何把猪一头不少地从七八十里外赶回营地的问题上,在别人无法解决的时候,“张思德和小陈商量,先拿出一点干粮,在拾来的破瓦盆里加点水,搅和后让猪吃上几口,张思德提着瓦盆在前面走,陈耀在后头晃着鞭子‘督促’,猪们为了吃上瓦盆里的东两,可劲儿跟着张思德跑了起来”[2](P224)。1940年,中央军委警卫营安排他带领一个班执行烧炭任务,很多人认为参加革命就是要上战场,而且烧炭本身也是一件极为苦累且危险的任务,其战友兼老乡刘秉钟得知此事后,对他说:“你是木头啊,人家让你干嘛你就干嘛!”可张思德却愉快地接受了工作。他就是这样,对上级交办的任务,总是千方百计不折不扣地去完成,的确是毛泽东同志赞扬的“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P1004)。

三是张思德为革命甘当“父亲”、“儿子”和“兄弟”等多种角色,在传承家庭美德方面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张思德是一个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从苦水里泡大的苦娃子,他出生后七个月,母亲就连病带累离开了人间,生父外出谋生,流落他乡,张思德被托给了他的叔叔和婶娘收养,生活非常艰难。张思德十分尊敬长辈,婶娘对他也视如己出,疼爱有加。参加革命后,张思德觉得党的恩情一辈子也报不完,他给烈士孤儿做父亲,甘当哑巴老八路的儿子。张思德是真实的,当他得知自己的同乡兼战友刘秉忠犯错误的情况下,在为其行为伤心难过之时,也没有放弃这个失足战友,仍然视他为“兄弟”,积极关心他、鼓励他,激发他的革命热情,最终使刘秉钟抬起头重新做人。张思德的习惯是,每到一处,放下背包,就挑起水桶,把房东家的水缸挑得满满儿的,还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热情阳光的他帮着大娘从狼口中救出小羊,为了给老乡抓回受惊的猪,不惜弄得满身泥水……

二、“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缺失是当代公民道德状况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

“公民”属于政治、法律的范畴,亦即是“特定政治共同体的成员”。2001年9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指出:“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的要求,也是对广大公民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现象,以至于“‘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目前总体道德水平有所下降’可能更符合人们的感性经验”[3](P15)。

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为人民服务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实践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人民服务是当代公民的精神钙质,是我们凝聚智慧力量的重要法宝,也是保持头脑清醒的思想武器,当代公民如果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道德水平的提高,然而,“等价交换”原则的滥用、“金钱可以买到一切”等观念的盛行,确实使一些人放弃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观念而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也出现了权钱交易、唯利是图等不道德行为。在社会转型期,一些人没有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被金钱赶着走,以至于高呼“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人民币服务”。毒奶粉、地沟油、假药、瘦肉精等等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拷问着人们的良心,而“小悦悦”事件,也使得扶贫济困、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遇到了新情况、新挑战。

张思德的一生朴实无华,参军以后,当过勤务员、通信兵、警卫员,搞过生产、送过信、烧过木炭,干的都是平凡的事,但他的死被毛主席评价为“比泰山还要重”。一名普通的战士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就是因为张思德能够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丝不苟的贯穿在工作和生活中,所以才能够不为浮华名利所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代表了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正能量。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虽然说“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4](P146),但是,当代公民仍应当从一己私利中超越出来,不囿于个人主义的小天地,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心系人民、扶危救困,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到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强烈抵制和反对违背人民愿望的行为。

三、弘扬张思德精神,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社会主义建设的好公民,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张思德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诠释了社会的主流价值,他以对国家的忠、对事业的诚和对同志﹑人民的爱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印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我们学习和研究张思德精神的目的在于实践。

一是要崇尚无私奉献精神,淡泊名利。张思德同志在从事过的每一项工作上都能够作出令人瞩目的成绩,就是因为他始终老老实实干活、认认真真做事,永远把组织要求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按时保质完成任务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毛主席对他的评价是:“有思想﹑有道德,就是缺张嘴巴。”新时期,虽然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对共产党员的要求,对广大公民来讲,至少也应该用“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尽量做到替别人着想,力求有助于他人、有助于社会,才能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循环。

二是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守思想道德底线。张思德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枪林弹雨中敢于“冲上去”,不怕牺牲。在今天的和平建设时期,当代公民亦要在物质利益面前“守下来”。学习张思德,就要坚守为人、处事、交友的底线,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绝不干违法犯罪的事。要为了人民的利益,在任何困难险阻面前勇于“冲上去”,铸造无私奉献的思想品格。

三是必须要热爱学习、忠于党和人民、有务实肯干的精神和行动,力戒高谈阔论,练好内功,锻造良好的个人品德。学习张思德,要在思想上提高觉悟,在行动上加大力度。张思德是实干家,是勤奋工作的务实模范。领导干部要心系群众、埋头苦干,不搞政绩工程。当代公民也要学习张思德,能上能下,慎独自律,兢兢业业,通过做好本职工作来服务于人民,积善成德,不断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并最终养成良好的品德。

中国梦,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人民的梦。中国梦和加强道德建设一样,是一项全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担当。为人民服务,伟大而平凡,高尚而普通,他并非高不可攀、远不可及。我们学习张思德,把张思德精神赋予和植入新的时代内涵,体现到自我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理想中,做好本职工作,这就是为国家、为集体、为他人服务。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辉征程中,张思德精神将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得到丰富、熔炼升华、绽放异彩,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陈惠方,廖可铎.张思德传[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3]吴潜涛等.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中图分类号]D648

A

1671-2803(2014)03-0050-03

①[收稿日期]2014-0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当代公民的道德价值研究—以张思德精神探源”(2013SJD7200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敏(1978—),女,江苏沭阳人,宿迁学院讲师,法学硕士。

胡小燕